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水平测度模型与实证分析——以上海、深圳、宁波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70.84 KB
- 文档页数:7
索罗模型下的产业结构分析框架——对我国及部分省区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xa0\xa0摘要: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存在一个稳态黄金储蓄率,在这一储蓄率下,消费(生活水平)达到最大化。
其条件为“去除折旧的有效率人均资本存量的边际产量等于增长率”。
黄金储蓄率的实现与否,可以作为产业结构分析的理论依据。
即:资本去除折旧的净边际产量若大于经济增长率,说明产业结构中,用于生产资料生产的产业布局(投资)及出口加工业的产业布局过少。
用这样的分析框架对我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分析显示,全国的产业结构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例总体不足,资本报酬占其总产值的比例在全国地区间差异较大,北京由于2008奥运已使生产资料生产产业布局过高。
\xa0\xa0\xa0\xa0关键词:索罗模型\xa0\xa0新古典分配理论\xa0\xa0产业结构\xa0\xa0 \xa0\xa0An\xa0Analytical\xa0Framework\xa0on\xa0Industrial\xa0Structure\xa0under\x a0Solow\xa0Model\xa0—Positive\xa0Analysis\xa0of\xa0China\xa0\xa0\xa0\xa0Abstract:\xa0according\xa0to\xa0neo-classical\xa0economic\xa0growth\xa0theory,\xa0there\xa0is\xa0a\xa0golden\xa0rule\xa0ste ady\xa0state\xa0of\xa0saving\xa0rate\xa0under\xa0 which \xa0the\xa0consumption\xa0may\xa0be\xa0maximized,\xa0and\xa0so\xa0were\xa0the\xa0l iving\xa0standard.\xa0This\xa0golden\xa0rule\xa0steady\xa0state\xa0of\xa0saving\xa0rate\ xa0is\xa0the\xa0case\xa0that\xa0marginal\xa0products\xa0of\xa0capital\xa0stock\xa0per\x a0effective\xa0worker\xa0net\xa0of\xa0depreciation\xa0equals\xa0the\xa0growth\xa0rate\ xa0of\xa0the\xa0economy.\xa0By\xa0the\xa0definition\xa0of\xa0saving\xa0rate,\xa0and\xa 0the\xa0neo-classical\xa0growth\xa0theory,\xa0that\xa0whether\xa0the\xa0golden\xa0rule\xa0steady\xa 0state\xa0of\xa0saving\xa0rate\xa0is\xa0currently\xa0achieved\xa0or\xa0not\xa0might\xa0 be\xa0applied\xa0to\xa0be\xa0the\xa0framework\xa0of\xa0analyzing\xa0the\xa0structure\ xa0of\xa0industry.\xa0That\xa0is,\xa0if\xa0the\xa0marginal\xa0product\xa0of\xa0capital\xa 0stock\xa0per\xa0effective\xa0worker\xa0net\xa0of\xa0depreciation\xa0is\xa0greater\xa0th an\xa0the\xa0growth\xa0rate\xa0of\xa0the\xa0economy,\xa0then\xa0the\xa0saving\xa0rat e,\xa0which\xa0is\xa0composed\xa0of\xa0capital\xa0good\xa0production\xa0and\xa0net\x a0export\xa0(net\xa0forgn\xa0investment),\xa0would\xa0be\xa0much\xa0less\xa0than\xa0the\xa0optimal\xa0s tructure.\xa0With\xa0this\xa0principle,\xa0I\xa0examined\xa0the\xa0industrial\xa0structure \xa0of\xa0China\xa0and\xa0its\xa0different\xa0regions.\xa0 The \xa0conclusions\xa0are\xa0that,\xa0China\xa0as\xa0a\xa0whole,\xa0the\xa0proportion\xa0 of\xa0capital\xa0good\xa0production\xa0industry\xa0is\xa0less\xa0than\xa0the\xa0optimal \xa0structure,\xa0and\xa0that\xa0the\xa0proportion\xa0of\xa0the\xa0returns\xa0of\xa0cap ital\xa0in\xa0China\xa0varies\xa0regionally.\xa0Bjing’s\xa0capital\xa0good\xa0production\xa0industry\xa0is\xa0the\xa0exception,\xa0la rgely\xa0due\xa0to\xa0the\xa02008\xa0Olympic\xa0Game.\xa0\xa0Key\xa0words:\xa0Solow\xa0Model,\xa0neo-classical\xa0distribution,\xa0industrial\xa0structure\xa0\xa0\xa0将索罗模型(Solow\xa0Model)用于产业结构的分析中,文献中少见报道,本文试图通过对索罗模型的分析,提出一个产业结构分析的框架,并对我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以上海市为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以上海市为例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本文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上海市为例,从数字经济的概念、发展现状、测度指标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旨在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核心,以数据为要素,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形态,是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上海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上海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可以了解中国数字经济的整体水平,还可以为其他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本文以上海市为例,探究其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数字经济的概念和特征、上海市数字经济的现状分析、数字经济测度的指标体系以及影响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因素等。
2. 数字经济的概念和特征2.1 数字经济的概念数字经济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生产、交流和管理的经济活动。
数字经济的主要特点是高效性、个性化、创新性和开放性等。
