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了解别人只是智巧,了解自己才是明智;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强大。
但今天一些年轻人自以为有“自知之明”,其实恰恰可能是“不明”,更有可能是因为格局和视野不够而导致的“自我设限”。
《人民日报》曾指出:“面对人生新阶段的困惑与挑战,青年人要学会向外探索、向内生长,求得更辽阔宽广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更深地扎根于奋斗的泥土中。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己两知方大成《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民日报》指出:“青年人要学会向外探索、向内生长,求得更辽阔宽广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更深地扎根于奋斗的泥土中。
”人生成败之义,盛衰兴亡之机都在这一言一说,一笔一画之中传承和熔铸。
青年立身处世,当“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己两知方大成。
欲成大事需要有了解别人的之前,也要了解自己的能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齐桓九合诸侯之霸业已经转眼成空,唯鲍叔知人知己之德备受推崇。
道德的完满不是一味的谦让,而是能够恰如其分地使别人与自己悉得其所,不嫉贤而进逸,不自弃而退隐。
“知人”与“知己”互相投射,成就了具有无穷意蕴的处世智慧。
相较于齐桓公晚年的自我糊涂,任用奸臣的易牙竖刁,这恰恰成了“不明”,让人唏嘘。
“认识你自己”,德尔斐的神谕宛如一缕灵动的清风,吹开了哲学的大门。
静言思之,理固宜然。
对自己清楚的定位不仅仅是对他人的成全,实际上亦是在自我价值实现道路上的棋高一着。
试想,假如鲍叔顾盼自雄,偏要一肩担起天下之大,不仅难成一匡天下,挥戈退日之大业,自身也“举鼎而绝膑”,受后人奚落讥笑。
再观鲍叔之举,一人进而四海怀化,一身退而褒扬万古,“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当知人与知己融于一人之身,则明智矣,则行无过矣,则渐入大成之境矣!高山仰止,方起凌绝顶之意;景行行止,更待法先贤之人。
知人者智6篇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
“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人生在世,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成长,我们总在改变,我们总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天地,我们需要不断的找准方向,认清自己。
有一本书这样写到:有人问一位登山者:“如果一个人来到半山腰,突然下起大雨,你会怎么做?”登山者回答说:“我会往山上走。
”问的人疑惑的表情自然迎来登山者的解释,“山顶风雨可能会更大些,但不足以威胁我的生命,而山脚可能会遇到山洪反而更加危险。
这个故事又告诫我们:你需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环境,才会多出生存的机会。
者告诫我们要认清自我,找准方向,才适合自己。
世界上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这个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吧。
作为经典力学的奠基之人,他为我们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还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是人类厉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可是他大部分的成功是他前半生所得,而在晚年,他却转向于研究神学,最终的结果当然是一事无成啦。
这告诫我们要认清自我,找准方向,才能取得比以往更大的成功。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血雨腥风,荆棘满地,他昂然前行,义无反顾;时事凶险,志士成人,他高举文学的旗帜与旧势力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本想着通过学医来拯救中国人,但他用锐利的眼睛看见那些中国人时,才认识到中国人的悲哀不是肉体之痛,而是思想的无知。
因此他果断弃医从文,用笔杆敲醒麻木的中国人。
这告诫我们要想找到自我,我们需不断迎难而上。
为人处世不仅要认识环境,人和事物的重要性,更要有自知之明的能力去认识自己。
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于你是否努力,若受一些挫折和失败就气馁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世界在变,我们也在改变,我们总是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
认识自我,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挖掘。
知人者智文言文翻译知人者智文言文翻译知人者智文言文翻译1《知人者智》是春秋时期老子写的一篇古文,主要讲述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以及相关的内容。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
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注释智:明察事物的能力。
指能够客观地认识、估价别人。
赏析智,是自我之智。
明,是心灵之明。
“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
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
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
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
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
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
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
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
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
这样的人,人生必然是欢快、幸福的。
正如基督所说:有圣灵和你相伴,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是心灵之所即大道。
人生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幸福、健康、长寿。
古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翻译赏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出自文言文《知人者智》,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才算真正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
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启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真正了解别人,就必须首先了解自己。
