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十年各行业风云大事记
- 格式:pdf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0
入世十年回眸
李仲周
【期刊名称】《《WTO经济导刊》》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历经15年艰苦谈判,中国终于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改变全球经贸格局的一件大事。
在国内有人欢呼雀跃,也有人忧心忡忡,各有各的原因和感受。
欢呼者以为人世便进了保险箱,不再有贸易争端的困扰,优心忡忡者认为强大的跨国公司将横扫整个中国产业,民族工业将遭灭顶之灾。
两种倾向都有偏颇,机遇与挑战并存才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情况。
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世界永远都是在跌跌撞撞中前行的,不管走到哪一步,首先自己要站稳脚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加入世贸组织的深刻意义在于为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创造了参与全球经济自由竞争的平等权利,与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和分享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
【总页数】4页(P84-87)
【作者】李仲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入世十年中国宝玉石产业回眸与展望 [J], 岳剑民
2.入世十年中国外商投资法的回眸与展望 [J], 刘文华;张蕾;王杨
3.入世十年:中国与WTO的法律发展与互动——“中国入世十年”WTO法国际研讨班与圆桌讨论会综述 [J], 陈虹睿;王璐
4.中国汽车业回眸“入世”十年 [J], 卢欣;路漫
5.入世十年中国外商投资法的回眸与展望 [J], 刘文华;张蕾;王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1世纪头十年国内外大事回顾21世纪头十年国内外大事回顾发表于 2010-12-29 Xiao昨天写了一篇2010年大事回顾的博文,年度回顾不过是应景文章,年年都写,没有深度。
其实我最想写的是十年大事回顾。
中国人的历史感很强,看事情往往以十年为计算单位,常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欲,不逾矩” 。
《礼记·曲礼上》也将人生以十年为单位划分不同阶段:十年曰幼(注,此处的年应该解为“岁”)、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
今年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有人认为计算年代应该从零年到九年,则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就是2000年到2009年,但我觉得还是以通行的说法为好),夜深人静的时候想想这十年,深感人生变化不小,而且世事巨变,十分值得一记。
现在就将自己对这十年重大事件的回顾写下来与读者分享。
十年大事回顾一:九一一事件改变美国也改变世界。
回顾这十年的重大事件,九一一事件当仁不让居于首位。
2001年九一一事件发生前两天,我全家刚从波士顿搬到华盛顿近郊的马里兰,我的一位老友那时在哈佛做研究,也随我们一起到华盛顿来玩,九一一事件发生当天,他正准备去华盛顿市中心参观,走之前从电视中看到纽约世贸大厦浓烟直冒,还以为是起火了,那时不到九点钟,也没在意,就出门了。
我当时在新闻机构工作,应该下午上班,就在家看电视,结果从电视画面中目睹了世贸大厦受到第二架被劫持的民航客机撞击并倒塌的过程,同时也得知五角大楼受到同样撞击的消息,这才知道发生了大事。
赶去上班时,只见市内的人大批地往外疏散,到了晚上回家,与老友谈起白天的事,他说等他到了市内,所有博物馆都已关门,这才发现情况异常,不得不与大家一起往外走。
现在看来,我们都是九一一事件的见证人。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的内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反恐成为“主旋律”,国际秩序也因此改变。
此后进行的两场战争“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都与九一一事件有直接关系。
《时尚北京》杂志理事会功德卓著十年,我们手挽手风雨中一起走过;十年,我们见证迈向成功的每一刻;十年,我们分享奉献与坚守的快乐;2008年,《时尚北京》杂志创刊伊始,在时任北京市副市长陆昊的倡导支持下,创建了《时尚北京》杂志理事会。
理事会涵盖了北京服行业代表性的知名企业,成为杂志不断发展的坚强后盾。
2010年,由杂志主办单位及爱慕内衣有限公司、新世纪东方集团和朗姿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业积极参股投资,杂志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时尚北京》杂志创刊十年来与理事单位携手并进,相互支持,共同打造了在中国服装、时尚领域有广泛影响力的时尚刊物。
《时尚北京》杂志有今天的成就,理事单位慷慨支持功德卓著。
杂志不断将理事单位品牌的企业精神、品牌文化图文并茂地展现给消费者,成为品牌欢迎的对外宣传的重要时尚平台和窗口。
十年春秋,相伴相随。
我们衷心感谢理事单位的各位老总和团队。
