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周作人周作人(1885 01 16–1967 05 06)是一个中国作家,主要被认为是一个散文家和翻译家。
他是鲁迅(周树人)的弟弟,三兄弟中的老二。
Zhou Zuoren (16 January 1885 – 6 May 1967) was a Chinese writer, primarily known as an essayist and a translator. He was the younger brother of Lu Xun(Zhou Shuren), the second of three brothers.作者简介Biography早期的生活出生于浙江绍兴,他在江南水师学堂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
跟随他的哥哥鲁迅的脚步,在1906他离开中国去日本继续他的学习。
他在日本期间,他开始学习古希腊文,带着翻译的福音为文言文的目的,并出席学者章炳麟在立教大学的汉语言文学讲座,虽然他本应该在那学习土木工程。
在1911年他回到中国,与他的日本妻子,并开始在不同的学校教书。
Early lifeBorn in Shaoxing, Zhejiang, he was educated at the Jiangnan Naval Academy as a teenager. Following the steps of his brother Lu Xun, he left for Japan to pursue his studies in 1906. During his stint in Japan, he began studyingAncient Greek, with the aim of translatingthe Gospels into Classical Chinese, and attended lectures on Chinesephilology by scholar-revolutionary Zhang Binglin at Rikkyo University, although he was supposed to study civil engineering there. He returned to China in 1911, with his Japanese wife, and began to teach in different在五月四日的运动中 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他在很有影响力的杂志《新青年》上写了很多白话散文,周是五月四日运动的关键人物。
周作人的代表作品1、散文《祖先崇拜》、《思想革命》、《前门遇马队记》、《碰伤》、《一个乡民的死》、《卖汽水的人》、《山中杂信》、《资本主义的禁娼》、《三个文学家的纪念》、《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宽容》、《沉沦》2、情诗《镜花缘》、《自己的园地》旧序、《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沉默》、《生活之艺术》、《苦雨》、《苍蝇》、《若子的病》、《死之默想》、《喝茶》、《元旦试笔》、《上下身》、《鸟声》、《萨满教的礼教思想》、《乌篷船》、《教训之无用》、《诗的效用》、《谈龙集》《谈虎集》自序、《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上海气》、《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雨天的书》自序一、《雨天的书》自序二、《燕知草》跋、《三礼赞》、《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等、《水里的东西》、《草木虫鱼小引》、《枣》和《桥》的序、《国庆日颂》、《闭户读书论》、《苦茶随笔》小引、《志摩纪念》、《知堂文集》序、《爆竹》、《杀奸》、《鬼怒川事件》、《孔德学校纪念日的旧话》、《重刊袁中郎集序》、《蛙》的教训、《苦茶随笔》后记、《日本的衣食住》、《关于英雄崇拜》、《自己的文章》、《结缘豆》、《赋得猫》、《苦口甘口》、《俞理初的谈谐》、《怀废名》、《两个鬼的文章》、《石板路》(二)、《杂拌儿》跋、《立春以前》后记3、文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儿童的文学》、《个性的文学》4、美文《圣书与中国文学》、《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贵族的与平民的》、《论八股文》5、诗歌《小河》、《两个扫雪的人》、《山居杂诗》、《饮酒》、《昼梦》二、作者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是一位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又走了一条曲折、复杂道路的著名散文作家。
周作人生于1885年1月,原名�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或作岂明)、知堂等。
重要笔名有独应、仲密、药堂、周遐寿等。
浙江省会稽县(今绍兴)人。
青少年时期,他和其兄鲁迅走过几乎相同的道路。
幼年曾在“三味书屋”读书,1901年秋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开始接受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初步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周作人
1、简介:
周作人(1885.1.16~1967.5.6.)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
是鲁迅(周树人)的弟弟,周建人的哥哥。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
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
“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2、作品:
《谈龙集》、《谈虎集》、《木片集》、《药味集》、《瓜豆集》、《看云集》、《永日集》、《风雨谈》、《秉烛谈》、《夜读抄》、《苦口甘口》、《立春以前》、《知堂文集》、《苦茶随笔》、《雨天的书》、《苦竹杂记》、《书房一角》、《药堂杂文》、《知堂书话》、《欧洲文学史》、《鲁迅的故家》、《自己的园地》、《周作人书信》、《艺术与生活》、《过去的工作》、《老虎桥杂诗》、《知堂回想录》、《儿童文学小论》、《知堂乙酉文编》、《周作人文类编》、《近代欧洲文学史》、《鲁迅的青年时代》、《周作人自编文集》、《周作人散文全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乌篷船周作人【作者简介】周作人(1885~1967年)原名寿,又名遐寿,自号起孟、启明、知堂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二弟。
