急性呼吸困难的诊治
- 格式:ppt
- 大小:374.50 KB
- 文档页数:50
呼吸内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诊治规范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散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上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
ARDS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肺泡上皮和肺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所致的非心源性肺水肿。
由于肺泡水肿、肺泡塌陷导致严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特别是肺内分流明显增加,从而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
肺血管痉挛和肺微小血栓形成引发肺动脉高压。
ARDS早期的特征性表现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肺泡上皮细胞屏障的通透性增高,肺泡与肺间质内积聚大量的水肿液,其中富含蛋白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多种炎症细胞。
中性粒细胞黏附在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进一步向间质和肺泡腔移行,释放大量促炎介质,如炎症性细胞因子、过氧化物、白三烯、蛋白酶、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参与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肺损伤。
除炎症细胞外,肺泡上皮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也能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从而加剧炎症反应过程。
凝血和纤溶紊乱也参与ARDS的病程,ARDS早期促凝机制增强,而纤溶过程受到抑制,引起广泛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的大量沉积,导致血管堵塞以及微循环结构受损。
ARDS主要病理特征为由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导致的肺泡渗出液中富含蛋白质的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可伴有肺间质纤维化。
一、病因多种危险因素可诱发ARDS,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1.直接肺损伤因素直接肺损伤因素有严重肺部感染、胃内容物吸入、肺挫伤、吸入有毒气体、淹溺和氧中毒等。
2.间接肺损伤因素间接肺损伤因素有严重感染、严重的非胸部创伤、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量输血、体外循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二、临床表现在发病早期无典型症状,常常为原发基础病变的表现,由于发病急骤、变化快,常常不易早期诊断,随着病情的加重,临床表现在不同的分期具有各自的特点。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1. 引言1.1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概述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ARDS)是新生儿期肺部功能不全而导致严重呼吸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该病主要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功能障碍引起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塌陷,导致肺泡表面积减小,通气-血流匹配紊乱,肺泡无法充分进行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
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氧合障碍,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即出现。
NARDS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尤其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更容易罹患。
NARDS的主要病因包括胎儿期肺发育不良、早产、母婴感染、胎膜早破、窒息等。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男婴发病率高于女婴,生长迅速、早产、胎宝宝、缺氧或感染等危险因素均与NARDS的发生相关。
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母婴感染阳性者应特别重视NARDS的防治。
早期诊断及干预至关重要,提高认识的同时也要加强预防措施,降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减少其对新生儿健康的危害。
1.2 病因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是新生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过度通气和低氧血症等症状。
其病因主要与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有关。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脂质蛋白复合物,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保持肺泡的稳定性,防止肺泡塌陷。
在NRDS患儿中,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导致肺泡过度收缩,引起通气不足和低氧血症。
除了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外,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还包括早产、母婴血型不合、高危孕妇接受胎儿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因素。
早产儿由于肺泡未充分发育,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不足,更容易发生NRDS。
母婴血型不合则可能导致胎儿溶血,使肺泡受损,损害肺泡上皮细胞的发育。
高危孕妇接受激素治疗的胎儿可能会出现肺发育不全等问题,增加发生NRDS的风险。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摘要】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婴儿的呼吸功能。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述,包括该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点。
接着详细讨论了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式以及预防措施。
重点强调了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病情的重要性,提出了目前诊治中存在的挑战和不足之处。
强调了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工作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治疗方法和疫苗预防措施。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预防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为提高新生儿生存率和健康水平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措施,重要性,展望。