只有当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的行为和思想。
了解自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探索。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他人交流和接受反馈等方式来了解自己。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别人。
我们可以更加敏锐地察觉到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同时,我们也能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只有当我们了解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别人。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学习。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成为一个更加智慧和明智的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事例素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道理。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现代事例,可以作为素材来帮助理解这个道理:1.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明君,他非常注重听取不同意见,从谏如流。
魏征是他的大臣之一,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谏臣。
唐太宗曾经说过:“我知道我的优点和缺点,因此我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
我重用魏征,是因为他能够指出我的错误和缺点,让我更加了解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而听取他人的意见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2.牛顿的故事:牛顿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他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更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鬼谷子:鬼谷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曾经说过:“知之始己,自绝人,故言乃信。
”这个意思是说,了解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信服。
他认为,了解自己和他人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4.韩信:韩信是中国汉朝的一位将军,他非常善于了解敌人和自己的情况。
他曾经说过:“明主者,推功计劳,博闻多见,知人善任。
”这个意思是说,明智的君主应该能够分辨功劳和苦劳,多听多看,了解人并且善于任用他们。
他认为,了解自己和他人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5.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三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非常善于了解自己和他人。
他曾经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而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
”这个意思是说,了解自己和他人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感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体内心与外部环境的关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句话所蕴含的智慧,从而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和自我成长。
让我们从“知人者智”开始。
这句话告诉我们,能够洞察他人,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是一种智慧。
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准确地判断他人的需求、情绪和动机,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合作和沟通。
而要做到“知人”,首先需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善良的人会更容易理解他人,对他人表达出关怀和爱意。
善于观察和倾听也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和倾听,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还需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接纳他人的差异,尊重他人的选择,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人。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自知者明”这一部分。
自知,是指了解自己的需求、动机、价值观和情绪状态。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解决自己的困惑。
自知者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更好地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自知的人会更关注内心的平衡,更注重内心的净化,因此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
“胜人者有力”,这里的“胜”并不是指战胜别人,而是指控制和管理自己。
在这个社会上,成功往往是一种相对而言的概念。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会的佼佼者,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克服自己的缺点和困难,达到人生的成功。
胜人者有力,不是依靠与别人的比较,而是依靠自己内心的力量,克服自己,超越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将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成功。
“自胜者强”。
自胜者强,不是指个人的强大和力量,而是指个人内心的自律和坚强。
自胜者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静谧和坚强,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也能保持乐观和坚定的信念。
自胜者强,是指个人拥有强大的心灵和意志力,这种强大的心灵和意志力是无法被打败和摧毁的,是最坚实的力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句子逻辑关系稿子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超有内涵的话。
