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台湾歌仔戏
- 格式:doc
- 大小:1.16 KB
- 文档页数:1
中华文化中的奇葩—台湾歌仔戏
蒋雨凤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1991(000)006
【摘要】歌仔戏,原是流行于台湾的戏曲剧种,也叫台湾戏。
20世纪初叶传入福建,并在厦门、漳州、龙溪、晋江等闽南方言地区流传,成为福建地方戏曲主要剧种之一。
由于歌仔戏盛行于芗江两岸,解放初始改名为芗剧。
歌仔戏是台湾省的主要戏曲剧种,原是闽南锦歌传入台湾后发展起来的。
它从起源到形成迄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据台湾地方史志记载,明末清初,闽南人民曾
【总页数】1页(P21-21)
【作者】蒋雨凤
【作者单位】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台湾电视歌仔戏艺术特征赏析及其意义研究——以杨丽花电视歌仔戏为例 [J], 张健强
2.台湾电视歌仔戏艺术特征赏析及其意义研究——以杨丽花电视歌仔戏为例 [J], 张健强;
3.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中华文化\" [J], 孙亚男
4.台湾闽南语电影中的"中国题材""中国叙事"与身份认同——以歌仔戏电影为例
[J], 程志;赵传喜
5.近50年台湾传统文化的流变——以台湾歌仔戏为例 [J], 王耀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七年级初一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戏曲大舞台作文从懂事起,似乎就有一种乡戏伴随。
每当逢年过节,都会展开一场戏曲之都。
每到这时,庙会都热闹非凡,有各种表演者,在尽情演绎着各种人生。
从闽南语到闽南歌,再从闽南歌到歌仔戏,这一路走来,闽南的风采也越来越有纯朴特色。
就好比来说:“歌仔戏”这似乎所有闽南人都知道,也都喜欢的一种风采。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东渡收复台湾时,将流行于闽南地民间曲种“锦歌”带到台湾,很快在台湾广泛传唱,群众自发组织了演唱锦歌的“乐社”和“歌仔阵”。
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歌仔戏,又称撎“台湾歌仔戏”,是台湾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与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台湾省和福建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方。
人家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舞台上就好比一只展望蓝天的鸟儿,她是经过多少风雨才能自由翱翔。
而我们闽南的“歌仔戏”也亦是如此。
从最初简简单单的戏台表演到上电视的惹人喜爱,无一不是在渐渐进步。
每到晚间8:00分—8:30分(周一至周五),19:25分—20:30分(周六、周日)厦门卫视也会倾情播出传统戏曲。
而这时候刚吃过晚饭的闽南人就会迫不及待的守在电视机前,沉醉于浓浓戏曲之中,回味无穷。
而福建各地方一旦有热闹也会展现地方传统戏曲精华,这时最开心的莫过于喜爱戏曲的人们了,便会早早的来到擂台下面观看戏曲。
更具有风情的是那白冰冰主持的厦门卫视歌仔戏十二旦选秀,经过初选、复赛、晋级赛、夺魁赛等多场比赛,演员们的表演也淋漓尽致、妙趣横生,都尽情发挥,争取一举夺冠。
所有喜爱演员表演的人们心中也在默默支持着、鼓励着。
这个栏目办得非常好,还有一些闽南的栏目也都在述说着闽南风采。
