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专题一专题核心素养提升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5.39 KB
- 文档页数:10
学科素养提升(教师用书独具)历史高考四大能力要求解读1 获取和解读信息1[1.(2014·上海高考)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
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
遂封叔虞于唐。
此则故事反映出(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解析】材料理解与要求:本题以“桐叶封弟”的故事为背景材料,以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为考查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有效信息:周公旦、成王→西周;封赏、封叔虞于唐→分封制有效信息解读: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是属于分封制的内容,但和题目联系不是太紧密,故A项非最佳选项;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题中不能反映,故B项错误;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不能全面反映题中的信息,故C项非最佳选项;“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体现了分封是国家的意志,故D项是最佳选项。
【答案】 D[培养策略]1.全面获取试题信息。
既要注意解读情景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注意揭示其背后的隐性信息,准确把握题中信息指向与暗示;既要注意关键词和句,抓住重点,又不能忽视其他信息,不能遗漏其他有价值的信息;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概括出试题的中心主旨。
2.识别排除无效信息。
要根据设问中提出的问题与要求,排除与问题无关或与要求不符的信息。
2[跟踪训练]1. (2014·泸州三诊)下表是周王室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A.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C.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解析】图表显示王室子弟在分封国中占有一半多的席位,故A项正确;家天下制度从夏朝开始,故B项错误;图表显示晋、卫和鲁的封地都位于当时主要的农业区,故C项正确;从图表中分封的对象有王室子弟、功臣和商代后裔可知,分封对象呈现多样性,故D项正确。
第3讲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有关马克思主义诞生的3个关键点(1)一个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三个来源: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3)四点内容:阐述基本原理、规律;明确阶级斗争;揭示无产阶级使命;号召世界无产者联合。
2.有关巴黎公社的3个关键点(1)两大措施:政权建设、社会经济。
(2)两大经验:暴力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3)两大教训:建立革命政党;建立工农联盟。
3.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3个关键点(1)一条道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
(2)两大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三大文件:“四月提纲”、《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课题(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回扣教材知识]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条件2.诞生(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2)内容:《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3.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1.背景(1)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采取屈膝投降政策,对内准备以武力镇压人民。
2.成立:1871年3月18日革命爆发;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3.措施(1)政权建设:民主选举产生最高权力机构——公社委员会,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建立自己的司法机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
(2)社会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等。
一、把握“主题·主线”——41题考什么·怎么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的冷战时代的结束,人类进入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生态全球化、法律全球化时代。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现象的出现,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方面的演变,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作为目前国际上的一种主要潮流,它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的交流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它导致了国际法中国家主权在全球化浪潮下的部分让渡以及新的国际法问题的产生。
如何认识和应对全球化,并尽量充分地实现国家经济主权,维护自身应有的权利,是摆在发展中国家之中一员的中国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典例感悟——怎样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全球化的起源与推动力量的历史解释上,目前在西方存在两类不同的见解。
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16世纪发端于欧洲,后来逐步把世界其他地区纳入其中,直至覆盖全球,中国直至19世纪才被纳入这一世界体系。
贡德·弗兰克则认为,早在18世纪以前,甚至“地理大发现”之前,已经存在着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体系或“全球经济”,只不过当时在全球经济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亚洲,特别是中国,而欧洲则居于这个体系的边缘地位。
只是由于从美洲得到了大笔金钱,“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才能参与到亚洲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和劳动分工”中来,并最终在18世纪以后取代了亚洲在世界体系中的“火车头”位置。
——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材料二在之前的20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多的是向世界“借力”的过程,与世界经济接轨成了当时中国坚定的选择。
无论是引进外资,搞活市场经济,设立开发区,改革国有企业,还是加入WTO,展开自贸区谈判,等等,都沿袭了这一基本思路。
这一思路保障了中国经济20多年接近两位数高速增长,于是中国顺理成章地变身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高望《中国改革发展,从向世界“借力”到“给力”》材料三2015年8月29日,“2015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在重庆举行。
主题一 立足核心素养 破解浙考选择题教育部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考查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今后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的重要导向,可从以下九大方面25个要点认识落实。
[[规律总结] (1)图表题稳定在5题左右,此类题型相对较多。
(2)世界史所占比重最大。
(3)经济史多于政治史。
(4)考查能力:基础知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理解材料信息)。
2016·10月卷,突出时空考查(如1·10·14·15·16·24题,考查时间)。
2016·4月卷,突出空间考查(1·3·20·24考查空间)。
