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9
第六章知识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一、知识的分类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对信息的表征。
按照知识所表征的信息类型及表征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和观念的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能够执行某些身体或心理活动的程序性知识。
(一)陈述性知识1.陈述性知识的含义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也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例如,“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1800'’,“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等都属于这一类知识。
2.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和表征方式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组块。
安德森提出3种不同类型的组块:时间序列、表象和命题,每一种组块储存不同类型的信息。
组块类型的多样化意味着陈述性知识能用不同方式来表征不同类型的信息①。
[美]托马斯·费兹科,约翰·麦克卢尔.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吴庆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9 -70.①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
例如,音阶上的音符可在记忆中被表征为一系列声音和停顿的特定次序,由此产生一组旋律;一首诗在记忆中可被表征为若干词的次序。
如果某个经验的重要特征是次序或顺序,那么这类经验或信息就很可能以时间序列的形式被表征。
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和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
表象与视知觉紧密联系,如果某项经验的重要特征是空间关系或物理特征,那么这项经验往往会被贮存为表象。
例如,在头脑中想象某件衣服在衣柜中的挂放位置;附近的建设银行在什么位置。
表象能够蕴涵丰富的信息,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形成心理表象来理解和记忆复杂的信息。
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的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
命题是在对经验作出解释的基础上对经验所含意义的存储,这使得个体在加工信息时可以剔除一些无意义的信息,从而获得更为紧凑的记忆单元。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单选题1.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关键特征,这种思维形式是()。
A.判断B.概念C.推理D.比较2.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模式进行教学。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学习D.发现学习3.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叫做()。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规则学习D.命题学习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称为()。
A.比较B.概括C.变式D.抽象5.在学习重力场知识后学习电力场知识,用重力场知识同化电力场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派生学习6.儿童经过教师传授,知道“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的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类属学习D.命题学习7.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为了让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法是()。
A.注意B.感觉登记C.复述D.组块8.对“圆是一动点绕一定点等距离运动一周的轨迹”的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类属学习D.命题学习9.在教“鸟”的概念时,用麻雀、鸡、鸭作为例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运用了()。
A.正例B.反例C.提供变式D.科学地进行比较10.先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学习圆也是轴对称图形,这属于()。
A.上位学习C.类属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A.命题学习和概括学习B.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D.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12.“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属于()。
A.感性知识B. 理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操作性知识13."1/3+2/5“属于()。
A.陈述性知识B.感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感知14.小学生在学习“白菜”、“萝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的概念,这属于()。
《教育⼼理学》各章节试题及答案第⼀章教育⼼理学概述⼀. 选择题1. 1903年,美国⼼理学家__A__出版了《教育⼼理学》这是西⽅第⼀本以教育⼼理学著名的著A.桑代尔B.斯⾦钠C.布鲁钠D.⽪亚杰2. 世界上第⼀本以“教育⼼理学”著名的书是1977年___C__出版的《教育⼼理学》A.乌中斯基B.桑代尔C.卡普切列夫D.列昂节夫3. 教育⼼理学的成熟时期是___C__A.20世纪20年代以前B.20世纪20-50年代C.20世界60-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以后4. ⼼理学的创始⼈是___D__A.桑代尔B.斯⾦钠C.布鲁钠D.冯特5. ___B__是教学内容的裁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之间传递信息的⼯具。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教学过程6. ⼼理学属于_____C____A.⾃然科学B.社会科学C.⾃然科学何时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D.哲学7. ⼼理学作为⼀门独⽴的学科诞⽣于____A____年A.1879B.1897C.1789D.17988. ⼼理学是研究⼈的__B__的科学A.⼼理活动的规律B.⾏为何⼼理活动的规律C.⼼理与⼼理活动的规律D.⾏为活动的规律9. 在苏联被称为教育⼼理学之⽗的⼼理学家是_____C____A.卡普杰列夫B.桑代尔C.乌中斯基D.乌申斯基10. 教育⼼理学是⼀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__C__规律的科学A.基本教育B.基本教学C.基本⼼理D.基本⾝⼼11. 教育⼼理学研究中,所采⽤的⼿段和⽅法应能促进学⽣的⼼理健康发展,这属于_____A_____ A.遵循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客观性原则12. 教育⼼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D___A.学与教的⼼理规律B.学与教的⼼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C.学与教的⼼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D.学与教以及⼆者相互作⽤的⼼理规律13. 要求把⼈的⼼理看作是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连的过程来考察何研究的原则是____C____ A.客观性原则B.教育学原则C.实践性原则D.知识性原则14. 下列不属于教育⼼理学对教育实践作⽤的⼀项是_____ B_____A.描述B.鉴测C.解释D.预测15. 20世纪20年代,教育⼼理学主要受到__C___ A.实验教育学三.简答题41. 学习教育⼼理学对教师有什么作⽤?42. 简述教育⼼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 学习新信息对己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__________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 )2.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__________秒钟A.5B.20-30C.60D.120 ( )3. 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__________ A.时快时慢B.不快不慢C.先慢后快D.先快后慢( )4. 由于反映程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__________ A.记忆知识B.直观知识C.理性知识D.应用知识( )5. 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__________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辩题学习( )6. 个人能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属于__________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陈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 )7.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叫做A.概念学习B.符号学习C.命题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8. 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说是__________A.痕迹衰退说B.同化说C.干扰说D.动机说( )9. 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__________A.知识巩固B.知识运用C.知识提取D.知识迁移( )10.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__________组块A.6±2B.6±12C.7±1D.7±2 ( )11. 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一下哪一种记忆术__________ A.位置记忆法B.关键词法C.缩简法D.视觉想象( )12.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__________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13. 以词汇学习,实物,图片,图表,图形等为内容的学习属于__________A.概念学习B.命题学习C.符号学习D.并列结构学习( )14. 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__________A.符合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上位学习( )15. 学生已有了“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属于__________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概念学习D.并列学习( )16. 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然后再学习“鲸”这种动物。
