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激趣唤起求知的灵犀
- 格式:pdf
- 大小:370.26 KB
- 文档页数:2
激趣——开启小学生作文的金钥匙作者:魏华云来源:《神州》2011年第34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
它能激发求知欲,促进思维,是开启智力的金钥匙。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那么,要使学生对作文好写、乐写,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其学习内动力——兴趣。
为此,就要运用一些灵活多样、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面就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来激发学生兴趣,略谈点我个人的体验。
一、从实践入手,激发兴趣实践是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符合学生爱动的心理特征。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在参与过程中,尽量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安排实践活动是激发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
如在教学生写《第一次劳动》时,可让学生在家中为爸妈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等,到学校来再分组讲讲做事的经过或感受。
这样的活动,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写,写起文章来,也得心应手。
二、利用插图,激发兴趣图画意境深远,可培养发散思维,以此为铺垫,来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来增加学生的写作动力。
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观察方法,并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地描述出插图中的人物、景物及事件,掌握插图的内在含义,理解蕴藏的道理。
如《要关心体贴父母》一课,有三幅图,在导课上,我就要求学生观察后能够有条理地说图意,从而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体贴父母,如分担家务;父母生病了要尽心尽力照顾等。
学生在直观的图画中争着描述、发言,这时,兴趣的激活,如同水到渠成。
三、从对比入手,激发兴趣根据神经系统的对称规律,两种性质不同或类似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规律,可以提高感知效果,增强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善于运用相似、相近或相关、相反的观点和材料,进行对比,对照,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作文知识理解的有效方法。
课堂“唤醒”有技巧作者:李记才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第09期我们总是艳羡名师课堂精彩无限,为自己的课堂黯然无色而喟叹。
相同的班级,名师讲课时,学生思维活跃,间或妙语如珠,思想见解深刻,课堂生成此起彼伏;自己上课时,学生金口难开,墨守“沉默是金”的信条。
差别怎么这么大,原因是什么?分析李镇西老师《山中访友》的教学片段,不难发现,他总是“唤醒”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归纳、去总结,表达思考的结果。
正是这巧妙的“唤醒”,才使课堂精彩迭出。
【片段一】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最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个词?同桌互相交流。
(生朗读课文,热烈交流)师:谁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生:我喜欢瀑布大哥。
“你好,瀑布大哥!……从古唱到今。
”“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
”好像在讽刺人间为了利益而做的一些可笑的事。
师:嗯,他产生了联想。
由瀑布想到了人们一些唯利是图的做法。
只有大自然才是最慷慨的。
生:(饱含深情地)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读得多有感情呀,请再读一遍。
(生读)师:他读出了自我,他好像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桥。
(生大笑)生:我们从出生到老去,仿佛就是短暂瞬间。
师:而我们此刻度过的这一刻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时间的紧迫感就是这样的。
生:“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
”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它写出了雷阵雨的气势。
仿佛是一千个侠客在吼叫一般。
师:天上有侠客吗?生:没有,它采用了比喻的手法。
“一千个诗人”也是比喻的手法。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
【赏析】将问题抛掷开去,“欲擒故纵”,然后,一步步唤醒学生,经历思考,享受思考的快乐,收获思考的结果。
若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这一段运用了联想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方式,学习不但变得了无新意、毫无乐趣,收效也自然甚微。
上述教学片段虽然多花费了一些时间,但学生收获了思维的成果,结论是他们一步步感悟总结出来的,于是便有了自己的体验,认识更丰富,思维更深刻。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哪些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一、教学中注意探索教法—激趣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枯燥乏味。
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
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情趣。
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
此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
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
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中注意精心设问—激趣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
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