1.时空观念——选择题审题的先决要素(1)时空观念在学科中的地位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2)达标要求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3)学业质量水平标准历年高考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往往以隐性时空的形式呈现1.(2017·4月浙江选考,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 ①石斧 ②耧车 ③骨镰 ④曲柄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点拨 “刀耕火种”是隐性时空的解题题眼所在,“耧车”“曲柄锄”是铁器时代的技术工具,与“刀耕火种”时空特征不符,排除②④,可知答案为A 。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和中华法系的兴衰1.发展演变(1)夏商周三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礼”并立夏商周的法律制度包括“礼”和“刑”两个方面。
三代强调礼治,特别是西周,形成了完善的礼乐制度,用礼制来区分贵贱,明确等级,维护统治秩序。
同时,以惩处为中心的刑罚制度也已经形成。
但是,这一时期的礼和刑尚未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
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
商、周建立起“亲亲”“尊尊”为主要原则的宗法法律制度。
(2)春秋战国至秦朝——成文法及法治阶段①春秋后期,以郑国子产“铸刑书”(前536年)和晋国赵鞅“铸刑鼎”(前513年)为标志,法律制度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宗法体系开始向成文法制转变。
②经过春秋时期的演变,到战国变法以后,与君主集权制度的建立相适应,法家思想在三晋兴起,并在赵、魏、韩和秦国得到了广泛贯彻,通过变法,这些国家建立起以刑罚为主体的成文法律体系。
③秦朝崇尚法治。
秦律“密于凝脂”,在各个领域“皆有法式”;在法律实施上,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
(3)两汉至隋唐——法律儒家化阶段秦朝的速亡为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制度相互结合提供了一条途径。
从汉朝开始,一直延伸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的时期,即法律儒家化。
隋唐时期,伴随着《唐律疏议》的制定与颁布,彻底完成了儒家的礼教与法家的“法治”的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就此形成。
(4)宋元明清——法典与案例相结合阶段自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国法律开始向法律技术的完备方向发展,即在审判具体案件时实现司法操作与法律指导思想上的结合。
案件成例作为一种法律形式得到很大发展,例与律开始相互结合。
明、清两代王朝的法律制度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
2.特点(1)基本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
一、把握“主题·主线”——41题考什么·怎么考(一)制度自信——古代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制度自信是国家得以成长和巩固的精神基础与政治基础,决定着国家的内聚力与竞争力,进而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命运。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从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制度选择、制度建构和制度建设,以制度的有效性来促进制度的合理性,在制度创造发展中逐步确立起人们对制度的自信。
中国制度自信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独特的基本国情、历史命运和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国制度。
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表现在许多方面。
比如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
探究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制度源流、沿革,对于坚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断完善和发展政治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典例感悟——怎样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秦与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作为监察长官,同时又是丞相的副职,受到丞相的统制,因此,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或由丞相决定,或由丞相参预其中。
隋代废除(御史台)台主任命御史台官署的制度,改由三省长官推荐。
唐高宗永徽年间后,监察御史“多是敕授”。
到了宋仁宗时,规定宰相所荐举的官吏及宰相的亲故不得出任御史,而由皇帝亲自任命或掌握,直接对皇帝负责。
职权上,秦汉时监察官无权处置违法失职的官吏,只有上奏或呈报丞相或州郡长官查处。
隋唐时监察官渐次有了部分的直接处分权。
宋代御史台有权传讯违法失职官吏,复审大理寺审理案件。
明代巡按御史可“小事立断”。
——摘编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古代希腊的)斯巴达尽管采取奴隶主贵族的专制,但行使司法权的监察官形成了对最高权力享有者“王”的有效制约,在任何一个王出征的时候,都有两个监察官跟随着他,监视着他的行踪。
“一、把握“主题· 主线”——41 题考什么· 怎么考(一)制度自信——古代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热点解读——为什么考]制度自信是国家得以成长和巩固的精神基础与政治基础,决定着国家的内聚力与竞争力,进而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命运。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从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制度选择、制度建构和制度建设,以制度的有效性来促进制度的合理性,在制度创造发展中逐步确立起人们对制度的自信。
中国制度自信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独特的基本国情、历史命运和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国制度。
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表现在许多方面。
比如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
探究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制度源流、沿革,对于坚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断完善和发展政治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典例感悟——怎样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与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作为监察长官,同时又是丞相的副职,受到丞相的统制,因此,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或由丞相决定,或由丞相参预其中。
隋代废除(御史台)台主任命御史台官署的制度,改由三省长官推荐。
唐高宗永徽年间后,监察御史“多是敕授”。
到了宋仁宗时,规定宰相所荐举的官吏及宰相的亲故不得出任御史,而由皇帝亲自任命或掌握,直接对皇帝负责。
职权上,秦汉时监察官无权处置违法失职的官吏,只有上奏或呈报丞相或州郡长官查处。
隋唐时监察官渐次有了部分的直接处分权。
宋代御史台有权传讯违法失职官吏,复审大理寺审理案件。
明代巡按御史可“小事立断”。
——摘编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 (古代希腊的 )斯巴达尽管采取奴隶主贵族的专制,但行使司法权的监察官形成了对最高权力享有者“王”的有效制约,在任何一个王出征的时候,都有两个监察官跟随着他,监视着他的行踪。
监察官有权对 王”进行刑事审判。
亚里士多德指出,在雅典,监察官们的权柄如此之大,以至国王也不得不讨好他们。
在雅典,司法的权力制约功能就更加明显,高级官吏从选任到离职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查。
——摘编自孙永兴《论西方早期社会的司法》(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秦汉时期的监察官由“丞相决定”“皇帝亲自任命”;但到了唐代监察官“多是敕授”,再到宋代时,监察官由皇帝亲自任命,表明了监察官由丞相参与认命变为皇帝直接任命这一变化;从监察官的职权由“无权处置违法失职”到“部分的直接处分权”等信息,说明了监察官的职权由无权处置违法官吏到(获得部分直接处置权的变化。
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监察效率等方面说明影响。