十年时尚之路 十年十件大事北京十大时装品牌群星灿烂北京十大时装品牌评选活动,是贯彻落实建设“时装之都”的规划纲要,宏扬民族品牌文化,推进品牌战略,促进北京服装品牌企业在设计、质量、营销、创新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举办的大型活动,展现了北京品牌的力量,推动了北京时装品牌建设快速发展。
《时尚北京》杂志作为主要协办媒体,组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品牌评选的公众投票活动,在百货商场和各大网站通过线上、线下的公众投票,广泛传播北京服装品牌的文化,扩大品牌影响力,受到时装品牌的称赞。
时尚北京之夜绽放魅力举办时尚北京之夜活动是推进时尚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时装之都建设,展现北京时装品牌魅力的时尚平台。
随着时尚理念的深入人心,北京时尚创意产业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凝聚着创新智慧,印刻着古都文化的痕迹。
“时尚北京之夜”不仅展示了北京时装品牌的靓丽风采,更让世界重新认识北京时尚之都的时尚地位。
北京时装之都品牌展精彩纷呈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是服装界的盛会,而由《时尚北京》杂志承办的“北京时装之都主题展”则是盛会中的精彩亮点。
“名人”下海十年回眸名,,人下海"所引起的震动已昧是很久前的事了在找们当前的经济生活中,演艺圈,体育界等各路明星在商海中小试身手的越来越多,而这股潮流早已汇人了市场经济的大海,不复有当年的轰动效应了.然而,不管是往昔的"光环四射,还是今朝的归于平淡",下海"的名人们依旧是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人群之一.对于大众来说,他们的失败犹如"雾里看花,他们的成功更有几丝神秘色彩.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们中的使使者,去体味名人下海"的个中三1989:给名人价值一个新的诠释在我国,明星自己的名字作为产品或企业的品牌,是从李宁开始的在他之后的许多体育明星退役后纷纷加效仿,比如邓亚萍的服装,庄泳的专卖店……这种选择被人们概括为"李宁模式".关于李宁,我们并不陌生.从运动员时期获得106块金牌,到投身商海造就中国第一体育品牌,李宁的人生轨迹始终没有离开人们关注文/徐立京的视线.他的成功,是他在两个领域的成功的完美结合.这种近乎传奇般的成功经历不由使人生出好奇之情和探究之心:李宁的成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名人效应"?如果1989年他没有选择下海",他还会有今日的名气吗?究竟是当年的金牌还是今日的下海成就了如今的李宁?1989年初,退役的李宁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出任健力宝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消息一经传出,震惊华夏大地在此之前,我国已经有过两次经商热潮(1984年,1987化找到了新的方式,并给名人的价值增添了金黄色的筹码.1992:释放潜能解放思想1992年初,小平南巡讲话的公开发表引发了全国第三次经商高潮,此轮商潮的力度和热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以至于有"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待开张的民谚.人人都在跃跃欲试.众多名人也连连"纵身人海.着名影星刘晓庆与友人合资,成立了晓庆实业发展总公司";"刘三姐"黄婉秋自愿走下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的宝座,兴办"刘三姐实业集团公司;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卸去红楼剧团团长之职,担任了"上海久久文化艺术公司浦东公司的总经理;着名的通俗作家王朔,女作家谌容,被誉为"巴蜀鬼才的剧作家魏明伦等,也先后办起了文化公司,准备产供销一条龙地完成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在荒凉中创造商毓.遗是张肾亮遗样的名^盎业毫煞舶性势业;申君谊,马晓晴,解晓东,张暴默等文化个体户的队伍Et见壮大……这轮大潮的汹涌下,57岁的着名作家张贤亮毅然"下海,就任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董事长,井以其渡及海内外的影响力迅速成为这股商潮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形成社会公认的"张贤亮现象.张贤亮认为自己是一个"对现实的关心比较深切"的作家,一个极力想投入社会的作家.论理,他的顺应潮流之举是不应该让人们吃惊的,但人们还是吃惊了.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作家.社会上有议论说,中国不缺企业家,缺的是好作家.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文人岂可言利?对于下海所引起的轰动,张贤亮分析说,因为他"成了中国文化人进军市场经济的尖兵,他的行为"代表了中国开始建设市场经济中文化人的1998:体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1998年3月8Et,国际知名画家陈逸飞个人垒额投资的上海逸飞服饰有限公司正式开张营业.艺术家要做"时装大王".在"下海已成为历史名词的1998年,人们对陈逸飞经商的关注,多半是对名人行为的好奇,就像关心他拍电影,关心他的画的价钱一样.