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运动生理学实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03
运动生理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2.掌握运动生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3.了解主要的运动生理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4.能够分析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
5.培养学生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1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运动适应和适应性变化、运动损伤与康复等。
2.运动生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知识2.1肌肉的构成和功能:肌原纤维和肌纤维束、肌肉收缩机制等。
2.2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肌、肺和气道、呼吸过程等。
2.3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心脏、血管、血液循环等。
2.4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
3.主要的运动生理指标及其测定方法3.1 最大摄氧量(VO2max)和阈值3.2心率和血压的变化3.3血乳酸浓度的变化4.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4.1肌肉的变化:肌肉收缩力、耐力和协调性等。
4.2呼吸系统的变化:肺通气量、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等。
4.3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心率、心输出量和血压等。
4.4神经系统的变化:心血管神经调节和运动控制。
三、教学方法1.综合运用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
3.组织实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运动生理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概念导入1.1运动生理学是一个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性变化的学科,是运动科学的重要分支。
1.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运动适应和适应性变化、运动损伤与康复等。
2.概念解析2.1肌肉的构成和功能:肌原纤维和肌纤维束是肌肉组织的基本单位,肌肉收缩机制是肌肉发生力的机制。
2.2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肌是呼吸的主要肌肉,肺和气道对呼吸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2.3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心脏负责泵送血液,血管负责输送血液,血液循环将血液循环于全身。
《运动生理学教案》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机体的基本生理特性及生理机能调节的方式和特点;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不同水平及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三节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第四节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五节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第六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教学重点难点: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任务;机体的基本生理特性和生理机能调节的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概述1、运动生理学的概念人体生理学(human phys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sports physiology)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的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促进儿童少年的正常发育、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防治某些疾病,提高运动机能术水平的目的。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assimilation);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化过程(dissimilation)。
在物质合成时,即在同化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而在物质分解时,即在异化过程中将释放出能量。
因此,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代谢(material metabolism)和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是同时进行的。
运动生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掌握人体运动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3.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和作用;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1.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的学科。
1.2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生理系统的影响;•运动对身体代谢、能量消耗、体温调节等生理过程的影响;•运动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 人体运动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2.1 心血管系统的变化运动时,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流量增加,从而提高了心肌的供氧量和代谢水平。
此外,运动还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修复,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2 呼吸系统的变化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肺活量增加,氧气摄取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加,从而提高了肺部的气体交换效率。
此外,运动还可以促进肺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肺泡表面积,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2.3 神经系统的变化运动时,大脑皮层和下丘脑释放出多巴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产生愉悦感和快感,提高了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此外,运动还可以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修复,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水平,预防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2.4 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运动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增加,促进脂肪分解和糖原分解,提高了能量供应。
此外,运动还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3. 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和作用3.1 健康效益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3.2 运动损伤过量的运动或不当的运动方式可能会导致肌肉拉伤、韧带损伤、骨折等运动损伤,影响身体健康。
4. 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以下科学实验:4.1 心率的测量通过测量不同运动强度下的心率变化,了解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教案一、第一章:运动生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掌握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教学内容a.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c.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教学活动a. 讲座: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实验室参观:了解研究方法和技术c. 小组讨论:了解发展历程和现状4. 教学评估a.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运动生理学的理解程度b. 实验室报告:评估学生对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学习效果c.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发展历程和现状的了解程度二、第二章:运动与神经系统1. 教学目标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掌握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传递过程。
