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_实验五 存储管理(二)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6
实验一数据定义操作●实验目的1.掌握数据库和表的基础知识2.掌握使用创建数据库和表的方法3.掌握数据库和表的修改、查看、删除等基本操作方法●实验内容和要求一、数据库的创建在开始菜单中,启动SQl Server 程序中的“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在对象资源管理器窗口中,右键单击“数据库”,选择“新建数据库”,创建成绩管理数据库Grademanager,要求如下表所示:Grademanager数据库参数表二、表的创建、查看、修改和删除1.表的创建在Grademanager数据库中,右键单击“表”,选择“新建表”命令,创建如下表所示的表:(1)Student表的表结构特别注意:为属性Ssex设置约束,需选中属性Ssex行,然后单击菜单中的“表设计器”,选择“CHECK 约束”命令,然后按照图1进行设置。
图1 设置性别的约束(2)Course表(课程名称表)的表结构(3)SC表(成绩表)的表结构特别注意:①为属性Degree 约束,可参照属性Ssex进行设置,“CHECK约束对话框”中的表达式为Degree>=1 And Degree<=100②为SC表设置外键Sno和Cno的方法:右键单击表SC,选择“设计”命令,然后选择菜单“表设计器”中的“关系”命令,打开“外键关系”窗口,选择“添加”按钮,然后单击“表和列规范”后的按钮,按照图2进行设置,即可将SC表中的Cno属性设置为外键。
按照相同的方法,将属性Sno也设置为外键。
图2为SC表设置外键Cno2.向上述表中输入如下数据记录学生关系表Student (右键单击表Student ,选择“编辑前200行”)课程关系表Course 成绩表SC3.修改表结构(找到操作的方法即可,不需要真正地修改表中的属性) (1)向student 表中增加“入学时间”列,其数据类型为日期型 (2)将student表中的sdept 字段长度改为20 (3)将student 表中的Speciality 字段删除思考题1. SQL Server 的数据库文件有几种?扩展名分别是什么? 2. 如何实现数据库的备份和还原?2.在定义基本表语句时,NOT NULL 参数的作用是什么? 3.主码可以建立在“值可以为NULL ”的列上吗?实验二 简单查询● 实验目的1. 掌握SELECT 语句的基本用法2. 使用WHERE 子句进行有条件的查询3. 掌握使用IN 和NOT IN ,BETWEEN …AND 和NOT BETWEEN …AND 来缩小查询范围的方法4. 掌握聚集函数的使用方法5. 利用LIKE 子句实现字符串匹配查询6. 利用ORDER BY 子句对查询结果排序7. 利用GROUP BY 子句对查询结果分组● 实验内容和要求一、表结构修改1.在实验一的所建立的数据库中增加Teacher 表,结构如下:2.在实验一的所建立的数据库中增加Teaching 表,表结构如下: Teaching 表(授课表)的表结构3.向上述两表中输入如下数据记录教师表Teacher 授课表Teaching二、完成下面查询 1.查询所有男生信息2.查询年龄大于24岁的女生学号和姓名3.查询所有教师的Tname、Tdept4.查询“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姓名、性别和出生日期5.查询成绩低于90分的学生学号及课号,并按成绩降序排列6.查询Student表中所有的系名7.查询“C01”课程的开课学期8.查询成绩在80分至90之间的学生学号及课号9.统计有学生选修的课程门数10.查询成绩为77,88或99的记录11.计算“C02”课程的平均成绩12.输出有成绩的学生学号13.查询所有姓“刘”的学生信息14.统计输出各系学生的人数15.查询选修了“C03”课程和学生的学号及其成绩,查询结果按分数的降序排列16.查询各个课程号及相应的选课人数,并为选课人数取别名为“人数”17.统计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和最高分,并为选课人数和最高分分别取别名为“人数”、“最高分”18.统计每个学生的选课门数和考试总成绩,并为选课门数和总成绩分别取别名为“门数”、“总成绩”,并按选课门数降序排列。
ram6116存储器芯片读写实验答案一、实验目的:1.了解半导体静态随机读写存储器SRAM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2.掌握半导体存储器的字、位扩展技术3.用proteus设计、仿真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RAM扩展实验二、实验内容:1.用SRAM6116芯片扩展AT89C51单片机RAM存储器(2KB)选择8个连续的存储单元的地址,分别存入不同内容,做单个存储器单元的读/写操作实验。
2.用SRAM6116芯片扩展AT89C51单片机RAM存储器(8KB)必须使用译码器进行扩展;选择8个连续的存储单元的地址,分别存入不同内容,做单个存储器单元的读/写操作实验。
三、实验要求:1.根据各种控制信号的极性和时序要求,设计出实验线路图。
2.分别设计实验步骤。
3.给出字扩展实验中每片SRAM芯片的地址范围。
四、实验步骤(proteus中运行详细过程):(一)查看元件库AT89C51、74LS373、6116(二)各元器件作用:AT89C51:低电压,高性能CMOS8位单片机,片内含4k bytes的可反复擦写的只读程序存储器(PEROM)和128 bytes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RAM)74LS373:为三态输出八D锁存器两种线路中的一种。
6116:6116是2K*8位静态随机存储器芯片,采用CMOS工艺制造,单一+5V供电,额定功耗160mW,典型存取时间200ns,24线双列直插式封装。
(三)连接电路图(1)按老师发的电路仿真图进行连接,电路图如下:(2)选中AT89C51芯片,在Program File中添加ram.hex文件,然后点击确定。