2011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章节习题及答案详解: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认识的过程称为()。
A.定势B.变式C.直观D.表象2.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这种思维形式是()。
A.判断B.推理C.概念D.比较3.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4.反映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5.研究表明,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方式有()。
A.命题B.命题网络C.图式D.概念6.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
A.策略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7.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
A.形象直观B.实物直观C.模象直观D.言语直观8.奥苏贝尔认为,适用于年幼的儿童以及年长的学生学习新学科或新材料的早期的学习方式是()。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9.学生通过对整数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数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有理数的概念。
这种学习是()。
A.派生归属学习B.相关归属学习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10.带领学生深入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的直观教学形式为()。
A.形象直观B.言语直观C.模象直观D.实物直观11.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称为()。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12.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13.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所依靠的学习形式是()。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发现学习14.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
A.无适当提取线索B.信息相互干扰C.痕迹消退D.压抑15.在陈述性知识的提取过程中,最重要的提取线索是()。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山东中学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第六章2011年山东中学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第六章第六章课后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养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1、什么是态度?简述态度的结构?态度的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一、道德的特征1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这种有舆论的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的总和就是道德。
2道德的社会共性:①适应全体社会各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简单的共同生活准则;②同一社会中各阶级间所共有的道德准则或道德观念习俗。
3道德的阶级性。
4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二、品德的特征1品德形成的后天性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3品德表现的行为性4品德结构的稳定性5品德抉择的自觉性三、品德和道德的联系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他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3、评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1在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方面,肯定了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指出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的发展以及儿童对道德规则的学习和理解都受认知水平的制约;认为道德情感的激发有赖于道德认识,价值判断有赖于事实判断。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选择题:1、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些作业形式问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是【 C 】A.感性知识 B.命题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2、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式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这种学习属于【A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3、学生在学习“哺乳动物”这一概念之后,很方便就掌握了“鲸”这个概念。
这是【 B 】P86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4、儿童在知道“苹果”、“梨子”和“香蕉”等概念之后,再‘学习“水果”概念,这种学习是【 B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5、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丁180。
”,这种知识属于【 C 】A.策略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6、个体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是【 D 】A.感性知识 B.命题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7、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现场参观访问等属于【D 】A.迁移 B言语直观 C.模象直观 D.实物直观8、观察和显示各种图片、图表、规模、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属于【 D 】A.迁移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模像直观9、通过观察事物、演示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方式获得直观经验,属于【 A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知识直观lO、历史课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属于【 A 】P85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程序性学习1l、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遗忘发展进程研究,绘成了经典的遗忘曲线,规律是【B】P99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平均下降 D.无规则变化1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B】P99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匀速下降 D.不平衡13、根据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 A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倒U型! D.加速器14、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是【反例】(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住要属性和关键特征,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的例子是)【 B 】A.正例 B.反例 C.直观材料 D.高级概念)15、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这种思维形式是【 D 】A.判断 13.推理 C.概念 D.比较16、变化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突出本质特征。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要点讲解第六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节)1、知识学习的类型2、记忆系统及特点3、遗忘进程特点4、遗忘原因及理论解释5、记忆规律的运用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一、知识的含义及实质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二、知识的类型(一)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所谓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命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二)根据反映活动的内容的不同,知识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具体知识是对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
具有情境性和时空依赖性。
抽象知识是对于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
(三)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1.两者含义: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两者区别:首先,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其次,从心理表征看,陈述性知识主要以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3.两者联系: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证。
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A. 学生B.教师C. 教学内容D. 教学方法2、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 学生B. 教师C.教学内容D. 教学方法3、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
A. 教学媒体B. 教师C.教学内容D. 教学方法4、教学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 学生B.教师C. 教学过程D. 学习过程5、教学心理学初创时期大致在()。
A. 20世纪20年代以前B. 20世纪—50年代C. 20世纪60—70年代D. 20世纪80年代6、教育心理学形成于()年。
A. 1903年B. 1913年C. 1924年D. 1879年7、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年。
A. 1879年B. 1903年C. 1913年D. 1924年8、心理学的缔造者是()。