他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语丝社的主要成员。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泽泻集》等。
周作人的散文功绩斐然。
它取材广泛,体式多样,文字上大巧若拙,举重若轻,素朴清涩,形成了平和恬淡,空疏幽然为主的风格,达到了知识哲理与趣味统一。
周作人一生著述涉及文学各门类与民俗学、文化学诸方面,尤以散文创作成就为主。
20年代初,胡适即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予以评价:“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
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意味。
”当斯诺夫人访问鲁迅,询问中国最优秀的杂文家是谁时,鲁迅所列名单中第一位就是周作人。
可惜这件事周作人生前并不知道。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追求知识性、哲理性与幽默闲适情趣的统一,并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借鉴英国随笔,明末公安派小品与日本俳句等,形成了独特的“平和冲淡”的散文艺术风格。
其行文平易从容,如老友促膝,如名士清淡,评说时政、纵论文史、描摹风物、探究人事,虽无锐利的锋芒和绚烂的色彩,却自有蕴藉通达的风致,透露出淡泊雅致而略带清涩的韵味。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局限:他常于描绘自然胜景,赞叹奇妙人事时,追寻一种崇尚原始、返朴归真的理想,则与现实社会相悖,显得空泛无边。
1940年底,周作人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一步步走向落水附逆的深渊,堕落为汉奸,这是周作人的人生悲剧。
【写作背景】《乌篷船》写于1926年1月18日,收入散文集《泽泻集》。
是一篇书信体散文,是一位名叫“子荣”的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去,请作者给予指点,这是他写这篇散文的缘起和目的。
【层次结构】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待写这篇书信体散文的缘起和目的。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介绍乌篷船的特点。
周作人散文简介周作人(1898年-1973年),原名周揆,字季侯,号呆子。
江苏吴江人。
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散文之神”。
他的散文作品凝练、深入,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他深受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影响,继承了契诃夫散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农村现实、人情世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他的作品不仅有思想深度,而且富有艺术性和美感。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既有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也有展示个人情感和思考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批判。
比如,他的代表作《春》中,通过对北方冰冻的自然景象的描述,寓意了农村人民面对严寒的苦难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通过对个人命运的展示,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农村人民的艰辛。
他的作品中也常常流露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不仅关注农村生活,也关注城市生活。
他的《上海》,以及《南京大屠杀见闻录》都是他对城市生活的真实描写。
他在作品中透露出他对现代城市社会的的深思熟虑和对人性的思索。
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繁华和庸俗,对城市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忧虑。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也同样关注传统文化。
他在作品中常常以自己的文化背景来展示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赞美。
他的《茶》、《书籍和文化》等作品都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思索和传承。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解读,寻找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总而言之,周作人的散文作品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宝贵遗产之一。
他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入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他的作品不仅有思想深度,而且艺术性极高。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和人性的深思熟虑。
他的作品不仅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呼唤人们对社会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瑰宝,也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智慧和启迪的良师益友。
周作人的相关简介推荐文章周作人的资料简介热度:秋季防御作战相关资料热度:汉族人的发展历史和演变热度:八路军经典战役相关资料热度:档案解密香港回归相关信息热度:作为一个在历史上非常有争议的人物,周作人的是非功过是很难一言概之,更不能盖棺定论的。
