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小古文阅读
- 格式:docx
- 大小:23.84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部分小古文三年级上学期必背部分1、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4、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 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5、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6、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7、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8、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9、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
缗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三年级下学期必背部分1、山川之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三年级小古文阅读理解三年级小古文阅读理解篇一有三鸡,曰黄、白、黑。
黄鸡飞,白鸡鸣,黑鸡斗。
黄鸡欲飞,白鸡欲鸣,黑鸡欲斗。
三鸡相争,皆欲胜。
于是,黄鸡飞而折翅,白鸡鸣而聋耳,黑鸡斗而伤爪。
三鸡皆不乐,皆自怨。
题目:1. 这篇小古文讲了哪三种颜色的鸡?它们都在做什么?2. 黄鸡为什么会折翅?白鸡为什么会聋耳?黑鸡为什么会伤爪?3. 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 这篇小古文讲了黄、白、黑三种颜色的鸡。
它们都在做不同的事情:黄鸡想要飞,白鸡想要鸣叫,黑鸡想要战斗。
2. 黄鸡因为太想要飞了,所以飞得太高,折断了翅膀;白鸡因为太想要鸣叫了,所以叫得太响亮,导致聋了耳朵;黑鸡因为太想要战斗了,所以打得太过激烈,伤到了爪子。
3. 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过于争强好胜、过于追求完美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让自己受到伤害。
三年级小古文阅读理解篇二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季氏欲以力伐之。
”孔子曰:“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是季氏之过也。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阅读题目:1. 文中“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有事于颛臾”是什么意思?2. 孔子对于攻打颛臾的想法是什么?从文中哪些话可以看出来?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中的“虎兕”和“龟玉”分别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含义?4. 孔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阅读答案:1. “有事于颛臾”指的是攻打颛臾。
三年级文言文阅读题1.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 戏:玩耍。
解析:“戏于庭”表示在庭院里玩耍,“戏”在这里是玩耍的意思。
- 皆:都。
解析:“众皆弃去”意思是众人都离开了,“皆”表示都。
- 持:拿。
解析:“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拿着石头击打瓮,“持”就是拿的意思。
- 句子翻译。
-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译文: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上大水缸,失足掉进缸里被水淹没了。
解析:“群儿”指一群儿童,“戏于庭”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群儿于庭戏”,“登瓮”是爬上瓮,“没”是淹没。
-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水缸,缸里的水涌出来,小孩得救了。
解析:“持石”拿着石头,“击瓮破之”击打水缸使它破了,“迸”是涌出的意思,“得活”得以活命。
2. 这篇文言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案:主要写了一群孩子在庭院玩耍时,一个孩子失足掉进瓮里,其他孩子都跑开了,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瓮救出孩子的事。
解析:文章开篇描述了孩子玩耍时的危险场景,接着重点写司马光的救人行为,通过对比其他孩子的“弃去”,突出司马光的聪明机智。
3. 从司马光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答案:从司马光身上学到了遇到紧急情况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解析:司马光在众人都惊慌离开的情况下,能够想到用石头砸破瓮来救人,这种冷静和智慧是值得学习的。
1.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解释下列字词。
- 株:树桩。
解析:“田中有株”,田地里有树桩,“株”在这里指树桩。
- 走:跑。
解析:“兔走触株”,兔子奔跑时撞到树桩上,古文中“走”常表示跑的意思。
- 释:放下。
解析:“因释其耒而守株”,于是放下他的农具守着树桩,“释”为放下。
- 冀:希望。
解析:“冀复得兔”,希望再得到兔子,“冀”是希望的意思。
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2、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3、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4、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5、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第二组天的魔术6、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7、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8、日月星日月星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9、日时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
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
夜半为子,日中为午。
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第三组别样的争和辩10、猫捕鱼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11、猫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12、龟兔竞走龟与兔竞走, 兔行速,中道而眠, 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13、五官争功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
“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
若无眉,成何面目?”第四组读书要得法14、读书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15、读书有三到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
三年级寓言类小古文阅读
1.《狐假虎威》:讲述了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其他野兽的
故事,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
2.《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农民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
子后,便每天守在树桩旁等待再次捡到兔子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心存侥幸,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
3.《刻舟求剑》:讲述了一个人在船上刻下记号,以为可以通过记
号找到掉落水中的剑的故事,讽刺了那些死守教条、不知变通的人。
4.《自相矛盾》:讲述了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声称自己的矛和盾
都是最好的,结果当别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会怎么样时,他无法回答的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前后矛盾。
这些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寓意深刻,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三年级小古文5篇1 乡村古文: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译文:乡下农民家,竹子做成的篱笆,茅草做成的房屋,邻近水边而形成村落。
水边有几棵杨树柳树,中间还夹杂着桃树和李树,两只飞翔的燕子在树丛间穿行,忽然高飞,忽然低落,来来去去非常迅速。
2 雪古文: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译文: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了。
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天空。
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树林。
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
第二天的早晨起来后,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就仿佛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好看极了!3 磨针溪古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
”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