了解运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2. 教学内容a.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b. 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传递过程c. 运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3. 教学活动a. 讲座: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b. 实验室实验:观察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传递过程c. 小组讨论:探讨运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4. 教学评估a.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理解程度b. 实验室报告:评估学生对兴奋传递过程的学习效果c.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与神经系统关系的了解程度三、第三章:运动与肌肉系统1. 教学目标了解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掌握肌肉收缩的机制。
了解运动与肌肉系统的关系。
2. 教学内容a. 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b. 肌肉收缩的机制c. 运动与肌肉系统的关系3. 教学活动a. 讲座: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b. 实验室实验:观察肌肉收缩的机制c. 小组讨论:探讨运动与肌肉系统的关系4. 教学评估a.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肌肉系统的理解程度b. 实验室报告:评估学生对肌肉收缩机制的学习效果c.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运动与肌肉系统关系的了解程度四、第四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1. 教学目标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转《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一、实验目的1.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掌握运动对心血管、呼吸、肌肉等系统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1.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时,心脏输出量增加,血管舒缩功能调节,血压变化等。
2.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肺活量变化等。
3. 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运动时,肌肉收缩力量和耐力增加,肌肉纤维类型变化等。
三、实验器材与方法1. 实验器材:心电图机、血压计、肺活量计、计时器、皮尺、运动器材等。
2. 实验方法:(1)心血管系统实验:测量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血压、心率、心电图等指标。
(2)呼吸系统实验:测量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呼吸频率、深度、肺活量等指标。
(3)肌肉系统实验:测量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肌肉力量、耐力等指标。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注意事项,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数据测量,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数据分析:比较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指标差异,分析运动对各系统的影响。
五、实验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安全:遵守实验规程,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发生意外。
2. 准确测量:保持仪器设备清洁、准确,确保测量数据真实可靠。
3. 尊重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尊重实验对象的意愿,遵循伦理原则。
4. 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协作顺畅,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六、实验拓展1. 探讨不同运动项目对各生理系统的影响差异。
2. 分析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3. 研究运动生理适应机制及其生理心理学意义。
1. 报告结构:包含实验目的、原理、器材与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
2. 数据处理:用图表形式展示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阐述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八、实验评价2. 评价方法:教师评分、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
《运动生理学》教案一、第一章:运动生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对运动生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a.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b.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c.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教学活动:a.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生理机制b. 介绍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案例c. 讨论运动生理学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二、第二章:运动与神经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掌握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对神经系统与运动调控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运动与神经系统的概述b. 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c. 运动与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3. 教学活动:a. 分析运动过程中的神经调控机制b. 通过实例了解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c. 探讨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和运动与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三、第三章:运动与肌肉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肌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肌肉系统与运动关系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肌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b. 运动对肌肉的影响c. 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方法3. 教学活动:a. 分析肌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b. 通过实验或实例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c. 讨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方法及其应用四、第四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掌握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心血管系统与运动关系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b.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c. 运动与心血管健康的相互关系3. 教学活动:a. 分析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b. 通过实验或实例了解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c. 讨论运动与心血管健康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建议五、第五章:运动与呼吸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呼吸系统与运动关系的兴趣。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一、课程所属类型及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专业:体育教育本科(四年制)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运动生理学实验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研究生理学的基本方法,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是学生逐步掌握人体基本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以及反映各种体育锻炼和训练对人体某些功能有影响的生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