2.2 数字经济的特征数字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信息化程度高,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创新驱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数字经济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形态。
3. 上海市数字经济的现状分析3.1 数字经济的产业结构上海市数字经济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
这些领域在上海市数字经济中的份额逐年增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3.2 数字经济的发展规模上海市数字经济的发展规模持续扩大。
互联网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数字经济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论文报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明显,如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实证分析,以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
二、经济发展水平5个指标分析1.人均GDP人均GDP是反映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从地区人均GDP看出,2019年,广东、江苏、山东、北京、上海是我国人均GDP最高的五个省市。
但是,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异主要还是来源于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因素。
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较发达省份大部分以工业、服务业为主,而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则以农牧业为主,且拥有的资源禀赋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针对不同的区域和资源禀赋,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2.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指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高,截至2018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9.58%。
然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如上海、北京等地片区已经接近九成以上,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如西藏、新疆等地城镇化率仅为30%左右。
城镇化率的差异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其一是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同,其二是地区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限制不同。
在制定新的城镇化政策时,应重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西部地区应当更加关注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而东部地区应针对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等方面下大力气。
3.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优化结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挑选出接近9个省市, 2019年的三次产业GDP占比情况:广东省第一产业为1.84%,第二产业为43.6%,第三产业为54.56%;北京第一产业为0.04%,第二产业为19.96%,第三产业为80%。
2017年第7期总第460期摘要:本文以海南省为例,通过研究海南建省以来产业增加值构成、产业就业构成、产业贡献率及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了海南省产业体系演进及现状;并运用超前系数和Lilien 指数对海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测算,得出结论:海南省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为解决在思想观念、创新机制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建议健全机制、加大创新力度和发展优势产业。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模式;超前系数;Lilien 指数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指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以及产业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
[1]从宏观上来讲,产业转型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现状,通过制定特定的政策措施,对现存的产业结构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调整,以使其达到更加优势的状态;而微观上,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产业间资源存量的再配置,使资源最大化被有效利用。
海南省岛屿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海南必须追求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速度。
一、海南省产业体系演进及发展现状海南建省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调整,产业体系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海南省产业体系演进并不是稳定变化的,先后出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之前“一三二”模式,如1991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41.3:20.5:38.2;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9年“三一二”模式,1992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9:20.7:50.3,而2009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7.9:26.8:45.3;第三阶段:从2010年才开始了“三二一”模式,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6.1:27.7:46.2,2014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3.1:25:51.9。
而每个阶段的变化也不是稳定的,90年代,由于海南省房地产市场等的剧烈变化,使这段时间三次产业的构成起起落落变化较大。