你看哈,“知人者智”,就是说能了解别人的那叫有智慧。
为啥这么说呢?想象一下,你能清楚地知道别人在想啥、要啥,这多厉害呀!就像在人际关系的大迷宫里,你有一张清晰的地图,能轻松找到和别人相处的窍门。
可“自知者明”呢,这就更牛啦!能了解自己的那才是真正的明白人儿。
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晓得自己喜欢啥、讨厌啥,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忙着看别人,却忘了好好瞅瞅自己。
比如说,有些人总觉得别人这不好那不好,可从来没想过自己是不是也有问题。
能自知的人就不一样啦,他们会反思自己,不断改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而且哦,你要是能先自知,再知人,那简直就是无敌啦!因为了解自己,所以能更理解别人,和大家相处得更融洽。
所以呀,咱们得努力做个既知人又自知的聪明宝贝,这样才能在生活的大舞台上闪闪发光哟!稿子二嘿,朋友们!咱们来唠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有意思的话。
先说说“知人者智”。
你想啊,如果你能看懂别人的心思,知道他们的性格和习惯,那不就能在交往中如鱼得水了吗?比如和朋友相处,你明白他为啥不开心,就能及时安慰,这多贴心呀!在职场上,能知道同事的工作风格,合作起来也更顺利,是不是?但是呢,“自知者明”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连自己都不了解,那不是瞎忙活嘛。
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就不会去做那些做不到的事,也不会因为失败而垂头丧气。
比如说,有人总羡慕别人的成就,却不知道自己其实也有独特的闪光点。
能自知的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其实,知人就像在外面探索世界,自知是在内心寻找宝藏。
只有两者都有,人生的路才走得稳当。
咱们可不能光盯着别人,也要多和自己的内心说说话,做个聪明又清醒的人,这样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哟!。
《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原文】知人智者,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认识自己的才是高明的。
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刚强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
始终不离根基的人就能够长久,肉体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长寿的。
【解析】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
老子从道的立场上阐释了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的概念,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
在老子看来,最能体现道家观点的是“自胜者强”和“知足者富”两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时时反省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这一信念,就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面貌。
本章只寥寥数语,看上去浅显易懂,实则蕴含着极其深奥的道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认为,能够分别外人和外物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拥有了世间的庸俗智慧。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拥有世间的大智慧呢?通过外事外物反省自己,从而体察到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人,才算得上是有大智慧,也就是“明”。
老子还认为,依靠武力战胜别人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有力量,因为这个力量是大道赐予给人们的,它是大道的生命活动本身的体现。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强者呢?能够战胜自己私欲和成见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人的私欲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危害很大,如果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无所不容,他自然是强大的。
老子在本章中所提出的“知足者富”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足常乐”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所理解的知足常乐,意为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安于现状,这与老子所阐释的思想大相径庭。
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呢?真正的富有不是家财万贯,也不是拥有宝马香车,真正的富有不是你实际拥有了什么,而是你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摒除私心杂念,抛弃自己的妄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典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典故》在中国的文化长河里,有许多充满智慧的典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想当年,齐威王和邹忌之间就有这么一段故事。
邹忌长得仪表堂堂,他问自己的妻子、妾室和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谁更美。
妻子说他美,妾室也说他美,客人同样说他美。
可实际上,邹忌心里明白,自己可能没有徐公美。
他就思考啊,为什么这些人都这么说呢?妻子是偏爱他,妾室是害怕他,客人是有求于他。
邹忌多聪明啊,他能从这件小事里看透这些人的心思。
然后呢,他就把这个道理告诉齐威王,说大王您看啊,您身边的人不也会因为偏爱您、害怕您或者有求于您而说些不真实的话吗?齐威王一听,恍然大悟,于是就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齐威王这就是知人啊,他知道邹忌给他讲这个事儿是真心为国家好,他也知道自己周围可能存在那些阿谀奉承的情况,这是智者的表现。
邹忌呢,他清楚自己的真实面貌,也清楚周围人的心思,这就是自知者明。
还有刘邦。
刘邦这人啊,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谋不如张良。
可他为啥能得天下呢?他知人啊。
他知道萧何能管理后方,能给他源源不断地提供粮草和兵员;他知道韩信能带兵打仗,能让敌人闻风丧胆;他知道张良能出谋划策,在关键时刻给他指出明路。
他清楚这些人的才能,并且能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同时,刘邦也有自知之明。
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他不瞎指挥,他就放手让这些人去干。
要是刘邦没有这种知人知己的本事,恐怕历史就得改写喽。
咱再说说身边的事儿。
就说在公司里吧。
