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K12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6古代诗词二首破阵子教案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8.33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课时卖炭翁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
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
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
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
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
名为“宫市”,其实夺之……《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
破阵子一、教学重点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
二、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填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
“破阵子”是(词牌名)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西江月)(沁园春)等。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目标展示】1.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2.理解本词通过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新知研习】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词的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
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
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他出生在北方。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3.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
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是基于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的教学要求而设计。
本篇课文为唐代诗人辛弃疾所作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该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技巧,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进行文学鉴赏。
二、教学目标•了解唐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熟练掌握《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能力;•提升学生的鉴赏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向学生介绍本篇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简要介绍唐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他为什么会写这首诗。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认真阅读诗歌全文,并回答以下问题:•诗歌的主体是什么?•诗歌的情景是什么?•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想?3. 语言分析针对全诗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分析。
在分析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诗歌的形象和意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4. 表达思想让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读后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诗歌的感染力和美感;•诗歌的意义和价值;•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5. 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练习,如背诵全文、填写名句、口头解析等。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结束后,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课堂表现: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思维活跃等。
•作业表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水平,如是否准确把握诗歌的意义,是否使用到相关的语言技巧等。
五、结语通过本篇教案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唐代诗人辛弃疾的创作,加深对《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破阵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破阵子》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破阵子》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中国文学中一篇重要的抒情叙事诗。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将其收录,并编写了相应的教学材料,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这篇经典的诗歌作品。
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理解《破阵子》的基本情节,把握它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2.能够领悟《破阵子》的抒情主题,理解其中的意境、情感和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4.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流程及具体实施方法1. 情境营造(5分钟)在课前的引导下,教师应适当营造情境,使学生能够进入《破阵子》的世界。
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战争的氛围和辛弃疾的抒情情感。
2. 理解课文(30分钟)接着,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破阵子》的教材,要求学生先自己默读一遍,然后再集体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注重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接着,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理解的不同角度和看法。
3. 领悟抒情主题(20分钟)在对课文基本情节和寓意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指导,即让学生领悟《破阵子》的抒情主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体现抒情主题的提示和重点句子,并进行讲解和分析。
同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进行个人感受表达和分享,以便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4. 欣赏诗歌并反思(25分钟)在领悟了抒情主题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破阵子》这篇诗歌作品,并让学生对其评价和反思。
其中,教师可以适时加入相关的文学知识,如诗歌的排比、寓言等,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三、教学反思本次课程虽然按照预设的计划进行,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课堂时间有限,需要教师在处理教材细节和引导学生抒情表达之间做出平衡。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较为深奥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诗歌主题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歌欣赏的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2)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成果:各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与解析:(1)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深入剖析诗歌主题。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提高创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7. 布置作业:(1)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分析其他古代诗词,体会其艺术魅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背诵和创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诗中的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领悟诗歌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主旨的领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解释。
2. 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进行讲解。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破阵子”这个词语吗?它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主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诗中的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领悟诗歌的主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以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5.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2)结合课后习题,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诗歌理解测试,通过测试成绩了解学生对《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掌握程度。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破阵子?春景》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鉴赏诗歌中佳妙的炼句炼字.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二、学习过程设计导语: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格高调远,清新脱俗。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晏殊词。
(一)知人论世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晏词工巧秾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阅读鉴赏晏殊《破阵子?春景》齐读:《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二)解读文本.理解内容春社将近,已见燕子归来,清明时节,梨花刚落。
