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诗句、谚语在物理学中的运用 通用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25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古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如果我们平时注意引领学生收集、分析、了解这些民谚、俗语和古诗,在实际生活中深化、活化物理知识,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力学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3.一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4.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6.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7.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km,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km,约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地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8.人在舟中闭牖(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
描述物体机械运动必须有合适的参照物。
9.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10.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1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12.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
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13.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14.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物理诗词知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物理知识:运动的绝对性)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物理知识:静止的相对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物理知识:物体的运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物理知识:物体的运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理知识;参照物的选取)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物理知识:参照物的选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物理知识:光的直线传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物理知识:物态变化)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物理知识:小孔成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物理知识:光的反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物理知识:光的色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物理知识:涨潮与落潮)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物理知识:声音的传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理知识:分子动理论)山头开花山脚香,桥下流水桥上凉。
(物理知识:扩散、蒸发吸热)城市尚余三分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物理知识:热岛效应)小小秤砣压千斤。
(物理知识:杠杆平衡原理)破镜不能重圆。
(物理知识:分子间作用力)摘不着的是镜中花,捞不着的是水中月。
(物理知识:平面镜成像)人心齐,泰山移。
(物理知识:力的合成)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物理知识:压力的作用效果)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
(物理知识:物体的熔点)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物理知识:液体的沸腾)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物理知识:平面镜成像)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墙内开花墙外香。
(物理知识:扩散现象)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物理知识:光沿直线传播)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物理知识:凸透镜成像)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物理知识:蒸发吸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诗词、俗语、民谚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解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
其中古诗词、俗语、民谚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由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注重“学科渗透”这一新课程理念。
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挖掘诗词、俗语、民谚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尤其是中考题中关于古诗词、俗语、民谚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这类题目也层出不穷。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下面就我搜集的有关古诗词、俗语、民谚归类如下:一、能量知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中能量转化情况是弓弦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从物理角度来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扬汤止沸,釜底抽薪。
”说明沸腾过程要继续吸热。
二、运动和力知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
”其中“坐地”是人相对于地球静止,而“日行”则是地球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行船和岸边。
“春江潮水连海平”、“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隐含连通器的原理。
“绳锯木断”因为细绳与木块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三、分子动理论知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第一篇:谚语中的物理知识谚语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成语、谚语、古诗词是经过几千年历史锤炼的汉语精华,也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其中的物态变化知识,以加深对物态的理解。
一、汽化、液化1.树大招风/大树底下好乘凉(蒸发)物理原理:由于树叶不停地进行蒸腾作用,将树体内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导致大树下的气温较低,在树叶间就形成一个低气压区。
树下及周围的空气在树体外围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前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风便被“招”来了。
树冠越大,这种对流越明显,进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带走人体更多的热量,所以人在大树底下感觉更凉快。
2.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蒸发)物理原理:夏日气温较高,扇扇子,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因此扇扇子有制冷作用,所以扇子宜夏不宜冬。
3.加火不如加盖(沸腾)物理原理:在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沸腾之后再继续加热,但水的温保持不变,只会使大量的水白白汽化使之浪费。
相反,给锅加盖能使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则升高,从而使饭菜熟得更快,同时也能减少锅内水的汽化,减少热量损失,节约能源。
高压锅就是这个原理。
4.油中捞钱(沸腾)物理原理:江湖艺人经常表演,把手伸到沸腾的油锅里,出来的时候,手安然无恙,从中拿出一枚铜钱,这便是“油中捞钱”,也可称为一魔术表演。
其有个很简单的物质沸点道理:江湖艺人的油锅里是油和醋,而醋的沸点只有6 0℃左右低于油的沸点高,翻滚的油锅其实只有醋在沸腾,所以不会烫伤手。