有的领导,那是相当厉害。
他手底下的员工,谁擅长什么,谁不擅长什么,他心里门儿清。
这就是知人。
他知道把设计的活儿交给有创意的小张,把文案的事儿交给文笔好的小李。
而且这个领导呢,他也清楚自己的领导风格,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这就是自知。
这样的领导带着的团队,那肯定是蒸蒸日上。
可也有那种领导,啥都不懂。
员工的能力不清楚,自己的问题也不知道,整个团队就乱成一锅粥。
咱自己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二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物理学和生命科学厦门六中物理教研组卢雅明第一课时21世纪物理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1世纪的物理学,将面临着生命科学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本文立足于世纪之交,顾后瞻前,追求物理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阐述生命科学对物理学的挑战,展望新世纪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相互交融、共振共荣的前景。
在世纪之交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许多科学家认为,21世纪的科学发展趋势,是各门科学不断交叉、加速综合,不同学科的作用和地位将发生变化[1] 。
如果说20世纪的主导学科是物理学的话,那么21世纪的主导学科将是生命科学[2],生命科学之所以将在21世纪成为主导学科,在各学科中起核心作用,一是作用因为它是从现象到本质研究生命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二是因为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仪器和方法,为生命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这一主导学科的世纪交替,也充分说明了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的历史渊源和它们在整个自然科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物理学的重要贡献20世纪的物理学、在微观、宏观、复杂系统和现代生物学四个基本方向上,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量子论和相对论,促使人类整个自然科学的改观,物理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核能新能源、半导体、激光、计算机等新技术,导致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物理学,为生命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大型的实验研究手段和精密的科学仪器,为生命科学成为21世纪的主导学科打了坚实的基础。
1.生命现象的物理理论研究生命现象首先遇到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即“什么是生命”?对此,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薛定谔,于1994年在他著名的《什么是生命》一书中就预言了遗传密码的存在和生命赖“负熵”以生存,同时指出:量子力学应当成为生命科学的基础,这是物理学家解释生命现象的前所未有的突破。
60年代,普里高津(Prigogine)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使热学与生命科学融合在一起[3],80年代,联邦德国科学家艾根提出“超循环”理论,建立了一种从多分子体系向原始生命进化的理论模型,90年代,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路易斯?勒曼提出了一条最新颖的“泡沫理论“,他认为沫很可能是万物生命的起源,我国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认为:生物世界也有“馄饨现象”,人类致死的心跳、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都涉及混沌,生物的进化也靠混沌,著名科学家周光召院士也认为:在地球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生物,是混沌的[4],而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创立的“全息生物学”理论,深化了人类对生物体的认识,香港发明家余新河先生的“磁学-生命学猜想”,则为揭开生命之谜开辟了新的途径。
2.物理学理论对生命科学的影响物理学处理宏观体系的理论(如热力学、统计力学、耗散结构理论、信息论等),使人们可以从系统的宏观角度研究生物体系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的关系;物理学的微观理论(如分子帮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粒子物理等),使人们可以从微观角度研究生物大分子和分子聚集体(膜、细胞、组织等)的结构;运动与动能、非浅性理论、混沌理论则为脑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并预示了新的更伟大的科学革命的到来,而生物物理学的创立则是人类用物理学知识去揭示生命之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它为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展现出一个无限美好的前景。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和1901年普朗克量子论的建立,标志着从经典物理学现象的宏观描述跨入了微观世界的分析,这一跨跃在物理学中激起的巨大浪潮,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的物理学思想,即大的物质由小的物质组成,小的由更小的组成,找到最基本的粒子就知道了最大的构造,这个思想不仅影响了物理学的发展,而且影响了20世纪生物学的发展,即要了解生命就应研究它的基因,了解了基因就可能会了解生命,因此,生命科学的一些前沿学科,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遗传基因工程等相继兴起,并加速发展,另一方面,生命系统又是宏观的,是有机体的最高存在形式,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它最具有整体性,所以,研究生命现象,仅采用那种机械的无限分割的方法已不适用,还需要用整体的方法,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理论基础。
以量过程是生命系统中的基本过程,而能量的转化与传递正是物理学的分支学科─热学研究的范畴,因此,生命科学与热学早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目前工程热物理在生物领域已经能够做到的事情包括:对生物伟热过程的定量描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疗工程中提出的最佳“热疗剂量”和超声治疗中温度控制与焦域的描述;生物工程(冷冻保存)中的相变问题也是热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抑制冰晶生长机理的研究已初已成效,从热力学的角度看,生命系统又是非平衡开放系统,热力学的角度看,生命系统又是非平衡开放系统,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和物理学的非线性理论也成了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
