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上册-3.3 力 课件 _5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36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定义和原理;2. 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等;3. 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面镜、玻璃板、蜡烛、白纸、直尺、铅笔;2. 学具:每人一套平面镜、蜡烛、白纸、直尺、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尝试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解释自己面前的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
2. 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教师通过玻璃板和蜡烛的实验,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让学生明白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等特点。
3. 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平面镜、蜡烛、白纸等工具,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出示例题,让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来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2. 应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1)为什么我们在镜子前举起手,镜子中也会出现举手的身影?(2)为什么我们在镜子前微笑,镜子中也会出现微笑的影子?2. 答案:(1)因为平面镜成像是虚像,所以我们举起手,镜子中也会出现举手的身影。
(2)因为平面镜成像特点中,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我们微笑时,镜子中也会出现微笑的影子。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主题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2. 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像的大小、位置等;3. 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面镜、玻璃板、直尺、粉笔。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镜子,提问他们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疑问。
2. 知识讲解: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实验演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让学生观察玻璃板后面的像,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平面镜成像特点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平面镜成像原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
2. 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一个生活中的现象。
答案:1. 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平面镜成像是指光线射入平面镜后,反射光线形成的像。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的位置与物体位置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 生活中的现象:如一个人站在镜子前,他的像与他的实际位置关于镜子对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然后通过知识讲解和实验演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