首先他是一个文学家,尤其擅长散文和翻译,在这一块他的影响是极大的,这是他一身个最大的功绩。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周作人的相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周作人的相关简介他小时候是在家乡读私塾,也是那个三味书屋,十几岁时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就读,期间改名为周作人。
毕业后,周作人与鲁迅以及好友等人到日本留学,学习了日语、海军技术、以及希腊文、俄文等外国语,于1911年回到中国。
回国后,周作人先后在浙江的高中、北大教书,还在北大创办了东方语言文学系,担任系主任。
期间,他广泛参加社会活动,比如新文化运动,支持进步学生。
日本侵华后,他没有随北大南下而是留在北平,两年后的元旦他被学生枪击,据说是因为不满他亲日。
之后周作人就开始在汪伪政府任职。
抗日战争结束后,周作人曾经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在众人的求情下改判十年有期徒刑,最后在1949年李宗仁接任总统时被释放。
原来他想要去台湾,之后在北京定居,专心翻译和写作,以稿费维持生计。
新中国后,周作人曾经上书给毛泽东,要求不被当做汉奸对待。
后来,周作人担任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制外特约译者,稿费有涨有跌。
__时,失去稿费,还被抄家毒打,曾经写信想要吞安眠药自杀。
最后,周作人于1967年突然病逝,享年82岁。
周作人与鲁迅绝交的原因周作人和鲁迅两人生前对此事的暗示有,周作人从侧面肯定过是他的夫人不愿意和鲁迅一道居住;鲁迅后来有一个笔名“宴之敖”,据说对此的解释是,“宴”是指家里的日本女人,“敖”是指出来,暗指的就是被周作人的日本妻子赶出来。
但具体细节,两人生前都是一点未提。
而根据他俩的亲友,比如他们的母亲鲁老太太、弟弟周建人、鲁迅妻子许广平、好友郁达夫等人,兄弟反目也是因为那个日本妻子。
【作家作品简介】周作人( 1885 年—1967 年) ,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浙江绍兴人。
1901 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906 年东渡日本留学。
1911 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
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
“五四”时期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 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五四”以后, 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 风格平和冲淡, 清隽幽雅。
1927 年以后, 倡导“闲适小品”, 提倡“闭门读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 居留沦陷后的北平, 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督办、北大校长等伪职。
1945 年以汉奸罪被判刑入狱。
1949 年出狱后, 居家从事翻译与写作。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苦茶随笔》、《风雨谈》、《知堂文集》等, 还有诗集《过去的生命》, 小说集《孤儿记》, 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论著《欧洲文学史》, 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 回忆录《知堂回想录》, 另有多种译作。
伏园[ 2 ] 兄:北京近日多雨, 你在长安道上不知也遇到否, 想必能增你旅行的许多佳趣。
雨中旅行不一定是很愉快的, 我以前在杭沪车上时常遇雨, 每感困难, 所以我于火车的雨不能感到什么兴味, 但卧在乌篷船里, 静听打篷的雨声, 加上欸乃的橹声, 以及“靠塘来, 靠下去”的呼声, 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
倘若更大胆一点, 仰卧在脚划小船内, 冒雨夜行, 更显出水乡住民的风趣, 虽然较为危险, 一不小心, 拙劣地转一个身, 便要使船底朝天。
二十多年前往东浦吊先父的保姆之丧, 归途遇暴风雨, 一叶扁舟在白鹅似的波浪中间滚过大树港, 危险极也愉快极了。
周作人(1885.1.16—1967.5.6)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原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
浙江绍兴人。
鲁迅之二弟。
1901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1906年赴日本,先后入东京政法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曾与鲁迅共同翻译《域外小说集》一、二集。
1911年返回绍兴,先后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和绍兴教育会会长、浙江第五中学英语教员。
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文科教瘦兼国史编译处?辑员。
新文学运动发韧时期,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新文学运动理论建设上的重要文章,产生过广泛影响。
1920年参加新潮社,被推选为该社主任编辑,并负责主持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
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并起草宣言。
五西前后除继续翻译介绍外国作品外,还发表大量白话诗文?击封建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之一。
1922年7月起兼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
1923年第一部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问世。
1924年11月发起组织语丝社,并成为《语丝》的实际主编。
后来的创作逐渐转为恰谈、闲寄韵味的随笔小品,曾提出“复兴千年的旧文明”的口号。