(3)单击下面的运行按钮,再点击暂停按钮,如下:(4)查看AT89C51的内存:(5)查看存储器6116的存储内容:(6)AT89C51中的程序,程序里的数字可以修改,就是存储器中输入的数字:五、实验小结:(不少于200字)。
801. [单选题] 当有汞(水银)溅失时,应如何处理现场A.用水擦B.用拖把拖C.扫干净后倒入垃圾桶D.收集颗粒状水银,另在溅失处用硫磺粉盖上并统一处理参考答案: D802. [单选题] 在蒸馏低沸点有机化合物时应采取哪种方法加热?A.酒精灯B.热水浴C.电炉D.砂浴参考答案: B803. [单选题] 新玻璃(细菌)滤器应在流水中彻底洗涤,然后放在()中浸泡数小时,最后用流水洗涤。
A.1%的盐酸B.重铬酸钾洗涤液C.市售洗涤剂D.氢氧化钠或碳酸氢钠稀溶液参考答案: A804. [单选题] 危险性化学品不包括()?A.易燃性化学品B.有毒性化学品C.致癌性化学品D.腐蚀性化学品参考答案: C805. [单选题] 所有工作必须在工作台面的()进行,并能够通过玻璃观察挡板看到。
A.前部B.左部C.右部D.中后部参考答案: D806. [单选题] 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数值越低,爆炸极限范围越大,则爆炸危险性。
( )A.越小B.越大C.不变D.不确定参考答案: B807. [单选题] 高温实验装置使用注意事项错误的是:A.注意防护高温对人体的辐射B.熟悉高温装置的使用方法,并细心地进行操作C.如不得已非将高温炉之类高温装置置于耐热性差的实验台上进行实验时,装置与台面之间要保留一厘米以上的间隙,并加垫隔热层,以防台面着火D.使用高温装置的实验,要求在防火建筑内或配备有防火设施的室内进行,并要求密闭,减少热量损失参考答案: D808. [单选题] 下列气体须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的是:A.硫化氢B.氟化氢C.氯化氢D.以上都是参考答案: D809. [单选题] 根据农业部规定,动物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为四类,其中哪类危害程度最高?A.第一类B.第二类C.第三类D.第四类参考答案: A810. [单选题] 在安全柜内的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安全柜的风机应至少运行()。
A.5minB.10minC.15minD.20min参考答案: A811. [单选题] 为防止肌肉痉挛,夏季进行长时间的运动时,要注意补充();冬季锻练时,要注意保暖。
第5章存储管理⑴存储管理的任务和功能是什么?解:存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1.支持多道程序的并发执行,使多道程序能共享存储资源,在互不干扰的环境中并发执行。
2.方便用户,使用户减少甚至摆脱对存储器的管理,使用户从存储器的分配、保护和共享等繁琐事物中解脱出来。
3.提高存储器的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
4.从逻辑上扩充内存空间,支持大程序能在小的内存空间运行或允许更多的进程并发执行。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现代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应具有以下功能:1.存储空间的分配和I门I收。
2.地址转换,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3.主存空间的共享。
4.主存空间的保护。
5.主存储空间的扩充。
6.对换,对换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在内存和外存之间的全部或部分进程的对换,即将内存中处于阻塞状态的进程调换到外存上,而将外存上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换入内存。
对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内存利用率,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2)为什么要配置层次式存储器?解:为了解决CPU和存储器之间速度上的不匹配,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存储系统通常采用层次结构,存储层次可粗略分为三级:最高层为CPU寄存-器,中间为主存,最底层是辅存。
根据具体功能还可以细分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磁盘缓存、辅存储设备(固定磁盘、可移动存储介质)5层。
一个文件的数据可能出现在存储系统的不同层次电例如, 一个文件数据通常被存储在辅存中(如硬盘),当其需要运行或被访问时,就必须调入主存,也可以暂时存放在主存的磁盘高速缓存中。
大容量的辅存常常使用磁盘,磁盘数据经常备份在可移动磁盘:或者光盘上,以防止硬盘故障时丢失数据。
(3)什么是逻辑地址?什么是物理地址?为什么要进行二者的转换工作?解:逻辑地址是应用程序中使用的访存地址,有时也称为相对地址,由逻辑地址构成的地址空间称为逻辑空间。
每个应用程序的逻辑地址空间都是从零号地址码开始的。
物理地址是内存储器的实际存储单元地址,有时也称为绝对地址,由物理地址构成的地址空间称为物理空间。
样品存储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范围为了确保样品的安全和完整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制定样品存储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实验室的样品存储管理工作。
二、定义1. 样品:指实验室用于实验分析的各种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化学试剂、生物样本、药品等。
2. 样品储存:指将实验室使用的样品进行储存和保管的过程。