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引言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以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针对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包括产业结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产业结构的测度方法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布局。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测度产业结构的方法:1. GDP各产业占比通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各产业的比重,可以快速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
常见的产业分类包括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通过比较不同产业的占比变化,可以判断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2. 产业链分析产业链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产业内部各个环节的结构和关系。
通过分析产业链的长度、环节之间的关联度和附加值的分配情况,可以评估一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3. 产业集群研究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区或行业中,相关产业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网络。
通过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可以评估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以下是几种测度创新能力的方法:1. 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科研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可以评估其创新能力的强弱。
2. 专利申请数量专利申请数量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可以了解其创新活动的规模和质量。
3. 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科技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可以评估其创新能力的强弱。
4. 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以评估其创新活动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收稿日期:2008203210;修回日期:2008205218作者简介:黄志勇(1968— ),男,江西东乡人,南京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许承明(1960— ),男,安徽广德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3本论文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3JD790030)资助。
F D I 对上海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3□黄志勇 □许承明(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摘要:本文分析了上海F D I 在上海产业和行业内的分布特点,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1999年至2006年间F D I 对上海三大产业贡献的影响。
结论是:F D I 对三次产业是有作用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促进了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三次产业的作用的大小是一样的,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各产业的增加值提高0.290个百分点;而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对三次产业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三大产业的确定效应系数分别为-1.41、0.64和0.76,即对第一产业产生负向效应;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生正向效应;而对第三产业产生的正向效应又要大于对第二产业的正向效应。
关键词:F D I ;产业结构;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301(2008)0420060206一、引言关于外资流入对东道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许多学者在理论上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20世纪60年代,H.B.Chenery and A.M.Str out [1]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而由于结构刚性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受到国内资本不足的制约,引进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弥补储蓄和外汇的双缺口,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法国学者R.Vernon [2]则提出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生命周期———(双月刊)2008年第4期(总第35期)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更迭的必然结果,跨国公司在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时,将该产品的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促进了这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珠三角”各地区工业产业结构关系测度分析一个经济区域内各个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关系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协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设计了一个测度体系,对“珠三角”区域内的地区的工业产业结构关系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就结果进行了分析。
标签:“珠三角” 产业结构欧氏距离“珠三角”地区在近二十多年里,依靠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开改革开放之先河,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成为国内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但近年来种种迹象表明,在与“长三角”的竞争中,“珠三角”地区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此中原因也许很多,本文仅从各城市工业产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是否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文专门设计了各地区工业产业结构关系的测度体系,对“珠三角”各城市产业结构作了定量测度,并就测度结果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各地区工业产业结构关系的涵义及其测度所谓的各地区工业产业结构关系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各地区工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緊密程度及由此引起的对该经济区域长远发展的影响。