A. 桑代克B. 冯特C. 斯金纳D. 布鲁纳9、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冯特B. 桑代克C. 苛勒D. 华生10、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他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 《大教学论》B. 《人是教育的对象》C. 《教育心里学》D. 《教育心里学大纲》11、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里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A. 乌申斯基B. 卡普切列夫C. 列昂节夫D.鲁宾斯坦12、为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并确立了学科体系的是()在1903年发表的《教育心理学》。
A. 桑代克B.冯特C. 华生D. 苛勒13、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既是课堂管理研究的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不容忽视的内容。
A. 教学内容B. 教学环境C. 教学媒体D. 教学过程14、初创时期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内容多是以()的原理阐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 选择题1.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A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著名的著A.桑代尔B.斯金钠C.布鲁钠D.皮亚杰2.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著名的书是1977年___C__出版的《教育心理学》A.乌中斯基B.桑代尔C.卡普切列夫D.列昂节夫3. 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___C__A.20世纪20年代以前B.20世纪20-50年代C.20世界60-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以后4. 心理学的创始人是___D__A.桑代尔B.斯金钠C.布鲁钠D.冯特5. ___B__是教学内容的裁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教学过程6. 心理学属于_____C____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何时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D.哲学7.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____A____年A.1879B.1897C.1789 D.17988.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B__的科学A.心理活动的规律B.行为何心理活动的规律C.心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D.行为活动的规律9. 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_____C____A.卡普杰列夫B.桑代尔C.乌中斯基D.乌申斯基10.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__C__规律的科学A.基本教育B.基本教学C.基本心理D.基本身心11.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应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属于_____A_____ A.遵循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客观性原则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D___A.学与教的心理规律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13. 要求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连的过程来考察何研究的原则是____C____ A.客观性原则B.教育学原则C.实践性原则D.知识性原则14. 下列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作用的一项是_____ B_____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 青年初级的年龄在 C 阶段。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第六章补充题答案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1.B2.D3.C4.B5.B二、填空题:1.刺激与反应联结的过程2.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3.顿悟4.获得、转化和评价三、简答题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的,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的联系是合理的和有逻辑基础的。
实质性的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是在理解之后建立的,而不是字面上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和在教学中的应用答: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1)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学的内容与原有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2)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相联系。
(3)学习者必须主动的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在教学中的应用(1)要遵循“渐进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2)要合理的使用“先行组织者”3.简述“先行组织者”策略答: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程度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设计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是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使新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并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四、论述题4.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答:第一、学习观。
(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动作表征、映象表征、符号表征(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第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提倡发现学习(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第三、教育意义。
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基本结构,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强调学生的内部动机,进行自觉探索、学习。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学应用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为:(1)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材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3.B、4.C、5.D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学与教所涉及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1)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评定与测量(5)个别差异(6)课堂管理(7)教师心理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2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A、2.D、3.B、4.B、5.D 6.B 7.C二、填空题:1.成熟;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成熟和学习;3.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4.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5. 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自我表达型三、简答题1.什么是关键期?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最邻近发展区?最邻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是: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者不仅要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还要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2011年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 学习新信息对己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__________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2.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__________秒钟A.5B.20-30C.60D.120 ()3. 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__________A.时快时慢B.不快不慢C.先慢后快D.先快后慢()4. 由于反映程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__________A.记忆知识B.直观知识C.理性知识D.应用知识()5. 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__________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辩题学习()6. 个人能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属于__________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陈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7.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叫做A.概念学习B.符号学习C.命题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8. 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说是__________A.痕迹衰退说B.同化说C.干扰说D.动机说()9. 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__________A.知识巩固B.知识运用C.知识提取D.知识迁移()10.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__________组块A.6±2B.6±12C.7±1D.7±2 ()11. 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一下哪一种记忆术__________A.位置记忆法B.关键词法C.缩简法D.视觉想象()12.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__________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13. 以词汇学习,实物,图片,图表,图形等为内容的学习属于__________A.概念学习B.命题学习C.符号学习D.并列结构学习()14. 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__________A.符合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上位学习()15. 学生已有了“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属于__________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概念学习D.并列学习()16. 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然后再学习“鲸”这种动物。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B.详细知识, 抽象知识C.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D.方式方法知识, 一般原理知识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D.以上都正确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0.25~2秒B.0.2~25秒C.2秒到1分钟D.5秒到2分钟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确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