1. 引言1.1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概述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简称NRDS)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肺泡表面张力增高,肺泡难以充分张开,呼吸道狭窄,进而导致呼吸困难。
NRDS通常发生在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出生前胎儿深度缺氧的婴儿。
这些婴儿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尚未充分发育,因此更容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典型的NRDS病史为出生后立即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呼吸浅表,伴有鼻翼扇动、胸廓呼吸、呼吸代偿作用不佳等症状。
严重的NRDS可导致呼吸衰竭、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在临床上,对于怀疑患有NRDS的新生儿,及时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呼吸道、胸片及血气分析等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诊断NRDS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的结果。
治疗包括提供呼吸支持、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酶刺激剂的使用等。
预防NRDS 的关键在于预防早产和加强产前的护理。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更多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呼吸内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诊治规范急性呼吸衰竭是指患者原呼吸功能正常,由于某种突发原因,例如气道阻塞、溺水、药物中毒、中枢神经肌肉疾患抑制呼吸,机体往往来不及代偿,如不及时诊断及尽早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常可危及生命。
但此型呼吸衰竭患者原呼吸功能常大多良好,若及时有效抢救,预后往往优于慢性呼吸衰竭。
但是在临床也可常见到原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由于某种突发原因,常见呼吸道感染引起气道阻塞可致PaCO₂急剧上升、PaO₂急剧下降,临床上习惯将此型呼吸衰竭归于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剧。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因多种突发因素,如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麻醉或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或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灰质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等。
分急性I型呼吸衰竭和急性Ⅱ型呼吸衰竭两类加以阐述。
1.急性I型呼吸衰竭(1)肺实质性病变:各种类型的肺炎,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肺炎,误吸胃内容物入肺、淹溺等。
(2)肺水肿:①心源性肺水肿:各种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所引起;②非心源性肺水肿:最为常见的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他尚有复张性肺水肿、急性高山病等。
此类疾病常可引起严重的低氧血症。
(3)肺血管疾患:急性肺梗死是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
此类疾病来势凶猛、病死率高。
(4)胸壁和胸膜疾患:大量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胸壁外伤、胸部手术损伤等,可影响胸廓运动和肺扩张,导致通气量减少和(或)吸入气体分布不均,损害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临床上常见为I型呼吸衰竭,但严重者也可为Ⅱ型呼吸衰竭。
以上各种病因所引起的呼吸衰竭早期轻者大多为I型呼吸衰竭,而晚期严重者可出现Ⅱ型呼吸衰竭。
2.急性Ⅱ型呼吸衰竭(1)气道阻塞:呼吸道感染、呼吸道烧伤、异物、喉头水肿引起上呼吸道急性梗死是引起急性Ⅱ型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
(2)神经肌肉疾患:此类疾病患者肺本质无明显病变,而是由于呼吸中枢调控受损或呼吸肌功能减退造成肺泡通气不足,而引起的Ⅱ型呼吸衰竭,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可损伤周围神经、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低钾血症、周期性瘫痪等致呼吸肌受累;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脑炎、脑肿瘤、一氧化碳中毒、安眠药中毒致呼吸中枢受抑制。
麻醉科中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处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严重的肺功能紊乱疾病,主要特征为肺泡通透性增加,引起肺水肿和低氧血症。
麻醉科作为一个重要的临床科室,在处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本文旨在探讨麻醉科中处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策略和方法。
一、快速评估患者病情对于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的患者,麻醉科医生首先需要迅速评估其病情。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因。
同时,进行肺功能检查和氧合指标的监测,如动脉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等,以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氧合状况。
二、积极纠正病因和危险因素了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是治疗的关键。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创伤、药物中毒等。
麻醉科医生应根据病情和病史做出合理的判断,并积极纠正病因和危险因素。
比如,对于感染引起的ARDS,应及时应用抗生素和免疫调节剂,以控制感染;对于创伤性ARDS,应积极处理伤口并保持患者的血流稳定。
三、机械通气治疗对于严重呼吸窘迫的患者,机械通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麻醉科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通气模式和参数。
常用的通气模式有容量控制通气、压力控制通气和高频振荡通气等。
在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方面,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肺功能和氧合情况进行调整。
四、液体管理和肺保护策略在处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适当的液体管理非常重要。
过量的液体负荷可加重肺水肿和低氧血症,因此需要限制液体输入量,并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