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验证和巩固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科学的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实验要求:⑴实验前:认真预习,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所需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⑵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耐心的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随时记录实验结果,遵守实验室的规则。
注意安全及节约实验材料,药品和其他物品,爱护器材。
⑶实验后:整理实验仪器,所用器械应擦洗干净,打扫实验室卫生。
整理实验记录,认真书写并按时交实验报告。
三、学时分配及实验项目表本课程实验共安排10学时,为必选实验。
四、实验课的考核实验课的考核内容分两部分: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
实验报告占30%,根据实验报告上交次数、书写是否认真及结论的准确性进行评分;实验操作占70%,根据出勤率,实验态度,操作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爱护仪器设施进行评分。
五、实验指导(参考)书和实验报告:1、实验指导书:《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实验报告的要求⑴实验报告书写应注意文字简练、通顺、清楚、整洁。
⑵注明姓名、班级、实验日期。
⑶实验方法和步骤一般不作描述。
⑷实验结果应将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实事求是的准确的描述。
⑸运用以学过的理论和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并指出实验结果的生理意义。
如出现非预期的结果,应考虑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八、主要实验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1、沈岳良等主编现代生理学实验教材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2、辜清等主编人体组织学与人体解剖学试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3、左明雪主编人体解剖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4、伯树令等主编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版5、孙久容等主编生理学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版九、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1、教学方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就课程的各部分内容,分别采用详细讲解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采用引导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教案(一)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实验课课程编码:xxxxx教案编写人:xxx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运动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分析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以及不同运动对身体产生的生理效应。
教学内容:1. 运动生理学简介: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2. 运动生理实验装置和常用仪器介绍;3. 实验一:心率和运动的关系;4. 实验二:肌电图在运动中的应用;5. 实验三:运动的代谢效应;6. 实验四:运动对血压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简要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启发学生对运动生理实验的兴趣;2. 理论讲解:讲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实验装置和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3. 实验一:心率和运动的关系a. 实验目的:了解心率和运动的关系,探究不同强度运动对心率的影响;b. 实验步骤:i. 学生自愿参加实验,并记录自己的静息心率;ii. 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例如快步走、慢跑等,每次持续10分钟;iii. 每次运动结束后,测量心率并记录下来;iv. 分析心率和运动强度的关系。
c. 实验讨论:学生讨论运动对心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生理机制。
4. 实验二:肌电图在运动中的应用a. 实验目的:了解肌电图在运动中的应用和原理;b. 实验步骤:i. 将肌电传感器粘贴在腓肠肌上;ii. 进行简单的运动,例如屈膝和伸膝动作;iii. 通过肌电图仪器观察和记录肌电信号变化;iv. 分析肌电信号和运动动作之间的关系。
c. 实验讨论:学生讨论肌电图的应用前景和运动肌肉控制的原理。
5. 实验三:运动的代谢效应a. 实验目的:了解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b. 实验步骤:i. 测量学生的身高、体重和静息代谢率;ii. 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例如步行、慢跑、跳绳等,每次持续10分钟;iii. 运动结束后,测量学生的体温和代谢率;iv. 分析运动强度、体温和代谢率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 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 理解人体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分析运动过程中的生理现象。
- 能够根据运动生理学原理制定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运动生理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 人体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
2. 教学难点:- 运动生理学原理在实际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2)提出问题:什么是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生理学有什么作用?2. 课堂讲授(1)讲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阐述人体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
(3)分析运动生理学原理在实际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运动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结果。
4. 实践操作(1)教师演示运动生理学实验操作步骤。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运动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运动训练中?(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运动生理学》2. 教学课件3. 实验器材:运动生理学实验装置4. 教学视频:运动生理学实验演示六、课时安排本教案适用于2课时教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运动生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掌握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1.2 运动与身体功能的关系分析运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影响。
探讨运动对肌肉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的作用。
第二章:运动与神经系统2.1 神经系统的概述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控机制。
2.2 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探讨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传导和肌肉收缩的机制。
分析运动学习中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第三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3.1 心血管系统的概述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
3.2 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运动对心脏功能、血管弹性和血液循环的影响。
分析运动对血压、心率和血流量的影响机制。
第四章:运动与呼吸系统4.1 呼吸系统的概述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呼吸系统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
4.2 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探讨运动对肺活量、呼吸频率和气体交换的影响。