A.6±2B.6±1C.7±1D.7±25.依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困难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6.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A.关于企鹅的定义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C.名人的自传D.产品的运用说明书7.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A.改造性B.累积性C.冲突性D.对立性8.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探讨知识驾驭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相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探讨的内容之一,这是()。
A.并列结合学习B.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9.探讨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B.不快不慢C.先慢后快D.先快后慢10.在学过正方体, 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B.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精确地驾驭“果实概念”。
这是运用了()。
A.正例及反例协作法B.变式法C.比较法D.直观法12.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长时记忆B.有意记忆C.感觉记忆D.短时记忆13.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叫()。
2011年中学教育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六章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2.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育目的D.教学目标3.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4.学生的学习特点受()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A.基础B.智能C.思维D.能力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不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6.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与价值的是()A.(美)克伯屈B.(美)杜威C.(法)卢梭D.(德)福禄贝尔7.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8.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过程评价模式D.成果评价模式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A.教科书B.教学计划C.参考书D.讲义E.讲授提纲2.课程设计是对课程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在进行宏观设计时应当解决基本理念问题,包括()A.课程的价值B.课程的根本目的C.课程的主要任务D.可运用的课程资源E.课程的基本结构3.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分类,可分为()A.研究型课程B.知识性课程C.技能性课程D.基础型课程E.拓展型课程4.教学计划在基本内容上主要是指()A.学科目的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D.学周安排E.学期计划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______等。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答案与解析: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A )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C.认知心理学D.信息论2.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B)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3.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D)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以后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教学环境包括(ABCDE )A.课堂自然条件B.物质环境C.教学设施D.师生关系E.社会环境2.教学媒体包括 (ABCDE )A.投影B.录像C.计算机D.黑板E.图片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答案与解析: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 (A)A.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C.守恒性D.可验证性2.(B)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D)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我意识4.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A)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自我意识的成分包括 ( ABC)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感觉E.自我调节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 (ABCE)A。
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优势领域的不同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3.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 (ADE )A.专制型B.开放型C.说服型D.放纵型E.民主型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答案与解析: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分章节练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选择题1、在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中,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及校风等属于()A、学生B、教学内容C、教学媒体D、教学环境2、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教学过程B、学习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3、桑代克建立教育心理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把人作为一个()A、动物的存在B、生物的存在C、物的存在D、意识的存在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弗洛依德B、冯特C、华生D、桑代克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情境中________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____、教学内容、____和____五个方面。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并据此创设有效的____,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5、在学与教的要素中,学习的主体因素是____,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的要素是____。
6、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____,一是____。
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____。
8、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等也是构成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他们属于____。
9、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等三个过程。
其中,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0、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三卷本主要包括人的本性、____和____。
11、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时期是____,而完善时期是____以后。
12、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重大影响的理论有40年代____的精神分析,50年代斯金纳的____和教学机器的兴起,以及60年代____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
13、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____、____以及____和____四个方面。
1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____编写的。
