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藻类植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了解它们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和分类技能。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了解它们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技能。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植物图片和实物,如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等。
2. 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械,如显微镜、切片等。
3.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并提前观察一些植物样本。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五个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的特点和分类,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学习这些植物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 藻类植物的教学:(1)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发展环境,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实验观察藻类植物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的细胞结构和生理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的认识。
3. 苔藓植物的教学:(1)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发展环境,让学生了解苔藓植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标本展示,让学生认识苔藓植物的种类和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标本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苔藓植物,加深学生对苔藓植物的认识。
4. 蕨类植物的教学:(1)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发展环境,让学生了解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蕨类植物,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
5. 教室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认识。
1、这些水绵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你能说出水绵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可能理由吗?2、水绵的形态与你平时常见的陆生植物有什么不同?3、海带是什么颜色的?能否进行光合作用?4、海带可以分几部分?5、海带是否具有真正的根、茎、叶?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没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学生结合73页图片、观察、思考后总结出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陆地阴湿处。
2.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但没有根、茎、叶的分化;3.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学生理解、体会藻类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系。
利用多媒体展示藻类植物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藻类植物的例子来让学生能够分析总结出藻类指的主要特征。
深入生活,将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印象,让学生关注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环节二阅读课本P74—75,了解苔藓植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植物体有什么样的特征?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学生结合75页观察与思考后总结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1.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2.植株低矮弱小,一般具有茎和叶,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即无输导组织),叶中没有叶脉,根是假根。
3.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学生通过观察、与藻类植物对比、分析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了解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现状,让学生关注自然,培养社会责任感。
环节三阅读课本P76-77,了解蕨类植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植物体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何?学生结合76至77页观察、思考后总结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阴湿的陆地上。
1.蕨类植物的植株要比苔藓植物来得高得多;具有根、茎、叶等器官并且了解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深入生活,将知识与生活GB2312,小四号,1.2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页面设置:纸张A4,页边距选择“普通”,纵向,无水印。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课时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环境。
2.通过观察、类比和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藻类、苔藓和蕨类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藻类、苔藓和蕨类对生物圈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的形态特征。
课时活动设计出示发绿的鱼缸的图片。
清洗干净的鱼缸换水后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一段时间后,缸壁和水中就可能出现绿色的细丝或绿膜,这是藻类形成的。
这些藻类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呢?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新课。
出示不同的藻类的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3~64页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出藻类的生活环境、结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并在课堂上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拓展提升,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初步理解藻类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65页内容,指导学生结合某一苔藓植物(如葫芦藓)进行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结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相关结论,教师进行拓展提升及归纳性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6~67页内容,分析总结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结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大多数蕨类植物长得比藻类、苔藓植物高大的原因是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蕨类植物的图片,小组讨论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归纳总结蕨类植物适应陆地环境的能力更强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藻类、苔藓和蕨类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巩固,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第一节 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1.藻类:生活在水中,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植物体的层次结构的基础上来学习。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生物圈中比较低等,但分布较广泛的植物类群,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是学生认识绿色植物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描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
2.举例说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认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点。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点。
四、课堂准备
师:课件,海带、苔藓、蕨菜。
生:预习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
2. 举例说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认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学生准备:搜集身边的知道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并进行观察。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从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
从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属于孢子植物从进化水平:由低等到高等。
第一节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到绿色植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的学习。
本节既是学习绿色植物的开始,又为八年级学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及“生物的进化”奠定基础。
师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培养学生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资料分析,获得观察、分析比较学以致用的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获得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认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2.关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3.教学重、难点1.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2.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三、学情分析通过对细胞的生活、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三者之间在形态和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却了解不多。
再者,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不久,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都需进一步培养和改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直观的实物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不局限于一个小小的教室,而是让他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一样,在体验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加热爱生物学科。
四、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法、归纳总结法、启发引导法等。
五、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观察实验器材,水绵、蕨类、苔藓植物实物,PPT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藻类、苔藓、蕨类植物●教后反思本节课学习主要围绕着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与人类的关系三者。
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植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的四大类群。
2、概述藻类植物的类型。
3、了解淡水藻类的常见类型并掌握衣藻和水绵的特点。
重点
掌握衣藻和水绵的特点
难点
对水绵细胞结构的理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方面的资料,
实地调查淡水藻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对调查到淡水藻进行认真观察并做记录。
教师:查询资料并收集一些有关淡水藻的图片和录像,将采集到的淡水藻制作成临时装片。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和“引导——学练——堂堂清”相结合
板书设计
一、植物的四大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按组成分:单细胞和多细胞藻类
二、藻类植物的类型
按生活环境分:淡水藻类、海洋藻类
三、衣藻和水绵的特点
衣藻:椭圆形有鞭毛能自由运动的单细胞藻类,叶绿体是杯状的。
水绵:丝状成团集结漂浮在水面上的多细胞藻类,叶绿体是带状的,在细胞质中呈螺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