终于,名人"下海的杜台反应脱离了时代特殊背景这个"放大镜",不再是摸式,亦不再是现象",真正回归到最纯粹的名人效应.应该说,在这一时期,名人效应积聚资本的步伐大大加快,手段更趋多样.这是名人经商相对于普通人的又一优势.做广告,摘策划,办学校,开讲座,当企业形象代言人,过把出书瘾……名人身兼数职,有多种收人来源已不新鲜.其中,自己当老板依然是明星们的首选,井Et益普遍.赵本山开42中国盘韭家杂志1999年第11期办了娱乐公司,抗天琪继创办艺术学无形资产是人的素质,而这往往被人致熟悉其制作过程.进入这一领域,他校后又开了家高档海鲜城,那英,孙悦,刘蓓玛小宁等也有了自己的酒吧,咖啡馆文化公司…??但陈逸飞更愿意把自己的从商行为称其为"大艺术","大美术".是在进行艺术创作.他自信凡是视觉艺术他都有发言权,因为他在这方面有多少年来锻炼出的修养,他可将在造型艺术中间得到的熏陶和感受,用到其它形式和载体中去,比如电影和服装.陈逸飞特别强调,他是在现代社会按照一个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也就是说,他做他觉得应该做的事,喜欢做的事,有条件做的事.这是现代人的生活逻辑,也是胨逸飞的一个生活逻辑.这就是陈逸飞一一画画受国际瞩目,拍电影让戛纳侧目,做时装创出名牌,并且还涉猎广告,装潢,模特经纪等等.而无论做什/厶,游刃于边缘地带的他都能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台点,找到一个现代人的自如感觉.成功的原因都是相似的回首1o年来名人"下海"的成败得失,人们会发现,他们失败的因素各不相同,成功的原因却都相似.尽管名人"下海的时机不一,领域各异但他们的经营战略是相通的:最大限度地利用个人无形资产,同时,最大限度地淡化个人的无形资产.名人的无形资产中,最显而易见的是知名度和社会关系.李宁,张贤亮和陈逸飞无不有意识地把个人知名度转移到产品上去,极大地缩短了产品的市场先期推广过程,节省了产品宣传费.自然,广阔的社会关系也给他们带来了比一般人更多的商机.然而,这只是表层上的东西.名人最为重要的们所忽略.李宁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极为看重多年体操生涯的磨练.在竞技场上,他学会了战胜困难,建立自信,确立目标,学会了怎样面对成功和失败,怎样将理想变为现实.应该说,近20年的体操训练造就了李宁敏捷的思不仅有名人优势,而且还有行业上的专业优势.陈逸飞自陈,他"从来不买一分钱股票,不做一分钱房地产",他从来不去做他"不懂的事.作为一名维能力,乐观向上的性格和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锤炼出他对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的准确理解.这些都是李宁带领他的公司成长壮大的重要原因. 张贤亮认为,他的经营之道围绕着名人效应,但其核心不是名气,是智慧.他说,名气的作用是很有局限性的关键在于个人怎样在广阔的市场中找到适台自己学养的摊位",怎样利用自身拥有的文化知识锻造出准确的市场眼光;如果找到了,智慧立即就能变成商品,转化为财富,创造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贡献给社会.为什么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个人无形资产的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淡化个人的无形资产呢?首先,他们对所谓名人效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李宁公司发展初期曾和一所军医大学合作开发李宁牌系列化妆品,结果产品严重滞销,亏损约几百万.这次受挫使体操王子意识到了李宁"品牌效应的局限性,他果断中止合作,专心致志在体育行业精耕细作".其次,他们对自身能力有一个客观冷静的判断,遵循企业界不熟不做的原则.张贤亮办影视城,是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他绝对能亲自操作,只有他才熟悉的领域.在搞影视城之前,他已有7部小说被拍成影视,所咀他大画家,他的权威只体现在视觉艺术上,他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虽然涉足广告,装潢,电影,时装等,却从不超出"大美术的范畴.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对商业竞争的规则有一个深刻,到位的体会. 他们课知,体操比赛也好,着书立说也好,泼墨写意也好,都是个体行为,而办企业,做实业却是集体行为,整体行为,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李宁用了一句颇富哲理的话来做总结: 做体育冠军是别人的梦由我来实现, 做企业家是我的梦想由大家来实现. 鉴于此,他们没有痴迷于个人的名气",而是将重点放在人才队伍的组织上,放在现代企业机制的构建上.1997 年,李宁对公司产权儆了调整,在浦束注册了上海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在北京注册了"李宁牌的经营核心公司一一北京体育用品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明晰了产权.名人下海",失败者十之八九.着名报告文学作家黄宗英开办的都乐文化有限公司"由于经营不着,早已倒闭."逢博酒家"的老板朱逢博在经商的失败中痛悟,自己唱歌是把好手,却不是当经理的料.但这种失败的概率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不管是何方神圣,成功者总是寥寥可数.而李宁,张贤亮和陈逸飞等成功者则用他们的努力向大家展示了个人无形资产蕴藏的商业价值,展示了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展示了现代社会选择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