第(2)问第一小问,要依据材料二,古希腊的监察官“对最高权力享有者‘王’的有效制约”“进行刑事审判”等信息和材料一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监察官只有监察官员的权力而没有监督皇帝的权力,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的不同;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方的政治体制和监察的目的性说明不同的原因。
答案:(1)变化:监察官由丞相参与任命转变到由皇帝直接任命;监察官的职权由无权处置违法官吏到获得部分的直接处分权。
影响: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专制;增强了监察权的独立性,有利于监察效率的提高。
(2)不同:古代希腊监察官可监察最高权力者,而中国古代则是只监察百官;古代希腊监察范围广且有刑事审判权,而中国古代监察官无刑事审判权。
原因: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监察官旨在维护民主体制;而中国古代是皇权专制,监察官旨在维护吏治清明和皇权统治。
[主线梳理——归纳备考]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初步形成正式建立巩固完善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皇权至 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加强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新发展空前强化结束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二)公平正义——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完善[热点解读——为什么考]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
它与我们今天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大体相当。
由于官吏担负着国家的日常管理职责,因此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官吏的考核选拔置( ”” 说 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十分注意积累经验,完善制度。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
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研究,对于了解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和人员录用制度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要从中汲取经验,这对当今中国的政府公务员的选拔和任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科举制在长久实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教育、文化、政治等多项功能,使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以“凭才取人”的人才选拔标准和能力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为表征的科举社会,科举制度的公正公平性,在促进社会流动、推动中国教育发展、文化传承和构建民族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科举制度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论题。
对科举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认识考试的利弊得失和考试的发展规律,并为现实考试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增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典例感悟——怎样考]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官制度从源头上讲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种选官制度。
科举即分科取士,它是采用公开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实质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科举制度创建于隋朝开皇七年(公元 587 年),经历唐的兴盛,宋的改革,明的强化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 公元 1905 年)废止,共一千三 百余年。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不仅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取了难以计数的官吏,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被西方国家吸收逐渐形成和建立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文官制度。
——《科举制度的世界影响》材料二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
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美国汉学家 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明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它是采用公开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实质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并结合所学,从打破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来说明其历史进步性。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实质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得出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以科举制为借鉴而“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并结合所学,得出形成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通过考试录用官员,不仅有利于人才选拔,还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官员的素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1)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形成了社会阶层流动机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原因: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
意义:以科举制为借鉴而形成西方现代文官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标准通过考试录用官员,一方面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官员的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线梳理——归纳备考]从贵族政治到影响深远的科举取士时期夏、商、西周战国、秦朝和汉初发展历程世官制①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②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军功爵制①内容: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②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察举制两汉①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②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①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②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科举制①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②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深化认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其发展趋势如下: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③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二、突出“个性·见解”——42题考什么·怎么考体制改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热点解读——为什么考]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文向社会公布,本轮机构改革的全貌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