仔细分析这种相互之间的联系,可以把这种产业结构关系分为两种类型:互补型产业关系和竞争型产业关系。
互补型产业关系是指该区域内各地区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在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错位发展,互通有无,互相促进。
而竞争型产业关系正好相反,即指该区域内各地区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从而各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及市场展开了竞争。
所以,对各地产业关系是互补型还是竞争型的判别,实际上就是对地区间产业的差异性或相似性的测度。
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欧氏距离法(Euclidean Distance,简称ED)进行了测度,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评价的指标由于本文是对工业内部各产业的测度分析,所以选取的指标是来自工业主要产业部门的相关指标。
鉴于“珠三角”工业发展的特征,因此,把“珠三角”工业部门的九大产业作为分析的对象,各市各产业部门的工业总产值作为分析的指标。
上海市产业结构特征的投入产出分析作者:宋沛东来源:《对外经贸》2012年第11期[摘要]根据上海市2002年和2007年的42部门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定量分析各年份各项最终需求对总产出的诱发结构,进一步计算出各部门总产出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并对这两年的结果进行动态分析。
通过对各部门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的诱发分析,以及其在不同产业中的贡献,为上海市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及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字]投入产出表;诱发结构;最终需求[中图分类号] F269.24 [文献标识码] A近年来,伴随我国GDP持续高速增长,通货膨胀也日趋严重。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制定适当且有效的经济政策,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准确把握最终需求与国民经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对最终需求与总产出的诱发依存关系的研究,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两种。
静态研究即基于某一年的投入产出表,直接计算最终消费、投资和出口对总产出的诱发系数,以及各个产业总产出对各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王岳平、葛岳静,2007);动态研究即基于若干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各年的诱发系数和依存度,进行对比分析(吴畏,2008)。
动态研究能更好地反映出随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经济变化,并制定相应策略。
另外目前国内学者较多以国家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而对于地方或者城市经济体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对于上海市这样的区域经济中心的研究,目前相关文献较少,并且大多采用静态研究方法。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强和张中信根据上海市2005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实证研究了上海关联效应和最终需求特征。
本文采用动态研究方法,根据2002年和2007年上海市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从消费、投资、调出、出口四个角度分析其诱发结构和依存度,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揭示上海市产业特征以及产业发展趋势。
一、计算模型及数据各项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额是指满足一定量的最终需求时通过直接与间接消耗而对某部门所需的总产出额,生产诱发系数是生产诱发额和与之相对应的最终需求总额之比,表示单位最终需求的变动所诱发的某产业总产出的变动。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以上海市为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以上海市为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数字经济已经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经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驱动,整合了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和经济活动,并通过网络和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流动和创新的增长。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成为了各个行业的关键词,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以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的上海市为例,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
一、数字经济概述数字经济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经济活动的运行。
数字经济包括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两个层面。
数字技术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网络和互联网实现信息的流动和创新的应用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
数字产业是指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数字化信息内容为生产要素,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为输出,通过互联网和网络空间实现价值创造和经济增长的产业,如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等。
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数字经济可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数字经济还可以改变传统产业之间的边界和分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创新。
其次,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就业和创业创新。
数字经济不仅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如电商从业人员、软件开发工程师等,还创造了全新的创业机会。