怎样才能“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也谈初中作文教学初中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在低谷中徘徊,“耗时低效”,质量不高,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写出来的文章干瘪、枯燥。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灵犀,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对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难题。
为使学生作文时能够达到“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关于作文教学,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训练的。
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汲取写作的信息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学生有了浓郁的兴趣,才会唤起写作的热情,冲破思维的禁锢,获得个人写作的能力。
作文的兴趣从何而来呢?写作的灵感扎根于生活的沃土,多实践,多观察,多感受,多体验,让大脑储存丰富多彩的记忆表象,从生活积累中获取写作的信息源泉。
在作文教学中,我从教学内容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还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调查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各种劳动,培养学生目光敏锐的观察力、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以便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让学生学会感受和认识真善美、假恶丑的真谛;走进大自然,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让学生从绿水青山、白云蓝天、异草奇花、千岩万壑、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中获取信息材料,提炼情感积累,写成作文。
学生游“二一九“公园,游千山,那胜景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而且那生活中短暂的一幕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信息材料,成为写作素材。
这样,学生克服了没有材料的困难,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
数学教学中的“激趣”问题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本文结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趣味导入授中激趣设疑引趣趣中练习“评”中增趣一、趣味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
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
”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授中激趣开讲生趣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
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比如上例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
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
西藏2020年三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检测卷(一)D卷一、基础知识。
(共9题;共56分)1. (6分) (2019五下·通榆期末) 选择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缝隙________(xī xì)迂________(yūyú)回侮________(wǔ wú)辱教诲________(huìhuǐ)辅________(fǔ fú)导阳朔________(suòshuò)狩________(shòu shǒu)猎纸屑________(xuèxiè)2. (9分)照样子仿写词语源源不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边无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4分)选词填空。
(1)矗立耸立①这些金字塔________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
②埃菲尔铁塔好像一个钢铁巨人高高的________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畔。
(2)断断续续接二连三①最近一段时间,这里________地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
②这样哀痛的日子,________地维持了很久。
(3)只有……才……不是……而是……与其……不如……①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文天祥________屈膝投降,________顽强抗争。
②革命者坚信,________在集中营里慨叹自己的命运,怨声载道,________用乐观的心态与敌人斗争。
③一位在维也纳留过学的朋友说,________来到维也纳,我们________能感受到音乐的神圣是怎样地化为平常,而这种平常又是怎样地筑成不朽的神圣。
4. (6分)比一比。
再组词推________ 悲________ 缩________ 诱________堆________ 辈________ 宿________ 秀________5. (8分)选词填空。
(1) A.装扮 B.打扮①这一切变化把小兴安岭________得更加美丽。
“zhi”趣盎然话数学作者:万志建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2017年第05期[摘要] 理想的数学课应该是能激发学生“有志求知,启智心至”,追求积极向上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沉浸在“课伊始,趣已萌;课进行,趣愈浓”;应该是让学生在数学文化的雅趣中萌生学好数学的志向,在知识形成的理趣中获取知识,在思维碰撞的乐趣中增长智慧,在意味深长的情趣中悟道生慧.[关键词] 志趣;知趣;智趣;至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对数学感兴趣的同学,提到数学总是满心欢喜,兴致勃勃,面对一些令人望而生畏的难题,即便消得人憔悴,绞尽脑汁终不悔,常以“征服”为荣,享受成功的喜悦,甚至喜欢通过“刷题”遨游于题海之中;而有些同学,即便是能一眼“秒杀”的试题,却“举笔维艰”,思考良久而不悟. 长此以往,优者更优,差者更差.正如曹才翰、蔡金法先生在《数学教育学概论》一书中所说,兴趣和成绩之间存在着“恶性循环”与“良性循环”:“无兴趣——成绩差——无兴趣”“有兴趣——成绩好——有兴趣”. 初一年级的学生将初步接触代数、几何,这是他们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转折点. 据调查,很多学生在某一特定时期学习新的章节或内容,很容易被所学内容吸引,由此产生浓厚的兴趣,萌发自主向上的内驱力. 