2004年11月,改革开放的风云人物、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逝世,年仅38岁。
2005年9月,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猝死,年仅38岁。
2006年1月,上海中发电气集团董事长南民,因患急性脑血栓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7岁。
2007年4月,绿野木业公司董事长许伟林,因心肌梗塞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2岁。
2007年12月,百度CFO王湛生意外辞世,年仅40
2008年7月,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生瑜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39岁。
2011年2月,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李学军因病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2岁。
2011年7月,原凤凰网总编辑,百视通首席运营官吴征游泳时突发疾病,经紧急抢救无效病逝,享年39
2013年6月,慧聪网副总裁、首席技术官洪广志突发疾病,经紧急抢救无效,年仅43岁。
2013年7月,御泥坊前董事长吴立君突发脑疾去世,年仅36岁。
2013年8月,南阳通宇集团董事长王庆来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43岁。
一幕幕悲剧让人触目惊心,一个个倒下令人扼腕叹息,留下的是沉痛的思考!!!。
刀尖上的舞者——中国经理人职业发展史十大事件综述自1999年华帝的姚吉庆为中国职业经理人揭开序幕,中国的职业经理人一直都是“刀尖上的舞者”。
姚吉庆事件——幕起中国职业经理人时代1999年10月28日,姚吉庆被推到国内燃气灶巨头——广东中山华帝燃具有限公司总经理以及华帝集团总经理的职位上,公司创业的七位老板全部退位让贤,姚吉庆一举成名,成为“中国职业经理第一人”。
2002年3月底姚吉庆离开华帝集团,4月初就任威莱数码(中山)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EO。
姚吉庆,在中国企业界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他毫不犹豫地把“螃蟹”吃下去的时候,他就已经走进了一个鲜花与荆棘并生的世界。
“中国职业经理第一人”,这不仅是一面在中国树起的流行旗帜,而且是一个影响着我们整整一代人的时代符号。
如今的他,已经顺利地完成了由职业经理人到老板的蝶变,然而在提到职业经理人的时候,我们还是毫不犹豫地把目光锁定在这位时代先行者的身上。
祝剑秋祝剑秋事件——资本重压下的牺牲品1992年,祝剑秋加盟北大方正集团。
1993年担任上海方正新技术公司总经理,率上海方正公司进入了“上海百强企业”。
1998年任上海方正延中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董事长、总裁。
在其入主之后,作为方正集团核心业务的方正电脑发展迅猛,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全国第二、亚太十强。
2000年10月,祝剑秋当选为“2000年度跨世纪人才十大新闻人物”,风头一时无出其右。
2001年6月份祝剑秋辞去方正科技总裁职务,现任朝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朝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姚吉庆似乎是民营资本力量下的牺牲者,而祝剑秋则在国有经济的路上演绎了另一种悲哀,一路悲歌让祝剑秋心灰意冷,最终向世人展示了他“再也不去国营企业工作”的最后决裂。
方正,经理人落幕的舞台?熟悉方正历史的人都知道,方正高层变动之频繁,是中国高科技企业中所罕见的:1992年,总经理楼滨龙下台;1995年,创业者之一的晏懋洵出局,总工宋再生被撤,张玉峰则走上前台,做了集团总裁;1997年,张兆东替换贺文成为总裁,张玉峰由此历任董事长一职,直到被排除在董事会之外。
十年商史——1996~2005年“商界明星”回访
无
【期刊名称】《商界》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1996~2005。
从“九五”开局到“十五”结束。
中国经济的十年轨迹。
是和中国企业家的十年命运相共生;中国企业家的十年命运。
是和中国商界的十年风云相暗合。
谁在升起?谁在陨落?十年商海.沧桑巨变…… 本刊编辑部群策群力。
为读者端出120个昔日明星的成败素描。
【总页数】12页(P40-51)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3.8
【相关文献】
1.2005年中国十大商界明星 [J], 杨速炎
2.中国未来十年(1996-2005年) 就业发展战略研究 [J],
3.明星生意进化史——三十年明星路 [J], 无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初探(1996—2005年)\r——一个产业史视角的分析 [J], 曹志存
5.家家悦这几十年:一个商超的进化史——家家悦这几十年:一个商超的进化史[J], 高建成;舒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