通过数字化的平台和渠道,个人和小微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经济活动,实现创新和发展。
第三,数字经济还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数字化技术可以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销售模式,提供更多的便利和选择,满足人们对于个性化、定制化和体验式消费的需求。
三、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市一直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江浙沪城市化水平比较1.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及测度结果一、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本文在测度泛长三角的江浙沪三地的城市化水平时,仍然采用综合测评方法,为简化计算,区别于浙江省内地级市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该综合测评体系将第三个指标“人的现代化” 改为“人口城市化水平”,即直接采用非农人口比率表示该指标;同时各指标的权重制定不再通过相关性计算得出,直接参考其他学者的文献指定权重;基数改为北京相同指标值,不再以上海和北京的平均值为基数。
测评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表1.1 江浙沪三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测度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权重指标权重一、经济发展水平30 1.人均GDP2.居民人均年收入3.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15 15 10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30 1.人均客运量2.万人拥有医生数3.万人拥有公共车辆数4.人均绿地面积10 10 6 4三、.人口城市化水平40 1、非农人口比率40二、测度结果表1.2 江苏1990-2006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值年份 人均GDP(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人均客运量(人次)万人拥有医生数每 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90 2109 1464 43.4 7.25 14.6 3.6 3.8 21.6 1991 2353 1623 43.7 7.46 14.9 4.1 4.3 23.21992 3106 2138 45.8 8.19 15.1 5.1 4.5 23.8 1993 4321 2774 48.7 8.77 15.3 5.8 5.8 24.0 1994 5801 3779 51.1 8.94 15.6 6.8 6.1 24.7 1995 7319 4634 53.1 12.35 15.9 7.1 6.9 27.3 1996 8471 5186 54.1 13.30 16.0 6.6 6.9 27.3 1997 9371 5765 54.9 13.48 16.2 7.0 7.3 29.9 1998 10049 6018 55.7 13.90 16.2 8.9 7.7 31.5 1999 10695 6538 56.5 14.41 16.1 9.7 8.0 34.5 2000 11765 6800 57.2 15.17 15.6 10.6 8.1 41.5 2001 12882 7375 59.1 15.60 16.2 7.8 6.6 42.6 2002 14396 8178 61.1 16.26 14.3 6.9 7.1 44.7 2003 16830 9263 64.0 17.23 14.0 7.2 7.9 46.8 2004 20223 10482 66.4 17.83 14.7 7.9 8.9 48.2 2005 24560 12319 68.5 20.02 .15.0 9.1 10.3 50.5 2006 28814 14084 70.2 22.06 15.7 10.4 11.6 51.9表1.3 浙江1990-2006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值年份 人均GDP(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人均客运量(人次))万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90 2138 1932 46.8 14.25 13.9 3.4 3.2 16.45 1991 2558 2143 47 15.23 14.1 3.40 4 16.57 1992 3212 2619 47.7 16.57 14.2 3.8 4.2 16.93 1993 4469 3626 52.3 21.23 14.2 5.4 4.6 17.39 1994 6201 5066 54.8 23.05 14.7 5.6 5.4 17.88 1995 8149 6221 56 24.98 15.3 8.9 6.2 18.37 1996 9552 6956 57 25.93 15.7 10.06 6.45 18.86 1997 10624 7359 57.5 26.04 16.3 11 6.93 19.56 1998 11394 7837 57.6 26.61 15.3 12.0 6.96 20.40 1999 12214 8428 59 26.60 16.4 13.82 7.68 21.21 2000 13416 9279 62.6 27.58 16.5 6.78 3.76 22.11 2001 14713 10465 64.6 29.40 17 7.46 5.12 23.15 2002 16978 11716 69.0 29.98 16.5 8.85 6.51 24.19 2003 20444 13180 71.7 30.91 17.4 9.91 7.49 25.432004 24352 14546 73.9 32.83 18.1 11.09 8.42 26.74 2005 27703 16294 75.5 34.91 19.1 11.71 9.31 27.53 2006 31424 18265 19.0表1.4 上海1990-2006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值年份 人均GDP(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人均客运量(万人)万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数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90 6 107 2 182 88.9 2.99 45.0 7.43 1.02 67.4 1991 6 954 2 486 89.7 3.13 46.0 5.10 1.07 67.6 1992 8 650 3 009 90.4 3.32 46.0 5.30 1.11 67.9 1993 11 758 4 277 88.4 3.39 44.0 5.44 1.15 69.0 1994 15 352 5 868 88.5 3.91 43.0 5.71 1.44 70.1 1995 19 225 7 172 64.3 4.05 41.0 11.78 1.69 70.8 1996 22 700 8 159 88.0 4.46 40.0 10.21 1.92 71.5 1997 26 352 8 439 87.3 4.64 34.0 10.88 2.41 72.2 1998 29 104 8 773 87.5 4.70 39.0 11.70 2.96 73.0 1999 31 979 10 932 88.6 4.88 39.0 12.69 3.62 73.8 2000 36 217 11 718 89.2 5.22 38.0 14.30 4.60 74.6 2001 39 340 12 883 88.4 4.77 37.0 13.63 5.56 75.3 2002 43 143 13 250 89.4 5.49 33.0 14.96 7.76 76.4 2003 50 032 14 867 90.9 5.37 33.0 13.88 9.16 77.6 2004 59 928 16 683 92.0 6.63 32.0 13.05 10.11 81.2 