3. 样品储存条件:指样品存储的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
三、职责1.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样品储存管理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并落实样品储存管理制度,确保样品储存的安全和完整性。
2. 实验室管理员:负责样品的接收、储存和发放工作,确保样品储存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3. 实验人员:负责按照实验室的样品存储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样品储存和保管,对所使用的样品负责。
四、样品储存管理制度1. 样品接收和登记(1)当收到新的样品时,实验室管理员应及时将样品接收登记,并按照要求储存样品。
(2)样品应在登记簿上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样品名称、数量、来源、接收时间等信息。
2. 样品储存区域(1)实验室应设立专门的样品储存区域,保持整洁、通风、干燥,并保持适当的温湿度。
(2)不同类型的样品应储存在不同的储存区域,避免发生交叉污染或混淆。
(3)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和要求对储存区域进行标识和分类管理。
3. 样品储存条件(1)化学试剂和药品应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或潮湿。
(2)生物样本应储存在低温环境中,避免腐败和变质。
(3)各种样品的储存条件应根据其性质和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
4. 样品标识和分装(1)样品应在接收后进行标识,包括样品名称、接收日期、有效期限等信息。
(2)需要分装的样品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分装,并进行相应的标识,确保可追溯。
5. 样品保管(1)储存的样品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保管,避免因摆放不当导致的样品损坏或丢失。
(2)储存的样品应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储存的样品安全和完整性。
6. 样品发放和使用(1)当实验人员需要使用存储的样品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和发放,确保样品的流通可控。
实验五数据库的安全性控制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加深对数据安全性的理解,并掌握SQL Server中有关用户登录的认证以及管理办法;2. 通过实验加深对数据库存储控制机制的理解,通过自主存取控制进行权限管理,熟悉SQL Server中角色管理;3.通过实验加深对数据安全性的理解,熟悉视图机制在自主存取控制上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1.设置SQL Server的混合安全认证模式。
在SQL Server中的对象资源管理器中设置安全认证模式。
2.在SQL Server中,利用“对象资源管理器”创建一个名为“U1”的登录用户和数据库用户,密码为111,并允许其登录S-T数据库。
3.在SQL Server中,利用代码创建一个名为“U2”的登录用户,密码为111;其相应的数据库用户名为lucky,并允许其登录S-T数据库。
4.用“u1”用户名登录后,执行对students表的查询操作,说明执行结果,并分析原因(建议:在启动一个SQL Server 2008窗口)。
分析:没有对u1进行其他操作的授权,只能登录而不能进行插入,修改等操作5.将students表的操作权限select和insert赋予数据库用户u1,并允许其向其它用户授权。
6.以“u1”用户名登录,执行对students和teacher表的查询操作,将该运行结果进行分析。
分析:对比第4题,对U1进行授权后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7.执行下列代码后,分析用户u2能否对s_t数据库的student表进行select 和update操作,为什么?并用相应的语句验证。
分析:首先grant给public组赋予了查询,插入,更新权限,然后给lucky用户赋予了对S表的所有权限,然后又revoke收回了lucky的权限,但并没有收回public组的权限,而deny却收回了lucky的更新权限,故查询可实现,而更新不可实现8.以sa登录数据库,在s_t数据库的stc表上创建选修了课程B001的视图st_view。
国家开放大学最新《网络应用服务管理》形考任务(实训1-5)试题及答案解析形考实训一实训1:使用IIS搭建Web服务器(第1章,占12%,需要批阅)本次实训计入形成性考核成绩,请你按照要求认真完成。
本次实训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需要你将操作过程截图来完成,页面下方有具体的要求,请你注意仔细查看。
•1.一台Windows Server 2016 DC,主机名为DC。
•2.一台Windows Server 2016服务器并加入域,主机名为Server1。
•3.一台Windows 10客户端并加入域,主机名为Win10。
假设你是一家公司的网站管理员,需要你完成以下工作:•1.在Server1中部署Web服务(IIS)。
•2.创建一个网站,并使用虚拟目录。
•3.在网站中添加新的默认文档。
答案:•1.一台Windows Server 2016 DC,主机名为DC。
•2.一台Windows Server 2016服务器并加入域,主机名为Server1。
•3.一台Windows 10客户端并加入域,主机名为Win10。
•1.在Server1中部署Web服务(IIS)。
••••••2.创建一个网站,并使用虚拟目录。