这时期作品结为《雨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谈龙集》等。
孤儿记(文言小说)1906,小说林社异域文谈(评论集)1915,墨润堂书坊欧洲文学史(理论)1918,商务自己的园地(散文集)1923,北京尘报社雨天的书(散文集)1925,北新泽泻集(散文集)1927,北新谈龙集(散文集)1927,开明谈虎集(散文集)1928,北新永日集(散文集)1929,北新过去的生命(诗集)1929,北新艺术与生活(译论集)1931,群益儿童文学小论(评论集)1932,上海儿童书局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理论)1932,北京人文书店看云集(散文集)1932,开明知堂文集(自选散文集)1933,天马周作人书信(书信集)1933,上海青光书局苦雨斋序跋文(序跋集)1934,天马夜读抄(散文集)1934,北新哭茶随笔(散文集)1935,北新苦竹杂记(散文集)1936,良龙风雨谈(撒文集)1936,北新瓜斗集(散文集)1937,上海宇宙风社秉烛谈(散文集)1940,北新药堂语录(散文集)1941,天津庸报社日本之在认识1941,国际文化振兴会药味集(散文集)1942,北京新民印书馆药堂杂文(散文集)1944,北京新民印书馆书房一角(散文集)1944,北京新民印书馆秉烛后谈(散文集(散文集)1944,北京新民印书馆苦口甘口(散文集)1944,上海太平书局立春以前(散文集)1945,上海太平书局鲁迅的故家(研究资料)1953,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研究资料)1954,上海出版公司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1957,中青过去的工作(散文集)1959,澳门大地出版社知堂乙酉文编(散文集)1961,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书信集)1972,香港太平洋图书公司周曹通信集(共2辑)1973,香港太平洋图书公司儿童杂事诗1973,香港崇文书店知堂回想录(回忆录)1973,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知堂杂诗抄(诗集)1987,岳?苦茶庵笑话选编,1937,北新明清笑话四种校订,1959,人文[翻译书目]侠女奴(民间故事)阿拉伯,1905,女子世界社玉虫缘(小说)美国爱伦坡著,1905,翔鸾社红星佚史(小说)英国哈葛德·安特路郎著,与鲁迅合译,1907,商务匈奴七十录(小说)匈牙利育河摩耳著,1908,商务域外小说集(1、2集)与鲁迅?译,1909,东经神田印刷所炭画(小说)波兰显克微支筑,1914,北京文明书局点滴(短篇小说集,此书后改名《空·打鼓》)俄国、波兰等,1920,北京大学出版部现代小说译丛与鲁迅、周建人合译,1922,商务陀螺(诗歌小品集)希腊等国,1925,新潮社狂言十番日本,1926,北新冥土旅行(散文集)希腊、法国等,1927,北新黄蔷薇(小说)匈牙利育珂摩耳著,1927,商务两条血痕(短篇小说集)日本石川啄木著,1927,开明玛加尔的梦(小说)俄国科罗连科著,1929,北新儿童剧(剧本集)日本、美国,便宜,1932,上海儿童书局希腊拟曲希腊海罗达斯·谛阿克列多思著,1934,商务希腊的神与英雄(神话集)英国劳斯著,1950,文生希腊女诗人萨波(传记)英国丰格尔著,1951,上海出版公司俄罗斯民间故事英国培因编译,1952,香港大公书局乌克兰民间故事英国培因编译,1953,香港大公书局阿里斯托芬喜剧集希腊,与罗念合译,1954,人文伊索语言希腊,1955,人文日本狂言选1955,人文欧里敝德斯悲剧集(1—3集)希腊,与罗念生同译,1957—1958,人文浮世澡堂(小说)日本式亭三马著,1958,人文希腊神话故事英国劳斯著,1958,天津人民石川啄木诗歌集日本,与卞立强合译,1962,人文古事记(历史小说)日本安万侣著,1963,人文平家物语(历史演义小说)日本,与申非合译,1984,人文[研究资料书目]周作人(陶明志编,1934,北新周作人先生纪事(方纪生编)1944,日本光风馆周作人(美国恩斯特·沃尔夫)1971,纽约Twayne书局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本山英雄)1978,日本筑摩书房周作人年谱(张菊香、张铁荣编)1985,南开大学出版社周作人研究资料(上下册,张菊香、张铁荣编)1986,天津人民周作人概观(舒芜)1986,湖南人民鲁迅周作人比较论(李影彬)1987,南开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
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
周作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周作人的创作成就集中在散文创作上,从五四到1945年,成集的作品有二十二集,加上未成集的,总计三千余篇,多数为小品散文,有“小品散文之王”的美称。
散文风格有人评价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轰动一时。
整体而言,周作人的散文继承了诗经、六朝和晚明文学的内蕴,充满着平淡如水、自然如风的语言色彩。
其冲淡平和的散文风格展现出空灵的人生境界,可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高峰。
散文艺术特色,一是征引宏富,知识渊博。
他的散文总是古今中外,无所不谈,上至宇宙之大,小至苍蝇之微,都可取作题材,融和自己的所感所思写出;而且是信手拈来,贴切自然,化得开,收得拢,既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是平淡自然,舒徐自如。
融入散文的大多是平凡细小之物,作者叙写时又仿佛漫不经心,徐徐道来,文字质朴无华,笔调清闲淡泊,读来别有一种趣味。
三是庄谐并出,幽默风趣。
周作人的散文也喜用幽默,但不同于鲁迅的幽默“辛辣干脆”,周作人的幽默却是“湛然和蔼,出诸反语”。
这也是同他的“绅士风度”有关,然而此种幽默在平淡笔墨中出之,毕竟也别有风味。
四是信马由缰,挥洒自如。
周作人在散文结构上无视古代散文的起承转合以及晚清桐城派所鼓吹的“义理”,创作以个人情绪为本,该怎样起笔就怎样起笔,既无“法度”又无“规矩”。
言志派散文作为一个现代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以后,他又形成了一整套的散文理论,中心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认为这种小品文是“个人的文学的尖端”,“他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
鲁迅(1881年9月25日-xxx),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号士隐。