2005 67 565 18 645 92.9 6.97 32.0 13.22 11.01 84.5 2006 75 990 20 668 93.7 7.46 33.0 12.63 11.50 85.8表1.5 北京1990-2006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值年份 人均GDP(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人均客运量(人次)万人拥有医生数(个)万人拥有公公车辆(标台)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90 4635 1787.1 85.5 6.9 49.3 8.03 6.14 73.48 1991 5494 2040.4 85.7 7.0 50.3 7.85 6.41 73.86 1992 6458 2363.7 87 7.4 51 7.67 6.65 74.32 1993 8006 3296.0 89.6 6.8 51.3 8.00 6.41 74.73 1994 10240 4731.2 89 7.6 50.7 7.71 6.58 75.20 1995 12690 5868.4 89.4 7.1 50.6 6.76 7.48 75.63 1996 14254 6885.5 89 7.0 50.2 6.66 7.54 76.06 1997 16609 7813.1 89.2 7.5 50.6 6.49 7.8 76.48 1998 19118 8472.0 88.5 9.0 47.6 5.31 8.97 76.89 1999 21397 9182.8 87.9 11.8 47.9 5.26 9.1 77.29 2000 24122 10349.7 88.2 13.5 46.6 4.82 9.66 77.54 2001 26998 11577.8 88.7 16.2 46.4 4.61 10.07 78.06 2002 30840 12463.9 90 19.9 41.8 3.92 10.66 78.56 2003 34892 13882.6 91.1 21.0 42.1 3.68 11.43 79.05 2004 41099 15637.8 92.8 33.3 42.5 3.71 11.45 79.53 2005 45444 17653.0 92.9 39.6 43.2 3.60 12.00 83.62 2006 50467 19978.0 93.4 7.8 44.4 3.70 12.00 84.33表1.6 以北京为基数计算的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年份 江苏经济城市化水平江苏基础设施城市化水平江苏人口城市化水平江苏综合城市化水平浙江经济城市化水平浙江基础设施城市化水平浙江人口城市化水平浙江综合城市化水平上海经济城市化水平上海基础设施城市化水平上海人口城市化水平上海综合城市化水平1990 0.59 0.62 0.29 0.48 0.70 0.94 0.22 0.54 1.19 0.66 0.92 0.69 1991 0.58 0.65 0.31 0.49 0.69 0.98 0.22 0.56 1.18 0.61 0.92 0.681992 0.64 0.69 0.32 0.53 0.72 1.02 0.23 0.59 1.22 0.61 0.91 0.69 1993 0.64 0.79 0.32 0.56 0.75 1.36 0.23 0.70 1.25 0.61 0.92 0.74 1994 0.65 0.80 0.33 0.56 0.76 1.36 0.24 0.71 1.24 0.63 0.93 0.75 1995 0.65 1.02 0.36 0.65 0.78 1.64 0.24 0.82 1.15 0.84 0.94 0.86 1996 0.65 1.06 0.36 0.66 0.77 1.76 0.25 0.86 1.26 0.82 0.94 0.87 1997 0.64 1.05 0.39 0.66 0.74 1.73 0.26 0.86 1.22 0.81 0.94 0.87 1998 0.62 1.08 0.41 0.67 0.72 1.65 0.27 0.84 1.18 0.93 0.95 0.90 1999 0.62 1.00 0.45 0.67 0.72 1.50 0.27 0.80 1.23 0.94 0.95 0.89 2000 0.60 1.04 0.54 0.70 0.72 1.13 0.29 0.71 1.21 1.06 0.96 0.89 2001 0.59 0.86 0.55 0.66 0.73 1.12 0.30 0.69 1.19 1.03 0.96 0.87 2002 0.60 0.83 0.57 0.66 0.75 1.17 0.31 0.70 1.15 1.22 0.97 0.94 2003 0.62 0.87 0.59 0.68 0.77 1.25 0.32 0.75 1.17 1.21 0.98 0.96 2004 0.63 0.82 0.61 0.68 0.77 1.17 0.34 0.72 1.17 1.14 1.02 0.94 2005 0.66 0.90 0.60 0.71 0.78 1.20 0.33 0.74 1.18 1.16 1.01 0.95 2006 0.68 1.76 0.62 0.43 1.18 1.38 1.02 0.89 均值 0.62 0.880.44 0.630.74 1.310.270.72 1.20 0.890.950.84图1.1 江浙沪城市化水平折线图图1.2 江浙沪基础设施城市化水平图1.3 江浙沪人口城市化水平图1.4 江浙沪综合城市化水平由图1.1-1.4可以清楚地看出,江苏、浙江、上海三个地区,上海的综合城市化水平最高,浙江第二,江苏第三;上海的经济城市化水平最高,浙江第二,江苏第三;上海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最高,江苏第二,浙江第三;浙江的基础设施城市化水平第一,2000年以前江苏第二,上海第三,2000年之后上海第二,江苏第三。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实证分析——以“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区16个省份为例叶仁道;张勇【摘要】文章以“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区16个省份为例,采用全局超效率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其绿色经济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系统矩估计方法,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经济效率存在区域差异性,其增长主要源于前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为社会经济结构趋于均衡,产业结构高级化则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前者与绿色经济效率呈负向关系,后者则与绿色经济效率呈正向关系.此外,城市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亦对我国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年(卷),期】2017(000)007【总页数】5页(P60-63,69)【关键词】绿色经济效率;产业结构;GML指数;SYS-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作者】叶仁道;张勇【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1.3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依旧严峻。
这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相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可以有效缓解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助推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
因此,以“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区为例,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绿色经济的影响,对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然而,现有对绿色经济的衡量指标并不统一,诸如绿色发展指数、绿色GDP和绿色经济效率等。