•••••3.在网站中添加新的默认文档。
•形考实训二实验2 MySQL数据库对象管理(预备知识:第3章;分值:16分;需辅导教师评分)1. 实验目的理解数据字典、表、索引、视图的作用,掌握数据字典的操纵方式,掌握库、表、索引、视图的操作方法。
2. 实验内容【实验2-1】查看INFORMATION_SCHEMA.SCHEMATA 表中的信息。
【实验2-2】查看INFORMATION_SCHEMA.TABLES 表中的信息。
【实验2-3】查看INFORMATION_SCHEMA.COLUMNS 表中的信息。
【实验2-4】查看INFORMATION_SCHEMA.STATISTICS 表中的信息。
【实验2-5】查看INFORMATION_SCHEMA.CHARACTER_SETS 表中的信息。
学校实验室危险有害物质“五双”管理制度一、定义实验室危险有害物质是指对人体健康或环境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质、生物剂、放射性物质等。
根据其危险特性和使用需要,将其划分为以下五对(“五双”):1. 高毒害性和有爆炸性的物质:包括但不限于有毒化学品、爆炸物等。
高毒害性和有爆炸性的物质:包括但不限于有毒化学品、爆炸物等。
2. 易燃易爆性物质:包括但不限于易燃化学品、易燃气体等。
易燃易爆性物质:包括但不限于易燃化学品、易燃气体等。
3. 强腐蚀性物质:包括但不限于酸、碱等。
强腐蚀性物质:包括但不限于酸、碱等。
4. 有害有毒气体:包括但不限于有毒气体、有害气体等。
有害有毒气体:包括但不限于有毒气体、有害气体等。
5. 放射性物质和生物致病性物质:包括但不限于放射性元素、病原菌等。
放射性物质和生物致病性物质:包括但不限于放射性元素、病原菌等。
二、管理措施为确保实验室危险有害物质的安全管理,学校制定了以下“五双”管理措施:1. 采购管理:在采购实验室危险有害物质时,必须遵循严格的采购程序和标准。
相关人员应了解物质的危险性,选择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并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确保物质的质量和供应。
采购管理:在采购实验室危险有害物质时,必须遵循严格的采购程序和标准。
相关人员应了解物质的危险性,选择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并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确保物质的质量和供应。
2. 存储管理:学校实验室应设立专门的危险有害物质存储区域。
存储区域应符合相关安全要求,采取防火、防腐蚀、防泄漏等措施,避免物质的损坏和泄漏。
实验室人员应按照分类、标记、包装等要求,将物质妥善存放,并进行定期检查和清理。
存储管理:学校实验室应设立专门的危险有害物质存储区域。
存储区域应符合相关安全要求,采取防火、防腐蚀、防泄漏等措施,避免物质的损坏和泄漏。
实验室人员应按照分类、标记、包装等要求,将物质妥善存放,并进行定期检查和清理。
3. 使用管理:实验室人员在使用危险有害物质时,必须遵循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
实验五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使用【目的要求】1、了解存储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了解创建存储过程的T-SQL语句的基本语法。
3、了解查看、执行、修改和删除存储过程的T-SQL命令的用法。
4、了解触发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5、了解创建触发器的T-SQL语句的基本语法。
6、了解查看、修改和删除存储过程的T-SQL命令的用法。
【实验内容】内容一:存储过程的使用一、数据需求分析存储过程是一种数据库对象,为了实现某个特定任务,将一组预编译的SQL语句以一个存储单元的形式存储在服务器上,供用户调用,自动完成需要预先执行的任务。
存储过程在第一次执行时进行编译,然后将编译好的代码保存在高速缓存中便于以后调用,提高了代码的执行效率。
二、内容要点分析1、SQL SERVER支持五种类型的存储过程:系统存储过程、本地存储过程、临时存储过程、远程存储过程和扩展存储过程。
其中,系统存储过程是由系统提供的存储过程,可以作为命令执行各种操作。
系统存储过程定义在系统数据库master中,其前缀是sp_。
本地存储过程是指在用户数据库中创建的存储过程,这种存储过程完成特定数据库操作任务,不能以sp_为前缀。
2、只能在当前数据库中创建存储过程。
3、创建存储过程时,应指定所有输入参数和向调用过程或批处理返回的输出参数、执行数据库操作的编程语句和返回至调用过程或批处理以表明成功或失败的状态值。
4、创建存储过程的T-SQL语句CREATE PROC[EDURE] 存储过程名称[{ @参数名称数据类型 }] [,…n][WITH{ RECOMPILE|ENCRYPTION }]ASSQL语句序列说明:(1)RECOMPILE表明每次运行该过程时,将其重新编译。
(2)ENCRYPTION表示 SQL SERVER 加密SYSCOMMENTS表中包含CREATE PROCEDURE语句文本的条目。
注:必须将CREATE PROCEDURE语句放在单个批处理中。
实验五动态分区存储管理一、实验目的深入了解采用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的实现。
通过编写和调试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以加深对存储管理方案的理解,熟悉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和回收。
二、实验内容编写程序完成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
具体包括:确定内存空间分配表;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