三、问答题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 学习新信息对己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__________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2.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__________秒钟A.5B.20-30C.60D.120 ()3. 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__________ A.时快时慢B.不快不慢C.先慢后快D.先快后慢()4. 由于反映程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__________ A.记忆知识B.直观知识C.理性知识D.应用知识()5. 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__________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辩题学习()6. 个人能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属于__________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陈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7.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叫做A.概念学习B.符号学习C.命题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8. 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说是__________A.痕迹衰退说B.同化说C.干扰说D.动机说()9. 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__________A.知识巩固B.知识运用C.知识提取D.知识迁移()10.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__________组块A.6±2B.6±12C.7±1D.7±2 ()11. 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一下哪一种记忆术__________ A.位置记忆法B.关键词法C.缩简法D.视觉想象()12.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__________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13. 以词汇学习,实物,图片,图表,图形等为内容的学习属于__________A.概念学习B.命题学习C.符号学习D.并列结构学习()14. 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__________A.符合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上位学习()15. 学生已有了“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属于__________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概念学习D.并列学习()16. 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然后再学习“鲸”这种动物。
这种学习属于__________A.概念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17.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都是三角形的__________A.反例B.变式C.概括D.抽象()18. 知识获得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直观和__________A.概括B.比较C.分析D.综合()19. 小李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__________A.并列结合学习B.类属学习C.归纳学习D.上位学习()20. 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是__________A.长时记忆B.有意记忆C.感觉记忆D.短时记忆()二、填空题21. 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啄”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__________22. 有的学生由于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这是一种__________概括23. 储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的记忆是__________24. 知识就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__________。
25. 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前者又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水平,后者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形式。
26. 一般来说,概念或规则的反侧传递了最有利于的信息,正侧所传递了最有利于__________的信息。
27. 知识学习的类型有__________,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8. 下位学习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形式。
29. 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类。
30. 心智技能的掌握是以__________为前提的。
31. 在知识学习的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2. 为了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这些感知规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3. 研究表现,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__________时,记忆效果最好。
34. 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
35. 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__________。
36. 在直观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是__________,也叫__________。
37. 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38. 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39. 同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体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这是__________。
40. 在感觉记忆种中,信息的存储形式是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41. 在知识学习中,根据言语信息复杂程度通常把知识学习分为哪几种形式?42. 简述学生在运用变式时,经常发生的错误?43.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44. 在形象时直观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45. 简述记忆系统的三个信息加工阶段?46. 言语直观有哪些特点?四、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共10分)47. 试述如何知道学生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BADCB6-10、CCBCD11-15、CBCCB16-20、CBABD二、填空题21、正侧22、感性23、瞬时记忆24、主观表征25、感性知识理性知识感知表象概念命题26、辨别概括27、符号学习28、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29、心智技能认知策略30、知识的学习31、同化保持应用32、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33、150%34、知识学习创造态度创造能力35、观察能力36、感性概括直觉概括37、肯定例证38、否定例证39、变式40、视像和声像三、简答题41,在知识的学习中根据言语信息的复杂程度,通常把知识分为哪几类?答:符号学习,指的是学习单个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概念学习,指的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指的是学习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间的联系。
42简述学生运用变式通常发生哪些错误?答;通常有两类错误:一,把共同特征看做本质特征;二,人为的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的缩小或扩大概念。
43 简述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答:第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第二、正确地运用变式;第三、科学地进行比较;第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44 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教师如何加强形象与词的配合?答: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提出确切的观察指导,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
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
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45 简述记忆系统的三个信息加工阶段?答: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容量大,但存储时间短约为0.25到2秒;短时记忆,它是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约有2.5到20秒,容量为5到9个组块;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的一种永久的性的存储,存储方式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以上三种记忆是统一的记忆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而不是不同的三种记忆种类。
46 主语直观有哪些特点?答: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
言语直观还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象。
但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四、论述题47 简述如何指导学生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答:首先,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实物直观真实,但不及模象直观可以突出事物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其次,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增强直观效果。
再次,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将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相结合,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对一定直观教材进行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
因此,必须认知组织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最后,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改变“老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直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