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4-单元14-课时2 考点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29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A。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2怎样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一,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只承认前者而否认后者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片面夸大后者的作用而否认前者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基础,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性的,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原理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开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开展,有破坏作用.[方法论]1.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相结合;3.树立正确的意识观,促进事物的开展.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与方法论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所有的事物都在运动,要辩证地看问题,开展地看问题.[方法论](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又要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1.既坚持唯物论,又要坚持辩证法;2.既反对唯心主义,又反对形而上学.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1.概念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一是说事物在它开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X围内没有进展某种特殊的运动。
[原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如此导致相对主义和狡辩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关系首先,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迟早也要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迟早也相应发生改变。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正确的反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注意: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受到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 (2)方法论要求:(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注意: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
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①我们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作用。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原因:①②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方法论要求:①联系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公共基础知识中重要的一部分考点,其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公基考试中又是贯穿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热门考点,成为考生们不可忽视的考查内容。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这一原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物质决定意识。
二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一、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而对于意识而言,从它的产生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它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映像,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产生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事物。
从两者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先有了客观存在之后,意识才相应产生,倘若客观存在发生变化,那么意识也会相应变化。
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它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区别在于是否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三、真题演练【例1】下列关于物质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意识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B.物质决定意识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D.意识决定物质【优公解析】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所以,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依赖于物质而存在。
A、D选项说法错误。
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C选项忽略了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故答案选B。
【例2】(多选)习总书记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其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的前提和条件,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三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联系的特点: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特点: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四事物的永恒发展五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把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