三、设计思路整体思路:动态分区管理方式将内存除操作系统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成一个大的空闲区。
当作业要求装入内存时,根据作业需要内存空间的大小查询内存中的各个空闲区,当从内存空间中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作业大小的内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作业需求量划出一个分区装人该作业,作业执行完后,其所占的内存分区被收回,成为一个空闲区。
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设计所采用的算法:采用最优适应算法,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时,总是把既能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
但最优适应算法容易出现找到的一个分区可能只比作业所需求的长度略大一点的情行,这时,空闲区分割后剩下的空闲区就很小以致很难再使用,降低了内存的使用率。
为解决此问题,设定一个限值minsize,如果空闲区的大小减去作业需求长度得到的值小于等于minsize,不再将空闲区分成己分分区和空闲区两部分,而是将整个空闲区都分配给作业。
内存分配与回收所使用的结构体:为便于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建立两张表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
一张为记录作业占用分区的“内存分配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作业名/标志(为0时作为标志位表示空栏目);一张为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分区表”,内容包括分区起始地址、长度、标志(0表空栏目,1表未分配)。
两张表都采用顺序表形式。
关于分配留下的内存小碎片问题:当要装入一个作业时,从“空闲分区表”中查找标志为“1”(未分配)且满足作业所需内存大小的最小空闲区,若空闲区的大小与作业所需大小的差值小于或等于minsize,把该分区全部分配给作业,并把该空闲区的标志改为“0”(空栏目)。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115Z0适用专业: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30 课程学分:2一、课程定位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特点是概念多、抽象和涉及面广。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概念、名词及术语;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特点、设计技巧和方法;对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会进行基本的操作使用。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先导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和数据结构,后续课程为网络基础,数据库,Linux技术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基本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编程能力。
1.知识目标(1)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2)基本掌握常用算法;(3)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以及基本配置;(4)了解API函数的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1)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2)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3)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设计技巧;3.素质目标(1)初步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2)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3)加强职业道德意识。
三、课程设计1.设计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来确定课程的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从业能力。
(2.设计思路(1)以“够用、适用、实用"为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2)考虑后续课程需要,突出重点,强化专业应用。
(3)注重课堂教学互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五、教学设计。
第五章存储管理作业答案2、6、10、13、15、162、解释下列概念:物理地址、逻辑地址、逻辑地址空间、内存空间、重定位、静态重定位、动态重定位、碎片、紧缩、可重定位地址。
物理地址——内存中各存储单元的地址由统一的基地址顺序编址,这种地址称为物理地址。
逻辑地址——用户程序经编译之后的每个目标模块都以0为基地址顺序编址,这种地址称为逻辑地址。
逻辑地址空间——由程序中逻辑地址组成的地址范围叫做逻辑地址空间。
内存空间——由内存中的一系列存储单元所限定的地址范围称作内存空间。
