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基础教育理论: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2.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仁”与“礼”;“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

孟子:“性善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荀子:“性恶论”;学习过程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行动”

《学记》的教育思想:(中国第一部教育专著)“教学相长”“尊师重教”“启发诱导”

3.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起源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4.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为:校园精神文化)

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6.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学中的环境指“社会环境”。

7.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8.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

9.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0.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三大任务:培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三大要义: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2.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13.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14.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学科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实践知识。

15.教师的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教学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16.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17.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8.我国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19.课程类型:

从课程内容固有属性划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从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从对学生学习要求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从课程表现形式划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20.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改革。

21.新课程改革为何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标准”是个“最低标准”,是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22.课程标准的功能: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3.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

24.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5.什么是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选用的课程。

2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28. 关于课程结构: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方式,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的课程结构。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29.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

30.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

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3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

32.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3.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34.教师教学工作的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35.教师备课要求:

一是做好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二是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或学期)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发挥学生主体性(最根本要求)

36.基础教育的特征:全民性、基础性、未来性。

37.什么是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基本特征:国家强制性;普及性;公共性;免费性。

38.最基本的教学结构: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知识、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39.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①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便于检测;②教学效果好;③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正确,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④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⑤教学过程的设计好;⑥教学方法多样,有实效;⑦时间分配合理,课堂效率高。

40.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总要求: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41.德育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它学科教学(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等;班主任工作。

42.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

43.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44.班主任工作的意义:①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