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知识分子“寄情山水”及渴求精神世界的桃花源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每个著名学府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北京大学里有风景优美的燕园,其中的未名湖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乾隆赐予和珅,后划入北大校园,钱穆为其更名为未名湖)。清华大学是一所偏理科性质的学府,校园建设较北大而言似乎缺少浪漫气息。但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池塘总是有许多人慕名前去观赏,这仅仅是因为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

提问:《荷塘月色》的文学体裁是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勾画批注,写下你的心得;

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诵,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整体感知

当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了解学生的阅读起点)

三、表达与交流

阅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一,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段落的要点。

第二,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

第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

的意境——朦胧雅洁美好

四、思考与探究

(一)作者来到荷塘的起因是什么?为什么?

了解作者文化背景

1、政治原因

1927年4月12日,当时蒋介石政府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而朱自清是参加过“五四”运动,具有激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不满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憎恨现实。但是他毕竟是一介书生,一个柔弱的知识分子,又不能像许多战士一样起来斗争,因此内心陷入苦闷。

2、家庭危机

他在清华教书时家庭背景非常复杂,包括父子之间、继母子之间、婆媳之间的矛盾,有时矛盾还很激烈。作为家里的主心骨,其实最难。

家庭贫困

朱自清先生一生共有9个子女,据说他作此文时已有了6个。这种说法其实不准确,因为文章开始写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闰儿”是朱自清的次子朱闰生,也就意味着最少已经有两个孩子了。但是还有老人,自己的妻子,一家老小就指着朱自清先生当教授的收入来养活。

3、与朱自清先生的性格有关

据说朱自清先生的性格非常谦和、敦厚,与外界交往不多。

4、怀念家乡、好友

朱自清先生的祖籍是浙江绍兴,5岁时随家人迁到扬州,童年和读书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扬州度过的,因此扬州是他实际意义上的家乡。

好友指的是叶圣陶、夏丏尊等几位和朱自清先生交往很深的人。叶圣陶既是一个文人,也是一个革命者,所以他的思想更为进步,这一点他和朱自清先生有所不同。朱自清独处北京,想象着南方的血雨腥风,想象着自己的朋友在南方用自己的笔去战斗,思念的情感难以释怀。

(二)在荷塘,优美的景物让作者暂时忘却了烦恼。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加入“江南采莲旧俗”这一部分呢?请大家读读这部分并思考。

为什么引用古典?背景原因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以后,朱自清先生处于很困惑的状态,当时他在清华大学教书,教古典文学,于是他说:“当自己感觉无路可走的时候,我就钻进了故纸堆,研究国学。”“国学”就是中国古典文学,这两首诗都是古典文学的内容。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先生用研究国学的方式来抵御对现实的不满,在他的作品中也引用国学的内容安慰自己孤独的心。

为什么都与爱情有关?素材原因

爱情是最热烈最美好最让人难忘最让人向往的,也是最自由的,极力突出欢乐的场景。

引用的多也就意味着他对这种欢乐的场景越向往,想象欢乐越多越能抵御自己内心的忧愁。

五、文化传承与理解

作者出门是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到最后从这苦闷中解脱出来了吗?

从家里出来——在路上——荷塘边——回去的路上——又回到家里。

不宁静——求静——得静——出静

夜游荷塘是朱自清先生做的一个“梦”!是一次精神世界的畅游——灵魂的畅游!

比较阅读《桃花源记》

去荷塘——在荷塘——离开荷塘

去桃花源——在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荷塘月色》是写实散文吗?

一):朱自清先生写作此文时任教于清华大学,人们都认为《荷塘月色》所写之景是清华园中的荷塘。但据人回忆,当年清华园确乎有一个荷塘,可是其地杂草丛生,断砖残瓦,冷落凄凉,与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美景判若两极。

二):叶圣陶先生在读了《荷塘月色》等文章后说:“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意,见得不怎样自然⋯⋯”

三):《荷塘月色》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第四自然段首句写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无边”“曲曲折折”“弥望”这些形容词能形容的宛若江南苏州的太湖、杭州的西湖,清华园荷塘能比吗?

四):《荷塘月色》第六自然段结句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结果文章一发表,有读者马上指出,说蝉在晚上不鸣叫。朱自清先生自感不妥,公开表示以后文章在重版时加以纠正。

五):《荷塘月色》第三自然段第二句写道:“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显然是以现实世界作为参照系的概念。

荷塘、桃花源是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

宁静而幽雅、富有情趣而自由自在的生存环境,岂止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一切“以独立的身分、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 !具有现代意义的当代知识分子所渴望的生存空间。可以说,“荷塘”世界对知识分子而言是永远需要的,永远喜爱的,永远企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