我真心的希望闽南戏曲能够走出中国,弘扬海内外,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最终能够成为举世闻名!这就是我的闽南梦!我的心中,闽南已经不是单单的两个字可以表达了,我深深的沉醉戏曲之中。
台湾非遗名录
1.歌仔戏:歌仔戏是台湾的重要戏曲剧种,起源于漳州芗江流域的“歌仔”(锦歌),传入台湾后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吸收民间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2.客家糯米酒圆仔:客家糯米酒圆仔是客家人庆祝新年的一种传统食品,具有浓郁的客家风味。
3.台湾原住民族丰年祭:丰年祭是台湾原住民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的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
4.客家板凳龙:客家板凳龙是客家人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一种传统舞蹈,具有浓郁的客家风情。
5.台湾布袋戏:台湾布袋戏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其表演形式和内容都充满了台湾地方特色。
歌仔戲簡史歌仔戲形成於蘭陽帄原,是唯一土生土長發源於台灣的傳統戲曲。
相傳在一百多年前,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將盛行於家鄉的說唱藝術(歌仔)與「車鼓」的動作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歌仔戲最初的表演形式:「本地歌仔」。
「本地歌仔」傴是稍具戲劇雛形的歌舞小戲,所以它的表演形式非常簡單,演員皆為男性,服裝道具則是就地取材;演出劇目以「陳三五娘」、「呂蒙正」、「什細記」、「山伯英台」等文戲為主;表演時,在廣場空地或沿街以竹竿架起即可演出,故又稱「落地掃」。
由於演出的內容輕鬆逗趣,所以受到觀眾熱烈的歡迎。
後來「本地歌仔」吸收其他劇種的精華,並穿上戲服粉墨登場,「歌仔戲」於焉誕生。
歌仔戲的發展到了1920年左右,歌仔戲已成為獨立的戲曲形式。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民休閒娛樂的需求,促成歌仔戲往都市中發展;而歌仔戲甫進入都市便旋風式的風靡全島,致使許多戲班紛紛改演歌仔戲,便逐漸取代了其他劇種。
這段時期歌仔戲也傳入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地區,也同樣引起熱烈的迴響。
而自1937年起,日本人厲行「皇民化運動」,全面推行日語、嚴禁迎神賽會並強制解散劇團,台灣各劇種普受壓迫,而當時台灣大多數的歌仔戲班被日人強制解散;或於強權下改演穿著和服手拿武士刀的「皇民劇」,歌仔戲的精神雖然未被扼殺,但「皇民化運動」還是帶給歌仔戲莫大的災難。
1945年日本投降,被壓抑的歌仔戲立刻重整旗鼓,在良性競爭下,新的改良曲調紛紛出現,戲班更不惜重金添購設備以求演出效果的完善;各廣播電台也聘請藝人錄製歌仔戲節目,稱為「廣播歌仔戲」,並受到相當大的歡迎;更有戲班自資拍攝歌仔戲電影。
直至五○年代末期,台灣的歌仔戲班總數已達五百團以上,這是歌仔戲的黃金時期。
1962年台灣第一家電視公司(台視)開播,歌仔戲隨之登上螢光幕,這種表演型態稱為「電視歌仔戲」。
電視歌仔戲由於受到鏡頭、時間等限制,因此改變了以身段、唱腔為主的特色,形成口白多於唱腔、舞台動作粗糙的情況。
而電子傳媒一日千里,將聲音、畫面傳到每個家庭,人們開始選擇留在家中看戲,在這樣的衝擊下,歌仔戲班雖然費盡苦心力求變革,但終究難與時勢抗衡而日漸沒落,電視歌仔戲演員雖然俊美、服裝道具雖然華麗考究,但終是簡化了身段和唱腔,失去了講究意境的基本特質。
歌仔戏⼜称“台湾歌仔戏”,⼴泛流⾏于台湾各个地区。
明末清初⼤批闽南⼈随郑成功移居台湾,同时带去了锦歌、车⿎弄、采茶褒歌等曲艺说唱,⾄20世纪20年代开始融合为⼩戏演出。