重定位——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内存物理地址的过程叫做重定位。
静态重定位——在目标程序装入内存时所进行的重定位。
动态重定位——在程序执行期间,每次访问内存之前进行的重定位。
碎片——在分区法中,内存出现许多容量太小、无法被利用的小分区称作“碎片”。
紧缩——移动某些已分配区的内容,使所有作业的分区紧挨在一起,而把空闲区留在另一端,这种技术称为紧缩。
可重定位地址——当含有它的程序被重定位时,将随之被调整的一种地址。
6、什么是虚拟存储器?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参考答案:虚拟存储器是用户能作为可编址内存对待的虚拟存储空间,在这种计算机系统中实现了用户逻辑存储器与物理存储器分离,它是操作系统给用户提供的一个比真实内存空间大得多的地址空间。
虚拟存储器的基本特征是:虚拟扩充——不是物理上,而是逻辑上扩充了内存容量;部分装入——每个作业不是全部一次性地装入内存,而是只装入一部分;离散分配——不必占用连续的内存空间,而是“见缝插针”;多次对换——所需的全部程序和数据要分成多次调入内存。
10、某虚拟存储器的用户编程空间共32个页面,每页为1KB,内存为16KB。
假定某时刻一个用户页表已调入内存的页面页号和物理块号如表5-1所示。
则逻辑地址0A5C(H)所对应的物理地址为。
表5-1 页表中页号和物理块号对照表参考答案:0A5C(H)换成二进制:页号为2,查表,对应物理块号为4,与页内地址拼接成物理地址:再转换为十六进制,即125C(H)13、已知段表如表5-2所示。
实验六——分区存储管理目录一、概述(一)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二) 实验条件二、实验目的三、实验任务四、实验内容(一) 首次适应分配算法(二) 最佳适应分配算法(三) 最坏适应分配算法(四) 三种算法的比较一、概述(一)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内存管理的可变分区模式,又称变长分区模式、动态分区分配模式。
这种分配方式不会预先划分内存分区,而是在进程装入内存时,根据进程的大小动态地建立分区,并使分区的大小正好适合进程的需要。
因此系统分区的大小和数目是可变的。
与固定分区的区别就是:动态的划分分区。
克服固定分区管理的“内碎片”问题。
1. 可变分区模式下,刚开始,OS就绪,但任何用户程序未进入内存前整个用户内存区是一大空间。
已占用区和空闲分区并不是绝对的。
2. 必须有表来记录分区的情况。
3. 程序进入内存时的例行工作就是分配空闲区和装入程序,并修改相应的空闲表和已分配区表。
4. 一旦一个内存分区被分配给一个进程,该进程可以被装入该块中执行,装入时需重定位。
(二)实验条件1. Linux 操作系统2. VI 编辑器3. GCC 编译器(三)衡量算法分配性能指标二、实验目的1. 加深对分区存储管理概念的理解2. 掌握首次适应分配算法、最佳适应分配算法、最坏适应分配算法。
3. 了解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作用,学会衡量各算法分配性能指标。
三、实验任务根据上课讲解的例子来进行实验--代码中设置默认内存为一整个大的分区(大小为100),所以先分配九个分区(大小不等),然后回收0、2、4、6、8号分区,使其空闲,此时1、3、5、7号分区的状态为“已使用”(隔开空闲分区)。
然后再使用首次适应分配、最佳适应分配、最坏适应分配三种算法进行内存分配。
(提示:由于代码中设置:分区size小于2时,将不再分割内存,所以当内存分配了一个分区后只剩下2时将把这一个大小为2的分区一起分配过去。
)(一)设置九个分区大小并回收个别分区运行1.c的代码,我们需要先将内存分为五个空闲区域,九个空闲分区大小可参考以下数据:(整个空闲区大小为100)15 8 9 13 10 17 12 5 11然后回收0、2、4、6、8号分区,使其空闲,1、3、5、7号分区的状态为“已使用”(隔开空闲分区)。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班级:计科0801班姓名:边佳学号:08407102 日期:2011年5月19日实验五请求页式存储管理的页面置换算法实验目的:通过请求页式存储管理中页面置换算法模拟程序,了解虚拟存储技术的特点,掌握请求页式存储管理的页面置换算法。
实验属性:设计实验内容:1.通过随机数产生一个指令序列,共320条指令,指令的地址按下述原则生产:50%的指令是顺序执行的;25%的指令是均匀分布在前地址部分;25%的指令是均匀分布在后地址部分。
2.将指令序列变换成为页地址流:设页面大小为1K;用户内存容量为4页到32页;用户虚存容量为32K。
在用户虚存中,按每K存放10条指令排列虚存地址,即320条指令在虚存中的存放方式为:第0条至第9条指令为第0页;第10条至19条指令为第1页;…第310条至319条指令为第31页。
3.计算并输出下述各种算法在不同内存容量下的命中率。
(1 先进先出算法(FIFO)(2 最近最少使用算法(LRU)(3 最佳使用算(OPT)命中率=1-页面失效次数/页地址流长度本实验中,页地址流长度为320,页面失效次数为每次访问相应指令时,该指令所对应的页不在内存的次数。
实验思路:关于随机数的产生办法,首先要初始化设置随机数,产生序列的开始点,可通过下列语句实现: srand ( 400 ;(1 计算随机数,产生320条指令序列m=160;for (i=0;i<80;i++={j=i﹡4;a[j]=m;a[j+1]=m+1;a[j+2]=a[j] ﹡1.0﹡ rand( /32767;a[j+3]=a[j+2]+1m=a[j+3]+(319-a[j+3] ﹡1.0﹡rand( /32767;}(2 将指令序列变换成为页地址流for ( k=0;k<320;k++{ pt=a[k]/10;pd= a[k]%10;…}(3 计算不同算法的命中率rate=1-1.0﹡U/320 ;其中U为缺页中断次数,320是页地址流长度。