从力学角度研究生命现象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伽里略、牛顿和哈维,本世纪30年代,希尔(A.V.Hill)将力学方法和生理学、解剖学等方法相结合,研究组织和器官层次上的生命现象,指出重力、超重和失重对细胞、组织、器官均可产生影响[5,6]。
我国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研究员认为:生物系统各层次─分子、分子聚集体、亚细胞、细胞组织等的有序结构主要决定于分子内和分子间的各种力发生有组织的协同作用。
3.物理学为生命科学提供了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和技术早在1791年,解剖学家、物理学家伽伐尼(L.Galvani)用电刺激蛙神经,发现了生物的导电现象,德国生理学家杜布瓦雷蒙(E.H.Dubois-Reymond)终生都在用物理学中电的技术进行生物电的实验研究,为电生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世纪中叶,杜布瓦雷蒙同另外三位生理学家布吕克(E.W.von Brucke)、路德维希(C.F.W.Ludwing)和亥姆霍兹(H.vonHelmholtz)相遇,一致表示要用物理的分子和原子的机理来研究、解释全部生命过程,可以说这种表示,是他们认识了物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在研究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19世纪的生物学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建树,而且已经建立起实验的与物理学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建树,而且已经建立起实验的与物理学、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成为推动20世纪生物学快速发展的主要技术手段。
X射线对生物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意义深远,1927年,马勒(H .J.Muller)用X射线人工话发果蝇突变,是一个被公认的用人工方法改变基因的事例,开辟了遗传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新领域,X经射线衍射技术使人们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根据这一结构,破译了其上所载的遗传密码,DNA结构的发现和遗传密码的破译,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人们依据分子生物学理论在DNA的复制模式、蛋白质的合成、核糖核酸(RNA)的功能、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以及遗传密码的获解等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最近,瑞士科学家用X射线晶体成像法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DNA关键部位的原子结构,从而为人类从原子角度揭开生命之谜奠定了基础。
功能磁共振成像、高分辩率的脑电图和脑磁图成像等,使人们有了观察大脑认识活动的望远镜,对开发人脑的智力提供了科学依据,核磁共振成像可产生多核种(氢核、磷核)、多参数(密度、弛豫时间)的物理图像,它不仅能显示人体任意断层的解剖图像,还能显示内脏功能和生理、生化过程信息的空间分布,为人体病变组织的诊断提供了先进、可靠的手段。
本世纪初,物理学揭示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特别是认识了电子这一基本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后,人们利用电子的波动性研制成电子显微镜,使得显微镜的分辩率达到1nm的数量级,从而可直接观察细胞内的超微结构,使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实现了飞跃,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现在,电子显微镜已深入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比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等[7,8]。
在病毒学的研究中,电镜成了观察病毒的唯一工具,对病毒学的发展起阗重要的作用,而且用电镜拍摄到了DNA,观察到了核糖体由大小来单位的组成,拍出了mRNA翻译时把核糖串连成多聚体的电镜照片,对核酸的研究有助于医学、遗传学等生命科学的发展,现在,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可以观察DNA双螺旋结构的清淅图像;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可以观察血液细胞和细菌等,可以说,多种功能、高分辩率的显微镜,在生物学的发展中功不可没。
近年来,随着激光研究的深入,X射线激光全息术的问世,为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和强有力的实验手段,因为X射激光全息术能够拍摄生物活细胞的三维结构全息像,生物样品可完全处于水合物状态,使活细胞能在与原状况相同的生理条件下成像,X射线激光还能够拍摄限度为1nm的“快照”,从而消除了细胞或细胞器布朗运动产生的模糊;生物界对此评价说,这对现代生物基因研究是划时代的革命性变化。
纳米技术和微电子学的发展为生物学提供了精细、先进的技术,最近,用原子力显微镜对DNA分子链上的任何确立部位进行了分了分割,这类手术再结合分子操纵,是迈向在纳米尺度上改造基因的重要进展[9]。
1994年发明的一种新型微碳纤电极(聚丙烯CFE),分辩率提高了约十倍,为细胞的分泌研究提供了最灵敏的控针。
贝克莱尔发现放射性核素,奠定了现代核技术包括核医学技术的基础,利用放射性元素或示踪剂,通过射线达到了解体内特定生物活动的目的,是当前在活体元素水平观测人体和生物过程最具潜力的技术,而且用它可以找到从生命本来水平探索生命奥秘的最佳途径[10,11],核医学成像技术也是目前仅有的,可以从整体、器官、细胞及分子四级结构水平,反映生物功能和代谢信息的显像技术。
物理学中的模型、方法和计算能力,在生物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用分子涨落的方式对DNA与RNA的结构和动力学特征所做的量子力学计算,其精确度已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在细胞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中,物理学方法对于了解生物分子的传输,膜的结构以及在脑、神经和肌肉中的信号过程始终是关键的,通过单跨膜分子通道对离子流进行最新的物理测量,为了解单跨膜分子通道离子流的机理,提供了最重要的直接途径;由于这种机理支配着脑和神经的信号处理过程,所以这种物理测量有可能是揭开大脑之谜的关键途径。
纵观生物学在20世纪中的发展,正是继承了19世纪的传统,走与物理学、化学相结合的符合生物学性质的实验研究道路,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生物学用物理学与化学相合的方法,不但没有把复杂的生命现象简单化,反而用基本的物理学、化学的原理和敏锐的方法及其仪器探索复杂的生命运动,揭开了许多生命的奥秘,这进一步证明了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理论是研究生命运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