分析运动对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的调节机制。
第五章:运动与肌肉系统5.1 肌肉系统的概述了解肌肉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肌肉的生理特性和解剖结构。
5.2 运动对肌肉功能的影响探讨运动对肌肉力量、耐力和肌肉纤维类型的变化。
分析运动训练对肌肉适应性的机制。
第六章:运动与能量代谢6.1 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了解能量代谢的定义、测量和意义。
掌握能量代谢的三个阶段:基础代谢率、运动代谢率和恢复代谢率。
6.2 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不同强度和类型运动对能量消耗的影响。
分析运动对糖酵解、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代谢的作用。
第七章:运动与内分泌系统7.1 内分泌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激素的作用和调节机制。
掌握运动对激素水平的影响,包括儿茶酚胺、生长激素、胰岛素等。
7.2 运动与激素调节的关系探讨运动对激素分泌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分析运动对代谢、生长和生殖功能的调控作用。
第八章:运动与免疫系统8.1 免疫系统的概述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免疫应答过程。
《运动生理学教案》课件一、前言1. 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运动生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的学科,越来越受到关注。
通过学习运动生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人体在不同运动项目、强度和时间下的生理反应,为运动训练、健身活动和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
二、课程内容1.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使学生对运动生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讲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关节、肌肉等,并阐述其在运动中的功能。
3.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如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能量代谢等。
4. 运动与心血管系统分析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包括心率、血压、心脏泵血功能等方面的变化。
5. 运动与呼吸系统讲解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包括肺活量、通气量、氧气供应等方面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运动实践,观察和记录生理反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
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7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运动生理学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4. 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进行实践操作教学。
《运动生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运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等的影响。
3. 了解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3.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4.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5. 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以及运动对各个系统的影响。
2. 教学难点: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以及运动对各个系统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和意义。
3. 小组讨论法:探讨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让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运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等的影响,让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
4. 分析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重要性。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运动生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运动生理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学术文章、研究案例等,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运动生理学的最新发展。
3. 实验室资源:如有条件,可利用实验室设备,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实际应用。
《运动生理学》教案一、第一章:绪论1. 学习目标: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a.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c. 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3. 教学活动:a. 讲解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介绍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c. 分析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案例4. 作业:课后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具体应用。
二、第二章:运动与神经系统1. 学习目标:掌握运动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 教学内容:a. 运动神经系统的组成b. 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c. 运动过程中神经系统的作用3. 教学活动:a. 讲解运动神经系统的组成b. 介绍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4. 作业:通过观察运动员比赛视频,了解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具体作用。
三、第三章:运动与肌肉系统1. 学习目标:了解肌肉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 教学内容:a. 肌肉系统的组成b. 肌肉系统的功能c. 运动过程中肌肉系统的作用3. 教学活动:a. 讲解肌肉系统的组成b. 介绍肌肉系统的功能c. 分析运动过程中肌肉系统的作用4. 作业: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不同类型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
四、第四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1. 学习目标: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
2. 教学内容:a.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b. 心血管系统的功能c. 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变化3. 教学活动:a. 讲解心血管系统的组成b. 介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4. 作业:观察运动员在进行不同强度运动时的心血管反应。
五、第五章:运动与呼吸系统1. 学习目标: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 教学内容:a. 呼吸系统的组成b. 呼吸系统的功能c. 运动过程中呼吸系统的作用3. 教学活动:a. 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b. 介绍呼吸系统的功能c. 分析运动过程中呼吸系统的作用4. 作业:课后阅读相关文献,了解不同类型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转《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第一章:介绍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1.1 实验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解释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对于理解运动生理学理论的重要性强调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的作用1.2 实验课程的内容和安排介绍实验课程包括的各个方面,例如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运动对生理系统的影响等详细说明每个实验课程的时间安排和具体内容第二章:运动生理学基本概念2.