后受正字戏、⾼甲戏、潮剧、京剧的影响,逐渐丰富定型,搬上舞台。
1928年,台湾歌仔戏班三乐轩以回乡祭祖为名,回闽南、厦门等地演出,接着霓光班、霓进社接踵⽽来,轰动⼀时。
歌仔戏唱腔特点是曲多⽩少,格律⾃由,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
主要曲调有七字仔调、杂念调、⼤调、倍思及其他民歌、时曲。
伴奏乐器有壳⼦弦、⼤⼴弦、台湾笛、⽉琴等。
唱词通俗,颇多⽣动的民间语汇,乡⼟⽓息浓厚。
剧⽬除取材于锦歌唱本如《陈三五娘》、《孟姜⼥》外,还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不少剧⽬,如《薛刚反唐》、《千⾥送京娘》等。
该剧种的传统剧⽬⼤约有五百多个;⾏当由早期只有⽣、旦、丑⼏个⾓⾊逐渐吸收了京剧的分⾏;⾳乐特点是唱多⽩少,曲调⾃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表现⼒和乡⼟情调,其传统曲调有⼀百多种,主要乐器有壳仔弦(⽤椰壳制成)、⼤⼴弦(⽤龙⾆茎作共鸣箱,以梧桐⽊为箱板,紫⽵为琴柱)、台湾笛(⼜名梆⼦箫)、⽉琴、六⾓弦(⼜名⼆胡,共鸣箱为六⾓形,定弦壳仔相同)、三弦、苏笛(即横笛)、鸭母笛(⼜名竖管,簧嘴似鸭嘴巴)、京胡、芦管等。
歌仔戏歌仔戏[编辑]歌仔戏(台罗:Kua-á-hì)是20世纪初叶发源于宜兰,⽬前台湾民间最兴盛的传统戏曲之⼀,也是具代表性歌仔戏的传统表演艺术。
歌仔戏是以掺杂古典汉诗、汉⽂的⽂⾔⽂及闽南语(台湾腔、漳州腔)为主的戏剧。
早期演出内容多半为让⼤众也能接触⽂雅词汇或忠孝节义故事,是早期农业社会重要娱乐活动之⼀,也是台湾常民⽂化的代表。
历经时代更迭曾⼏度遭到打压、排挤。
步⼊当代的歌仔戏演出型式内容⽇渐丰富、多元、精致,当代更出现许多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戏团与重要⽂艺传承⼈。
2009年颁定为台湾⽂化资产之重要传统艺术类。
⽬录 [隐藏]1 名称起源1.1 歌仔戏1.2 芗剧2 出演历史3 表演型态3.1 落地扫时期3.2 野台歌仔戏3.3 内台歌仔戏3.4 ⼴播歌仔戏3.5 电影歌仔戏3.6 电视歌仔戏3.7 舞台歌仔戏4 服装5 歌仔戏的⾳乐形式5.1 曲调5.2 民族管弦乐(现代国乐)的引进5.3 西⽅管弦乐的引进5.4 徐丽纱的曲调分类5.5 哭调5.6 乐队及乐器5.6.1 ⽂场乐器5.6.2 武场乐器6 歌仔戏的表演6.1 ⾏当6.2 唱腔6.3 ⼝⽩6.4 ⾝段7 台湾歌仔戏团8 歌仔戏名伶8.1 戏状元8.2 名演员9 歌仔戏乐师9.1 ⽂场9.2 武场10 歌仔戏导演11 参考资料12 外部链接名称起源[编辑]歌仔戏[编辑]歌仔戏⼜称歌仔、歌戏、歌⼦戏或歌崽戏,其中“歌⼦戏”才是正统⽤法,然“歌仔戏”⼀词以讹传讹,在民间最为流⾏,接受程度最⾼。
2009年申报为“台湾⽂化资产”时便是以“歌仔戏”⼀词送交申请。
“歌仔”有歌、曲的意台湾歌仔戏;图为知名歌仔戏剧团明华园正演出的野台戏思。
歌仔戏三个字,系⼴东话的⽤法,正宗台语称“歌⼉戏”,“⼉”意义同“⼦”,如桌⼉、杯⼉、帽⼉等。
⼉⼦,同义复词。
⼉,台语的语⾳念“啊”,表⽰国语的“⼦”。
例如“桌⼉”,即“桌⼦”。
仅歌⼦戏因国语字误⽤为“歌仔剧”,⽽成为惯⽤词)。
闽南文化——歌仔戏
说起戏剧或许很多人会感到很深奥——听不懂,又或许会有人觉得太俗气了,只是一些庙会的一些风俗活动。
而我想说,那是我儿时的偶像,是我接触社会、接近历史的导师,是使我对歌曲感兴趣的启蒙,这就是戏剧之一的歌仔戏。
歌仔戏是唯一形成于台湾本土的民间戏曲,是最具有台湾文化特色的民俗艺术,也是台湾地方万戏中乡土气息最浓,流行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地方戏剧。
随着社会的进步,受现代文化艺术形成发展的影响,歌仔戏等传统戏在年轻人中不再受欢迎,仅在中老年社区中流行。
1990年10月,台湾成立了“台湾歌仔戏学会”,旨在推动与挽救歌仔戏这一艺术。