本次实验注意:《实验五MALTAB基础知识(简单)》《实验五基于Matlab的信号频谱分析(复杂)》选作一个即可实验五MALTAB基础知识(一)实验目的 (2)(二)实验设备 (2)(三)实验要求 (2)(四)实验内容 (2)1.1 MATLAB基础知识 (2)1.1.1 MATLAB程序设计语言简介 (2)1.1.2 MA TLAB界面及帮助 (2)1.2 MA TLAB基本运算 (4)1.2.1 MA TLAB内部特殊变量和常数 (4)1.2.2 变量类型 (4)1.2.3 内存变量管理 (5)1.2.4 MA TLAB常用数学函数 (5)1.2.5 MA TLAB矩阵生成 (5)1.2.6 MA TLAB矩阵运算 (8)1.2.7 MA TLAB中的矩阵分析 (10)1.3 MA TLAB程序设计 (10)1.3.1 M文件 (10)1.3.2 程序控制结构 (12)实验五MALTAB基础知识(一)实验目的●了解MA TLAB 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特点,熟悉MA TLAB软件运行环境●掌握创建、保存、打开m文件及函数的方法●掌握变量等有关概念,具备初步的将一般数学问题转化为对应的计算机模型并进行处理的能力(二)实验设备计算机,Matlab软件(三)实验要求本实验属于验证实验,请根据(四)实验内容的步骤,运行相应的指令或例子,并将仿真结果截图至文档(请自己新建一个word文档,注意,并不一定所有指令或例子的实验结果都要截图,截图数目大于等于5个即可,自己选择性截图,答案不唯一,自由发挥)请在页眉处填写班级、学号、姓名,并将实验报告命名为“实验五_学号_姓名”,并通过FTP上传至指定文件夹。
(四)实验内容1.1 MATLAB基础知识1.1.1 MATLAB程序设计语言简介MA TLAB,Matrix Laboratory的缩写,是由MathWorks公司开发的一套用于科学工程计算的可视化高性能语言,具有强大的矩阵运算能力。
操作系统实验实验五虚拟存储器管理学号 1115102015 姓名方茹班级 11电子A 华侨大学电子工程系实验五虚拟存储器管理实验目的1、理解虚拟存储器概念。
2、掌握分页式存储管理地址转换盒缺页中断。
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1、模拟分页式存储管理中硬件的地址转换和产生缺页中断。
分页式虚拟存储系统是把作业信息的副本存放在磁盘上,当作业被选中时,可把作业的开始几页先装入主存且启动执行。
为此,在为作业建立页表时,应说明哪些页已在主存,哪些页尚未装入主存。
作业执行时,指令中的逻辑地址指出了参加运算的操作存放的页号和单元号,硬件的地址转换机构按页号查页表,若该页对应标志为“1”,则表示该页已在主存,这时根据关系式“绝对地址=块号×块长+单元号”计算出欲访问的主存单元地址。
如果块长为2 的幂次,则可把块号作为高地址部分,把单元号作为低地址部分,两者拼接而成绝对地址。
若访问的页对应标志为“0”,则表示该页不在主存,这时硬件发“缺页中断”信号,有操作系统按该页在磁盘上的位置,把该页信息从磁盘读出装入主存后再重新执行这条指令。
设计一个“地址转换”程序来模拟硬件的地址转换工作。
当访问的页在主存时,则形成绝对地址,但不去模拟指令的执行,而用输出转换后的地址来代替一条指令的执行。
当访问的页不在主存时,则输出“* 该页页号”,表示产生了一次缺页中断。
2、用先进先出页面调度算法处理缺页中断。
FIFO 页面调度算法总是淘汰该作业中最先进入主存的那一页,因此可以用一个数组来表示该作业已在主存的页面。
假定作业被选中时,把开始的m 个页面装入主存,则数组的元素可定为m 个。
实验报告内容1、分页式存储管理和先进先出页面调度算法原理。
分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把内存空间分成大小相等、位置固定的若干个小分区,每个小分区称为一个存储块,简称块,并依次编号为0,1,2,3,……,n块,每个存储块的大小由不同的系统决定,一般为2的n次幂,如1KB,2 KB,4 KB等,一般不超过4 KB。
实验五存储管理(二)学号:姓名:班级:实验目的:1. 了解虚拟存储器。
2. 掌握分页存储管理的原理,熟悉段式存储和段页式存储管理。
3. 掌握常用的页面置换算法。
实验内容:一、选择:1.可变分区方式常用的主存分配算法中,(C)总是找到能满足作业要求的最大空闲区分配A、最佳适应算法B、首次适应算法C、最坏适应算法D、循环首次适应算法2.下列(A )存储方式不能实现虚拟存储器A、分区B、页式C、段式D、段页式3.操作系统处理缺页中断时,选择一种好的调度算法对主存和辅存中的信息进行高效调度尽可能地避免(D)A、碎片B、CPU空闲C、多重中断D、抖动4.分页式存储管理的主要特点是(C)A、要求处理缺页中断B、要求扩充主存容量C、不要求作业装入到主存的连续区域D、不要求作业全部同时装人主存5.LRU页面调度算法淘汰(B)的页A、最近最少使用B、最近最久未使用C、最先进入主存D、将来最久使用6.分区管理要求对每一个作业都分配(A)的主存单元A、地址连续B、若干地址不连续的C、若干连续的页D、若干不连续的帧7.在存储管理中,采用覆盖与交换技术的目的是(A)A、节省主存空间B、物理上扩充主存容量C、提高CPU的效率D、实现主存共享8.分页虚拟存储管理中,缺页中断时,欲调度一页进入主存中,内存己无空闲块,如何决定淘汰已在主存的块时,(B)的选择是很重要的A、地址变换B、页面调度算法C、对换方式D、覆盖技术9.(D)存储管理兼顾了段式在逻辑上清晰和页式在存储管理上方便的优点A、分段B、分页C、可变分区方式D、段页式10.在固定分区分配中,每个分区的大小是(C)A、随作业长度变化B、相同C、可以不同但预先固定D、可以不同但根据作业长度固定11.下述(B)页面置换算法会产生Belady现象A、最佳置换算法B、先进先出算法C、LRU算法D、Clock算法12.在一个分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页表的内容为:若页的大小为4KB,则地址转换机构将相对地址0转换成的物理地址是(A)。
A.8192 B.4096C.2048 D.1024分析:注意,相对地址0肯定是第0页的第0个字节。
查页表可知第0页存放在内存的第2块。
现在块的尺寸是4KB,因此第2块的起始地址为8192。
故相对地址0所对应的绝对地址(即物理地址)是8192。
13.采用先进先出页面淘汰算法的系统中,一进程在内存占3块(开始为空),页面访问序列为1、2、3、4、1、2、5、1、2、3、4、5、6。
运行时会产生(D)次缺页中断。