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太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4 狐假虎威古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一天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帝的命令。
三年级下册·古文阅读提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精选)姓名:班级:(一)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①竖执②之,不可入;横执之,亦③不可入。
计④无所出。
俄⑤有老父⑥至,曰:“吾非圣人⑦,但见事多矣⑧!何⑨不以锯中截而入?”遂⑩依而截之。
【注释】①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
②执:握,持,拿。
③亦:也,仍然。
④计:计谋,办法。
⑤俄:一会儿,不久。
⑥老父(fǔ):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
⑦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⑧矣: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⑨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⑩遂:于是,就。
【练习】问题一:文章写的是一个鲁国人握着竹竿进城,由于竹竿太长,他________________,后来一个________帮助他想出了办法。
问题二:老人想出的是什么办法?用“____”画出来。
问题三:选出句子的正确意思。
(1)计无所出。
()A.他不能计算出竹竿的长度了。
B.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2)遂依而截之。
()A.于是就按照老人的方法截断竹竿。
B.于是就依靠着竹竿进了城门问题四:你认为老人的办法好吗?你认为怎样进城更方便?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②。
兔走③触株,折颈而死。
因④释⑤其耒⑥而守株,冀⑦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⑧宋国笑。
【注释】①本文选自《韩非子·五蠹》。
②株:树桩。
③走:跑。
④因:于是。
⑤释:放下。
⑥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⑦冀:希望。
⑧为(wéi):被,表被动。
【练习】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②契③其舟,曰:“是吾④剑之所从坠⑤。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⑥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⑨!【注释】①涉:过,渡。
②遽:急忙,立刻。
③契:用刀雕刻。
④吾:我的。
⑤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
坠:落下⑥求:找,寻找。
⑦若:像。
⑧此:这样。
⑨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练习】问题一:那个人的剑掉进江里之后,他的做法是()A.急忙跳下水去找。
三年级必背小古文20篇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吾后行。
学习要点:- 字词理解:“汝”是“你”的意思,短短几句话描绘出在青草地上放风筝的场景,两个人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 场景想象:可以引导孩子想象春天的草地上,两个小伙伴开心放风筝的画面,感受其中的乐趣。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学习要点:- 描写顺序:按照从整体(乡间农家的居住环境)到局部(水边的树木和燕子)的顺序描写乡村景色。
- 词汇积累:“竹篱茅屋”“临水”“甚捷”等词汇,可以让孩子积累描写乡村特色的词语。
水滨多芦荻。
秋曰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学习要点:- 景物特点:抓住芦花秋天开花,色白且风吹似雪的特点。
- 比喻手法:“花飞如雪”运用比喻,可让孩子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感受芦花飞舞的美感。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 植物描写:从荷花的生长环境(池中)、开花颜色(红或白)、荷梗、荷叶到藕的特点,全面介绍荷这种植物。
- 知识拓展:可拓展藕断丝连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学习要点:- 描写角度:从菊花的香气、花瓣形状、颜色、习性等多方面描写。
- 对比手法:通过与百花对比,突出菊花耐寒独盛的特点。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学习要点:- 天气变化描写: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一天中的天气变化,从阴天、晓雾到细雨,再到雨止云散明月出。
- 语句简洁:让孩子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天气现象。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学习要点:- 环境渲染:开头通过描写冬日的严寒、木叶脱、阴云布等环境,为雪的到来做铺垫。
三年级上册晨诵小古文20篇班级:姓名:第一课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①前行,吾②后行③。
——选自《民国老课本》注释:①.汝:rǔ,你或姓氏。
本文中指你。
②.吾:wú,我、我们或姓氏。
本文中指我。
③.行:xíng,动词,本文中指走。
译文:在青草地上放风筝,你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走。
(翻译可以更生动:你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
)第二课乡村乡间①/农家,竹篱②/茅③屋,临④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⑤株,中夹⑥/桃李,飞燕/一双⑦,忽⑧高/忽低,来去/甚⑨捷⑩。
——选自《民国老课本》注释:①.间:指一定空间或时间内。
本文指里,中间。
②.篱:指用竹、苇、树枝等编成围墙。
文中指茅屋外竹编的围墙。
③.茅:文中指简陋的茅草屋。
④.临:靠近,临近⑤.数:几,许多。
⑥.中夹:(杨柳)中间夹杂,穿插。
⑦.双:成双,两只。
⑧.忽:忽然,一会儿。
⑨.甚:指很,非常。
⑩.捷:指敏捷,迅速。
译文:乡下农民家,竹子做成的篱笆,茅草做成的房屋,邻近水边而形成村落。
水边有几棵杨树柳树,中间还夹杂着桃树和李树,两只飞翔的燕子在树丛间穿行,忽然高飞,忽然低落,来来去去非常迅速。
第三课芦花水滨①多芦荻②。
秋日③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④雪。
——选自《民国老课本》注释:①.滨:靠近水的地方。
水滨,是指水边。
②.芦荻(dí):又叫芦竹,一种水边植物。
③.秋日:秋天。
④.如:像。
译文:水边有很多芦苇。
秋天开的芦花,一片白颜色。
当西风吹来的时候,芦花就像雪一样飘起来。
第四课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①白。
荷梗②/直③立。
荷叶/形④圆。
茎⑤/横⑥泥中,其⑦名曰⑧/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⑨/有丝。
——选自《民国老课本》注释:①.或:有的。
⑧.曰:(yuē)叫作。
②.梗:(gěng)在文中指植物的枝或茎。
③.直:笔直④.形:形状。
⑤.茎:(jīng)是植物体根和叶之间的营养器官。
⑥.横:跟地面平行的(跟“竖、直”相对)。
三年级上册:10篇+《千字文》第 31 篇《朱子家训》(节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注释】1.恒:常常。
【译文】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许多物质能源和很多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
第32篇《续小儿语》从小做人,休坏一点,覆水难收,悔恨已晚。
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当喜。
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还增一毁。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注释】1.休:不要。
2.惊:警醒。
3.誉:称赞。
【译文】从小就要谨慎注意,不要在为人处世的事情上哪怕做错一丁点,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想要回来就很晚了。
晚上反省自己的白日所做所为,做了坏事要警醒,做了好事可以欢喜。
别人称赞我,我谦虚低调,我的品德上又增加了一个优点;自夸自擂,败坏自己的名声,我的品德上又增加了一个污点。
待人的礼节要丰厚,对自己的待遇要俭约,要求自己要从重从严,要求别人要从轻从宽。
第 33 篇《读书需有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译文】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
再往下读,疑问就会慢慢被解决。
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
读书不会产生疑问的人,需要教给他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之头脑里?有疑?;学会了?有疑?,就要想办法去钻研,千方百计去解决疑问,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
第 34 篇《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白笑其拙。
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三年级下必背小古文及译文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宋国有一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舍弃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然而他再也没得到兔子,自己的田地也荒芜了。
二、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脸色骤变。
看来是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
三、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译文: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后,小偷被吓了一跳。