因此,抓住时间、内容节点,趣化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自已. 下面以“线段、射线、直线”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设趣、激趣.志趣:巧妙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片断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下列成语或诗句:“一柱擎天”“大漠孤烟直”“海天一线”,你能联想到我们在小学里学过的哪些线?说说你的理由.生1:第一张图让我想到了线段,因为它有两个端点;第二张图对应的是射线,因为“孤烟直”给人一种无限延伸的感觉;第三张图对应的是直线,因为向两边无限延伸.师:很好,同学们的想象力相当不错,那你们认为老师今天会讲什么内容?生(齐):线段、射线、直线.师:不错,同学们很有悟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线段、射线、直线”一课.设计评析“线段、射线、直线”是初中生走向平面几何的起始课,让学生在一开始觉得几何生动有趣,显得尤为重要. 恩格斯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 ”而很多成语、诗句或文学作品正是对现实世界的生动刻画与描写,本课因“题”制宜,用成语和古诗引出“线段、射线、直线”,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三种线所展现的意境,从而深刻理解它们的区别,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知趣:新知探究,培养求知的兴趣1. 妙“喻”解开心中结【片断2】教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线段、直线、射线三者的区别,说得非常到位,下面请同学们再谈谈线段、直线、射线三者的联系.生2:线段去掉一个端点就变成射线.生3:把线段再画长一点就是射线.师:老师现在手上有一支粉笔,把它想象成一条线段. 如果我拧掉一个头,它看上去像线段还是直线?相反,我在它上面接上一段,它看上去像线段还是直线?生4:它还是线段!师: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同学们口欲言而嗫嚅.师:我们不仅要会意会更要会言传. 在此,老师提醒一下,我们常说的四大名著中,哪一种兵器可以随心所欲变为线段、射线与直线?生(齐):孙悟空的金箍棒!师:谁来说说猴哥是怎样把金箍棒变成射线或直线的?(教师通过金箍棒的变化引出“延长”的概念,再让学生辨析刚才两位同学的说法)设计评析当学生口欲言而不能时,教师列举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事例进行类比点拨,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让学生豁然开朗,轻松愉悦地掌握知识.2. 该放手时就放手【片断3】师:怎样用几何语言描述线段转化为射线与直线?如何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请同学们阅读数学书P146,从图6-2(1)中的线段开始至P147第三行.设计评析本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单凭教师一一引见,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因此,结合知识的难易程度,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享受自主获取知识的乐趣,张弛之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 心有灵犀“二点”通【片断4】教师在黑板上任取一点A,并询问学生:过一点A能不能画直线?可以画几条?生(齐):无数条.师:如果再取一点B,过A,B两点能不能画直线?可画几条直线?生5上黑板作图.师:如果再任取一点C,过A,B,C三点能不能作直线?生6:这个要看情况,如果A,B,C三点正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可以作一条直线;如果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就画不出来!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探索,我们发现,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过三点不一定能画,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7:说明过两点一定可以作直线,但只能作一条.师:数学语言讲究精练、简洁,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结论再浓缩一下?生(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师:谁来解释一下“确定”二字的含义?教师出示课本P146的图片(图1),学生看图并回答问题:小兔子想从A地到B地,(1)图中的三条路线哪一条相对近一些?(2)有没有最短的路线?并总结结论.设计评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两个公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接触,甚至深有体会,只需稍加点拨,学生便能理解,但也不能一带而过,要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嘴,感受几何的魅力和语言的精练. 几何知识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从中能体会学习几何知识的乐趣.智趣:拓展延伸,提升智慧的兴趣1. 数形互换初体验【片断5】我说你画请同学们在纸上任取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1)画线段AB;(2)画射线AC;(3)画直线BC;(4)在线段BC上取一点D,连接AD.生作图并上台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画线的注意点.我画你说师:如图(图略),A,B,C,D四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用适当的几何语言表述下列作图步骤.(教师动画演示作图过程,学生用几何语言描述这一过程)自说自画师:请同学们上黑板作图,用几何语言描述这一过程,并用字母表示所作的图形.(生纷纷上台作图并介绍所作图形)设计评析通过“我说你画”“我画你说”“自说自画”三个逐步开放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嘴,在画画中启“智”,领悟作图的注意点,在议议中生“慧”,体会几何语言的精练.2. 回归生活又启智【片断6】教师在学生掌握线段的表示法后提问学生:如果在线段AB上任取一点C,那么线段AC和AB是不是同一条线段?为什么?共有几条线段?生(齐):不是同一条线段,因为端点不完全一样.师:请同学们上黑板指认一下,看看自己是怎么数线段的.生8上黑板指认出线段AB、线段AC、线段BC.师:刚才这位同学很精准地指出了三条线段,如果在线段AB上再取一个点D,又有哪几条线段?请同学们上台指认,说说自己的方法,并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生9上台指认并介绍方法:从点A开始,抓住端点,从左向右,依次数以点A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以点C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以此类推.师: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很有条理,方法也很恰当,非常好. 