5.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蒸发、沸腾)物理原理:在水升温过程中,附在器壁和水中空气形成一个个的小气泡,气泡的体积随蒸气进入而不断增大上升,但上部水的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内一部分蒸气又凝结成水使得气泡变小或破碎,许多气泡产生这种变化从而引起振动,发出响声,即“响声不开”。
当水温上升到沸点时,上下水温一致,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有更多的蒸汽进入气泡,直至到水面才破裂,所以没有响声,即“开水不响”。
关于物理学的诗句、成语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近代·吴迈《桂林山水》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夜泊枫江》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物理原理:水循环。
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含有物理现象的古诗词1、千里江陵一日还:运动速度大2、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是以山为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3、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4、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5、沉舟侧畔千帆过:相对运动的描述,由于自己的船没有动,旁边的船相对于自己都在运动中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我国,东方比西方地势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
(物理+地理)7、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由于月亮离地球远,所以月光照射的范围大。
(物理+地理)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1、声音的传播不会互相干扰;2、声音可绕过障碍物传播。
9、五月天山雪,无风只有寒:说明纬度高的地方,由于接受阳光的热量少,寒冷的天气时间长。
物理有用有趣口诀及俗语、成语、诗句、故事、谜语中的物理物理有用有趣口诀及俗语、成语、诗句、故事、谜语中的物理绪论物理有用且有趣,研究声光热电力。
要问怎样学物理,三勤一重两联系。
声物因振动而发声,振动停止停发声。
固液气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播声。
月无空气似真空,无线电波来传声。
无规振动生噪声,干扰人们要防控。
防噪产生阻传声,严防噪声入耳中。
规则振动生乐音,干扰人们成噪声。
我们要做文明人,别发噪声干扰人。
声音大小叫响度,响度大小看振幅。
振幅大则响度大,振幅小则响度小。
声音高低叫音调,频率高低定音调。
长松粗低短紧高,音调反映物坏好。
声音特色叫音色,根据音色判别物。
超声次声难听到,回声测距定位妙。
B 超查病声传信,超声碎石声传能。
光学作图反折作图先作法,入点垂直界面法。
反入两边中间法,反射入射角等大。
空斜水玻折近法,水玻斜空折离法。
水斜玻璃折近法,玻璃斜水折离法。
折入两边中间法,光线箭头按向画。
凸透镜成像物体靠近凸透镜,像与像距同时增。
倒小实像相机成,大小二倍焦距分。
二倍焦距内大实,倒大实像幻投影。
二倍焦距等大实,现实生活不常用。
像的虚实焦距分,大于焦距像倒实。
等于焦距不成像,小于焦距像虚正。
虚像折光反延成,虚像难成于光屏。
实像折光会聚成,清晰出现在光屏。
凸透镜成像三字经物近镜,像远镜。
物远镜,像近镜。
二焦距,像物等。
二焦外,倒小实。
二焦距,倒等实。
二焦内,倒大实。
焦点处,像不成。
焦距内,正大虚。
物上移,像下移。
物下移,像上移。
上移镜,像上跟。
下移镜,像下跟。
眼睛和眼镜睫松晶薄看远物,睫缩晶厚看近物。
晶厚近视晶薄远,凹透矫近凸矫远。
近物光聚网膜前,已经成为近视眼。
远物光聚网膜后,已经成为老花眼。
凸透镜矫远视眼,凹透镜矫近视眼。
近视及矫正像落网膜前,已成近视眼。
凹透平入散,矫正近视眼。
远视及矫正像落网膜后,已成远视眼。
凸平入聚点,矫正远视眼。
远、近视及矫正睫松晶薄远视眼,像在视网膜后面。
凸透聚光像移前,凸透镜矫远视眼。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很多的谚语和古诗词中都包含了物理知识,这里我们总结了一些,增强同学们的课外知识1.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
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
(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
(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1.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吴迈《桂林山水》)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夜泊枫江》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参照物。
相对论。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5.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物理原理:水循环。
6.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朝发白帝城》物理原理:运动速度大,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物理原理:重力的作用8.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物理原理:相对运动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物理原理:重力作用。
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物理原理:光现象;这是力学现象。
1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物理原理:(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空气强。
1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物理原理:地球重力。
1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物理原理:弹性势能。
14.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望庐山瀑布》物理原理: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1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物理原理:运动的空气(风)具有动能。
1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物理原理:声音传递信息。
17.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物理原理:扩散现象。
18.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物理原理:液化。
1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物理原理:平面镜成像2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初中物理常见谚语物理原理汇总一.运动及时空观1.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2.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二.力学5.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6.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7.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
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8.一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9.四两拨千斤杠杆的平衡条件,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10.水银落地,无孔不入水银的密度大于组成地面各物质的密度,水银又具有流动性,故它总是沉在其它物质的下面。
11.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12.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13.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1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物理谚语里的自然规律与生活智慧
以下是一些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谚语、诗句和成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谚语
解释:这句谚语是关于天气的。
早晨天空出现朝霞,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很多,预示着将要下雨;而傍晚天空出现晚霞,说明西方已经没有云层遮挡,预示着晴天。
这是由于光的散射现象所致。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谚语
解释:这句谚语也是关于天气的。
月晕是指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础润是指房屋基石湿润。
这句谚语是说,月晕出现意味着将要刮风,础润出现意味着将要下雨。
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生凝结现象,形成云层和雾气,从而影响天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诗句