他忽然想到:钟声不就跟人们听到报信者一样吗?于是小偷找来东西把耳朵堵住.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
四、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41、叶公好龙原文: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译文:叶公子高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
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
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42、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
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
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
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3、买株还珠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珍珠)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
郑国的人买这个盒子却还给商人珍珠。
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十分可笑。
44、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小古文分级阅读三年级
小古文分级阅读三年级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帮助三年级学生初步接触
和了解文言文,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以下是一些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小古文阅读材料:
1. 《放风筝》:描述孩子们在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语言简单易懂,富有童趣。
2. 《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农夫为了让自己的禾苗长得更快,采取了揠苗助长的措施,结果禾苗枯萎的故事。
这篇小古文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自然规律和做事不能违反规律。
3. 《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农夫因为偶然一次在树下捡到撞死的兔子,从此不再耕田,而是等待兔子自己撞死的故事。
这篇小古文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勤奋和努力的重要性。
4. 《狐假虎威》:描述了一只狐狸如何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
这篇小古文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虚张声势和假借威势的含义。
5. 《郑人买履》:讲述了一个郑国人去买鞋子,只带了尺码却没带鞋子的故事。
这篇小古文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灵活变通和实际情况的重要性。
这些小古文都比较简短,语言也较为简单,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家长或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讲解,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三年级小古文阅读(一)猫捕鱼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二)猫斗XXX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三)龟兔竞走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四)五官争功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
“又谓眉曰:“尔有XXX居上我?”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
若无眉,成何面目?”(五)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XXX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白笑其拙。
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三年级小古文阅读(六)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XXX。
(七)滥竽凑数XXX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XXX请为XXX,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XXX死,XXX,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这则寓言讥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示人们只要严厉把关,骗子就难行骗。
通知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八)对XXXXXX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九)鹬蚌相争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昔日不雨,嫡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昔日不出,嫡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三年级小古文阅读(十)XXX买履XXX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傲也。
”(十一)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寓言类小古文专项阅读1.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①。
兔走②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③而守株,冀④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韩非子》【注释】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古文今译】从前宋国有个耕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兔子飞快地跑过来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于是,那个农民就放下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兔子不可移易再一次得到,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兔走.触株()(2)因释.起耒而守株()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中的宋国人被大家嘲笑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每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劳动,不知道投机取巧。
B.他把一个偶然发生的现象当成了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C.他不好好劳动,幻想凭运气过好日子。
D.他既没有得到兔子,又荒废了自己的田地。
4.这个故事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①之柜②,熏以桂椒③,缀以珠玉,饰以玫瑰④,辑⑤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⑥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⑦珠也。
——《韩非子》【注释】①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②柜:盒子。
③桂椒(jiāo):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④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⑤辑(jí):通“缉”。
(一)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二)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三)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 兔行速,中道而眠, 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四)五官争功
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
“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
若无眉,成何面目?”
(五)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白笑其拙。
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六)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七)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八)对牛弹琴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九)鹬蚌相争
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十)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十一)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十二)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⒂。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的人
(十三)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