你们还能发现什么结论?生10:线段的条数为3+2+1.师:真棒,又有了新的发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再取1个点,总共又有几条线段?你们还能发现什么规律?生11:4+3+2+1.生12:如果在A,B之间取n个点,共有n+1+n+n-1+n-2+……+1条线段.师:太精彩了,同学们居然连一般规律都找出来了,很好!下面我们学以致用,请同学们联系上题思考——假如有五个人初次见面,需两两握手体现友好,你怎样安排他们握手,使得有礼有序又不遗漏?生13:可以把五个人想象成五个点,他们相互之间握手就相当于五个点之间连线,所以其实是求总共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师:这位同学很了不起,他想到了把“人”抽象成“点”,从而把这个握手问题转化成数线段条数的问题,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师:你们还能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可用这种思想解决?你还能设计出哪些相应的问题?设计评析对于初学几何的学生而言,如果仅求线段条数,探寻其中的规律,尽管也能领略数学的美景,但未免有些冰冷单调,因此,让它扎根于火热的生活情景,学生会更加趣味盎然,兴致勃勃. 另外,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远比教师提问更生动活泼、意义深远. 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解题术”及“解题的通法”,还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趣:妙语生慧,萌生兴趣教师赠语:人的生命像线段一样是有限的,而浩瀚的知识像直线一样,前不见首,后不见尾,从线段的这头走到线段的那头,再走出去的,唯有思想能为之. 而射线,一个起点,一个方向,认准目标,你就勇往直前,前途无量!设计评析小结是一节课的精华,除了要有知识性、思想性,还要揭示蕴含其中的育人价值,余音绕梁只是多了几分回味,但富有哲理的激励更能催人奋进、激发学生心驰神往.总之,理想的、好玩的、有趣的数学课应该是能激发学生“有志求知,启智心至”的正能量,追求积极向上的意识;应该是让学生沉浸在“课伊始,趣已萌;课进行,趣愈浓;课结束,趣未了”的充满情趣魅力的氛围中,让学生在数学文化的雅趣中萌生学好数学的志向,在知识形成的理趣中获取知识,在思维碰撞的乐趣中增长智慧,在意味深长的情趣中悟道生慧.。
唤起学生求知热情发言稿
《唤起求知热情,开启知识之门》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唤起学生求知热情的一些想法。
作为学生,我们天生就具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压力,我们有时候会慢慢地失去对知识的热情。
我相信,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是每个老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事情,因为只有当学生们对知识充满热情,才能真正学到更多、更广泛的知识。
首先,我认为老师们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唤起他们的求知热情。
在课堂上,老师们可以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分享有趣的故事和案例、引导学生寻找答案的途径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同时,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们多问问题、多探索,让他们看到世界上无尽的奥秘和乐趣。
其次,我认为将学习与生活的乐趣联系起来也是唤起学生求知热情的有效途径。
学生们应该意识到,知识是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欢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取得好成绩,而是为了发现世界的美好和多姿多彩。
在求知的路上,我们不仅能够增长见识、掌握技能,更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从
而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保持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
让我们一起努力,唤起学生求知热情,打开知识之门,让知识的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成为更加充满热情和智慧的人。
谢谢大家!。
巧妙激趣唤起求知的灵犀
发表时间:2009-11-04T13:38:14.217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第9期供稿作者:陈卉芳
[导读] 巧妙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职高语文教学导入探微
陈卉芳(山西阳煤集团职业二校山西阳泉045000)
【摘要】导入设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巧妙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设计导语呢?本文针对职高学生,从故事导入、以奇引趣;激情演讲、以智引趣;设置悬念、以疑引趣;创设情境、以情引趣;比较探究、以通引趣;课件导入、以趣引趣六个方面做了分析阐释,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故事导入;设置悬念;创设情境;以情引趣
Skillful stir up interest, arouse to seek knowledge of work properly
Chen Hui-fang
【Abstract】The ducting's design is a language teaching of importance link, skillful of ducting, can stir up interest in the student, expand student's thinking, make student wish learn, love to learn, joy learn, thus exaltation teaching quality, half effort and double results of effect.So, how does the design lead language?This text aim at an occupation high school student, from the story ducting, with strange lead interest;Intense emotion lecture, lead an interest by Zhi;The constitution hang to read aloud and lead an interest;Establish a scenario and lead an interest by feeling;Comparison investigation, lead an interest by;Lesson piece ducting, with interest lead interest 6 dided analysis to explain, can carry on to the student valid instruction, have stronger aim at sex and reality instruction meaning.