而我喜爱歌仔戏不是因为它的历史长久,也不是为了挽救什么抱负,仅仅只是单纯的喜欢,如同现在很多人喜欢偶像剧一样,喜欢里面的歌声、服装、人物、情节故事。
歌仔戏戏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歌仔戏的音乐曲调既有悠扬高亢又有民谣诉说,更有忧郁哀伤的各种哭调,每种声音让你的心情也跌宕起伏。
歌仔戏服装,华丽繁复,款式之多,人物的性格都可以从他们的服饰中看出来,并不会一味的繁重,有清丽有华丽有活泼的,让人有种想尝试的冲动,想象以后会不会也流行起来呢,嘿嘿。
歌仔戏人物故事情节,多数是从历史人物提取而来,有重情重义的,有忠孝两全的,有情有独钟的等等引人的故事情节,演员以其特有的气质演绎的淋漓尽致,让人赞叹不已。
一下几张照片供大家欣赏。
歌仔戏的介绍和特点《歌仔戏,咱厝边的艺术瑰宝》歌仔戏,这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你要是不知道歌仔戏,那可就亏大啦!歌仔戏起源于福建漳州一带,后来在台湾地区发扬光大。
它就像是一个装满故事的大箱子,打开来,里面有各种各样精彩的情节。
比如说《陈三五娘》,讲的是陈三与五娘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演员们在台上一唱一和,那表情、那动作,把人物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你仿佛置身其中。
歌仔戏的服装也特别漂亮,花花绿绿的,各种款式都有。
女演员穿上那飘逸的长裙,就像仙女下凡一样。
还有那头饰,金光闪闪的,别提多耀眼啦!再听听那音乐,锣鼓声、二胡声,交织在一起,好听得不得了。
演员们的唱腔也很有特色,有的高亢激昂,有的温柔婉转,就像山间的小溪,流淌在你的心田。
《歌仔戏,闽南人的心头爱》在闽南这片土地上,有一种艺术形式深受大家的喜爱,那就是歌仔戏。
歌仔戏的舞台可大可小,有时候在村里的大广场上,有时候就在街头巷尾。
只要有歌仔戏演出,那必定是人山人海。
我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看歌仔戏。
那时候啥也不懂,就觉得台上的人穿得好看,唱得好听。
特别是演到精彩的地方,台下的观众掌声雷动,我也跟着鼓掌,可高兴了。
歌仔戏的故事大多来自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那可是家喻户晓。
演员们把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演绎得让人潸然泪下。
还有歌仔戏的演员们,他们可都是身怀绝技。
不仅要唱得好,还要会表演,会跳舞。
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充满了韵味。
如今,虽然时代在变,但歌仔戏依然是闽南人心中的最爱。
它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
《走进歌仔戏的奇妙世界》朋友,你听说过歌仔戏吗?这可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
歌仔戏啊,它就像一个会魔法的盒子,一打开,就能带你进入一个充满惊喜的世界。
比如说,有一出戏叫《薛平贵与王宝钏》。
王宝钏为了等薛平贵,苦守寒窑十八年,那忠贞不渝的爱情让人感动不已。
演员们把这份深情演绎得特别到位,让观众们也跟着揪心。
歌仔戏的表演方式也很独特。
歌仔戏,把九月的台北唱热闹曾学文一筹划了一年多的“2006年华人歌仔戏创作艺术节”,终于按时按计划于9月8日在台北开锣。
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演职员及专家、学者、媒体记者87人的大队人马,于9月7日浩浩荡荡地来到台北。
这是两岸文化交流以来大陆表演艺术团体赴台交流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也是福建省首次大规模的赴台交流演出团,接机大厅新老朋友见面,好不热闹。