本文在综合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损失后[1],选取绿色经济效率作为衡量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
现有关于产业结构对绿色经济效率影响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将产业结构作为控制变量展开实证分析;二是将产业结构作为核心变量,探讨其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直接影响。
第68卷第5期2015年9月Vol.68.No.5 Sept.2015.061~067DOI:10.14086/j.cnki.wujss.2015.05.008中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测度 ———基于16个特大城市2003-2013年数据的实证分析陈 翥 胡 晖摘 要:综合评价中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对探寻提升中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的路径意义重大。
实证分析显示:中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服务化倾向十分明显,产业结构服务化进程受到技术进步、产业集聚和产业竞争力水平影响,并与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高度正相关。
中国特大城市应通过落实创新驱动理念,提升第三产业竞争力,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互动融合,以加速产业结构服务化进程。
关键词:特大城市;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引 言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增速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门,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经济水平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许多城市迅速完成工业化,开始向成熟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迈进。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中已有67个城市市辖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①。
中国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城市产业结构服务化问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众多城市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地方法律法规响应。
因此,科学评估中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学术界主要采用产出和就业比重(高传胜、汪德华、李善同,2008:110-116;李勇坚、夏杰长,2009:96-103)、消费和贸易比重(程大中,2008:36-43)、劳动生产率(顾乃华、夏杰长,2010:14-22;靖学青,2011:36-42;梁东黎、张淦,2013:16-23)、全要素生产率(顾乃华,2006:3-9;顾乃华,2008:60-67)测度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研究评述摘要: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恰逢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在这40年的时间里,深圳的产业结构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升级。
在当下全球疫情蔓延、国内外产业链受影响范围扩大的背景下,一个区域是否具备自身产业发展能力和应急修复能力成为其经济能否有所好转的主要动力。
因而,搞清楚深圳产业升级的路径对其他地区的产业优化升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测度为研究议题,梳理以往研究成果和常用的测度模型,加之实证分析结论,旨在为地方和国家政府于疫情期间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和优化升级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字:产业结构,合理性,高级性引言十九大提出,产业结构优化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深圳经济特区近四十年的产业结构升级是这一论述的最好诠释。
深圳产业结构从1980年成立之初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的62.7%到2018年农业占GDP的0.2%,其升级速度之快可谓日新月异。
究竟哪些因素推动了深圳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将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模型和实证分析,对此问题进行基础研究,以期下阶段构建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深圳市近几十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
一、文献综述产业结构理论可以追溯到配弟—克拉克定律和霍夫曼定律,并以罗斯托的“六阶段论”和库兹涅茨技术变迁与产业升级理论为基础,李京华和周振华是中国产业结构研究的先驱。
迄今为止,我国对产业结构的测度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尽管已形成了诸多成果,但在理解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专家学者们说法不一。
苏东水(2000)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
李红梅(2000)指出,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和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
其实,学术界比较早探究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是周振华(1992),他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包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主要内容: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准向高度水准的发展过程,可以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资金与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以及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产业的比重来测度;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提高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即产业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可以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