【Key words】Story ducting;The constitution hang to read aloud;Establish a scenario;Lead an interest by feeling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之大,职高的学生大多纪律松懈,厌倦学习,要培养其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节课,倘若把讲好一节课喻为唱好一出戏,那么作为“开场戏”的导课是否精彩,是否吸引大众,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导语新颖独特、妙趣横生、先声夺人,就会紧紧抓住学生心魄,勒住其思想的缰绳,调动其感官的参与,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故事导入、以奇引趣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故事导入,扣人心弦,不但能集中听者的注意力,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而且能启发学生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如讲授《雷雨》(第二幕)时,笔者把《雷雨》的整个故事情节向学生做了讲解,对八个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图示描述。
这样的导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迅速安定了情绪,开始倾心阅读文本,接下来的讨论赏析,教师又对写作背景、戏剧知识做了补充,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思考,不仅理解了人物思想性格,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和技巧,而且对所学知识留下了深刻印象。
2. 激情演讲、以智引趣教师可根据讲课内容,结合当时的人物、环境、事件等因素,就某个问题组织导语,阐明事理,感召听众。
例如,在讲授《致橡树》时,这样导入:“同学们,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可是这些不朽的爱情故事,往往以女性的悲剧而告终。
难道女性只能充当爱情的牺牲品吗?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中学生的谈情说爱,是所谓的爱情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舒婷的《致橡树》,静听来自木棉内心深处的表白,思考应该追求怎样的爱情。
”这样充满感情的演讲,既让学生为老师的智慧赞叹,又如电光石火,给学生以启迪。
3. 设置悬念、以疑引趣“学贵善疑”,“疑”是思维的“导火线”,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设置悬念,以疑问的形式导入,可以集中注意,拓展学生思维的跨度,促使学生寻根究底,探幽取胜,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笔者在教学《鸿门宴》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首先老师背诵“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接着问:这是谁写的一首诗,诗的标题是什么?学生回答:项羽的《垓下歌》。
非常正确,这首诗既写出了他叱咤风云,举世无匹的英勇气概,又写了他穷途末路,无可奈何的绝望心情,那么项羽作为一位秦末农民战争的领袖,是如何落到如此绝望的境地呢?《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答案。
这一导语巧点灵犀,使学生处在心欲求、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而且所提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既目标明确,又饶有趣味,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4. 创设情境、以情引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而创设情境导入,即是“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丰富学生情感。
例如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不朽的名篇。
宋代词人苏轼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放声高歌,现在我们就一起倾听他的千古绝唱——《念奴娇》。
”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伴随着“苏轼”来到了波涛汹涌、水石相搏、浪花飞溅的的三国赤壁,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深深感染着大家,身临其境,师生与文中的情景、人物融为一体,真切体会到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5. 比较探究、以通引趣把内容相近或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可体现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达到以旧拓新,前后贯通的目的,有利于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例如讲授《荷花淀》一文,可这样导入:同是描写荷花,朱自清笔下的荷花婀娜多姿、明净柔润,优美的景致,虽然让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喜悦和欢娱,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更反衬了作者对现实的苦闷和哀愁。
那么,孙犁笔下的荷花又会怎样呢?形象传神的荷花又有什么寓意呢?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的不同,加深对课文体裁、主题、艺术特色的理解,真可谓“温故而知新”。
6. 课件导入、以趣引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录放机,电影、电脑等现代化设备已愈来愈多地进入课堂,中学生对此都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这种兴趣表现,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增强课堂密度,提高视听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感官,促使学生享受思维的快乐,更容易掌握枯燥抽象的知识。
如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笔者精心制作了生动形象的课件,精美的文字,和谐的色彩,荔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鲜明清晰、一目了然,学生看到“栩栩如生”的实物,再读课文,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说明顺序就有了深
刻的理解,接下来课件展示,学生边看边想、讨论分析,对提出的引文有何作用,小品文有何特点等问题迎刃而解。
事实证明,运用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扩大了信息容量,丰富了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合作教学的优势。
总之,导入设计有它的多变性和灵活性,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作为教师只要结合文章内容、文体风格和学生实际,遵循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鼓动性的原则,精心构思、大胆创新,就能设计出精巧而成功的导语,唤起学生求知的灵犀,扣动学生聪颖的心灵,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1-2 [2]《国内外教育文摘》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