此外,采取肺保护策略也是必要的,如控制呼气末正压、限制潮气量、保持氧合指标在可接受范围。
五、支持性治疗和并发症预防在处理ARDS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监护和支持性治疗。
麻醉科医生应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氧合情况和呼吸参数,并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AR)是新生儿呼吸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主要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导致肺泡张力增加,肺泡塌陷,导致肺容积减少,呼吸控制中枢兴奋性增高,呼吸肌疲劳,最终导致呼吸功能不全。
针对NAR的诊治工作十分重要,下面我们将介绍NAR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一、NAR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发绀、呼吸道灼热感、胸廓呼吸、鼻翼扇动、口唇非刺激性剧烈呼吸,还伴有肺泡扇动病徵。
2. 影像学检查NAR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是通过X线检查进行,主要观察肺脏有无透明区,是否有肺泡破裂,以及肺容量减少等。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血气分析,主要观察动脉血氧合血平衡情况,判断气体交换情况。
二、NAR治疗方案1. 呼吸支持当新生儿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首要的治疗方法是给予呼吸支持。
可以采用机械通气和气道湿化等方式来帮助新生儿呼吸,维持呼吸的稳定。
2. 血管活性药物对于NAR患者,可适当使用一些血管活性药物,来缓解呼吸道扩张,增加肺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
3. 液体管理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液体的管理,过多的液体会增加肺水肿的发生风险,影响患儿的呼吸功能。
4. 营养支持及时对新生儿进行营养支持,保证患儿的营养摄取量,帮助患儿更好地恢复呼吸功能。
5. 药物治疗在临床实践中,也可以采用一些药物来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等。
在诊治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需要重点关注患儿的呼吸状况、及时进行呼吸支持,以及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和液体管理。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也需要全面的团队合作,包括儿科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多个专业人员,来共同协助治疗。
希望通过相关详细的介绍,对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急性呼吸衰竭的急诊诊治流程呼吸衰竭定义: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肺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的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量降低等因素,可诊断为呼吸衰竭,以下为呼吸衰竭的急诊诊治流程。
表1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特征●呼吸窘迫(呼吸困难、呼吸急促、仅能说出单个短句或词、躁动、濒死感、大汗、湿冷)●呼吸频率<8次/分或>30次/分●使用辅助呼吸肌●呼吸微弱或静寂肺●震颤、扑翼样震颤、外周循环温暖、洪脉●发绀●躁动●神志错乱或者意识水平降低、昏迷●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心动过速(>100次/分)●坐位或者蜷缩体位注:院内呼吸衰竭进展通常原因为肺炎、吸入性分泌物或胃内容物、肺水肿或使用镇定药表2怀疑重症时9项关键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危重征象处理措施气道上呼吸道梗阻证据解除气道梗阻呼吸频率(次/分)呼吸频率<8或>30 吸氧(起始浓度60%-100%),检查动脉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90% 吸氧(起始浓度60%-100%)心率(次/分)心率<40或>130 吸氧(起始浓度60%-100%),连接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路,处理心率失常血压(mmHg)收缩压<90mmHg或收缩压下降超过40mmHg合并灌注不足征象吸氧(起始浓度60%-100%),连接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路,处理低血压/灌注不足灌注器官灌注减少征象:皮肤变凉/出现斑点合并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秒;烦躁/意识淡漠;少尿(尿量<30ml/h)吸氧(起始浓度60%-100%),连接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路,处理低血压/灌注不足意识水平意识淡漠(对声音无反应)稳定气道、呼吸循环;如果GCS≤8;除外或纠正低血糖;给予纳洛酮,如果怀疑阿片类中毒可能(呼吸频率<12次,瞳孔缩小);处理无意识状态体温体温<36℃或>38℃,合并低血压、少尿或意识混乱状态处理脓毒性休克血糖血糖<3.5mmol/L,合并低血糖征象(出汗、心动过速、异常行为、意识水平降低)给予50ml50%的葡萄糖静脉推注(或500ml 5%的葡萄糖15-30分钟静点)分别于5分钟,30分钟后复查血糖表3 急性呼吸衰竭需进行的紧急检查●胸片●血培养●动脉血气分析●生化全项●心电图●痰培养●血常规表4机械通气及气管内插管指征机械通气指征1.以下情况需考虑有创机械通气(1)需要气管内插管的情况●气道保护●清除分泌物(2)出现或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呼吸频率>30次/分或窒息/慢呼吸频率●潮气量<10-15ml/kg●高碳酸血症伴有pH<7.35●氧浓度<40%,PaO2<60mmHg●疲劳、耗竭状态下缺乏呼吸支持●意识状态变差●肺水肿(3)当心肺疾病需要呼吸支持时●发生心跳骤停●某些高危疾病需要术后支持●严重休克或者左心室功能障碍(4)镇静、麻醉和或瘫痪时●控制颅内压●转运危重患者●控制肌肉痉挛(特别是破伤风时)●需要检查或者治疗,特别躁动的患者或具有攻击性的患者2.无创通气(1)潜在的优势●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不需要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术■无插管失败的风险■无长期的气管损伤●无需镇静■患者可以交流■患者可以吃饭和喝水(2)适应症●急性肺水肿■使用CAPA或BIPAP及PEEP选择10-15cmH2O●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使用CAPA或BIPAP及PEEP,调整吸气压缓解气道阻塞●COPD■吸气时给予CAPA或BIPAP,调整PEEP大约为内源性PEEP的80%●机械通气的撤离●免疫抑制的呼吸衰竭患者具有VAP的高发风险(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无通气禁忌症的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3)禁忌症●有气道阻塞的风险,无法保护气道●面部畸形、外伤或烧伤;或最近有面部或气道手术●上呼吸道阻塞●分泌物增多或呕吐;肠梗阻●氧浓度要求高/威胁生命的低氧血症●严重酸血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率失常,或严重的伴随疾病●思维混乱、激惹或患者拒绝治疗●气胸(应先进行胸腔闭式引流)●上消化道出血时相对禁忌症(4)并发症●无法耐受面罩●气道仍为梗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