水池上生出三四点碧绿的青苔,树叶底下传来一两声黄鹂的啼叫。
白天长了,柳絮开始飘飞了。
看那两位邻家少女,在桑林路上相逢,笑问对方:“怎么这样高兴?” “怪不得我昨夜做了一个好梦呢,原来是今天大家斗草,我得了头彩!”说着,两个人笑逐颜开。
.品味鉴赏.赏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写景之妙。
.“碧苔”“黄鹂”色彩鲜艳、清新明丽,写出了春光的美好。
.“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飞絮”写春态之美:绘声绘色绘形,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
.“三四点”“一两声”看似实写,实为虚写。
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师:春光明媚,生机跃动,燕子的翩然来临,梨花的乍谢枝头,碧苔的油然萌生,柳絮自在轻飏,树叶深处偶尔一两声婉转的黄鹂啼鸣,好一番慵适与惬意。
板书:赏景: 紧扣意象分析特征注意角度把握情感.试想下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东邻女子的个性的?东邻女的个性形象是怎样的?()表情:笑:巧笑T笑从双脸生。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和解读《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这首唐诗,包括诗歌的意象、情感和文化背景。
2.能够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了解韵律和断句的作用。
3.能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爱情的感触,培养对诗歌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
课前热身
1.通过展示燕子的图片或播放燕子的鸣叫声,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燕子的形象和传统文化中燕子的象征意义。
2.谈论学生对故乡的感受和回忆,开展“我故乡的美景”讨论活动,以便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有更深刻的情感共鸣。
课堂讲解
1.讲解唐代律诗的艺术特点,包括五言和七言律诗的韵律和节奏,以及不同句式的运用效果和意象。
2.讲解《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文化背景,包括唐朝贵族文化和诗歌家族的传统,强调“边塞”和“离别”的主题在唐诗中的重要性。
3.分析诗歌的词意和文本结构,强调作者借燕子归巢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
课堂活动
1.朗诵《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诗歌,让学生感受韵律和断句的作用,理解语言的表达效果和意象的感染力。
2.分为小组讨论或个人回答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借代和意象,解读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3.培养学生写诗的兴趣和能力,引导他们写一首自己的家乡诗或对燕子的感受。
教学评价
本教案通过结合多种教学策略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共鸣。
学生学习了唐代律诗的艺术特点、熟悉了《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的文化背景,掌握了诗歌朗诵和解读的技巧,写作了自己的诗作。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课程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情感、审美和文化层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达到背默(重点)2、通过小组活动,整体感知该词内容;3、赏析这首词;(重难点)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祖国诗词的感情。
学习思路:1、检查预习,朗读背默,初步感知2、研读该词,关注内容,再次感知3、掌握方法,赏析词句,加深理解4、知识链接,拓展延伸,学以致用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及相关设备。
预习指导1、读《破阵子》,解决生字生词2、搜集作者情况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是词的故乡。
我们为有如此厚重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
唐诗因为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而博大精深,宋词因为有了苏轼、陆游、李清照而流光溢彩。
历史的车轮滚到宋朝,辛弃疾的诞生,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出示课题)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一(检查预习,朗读背默,初步感知)请我们根据自己的预习,回答1、2、3题。
1、如果你是辛弃疾纪念馆的一名导游,请根据你的预习,用30—50字介绍辛弃疾。
(生介绍。
师总结要点:南宋爱国豪放)2、读背的第一要求是:读准字音。
请读准加线字的字音。
陈同甫麾下炙五十弦的卢霹雳(一读安排:师生齐读)3、读背的第二要求是:认准字形。
请在文中用红笔标出你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
(二读安排:一齐重读易错字)让我们完成4、5题4、读背的第三要求是:读懂内容。
请结合课下注释,译出该词大意,不懂的和同学老师商量。
注意“八百里”、“五十弦”、“塞外声”、“的卢”的含义。
(生质疑,师生解疑。
学生说出该词大意。
)(三读安排:重复读每句最后几个字)5、读背的第四要求是:读出变化和感情。
请小组讨论该词中(1)哪一句应该读得最急切;(2)哪一句应读得最激昂;(3)哪一句应该读得最深情;(4)哪一句应停顿最长。
(四读安排:单个读)6、读背的第五要求是:讲究技巧和方法。
请尝试用下面的方法,(更欢迎用自己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背诵该词。
《破阵子》 《古代诗词二首》是苏教版七(下)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中的一篇诗文,本文为我们提供了白居易的《卖炭翁》和辛弃疾的《破阵子》
,两首诗反应了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内心世界,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用心体会,把握语言描写。
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朗读节奏,提升朗读水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领会本词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壮志雄心;
2. 结合现代生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爱国情操。
重点分析诗词所描述的场面。
【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时代特点,分析诗词的意境。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3.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以前学过的辛弃疾的诗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这两首诗词我们都很熟悉,今天我们跟随两位诗词大家,欣赏他们的另外两篇诗词,寻找作者在词中表达怎样的感情。
二、资料链接
简介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他是伟大的豪放派词人,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辛弃疾还是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三、整体感知
1. 检查预习情况
伐薪(xīn)两鬓(bìn)辗冰辙(niǎn)翩翩(piān)
系向(jì)分麾(huī)下炙(zhì)霹雳(pī lì)
挑灯(tiǎo)的卢(dí)两骑(jì) 称敕(chì)
2.熟读课文,感知语境,小组交流。
四、课文分析
(一)整体分析
1.解释题目?
“破阵子”——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题目。
2.用“/”划出诗句的停顿。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主要内容。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
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
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
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
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
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
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
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
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
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二)细节描写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什么要“醉”?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
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
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树立了一位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
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长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
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
5.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战士们分食着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塞外战歌。
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
一是点明了点兵的季节,二是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对仗,比喻。
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觉和
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
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
明确:不是。
“君王天下事”,作者看来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致的。
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已。
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名。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小重山》词中,也说“白首为功名”这些都是指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
8.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9. 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词中表达了作者渴望驰骋疆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但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感悟体会
谈一谈学习了本首诗词你有那些收获?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