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试验,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成都,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三、实验材料:1.实验鱼的选择和驯养12×6 小锦鲤鱼体长7-12cm 体宽3-5cm 体重 7-12g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2、实验仪器设备(1)实验容器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槽。
容器体积可以根据试验鱼的体重确定,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超过2g(最好为1g)。
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500ml 或1000ml烧杯为实验容器。
容器的深度必须超过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
同一实验应采用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
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可在容器上加上网罩。
实验容器使用后,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吸光光度计3、实验用水:曝气水四、操作步骤:1、设置5个浓度组,1个空白对照组,选择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
每个浓度放入12条小锦鲤鱼。
采用直接投毒方式,将配制的苯酚溶液直接倒入水槽中,搅拌均匀。
分别分为1、2、3、4、5、6组。
染毒后观察其活动状况,并每隔两个小时观察其生长活动、记录鱼死亡数量。
在72h 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
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法
一、试验方法
1.试验操作和准备
(1)实施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测试物质为有害物质的样品或模拟物经过配制而成的试验悬浮液或其他溶液,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2)取试验鱼。
实施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时应使用健康的蓝腮青鱼,试验鱼的年龄应为3立方雷兹,体重应为2~3克,以头部节段截取,材料均匀性,当批次取用时应从不同缸中各取一样本数,每缸最多可取用50条试验鱼。
(3)测试液的配制:根据给定的浓度,称取适量的有毒物质,加入溶剂调成相应的浓度(如:30mg/L,1000mg/L,4500mg/L),悬浮液,再进行超声破碎处理,使悬浮液均匀稳定。
2.试验过程
(1)建立浓度梯度:根据试验设计,建立不同浓度的悬浮液(一般建立一个浓度梯度,以范围较大的高浓度为起点,以范围较小低浓度为终点)。
(2)将试验鱼放入测定浓度的悬浮液中,每一组10条,放入的体积为2.5升,其中放入的测定浓度的毒性物质为1.0克,分别测定各组死亡率、死亡时间、活捉率等指标。
(3)记录每组鱼反应后的死活情况,计算死亡率。
(4)毒性分级:根据试验结果,利用百分比死亡率法计算得到的各浓度的死亡率,计算试验物质的百分比死亡率,以此确定其分级。
三、结论
根据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结果,可得出有害物质的毒性类别。
例如:当百分比死亡率小于等于50%时,毒性类别为“低”;当百分比死亡率大于50%且小于等于90%时,毒性类别为“中”;当百分比死亡率大于90%时,毒性类别为“高”。
;。
毒理学实验一鱼的急性毒性实验背景知识急性毒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程度、剂量―反应关系,根据待测化学物质与其它已知毒性化学物质的相对毒性,推定具体的理化性质,测定其急性毒作用,以及提供毒作用模型方面的资料。
此外,这种研究也能指出化学物质可能的靶器官及其特异性毒作用,并对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中所用剂量提供指南。
外源化合物的毒作用往往通过某一染毒持续时间的半致死量/浓度 (LD50/LC50), 或化学物质在空气中某一染毒浓度的半致死时间(LT50),或用半数效应量 (ED50或 (EC50) 来估计表示(注:化学物质在水中浓度对水生生物如无脊椎动物、鱼虾的死亡不易鉴别时使用)。
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广泛应用于水域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 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制定水质标准,发展水产品的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受试生物的急性实验有下列四种方式进行暴露试验即静态、循环、更新、动态, 但最常用的方法是静态与动态方法。
可提供下列的观测指标:①估计产生毒性作用的上限浓度,②估计不同种的水生生物对受试物的相对敏感性,③估计大量受试物的相对毒性,④估计水质对受试物毒性的影响(pH、溶解氧、盐度、硬度、悬浮物)。
⑤得出浓度―反应关系曲线及暴露时间的意义,动态实验可提高保持令人满意的实验条件的能力, 而且没有时间的限制。
因此它能给出暴露时间―反应关系比较完美的估计。
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的实验应当设计成为能得到计数标准的反应(有或无,生与死),受试污染物浓度与暴露生物中受影响生物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可画出浓度―死亡率曲线。