解释: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只有不断地阅读才能积累知识,下笔时才会像有神助一样自如。
这是关于学习的积累定律,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谚语
解释:这句谚语是说,人总是追求更高的目标,而水则总是流向更低的地方。
这是因为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得所有物体都有向地心方向运动的趋势。
“磨刀不误砍柴工。
”——谚语
解释:这句谚语是说,在做某件事情之前,先花时间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规划是不会浪费时间的,反而会有更好的效果。
这是关于效率
和准备的重要性。
中考中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中的物理知识举隅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其中不少成语、谚语和歇后语就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并加以应用,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写出下面的句子里所包含的物理知识(1)成语:1、坐井观天,立竿见影。
2镜花水月3海市蜃楼4水涨船高5叶落归根6孤掌难鸣7如坐针毡)8掩耳盗铃9入木三分10怒发冲冠(2)谚语:12身正不怕影子歪13响鼓还须重锤敲14真金不怕火炼15大树底下好乘凉墙里开花墙外香16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17磨刀不误砍柴工18虫蛀木断,水滴石穿19秤砣虽小压千斤20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3)歇后语:21唢呐里吹出笛子调,响(想)的不一样22蛤蟆坐井底,只看见碗大的天23猴子捞月一场空24戴眼镜喝热茶,越喝越朦胧25石头碰石头,一碰就发火26大象的屁股,推不动7啄木鸟打洞,全凭嘴硬28打足了气的皮球,一蹦老高29穿钉子鞋拄拐杖,稳上加稳30按住电铃不抬手,老是响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2光的反射,平面镜成虚象3光的折射4相对静止,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浮力,物体漂浮的条件5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6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振动发声7受力面积小,压强大8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声音9扩散,分子热运动10合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1光的直线传12增大振幅,响度较大13金的熔点高14防止热辐射,液体蒸发吸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15扩散,分子热运动16惯性,浮力17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提高效率18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19杠杆原理20重力势能增加,克服重力做功,势能转化为动能21声音的音色22光的直线传播23光的反射,平面镜成虚象24水蒸气液化,光的漫反射25通路,电流的磁效应,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6质量大,惯性大27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8机械能相互转化29增大摩擦,力的平衡30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到一些民谚、俗语及一些成语,这些生活语言中含有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能注意分析,了解这些语言,就可以在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我们学习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是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列举一些事例。
一、声学方面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子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
扬起的汤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像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谚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1、缸穿裙、大雨淋(空气中水蒸气液化);2、霜后暖、雪后寒(霜凝华放热,雪熔化吸热);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音调与震动频率有关);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难于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压强大)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分子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8、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分子无规则运动)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10、爬得高,跌得重。
(重力势能随高度升高而增大)11、玉不琢,不发光。
(玉被打磨后非常光滑,发生镜面反射)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是镜中花。
(平面镜成虚像)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光的反射成像,光的折射成像)15、小小竹排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
(参照物的选择决定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河岸,竹排)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声)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18、小小秤砣压千斤,四两拨千斤(省力杠杆)19、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距较大时,分子间力很小)20、人心齐,泰山移(各力方向一致,合力就等于各力之和)21、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压力一定,受力面积小,压强大)22、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金的熔点高)23、但闻其声,不见其人(声音能绕过高强,而光沿直线传播)24、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利用温差来解释)25、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平面镜成像是物像对称)26、水火不容(燃烧条件,水的比热容大,水蒸气隔断空气)27、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8、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暂时性与永久性)29、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0、坐井观天,所见甚少(光沿直线传播)31、如坐针毡(受力面积小,压强大)32、瑞雪兆丰年(雪中有许多空隙,里面充满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起到保温和保湿作用)33、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凸透镜成像)34、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力相同,能承受的压强不同)35、纸包不住火(纸的燃点比火的温度低)36、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气体的扩散现象)3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易冬(加快空气流动,加快蒸发,蒸发吸热)3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物体受重力作用,方向竖直向下)39、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对流)40、虹高日头低,早晚披蓑衣(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小水滴,形成色散现象)41、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42、一只巴掌拍不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3、水银落地,无孔不入(水银的密度大,且具有流动性)44、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表面光滑,摩擦力小)45、大船漏水,有进无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46、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厨房中的物理知识1、电饭锅煮饭,电炒锅炒菜,电水壶开水(电能转化为内能)2、排风扇,抽油烟机,电风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3、微波炉的优点: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