A.7 B.8 C.9 D.10二、填空:1.在分页式存储管理的页表里,主要应该包含页号和块号两个信息。
2.在请求分页式存储管理中,页面淘汰是由于缺页引起的。
3.在请求分页式存储管理中采用先进先出(FIFO)页面淘汰算法时,增加分配给作业的块数时,缺页中断的次数有可能会增加。
4.虚拟存储管理策略可以扩大逻辑内存容量。
5.在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从页号到物理块号的地址映射是通过页表实现的。
6.在存储器管理中,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
页面大小由系统确定,段的大小由用户作业本身确定三、简答:1.分页存储管理中有哪几种常用的页面置换算法?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答:●先进先出(FIFO)●最近最少使用的淘汰算法(LRU)●最近不经常使用的淘汰算法(LFU)●最优算法(OPT)FIFO算法最简单,但效率不高。
LRU的近似算法和LFU是较为实用的算法,效果较好,实现也不难。
OPT算法是最佳算法,但并不实用,因为要跟踪各页面方可预测未来,而这种预测往往是困难的。
2.请详细说明,引入分页存储管理是为了满足用户哪几方面的需求?答:1、为了充分利用空闲的存储空间,采取内存的不连续分配;2、为了消除外零头,采用等分内存;3、为了程序的浮动方便,采用动态地址重定位;4、为了从逻辑上扩充内存,按照逻辑地址空间来访问程序,采用了虚拟存储管理。
三、应用题:1.某虚拟存储器的用户编程空间共32个页面,每页为1KB,内存为16KB。
假则逻辑地址0A5C(H)答:(1)0A5C(H) 转换成十进制为:0*163+A*162+5*161+ C*160= 0*163+10*162+5*161+ 12*160= 0+2560+80+ 12= 2652(2)页号:(int)(2652/1024)=2 页内地址:2652-2*1024=604(3)物理地址:(页号为2的对应物理块号为4)4*1024+604=4700最后:4700转换成十六进制:125C(H)2、某请求页式管理系统,用户编程空间有40个页面,每个页面为200H字节。
假定某时刻用户页表中虚页号和物理块号对照表如下:虚页号0 2 5 17 20物理块号 5 20 8 14 36求虚地址0A3CH、223CH分别对应的物理地址。
答:虚地址0A3CH转换成十进制数为2620,每个页为200H,即512B,由2620/512可得,页号为5,页内地址为60。
查页表可知,其主存块号为8。
因此地址为2620的物理地址为:8*512+60=4156。
虚地址223CH转换成十进制数为8762,由8762/512可得,其页号为17,页内地址为58。
查页表可知,其主存块号为14。
因此地址为8762的物理地址为14*512+58=7226。
3、设某页系统中,页块大小为100B。
一个程序大小为1200B,可能的访问序列如下:10,205,110,735,603,50,815,314,432,320,225,80,130,270 系统采用LRU算法。
当为其分配4个主存块时,给出该作业驻留的各个页的变化情况及页故障数。
答:首先将逻辑地址变换成页号。
这样10,205,110,735,603,50,815,314,432,320,225,80,130,720,通过除以页的大小100,页号分别为0,2,1,7,6,0,8,3,4,2,0,1,2。
系统为运行进程分配4个主存块,采用LRU算法,因此可以列表给出进程的缺页情况:0 2 1 7 6 0 8 3 4 3 2 0 1 20 2 1 7 6 0 8 3 4 3 2 0 1 20 2 1 7 6 0 8 3 4 3 2 0 10 2 1 7 6 0 8 8 4 3 2 00 2 1 7 6 0 0 8 4 3 3F F F F F F F F F S F F F S由上表可见,被淘汰的页依次为0,2,1,7,6,0,8,4。
缺页次数为12次4、有一虚拟存储系统,采用先进先出(FIFO)的页面淘汰算法。
在主存中为每一个作业进程开辟3页。
某作业运行中使用的操作数所在的页号依次为:4,3,2,1,4,3,5,4,3,2,1,5。
1)该作业运行中总共出现多少次缺页?2)若每个作业进程在主存拥有4页,又将产生多少次缺页?3)如何解释所出现的现象?答:先进先出算法的实质是:总是选择作业中在主存驻留时间最长的一页进行淘汰。
若在主存中为每一作业进程开辟3页,对于题中的页面访问过程,其页面调度过程如下所示4 3 2 1 4 35 4 3 2 1 5页面1 4 4 4 1 1 1 5 5 5 5 5 5页面2 3 3 3 4 4 4 4 4 2 2 2页面3 2 2 2 3 3 3 3 3 1 1缺页中断 F F F F F F F F F1)该作业运行中总共出现9次缺页2)在主存拥有4页,又将产生10次缺页。
其页面调度过程见下图:4 3 2 1 4 35 4 3 2 1 5页面1 4 4 4 4 4 4 5 5 5 5 1 1页面2 3 3 3 3 3 3 4 4 4 4 5页面3 2 2 2 2 2 2 3 3 3 3页面4 1 1 1 1 1 1 2 2 2缺页中断 F F F F F F F F F F3)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当主存中为每一作业进程开辟4页时,出现了缺页次数反而增加的现象。
这种现象称为Belady现象。
5、现有一个作业,在段式存储管理的系统中已为其主存分配,建立的段表内容如下:注:括号中第一个元素为段号,第二个元素为段内地址。
答:段式存储管理的地址转换过程为:(1)根据逻辑地址中的段号查段表的相应栏目;(2)根据段内地址<段长度,检查地址是否越界;(3)若不越界,则绝对地址=该段的主存起始地址+段内地址。
逻辑地址(2,15)查段表得段长度为20,段内地址15<20,地址不越界,段号2查表得段首地址为480,于是绝对地址为480+15=495。
逻辑地址(0,60)查段表得段长度为40,段内地址60>40,地址越界,系统发出“地址越界”中断。
逻辑地址(3,18)查段表得段长度为20,段内地址18<20,地址不越界,段号3查表得段首地址为370,于是绝对地址=370+1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