诞辰于浙江绍兴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鲁迅先生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巨匠,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影响了我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
他在文学上提倡“白话文运动”,在思想上积极参与了我国的革命运动,对我国文化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伯父关系鲁迅的伯父名叫周作人,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
周作人与鲁迅的父亲周文鸿是兄弟关系,所以鲁迅和周作人之间是表亲关系。
鲁迅先生诞辰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对他的文学艺术探索有很大的影响。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伯父周作人对他的文学启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他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鲁迅的影响1. 文学启蒙在鲁迅年幼的时候,周作人就给他讲解了许多我国古代文学名著和外国文学作品,开阔了他的文学眼界,激发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周作人的文学素养和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对鲁迅的文学启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他立下文学创作的基础。
2. 思想交流另外,在思想上,周作人对鲁迅的影响同样深远。
周作人身处清末民初时期的我国,对我国社会风气、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这也影响了鲁迅对我国社会的观察和批判。
鲁迅在文学作品中批判传统文化、揭露社会黑暗的倾向,部分源于周作人的思想影响。
3. 文学交流鲁迅和周作人在文学上也有着很多的交流和互相启发。
周作人和鲁迅都是具有批判精神的文学人,他们之间有着很多的文学交流和探讨。
两人在文学创作上互相启发,相互推动,共同探索着我国现代文学的道路。
结语伯父周作人对鲁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在文学上给予了他启蒙和指导,也在思想上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启发,共同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鲁迅的文学道路离不开伯父周作人的启蒙和支持,他们之间的深厚的家族关系也为我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先生与伯父周作人之间的家族关系,不仅在文学和思想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行为举止和人格品质上相互影响。
周作人(1885.1.16~1967.5.6),原名櫆寿,又名奎缓,字星杓,自号启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
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以散文成就最高,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鲁迅二弟,周建人的哥哥。
生平简历1901年进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改名为周作人,毕业后考取官费于1906年7月留学日本,攻读海军技术,后改学外国语,此间与羽太信子结婚。
1911年自日本回国,于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
同年,辛亥革命爆发,周作人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绍兴教育会会长、浙江省第五中学教员。
1917年春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处纂辑员。
“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五四”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
在他的影响下,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
1927年4月李大钊遇害,其子李葆华避居周作人家一个月之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其所任教的北京大学南迁,周作人选择居留沦陷后的北平。
其后曾出任伪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职。
[1] 1939年元旦,有人闯进八道湾,向周作人及他的一位来访的学生开枪射击。
周作人虽中弹却竟未受伤,倒是那位学生被打中左肩,门房里的一些人前来捉拿凶手,一名车夫被打死。
这一暗杀事件始终未搞清是何人所为,但却促使周作人接受了伪北京大学文学院筹备员的职务,接着又当了伪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浙江绍兴人。
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
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
“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曾经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迁为西南联大,校长蒋梦麟委托他:“你不要走,你跟日本人关系比较深,不走,可以保存这个学校的一些图书和设备。
”抗战后,因曾出任汪精卫政权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和日本人在文化上合作,被押解南京并被高等法院判为汉奸。
蒋梦麟为之求情。
1949年1月26日被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作人搬回北京,以稿费维持生计。
1966年被红卫兵抄家,1967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