急性实验结果可表示每一实验浓度中死亡或不动生物的百分比; 从观察内插法或计算中得出 LC50,或 EC50及相应的 95% 的置信区间。
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在不同受试物浓度处理下,鱼的急性中毒表现和经过,了解和基本掌握测定毒物的半数致死剂量/浓度(LD50/LC50)的方法,了解受试物剂量和生物反应的关系及计算表示方法。
实验二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原理和操作(2)掌握半致死浓度的计算方法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十分灵敏,运用毒理实验方法,观察鱼类在含有化学污染物的水环境中的反应,可以比较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高低。
鱼类毒性实验方法可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两大类。
静态实验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适宜于受试化学物在水中相对稳定,在实验过程中耗氧量较低的短期实验。
动态实验方法要求具备一定的设备,对于在水中不稳定、耗氧量较高的化学物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实验观察时,可采用动态实验方法。
本实验介绍静态实验方法。
三、实验器材玻璃缸或搪瓷桶、重金属盐、金鱼四、实验步骤(1)预备实验:预备实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资料初步估计3~4个浓度,每个浓度用3~4尾鱼,观察24~48h。
进行预备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实验浓度的范围(找出引起实验鱼全部死亡和不引起实验鱼死亡的浓度);观察鱼中毒的表现和出现中毒的时间,为正式实验选择观察指标提供依据。
同时还要做一些化学测定,以了解实验液的稳定性、pH值、溶解氧的变化情况,以便在正式实验时采取措施。
(2)正式实验:1、根据在预备实验中得到的浓度范围,其间距按等比级数插入3~5个中间浓度实验中至少选择5个不同浓度,一般以7个浓度较常用,但所选择的浓度应包括有使实验鱼在24h内死亡的浓度,以及96h内不发生中毒的浓度。
表中第1纵行包括的浓度最常用。
实验中无论采用何种分组方法,都必须同时设对照组。
配制实验液时应先配制少量高浓度的储备液,实验时临时稀释所需浓度的实验液。
先把药液与水均匀混合后,再放入实验鱼,禁止先放入实验鱼后往实验缸中加受试药液,以免实验鱼接触到不均匀的高浓度的药液而提前死亡。
2、结果的观察:实验开始后8h进行连续观察并做好记录,8h后可做24h、48h和96h的详细观察记录。
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特殊变化应随时记录。
观察指标包括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
理化指标是水的溶解氧、pH值、水温、硬度等,用以检查实验条件的稳定性,排除由于实验条件的变化可能带来对实验鱼的影响。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及意义本实验通过观察在不同受试物浓度处理下,鱼的急性中毒表现和经过,了解和基本掌握测定毒物的半数致死剂量/浓度(LD50/LC50)的方法,了解受试物剂量和生物反应的关系及计算表示方法。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
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 h、48 h.72h、96 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半数致死浓度用24h LC50、48h LC50、72h LC50和96h LC50表示,并记录无死亡的最大浓度和导致鱼类全部死亡的最小实验浓度。
本实验将经过曝气驯化的鱼(保证其初始状态一致),放入不同浓度的重铬酸钾溶液中进行96hr的观察,记录不同浓度组6、24、48、72和96hr的鱼的死亡率,得出剂量-死亡率曲线,求出不同时间的LC50。
三实验材料1)待测化学物:使用实验室剂---重铬酸钾溶液K2Cr2O7(Cr6+, 2000mg/L)溶液、曝气自来水)以及助溶剂(丙酮)。
2) 实验动物:斑马鱼(从鱼市购买):用曝气后的自来水驯养3天,补充氧气以保证溶解氧的浓度。
3)实验常用仪器设备:温度控制仪分光光度计玻璃水槽抄网(尼龙制,对照和实验容器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pH计(PHS-3B) 溶解氧测定仪(JYD-1A) 水硬度计温度计电子分析天平烧杯(25,50ml)移液管(1,10ml)量筒等。
实验二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原理和操作
(2)掌握半致死浓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十分灵敏,运用毒理实验方法,观察鱼类在含有化学污染物的水环境中的反应,可以比较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高低。
鱼类毒性实验方法可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两大类。
静态实验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适宜于受试化学物在水中相对稳定,在实验过程中耗氧量较低的短期实验。
动态实验方法要求具备一定的设备,对于在水中不稳定、耗氧量较高的化学物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实验观察时,可采用动态实验方法。
