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社会化:社会化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发展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反映个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的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的反应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

社会动机: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是个人行为的动力,是引起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它是一种内部刺激。

人际交往:在社会活动中,人们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

侵犯行为: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

社会化的内容

1.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

2.行为规范社会化

3.社会角色社会化

4.政治社会化

5.民族社会化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1.遗传素质

2.社会文化

3.家庭(家庭背景,家庭结构,家庭氛围,教养方式,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4.学校

(1)教育内容和教科书。谨慎选择教学内容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得以实现的保证之一。

选择教育内容必须遵循两条原则:其一是灌输给学生的内容必须经过选择,人们必须确定社会存在必须的一半的信念、态度、技能等,它们将成为所有孩子都会接受的共同因素。其二是教育必须根据每个儿童“注定的特殊环境”发展其所需的身体、智慧与道德状况。

(2)教师。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是学校教育目的性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保证。心理学者对教师威信和教师期待的作用研究比较多

(3)教学组织。对教学的组织,特别是贯彻于各种不同教学和评价方式方法中的教育理念,往往也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5.同辈群体。即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在个体的成长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6.大众传媒

自我意识的功能

1. 组织功能,人们在进行社会认知时存在自我参照效应,即人们对于有关其自身的信息

能够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2. 管理功能。自我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以及将来的打算。使我们能够想象从未

发生过的事情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长期的规划,并且能够进行自我表扬和自我惩罚。

自我意识的独特性表现

1.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理想自我模式

2.个体差异。自我意识到了自律阶段就会变得我行我素,发挥出主动性与独立性。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与独特的形态,成为其个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1.自我认知。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通过对效能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和反省思考,自我认知能够理解与判断个人能力有关的信息,从而使主观的我能对客观的我进行正确的认知。自我认知的形成因素主要有活动经验,自我知觉,自我反省以及他人的评价与反馈,社会比较等个人及人际因素

2.自我体验。是自己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也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的一种态度。例如,自信,自卑,自满,自责,自我欣赏等。、

3.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其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即人们按照特定的标准成为了特定的目标而命令自己的言语器官和运动器官进行某些活动,遇到困难也不放弃。而是制止作用,是主观的我根据特定情绪或特定要求抑制客观的我的言语与行动。

性别角色的特点

1.功能分化与定型。研究表明,人类在小群体中存在着典型意义的功能专门化,男子发挥着工具性功能,女子发挥着表达性功能。在社交方面,男子表现出突出的能动性,而女子则表现出明显的合群性。

2.文化制约性。男女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于社会文化,每一社会都选择了一些奠定在生物学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男女心理特点加以肯定与强化,选择另一些则加以否定和惩罚,从而塑造出因不同性别而具有不同性格的人。

3.相对稳定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性别角色,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社会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之一,也是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性的反应。4.多样性。性别角色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亚角色,一个特定的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甚至同一阶段,可能表现出性别角色的多种内容,同时,性别角色之间的关系随着情境的不同也表现出多样性。

第一印象特征

1.表面性。第一印象主要有个体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结合而产生。个体最初认知他人时,总是先从外表来获得关于他人的表面印象

2.片面性。个体开始认知他人时,由于时间短暂,只能认识某些方面,其他方面却未曾接触,因此对其认识十分片面。

3.类化。社会的长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群体,也形成了不同群体的典型外部特征,因此,在形成第一印象的同时,个体总是根据自己表面与片面的认识,给对方加以分类。4.归因。个体在认识他人行为、获得第一印象的同时,都会根据其外部表现的特征推测其内心的思想与情感。

第一印象对认知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个体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谈吐等,但是双方初次见面的所获得的印象只是一些表面特征,不是内在的本质特征,所以单凭第一印象作为继续交往的基础是不牢靠的。

第一印象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多,对一个人的各方面情况的认知才会愈来愈清楚,从而改变第一次见面时留下的印象。

社会认知的偏见特征

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

2.偏见就是刻板印象。人们认知外界事物往往根据他们共同的特征加以分门别类,这种方法如果固定下来,以人作为对象时,就会导致刻板印象,形成不正确的认识。

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一个怀有偏见的人常常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种倾向主要是过分强调了人们的共性,忽视了个别差异的多样性,以偏概全。

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人们往往在了解一些信息时就过早的下结论,持有偏见的人往往又加入了情感成分,以至于即使得到了确实可靠的信息,仍旧固执己见。

归因偏差

1.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是不一致的。行为者本人对自身行为动机的归因不同于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归因。虽然上方认知到的是同一行为,但是行为者往往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情境,而他人则归因于该人的个人倾向。行为者把自己的成果归因为个人倾向,而他人则可能归因于情境。

2.涉及个人利益与否导致归因不一致。当他人与认知者本身发生利益冲突时,认知着可作不同归因。

3.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社会生活中有一些自然现象,本来不具有社会意义,但人们也往往做拟人化归因。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把一些无社会意义的自然现象加以拟人化,实质上是一种宿命论。

社会态度的功能

1.认知功能。态度为个体的行为反应提供具体信息,能使个体有选择的接受有利于自己的,何时的信息,拒绝不合适的信息,也可能曲解的接受信息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形成偏见。

2.情绪功能。人们的某种态度决定了他的某种期望,某种目标,与其态度相一致的食物将会给他带来满足感,与其态度相反的食物则能唤起失望感或不满足的情绪

3.动机功能。态度将驱使人们去取向或逃离某些事物。他规定了什么是偏爱的,什么是期望的,什么是渴求的,什么是想要避免的。

社会态度的转变策略

1、通过宣传说服改变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