许多人不相信,这是厦门市歌仔戏剧团首次赴台湾交流演出。
对于两岸文化交流的前沿、离台湾最近的厦门,两地文化艺术交流极为频繁,但直到今天,厦门市歌仔戏剧团这个大陆歌仔戏最具代表性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才得于大规模入岛交流,之间的原因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厦门,这个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在两岸歌仔戏百年历史发展过程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如旧时戏班跑上海码头,一点都不为过。
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闽南人带到台湾的闽南民间音乐“歌仔”形成的歌仔戏,回传大陆的靠岸点就是当年繁华的厦门港,而后由厦门流传到闽南各地。
30、40年代,许多台湾和闽南歌仔戏班,能够跑到厦门这个码头来展示,也算是入了流有名气的戏班。
1948年,厦门都马剧团赴台演出,之后由于台海阻隔,剧团就此留在台湾,厦门都马剧团从此与台湾歌仔戏融合、传宗接代。
所以此次厦门市歌仔戏剧团赴台,台湾的宣传广告醒目地打出:“1948年厦门都马剧团来台留下可歌可泣的‘都马调’,58年后厦门市歌仔戏剧团首次来台,将亲情奉献精彩的艺术盛宴。
”9月的台北,和厦门的天气一样,艳阳高照又不时有阵雨来清凉。
开幕式喧闹的锣鼓和鲜艳的彩旗,把台北社教馆的城市舞台装点得格外有气氛。
台北市长马英九作为此次活动的支持者,他的到来,给艺术节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巧的是,此次命题作文“古戏新铨”,台北、厦门、新加坡三地不谋而合全都选择“冤情是海”的古情戏。
厦门的《窦娥冤》、台北的《金水桥畔》和新加坡的《玉堂春》,三台戏的女角喊冤上阵,马英九挥举锣槌,一声“你们有冤喊冤,让台北市民来为你们做裁判!”为艺术节敲响了开幕锣。
正⾳ 最早传⼊台湾的是传统京剧的前⾝⼀⼀次簧曲调(即西⽪、⼆簧)。
据《台湾外纪》记载,在郑芝龙管理台湾前后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即17世纪前半期,⽪簧曲调已从⼤陆传⼊台湾了。
那时,台湾通事何斌,从⼤陆请了戏班在⾃⼰家搭台唱戏,演出⽪簧曲调,从此揭开了这种戏剧在台湾发展的序幕,并被台湾⼈称之为“正⾳”。
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把“乱弹”称为“正⾳”是不确切的,实际上,“正⾳”是指京剧,⽽“乱弹”在台湾称为⼤戏。
北管与北管戏 有⼈说⼤戏是从福建传⼊的,也有⼈说它是从江苏传⼊的。
最初在台南演出时,⼈们称它为“马仔戏”,或“⼦弟班”。
因为它⼤多是临时搭台演出的,特点是简单⽽且有些“粗俗”,所以⼜被称为“乱弹”。
乱弹最早⽤于祭祀神灵,多在祭神和祭祖时演出。
后来在演出中,乱弹因使⽤的弦琴不同⽽分化为西⽪和福禄两派,两派合称“北管”。
北管节奏明快强烈,曲调⾼亢激越,是婚丧嫁娶、迎神祭典中最能渲染⽓氛、振奋⼈⼼的⼀种民俗⾳乐。
它使⽤的乐器主要有七⾳锣、⼤⼩⿎、响盏、古琴、唢呐、⼤管弦、⼆弦、三弦、京胡(吊规仔)、椰胡、萧、筝、笛等,单从这些乐器便可以想像北管演奏时那种豪放、热闹的特点了。
由北管乐器伴奏演唱的戏剧叫“北管戏”。
北管戏班多是由农村富家⼦弟组成的业余戏班,故称“⼦弟班”。
北管戏的唱腔和道⽩使⽤的多是带闽南腔的“官话”即(“湖⼴话”),但为了达到逗笑的艺术效果,剧中的丑⾓⼀般使⽤台湾⽅⾔(职业北管戏班对⽩使⽤正统闽南语)。
北管戏后分为“福禄”、“西⽪”两种。
“福禄’属于旧派,以秦腔为主,椰胡做主奏乐器,⾳调低沉浑厚,供奉“西奉王爷”。
关于西奉王爷众说纷法,有⼈说是唐⽞宗,有⼈说是后唐庄宗。
⽽两者恰好都是中国历最喜欢戏曲的皇帝。