本实验介绍静态实验方法。
三、实验器材
玻璃缸或搪瓷桶、重金属盐、金鱼
四、实验步骤
(1)预备实验:预备实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资料初步估计3~4个浓度,每个浓度用3~4尾鱼,观察24~48h。
进行预备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实验浓度的范围(找出引起实验鱼全部死亡和不引起实验鱼死亡的浓度);观察鱼中毒的表现和出现中毒的时间,为正式实验选择观察指标提供依据。
同时还要做一些化学测定,以了解实验液的稳定性、pH值、溶解氧的变化情况,以便在正式实验时采取措施。
(2)正式实验:
1、根据在预备实验中得到的浓度范围,其间距按等比级数插入3~5个中间浓度
实验中至少选择5个不同浓度,一般以7个浓度较常用,但所选择的浓度应包括有使实验鱼在24h内死亡的浓度,以及96h内不发生中毒的浓度。
表中第1纵行包括的浓度最常用。
实验中无论采用何种分组方法,都必须同时设对照组。
配制实验液时应先配制少量高浓度的储备液,实验时临时稀释所需浓度的实验液。
先把药液与水均匀混合后,再放入实验鱼,禁止先放入实验鱼后往实验缸中加受试药液,以免实验鱼接触到不均匀的高浓度的药液而提前死亡。
2、结果的观察:实验开始后8h进行连续观察并做好记录,8h后可做24h、48h
和96h的详细观察记录。
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特殊变化应随时记录。
观察指标包括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
理化指标是水的溶解氧、pH值、水温、硬度等,用以检查实验条件的稳定性,排除由于实验条件的变化可能带来对实验鱼的影响。
生物指标包括鱼的死亡率和由于中毒而引起的鱼的生化、生理以及形态学、组织学的变化。
鱼死亡的判断方法是当鱼中毒停止呼吸以后,用小镊子夹鱼尾柄部,5min 内不出现反应可判定为死亡。
死亡鱼必须移出实验缸,以免影响水质。
实验过程应记录24、48和96h各组鱼的死亡数。
3、实验时间与毒性判定:正式实验至少进行48h,一般是96h。
如果受试化学物
的饱和溶液在96h内不引起实验鱼死亡,可认为毒性不显著,但不能据此作出无毒的结论。
因为是否无毒,还应根据鱼的生化、生理指标的检查才能最后确定。
TLm(半数耐受限量)用以表示化学物对鱼类生存的影响,是鱼类中毒试验的重要指标,与半致死浓度LC50的意义相同。
根据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对化学物质的分级标准如下:
以48hTLm值为依据:
剧毒< 0.5×10-6
中毒0.5-10×10-6
低毒> 10×10-6
4、注意事项:
①实验水的温度、pH值、溶解氧、硬度和水量的合理与否,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必须严格控制,一般淡水鱼的水质要求如下:
Ⅰ.水温:实验中应保持鱼类原来适应的环境,温水鱼20~28℃,冷水鱼12~18℃,在同一实验中,温度的波动范围不要超过±2℃。
Ⅱ.pH:6.7~8.5
Ⅲ.溶解氧:> 4.0mg/L
Ⅳ.水量:每克鱼体重供水0.5 L以上。
通常在软水中进行。
可采用自然界的江、河、湖水,如果用自来水,则必须进行人工曝气或放置3天以上脱氯。
②实验鱼的要求:鱼类毒性实验在我国常用四大养殖淡水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金鱼、鲫鱼等。
其中以鲢鱼、草鱼应用较多。
鱼的大小不同,对毒物的敏感度有所不同,一般所来鱼苗比成鱼敏感。
在同一实验中要求实验鱼同属、同种、同龄。
鱼的平均体长7cm以下合适(鱼体长指自上颌至尾柄和尾鳍交界处的水平距离);金鱼的身宽,一般以3cm以下较合适。
每个实验浓度可用鱼10~20尾。
实验鱼必须健康,实验前在类似实验条件下驯养一周以上,驯养期间每天投饵一次。
为保证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根据驯养缸中鱼的密度和对鱼的观察,每天换水1~2次。
实验前一天停止投饵,但96h以上的实验鱼每天应给予少量不影响水质的饵料。
实验前4天要求驯养缸中鱼最好不出现死亡,即使有死亡,也不得超过10%,否则不能用于正式实验。
五、半致死浓度的计算
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中,半数致死浓度(LC50),平均耐受限(TL m),半数有效浓度(EC50)等常用来表示化学物质或工业废水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
由急性毒性试验所得数据计算LC50、TL m、EC50的原理和方法基本上是相似的。
用于计算半致死浓度的方法有多种,如概率单位法、最小二乘法、加权直线回归法、图解法、寇氏法、直线内插法等。
这里介绍常用的直线内插法。
直线内插法是图解计算LC50、TL m、EC50的一种简便方法,在水生生物毒性试验中被广泛使用。
就常规毒性试验和水质监测而论,在试验的精密度范围内,使用直线内插法一般是准确的。
所谓直线内插法,即是根据两个或多个试验浓度组的动物死亡百分数作一浓度——死亡反应线,内插所要求的一个数值。
因此,用直线内插法求半数致死浓度时,在试验设置的浓度组中必须至少存在这样两个浓度:一个要能引起50%以上的试验动物死亡,另一个出现的死亡率则要低于50%。
用直线内插法求LC50时,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以对数轴表示试验溶液的浓度,算术坐标表示试验动物的死亡百分数,绘出与试验所得数据相应的各点。
将死亡率50%上下的两点做一直线,再自所作直线与50%死亡线的交点作一垂直于纵轴的垂线,该垂线与纵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的半致死浓度。
如无半对数纸,也可用方格纸代替,但应先将浓度作对数转换,然后以纵轴表示之。
垂线与纵轴的交点为LC50的对数,故需查反对数表才得半致死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