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解释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强调运动生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2.2 运动生理学的重要概念介绍运动生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例如运动、运动生理反应、运动适应等解释这些概念的定义和重要性第三章: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1 运动对心脏的影响解释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包括心率、心输出量、心肌收缩力等介绍运动对心脏形态和结构的影响3.2 运动对血管的影响解释运动对血管功能的影响,包括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增加等介绍运动对血管形态和结构的影响第四章: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4.1 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解释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包括呼吸频率、潮气量、肺活量等介绍运动对呼吸肌的影响4.2 运动对气体交换的影响解释运动对气体交换的影响,包括氧输送、二氧化碳排出等介绍运动对肺功能的影响第五章: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5.1 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解释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包括大脑功能、神经传导速度等介绍运动对认知功能和学习能力的影响5.2 运动对周围神经系统的影响解释运动对周围神经系统的影响,包括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力量等介绍运动对神经适应和神经可塑性的影响第六章: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6.1 运动对肌肉力量的影响解释运动如何影响肌肉力量,包括最大力量和耐力力量的增加介绍肌肉纤维类型和运动对它们的影响6.2 运动对肌肉耐力的影响解释运动如何提高肌肉耐力,包括心肺耐力和肌肉耐力的提升介绍不同类型的运动对肌肉耐力的影响第七章: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7.1 运动对能量消耗的影响解释运动如何增加能量消耗,包括运动时能量的来源和去向介绍运动对基础代谢率和运动代谢率的影响7.2 运动对能量供应系统的影响解释运动如何影响能量供应系统,包括糖原储备和有氧耐力介绍不同类型的运动对能量供应系统的影响第八章: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8.1 运动对激素分泌的影响解释运动如何影响激素分泌,包括生长激素、胰岛素、皮质醇等介绍运动对激素平衡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的影响8.2 运动对内分泌疾病的影响解释运动如何帮助治疗和预防内分泌疾病,例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介绍运动对内分泌系统健康的促进作用第九章: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9.1 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解释运动如何影响免疫功能,包括免疫细胞的活动和免疫调节介绍运动对抵抗力和对感染的影响9.2 运动对慢性疾病的影响解释运动如何帮助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介绍运动对慢性疾病康复和预后的影响第十章:运动生理学的应用和未来发展10.1 运动生理学的应用领域介绍运动生理学在运动训练、康复医学、健康促进等领域的应用强调运动生理学在提高运动表现和促进健康中的重要作用10.2 运动生理学的未来发展探讨运动生理学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包括新技术的应用、个性化训练等强调运动生理学在推动体育科学和人类健康发展的潜力重点解析重点:1.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内容安排。
运动生理学教案运动生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明确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提高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损伤,促进健康。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基础知识: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呼吸、循环、运动等,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2、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变化:通过实验和演示,讲解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
3、运动对人体的影响:阐述运动对人体的积极作用,如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等。
4、运动损伤的预防:介绍运动过程中常见的损伤及预防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如何避免运动损伤。
5、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测量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加深学生对运动生理学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1、引言:介绍运动生理学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正文讲解:按照基础知识、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变化、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实践操作的顺序,详细讲解教学内容。
3、课堂互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结尾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运动生理学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根据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回答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课后自行查阅资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实践操作: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运动生理学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对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取得收获。
六、教学资源1、教材及参考书:提供相关教材和参考书,供学生自学和深入阅读。
2、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如心率监测器、呼吸仪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西安体育学院授课教案
西安体育学院授课教案
西安体育学院授课教案
西安体育学院授课教案
西安体育学院授课教案
西安体育学院授课教案
西安体育学院授课教案
西安体育学院授课教案
西安体育学院授课教案
西安体育学院授课教案
西安体育学院授课教案
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锌溶液蒸馏水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3.充分摇匀、离心(2000R/min)10min,另取3支试管继续如下操作
上清液δ—萘酚溶液双乙酰溶液0.5
1.0
0.5
0.5
1.0
0.5
0.5
1.0
0.5
蒸馏水 2.5 2.5 2.5
4. 混匀37℃水浴15—20min,空白管调0,540nm比色。
计算:
CK单位=(OD测/OD标)x1/标准管肌酸含量(umol)x1/反应时间(h)x1/血清用量(ml)
= (OD测/OD标)x0.17x1/0.5x1/0.1
= (OD测/OD标)x3.4
正常值0.5-3.6单位或8-60U/L。
四、结果评定(10分钟)
1、血清CK活性的变化可作为评定骨骼肌微细损伤及其适应与恢复的重要生化指标。
2、根据血清CK变化来调节训练强度是科学的,对防止过度疲劳也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体育学院授课教案
西安体育学院授课教案
学内容及组织教法1.心率变异 2.向量心电图分析 3.频谱心电分析
4.左心室收缩时间间期 5.左心室舒张间期 6.心脏泵血功能
7.左心室舒张功能8.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
左心室收缩时间间期(STI)检测
(一)目的和原理(10分钟)
心脏收缩时间间期(STI)是评价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系统。
目前,测定STI已成为检查心脏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是利用心脏机械活动有关的可在体表描记出的低频机械振动,主要指颈动脉搏动图(CPT 或CAR)和心尖搏动图(ACG),因常与心电图(ECG)、心音图(PCG)同步记录判定心脏功能。
测定STI的测定指标有14项,其中8项较为重要,并根据这些指标作了大量正常人及冠心病、先心病、糖尿病患者等的对比测定,制定了心功分级标准。
在评定心脏收缩功能的众多指标中,以左室射血前期(PEP)与左室射血时间(LVET)的比值最为敏感、可靠;与心血管造影时测得的射血分数( EF)有显著负相关(r=-0.90) 。
PEP/LVET、ICT/LVET、ICT、Q-U、PWTT在冠心病、主动脉病变和心力衰竭等辅助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实验器材(5分钟)
多功能心功检测仪、酒精、生理盐水、导电膏
(三)生理信号、标志点、参考指标(5分钟)
STI检测时同步录取心电图(ECG)、心音图(PCG)、颈动脉波动图(CAR)
三路生理信号,识别R、Q、S
1
、S
2
、U、HW、PM、IN等生理标志点,经分析处理可输出16个生理参数(图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