⽽“福禄’据说是因为椰胡的形状像葫芦,所以被台民称为“福禄”。
“西⽪”属于新派,以⽪簧系统为主,京胡是主奏乐器,⾳调较⾼亢激越,供奉“⽥都元帅”。
传说⽥都元帅是唐朝乐⼯雷海青,他的母亲不孕⽽育,故视其为不吉之物,把他丢弃在⽔⽥⾥,幸亏有青蟹⽤泡沫喂养他,才使他存活下来。
乡土文化的草根特质——台湾老歌仔戏音乐概说
严永福
【期刊名称】《当代音乐》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老歌仔戏是歌仔戏由歌仔说唱形式向戏曲过渡的阶段,是最具有土俗性的早期歌仔戏,老歌仔戏的表演有着鲜明的草根性特质.剧目剧情中少了文人骚客的浪漫幻想,而更多反映了底层社会民众的欣赏期待,表演中融入了许多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富有民间情趣,有时也较为粗俗.老歌仔戏的唱腔比之锦歌,比之野台歌仔戏、剧场歌仔戏的唱腔,更随意、通俗(甚至粗俗),作为歌仔戏在台湾最乡土的表演形式,老歌仔戏音乐的这一特点是与其文化生态的“草根性”特点相适应的.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严永福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厦门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台湾电视歌仔戏艺术特征赏析及其意义研究——以杨丽花电视歌仔戏为例 [J], 张健强
2.乡土文化重建和转型中的台湾歌仔戏 [J], 郭玉琼
3.台湾电视歌仔戏艺术特征赏析及其意义研究——以杨丽花电视歌仔戏为例 [J], 张健强;
4.“精致”的完型:台湾歌仔戏《秋风辞》音乐设计解析 [J], 严永福;
5.“精致”的完型:台湾歌仔戏《秋风辞》音乐设计解析 [J], 严永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歌仔戏又称“台湾歌仔戏”,广泛流行于台湾各个地区。
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随郑成功移居台湾,同时带去了锦歌、车鼓弄、采茶褒歌等曲艺说唱,至20世纪20年代开始融合为小戏演出。
后受正字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的影响,逐渐丰富定型,搬上舞台。
1928年,台湾歌仔戏班三乐轩以回乡祭祖为名,回闽南、厦门等地演出,接着霓光班、霓进社接踵而来,轰动一时。
歌仔戏唱腔特点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主要曲调有七字仔调、杂念调、大调、倍思及其他民歌、时曲。
伴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等。
唱词通俗,颇多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
剧目除取材于锦歌唱本如《陈三五娘》、《孟姜女》外,还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不少剧目,如《薛刚反唐》、《千里送京娘》等。
该剧种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五百多个;行当由早期只有生、旦、丑几个角色逐渐吸收了京剧的分行;音乐特点是唱多白少,曲调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乡土情调,其传统曲调有一百多种,主要乐器有壳仔弦(用椰壳制成)、大广弦(用龙舌茎作共鸣箱,以梧桐木为箱板,紫竹为琴柱)、台湾笛(又名梆子箫)、月琴、六角弦(又名二胡,共鸣箱为六角形,定弦壳仔相同)、三弦、苏笛(即横笛)、鸭母笛(又名竖管,簧嘴似鸭嘴巴)、京胡、芦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