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规范培训教材
- 格式:pdf
- 大小:14.67 MB
- 文档页数:35
临床技能“三基”岗前培训教材(协和医院内部资料)一、理论部分第一节 输血【适应证】基于不同的治疗目的,输血可作为不同的治疗手段,也就有不同的适应证。
一、替代治疗。
二、免疫治疗。
三、置换治疗。
四、移植治疗。
【不良反应】一、溶血性不良反应。
1.急性输血相关性溶血: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的溶血。
常出现高热、寒战、心悸、气短、腰背痛、血红蛋白尿甚至尿闭、急性肾衰竭和DIC表现等。
实验室检查提示血管内溶血。
该类溶血的原因有:①供、受血者血型不合(ABC)血型或其亚型不合、Rh血型不合);②血液保存、运输或处理不当;③受血者患溶血性疾病等。
处理该类溶血应及时、周全,如:立即终止输血,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碱化尿液、利尿,保证血容量和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血压,防治肾衰竭和DIC,必要时进行透析、血浆置换或换血疗法等。
2.慢性输血相关性溶血:又称迟发性输血相关性溶血,常表现为输血数日后出现黄疸、网织红细胞升高等。
多见于稀有血型不合、首次输血后致敏产生同种抗体、再次输该供者红细胞后发生同种免疫性溶血。
处理基本同急性输血相关性溶血。
二、非溶血性不良反应1.发热:非溶血性发热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可达40%以上。
其主要表现是输血过程中发热、寒战;暂时终止输血,用解热镇痛药或糖皮质激素处理有效。
造成该不良反应的原因有:①血液或血制品中有致热原;②受血者多次受血后产生同种白细胞或(和)血小板抗体。
预防该不良反应的常用方法是:输血前过滤去除血液中所含致热原、白细胞及其碎片。
2.过敏反应:输血过程中或之后,受血者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为全身皮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血压下降等。
该不良反应的原因有:①所输血液或血制品含过敏原;②受血者本身为高过敏体质或多次受血而致敏。
处理该不良反应时,一要减慢甚至停止输血,二要抗过敏治疗,有时尚需解痉(发生支气管痉挛时)、抗休克处理。
3.传播疾病:经输血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主要有各型病毒性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征(AIDS)、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感染、疟原虫感染,及污染血导致的各种叫能的炳原微生物感染。
《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考核大纲卫生部办公厅公布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印制2002.5使用说明一、每个培训的对象均应通读《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全套教材。
二、采供血机构各岗位应按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医发[2002]41号规定,精读相应的部分。
(一)血站1.Ⅰ类:献血组织人员、采血人员和管理人员,精读导言册,第一册。
2.Ⅱ类:检验、质量控制、血液研究等人员,精读第二册,第三册,导言册的第四章(质量和质量保证)。
3.Ⅲ类:血库、成分制备等人员,精读导言册、补充教材(成分输血)。
4.Ⅳ类:与采供血业务相关的后勤人员,精读导言册。
(二)单采血浆站1.Ⅴ类:采浆人员和管理人员,精读导言册,第一册。
2.Ⅵ类:检验、质量控制人员,精读第二册,第三册,导言册的第四章(质量和质量保证)。
三、本大纲划线部分为泛读部分;未划线部分的为精读部分。
1 导言册1.1 本册简介(略)1.2 专业守则1.2.1 采血部门护理人员的职责1.2.1.1 采血部门护理人员的职责1.2.1.2 六条护理人员职责1.2.2 病理实验室技术人员职责1.2.2.1 病理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职责1.2.2.2 技术人员四条职责1.2.2.3 参与医务人员诊断时,技术人员应做的工作1.2.2.4 医生和技术人员发生摩擦的原因(泛读)1.2.2.5 医生申请用血发生不规范行为时技术人员应做的工作1.2.3 保密原则1.2.3.1 明确在输血日常工作中确保机密的责任人1.2.3.2 在输血日常工作中涉及机密的对象和内容1.2.3.3 明确在正常情况下或有些情况下将化验结果告知献血者或患者的责任人(泛读)1.2.3.4 所有临床和实验记录保密工作应做到的四个方面1.2.4 行为和着装标准1.2.4.1 所有从事血液采集、制备、检验人员的行为标准1.2.4.2 所有从事血液采集、制备、检验人员所接触人的范围及行为方式1.2.4.3 护理和技术人员的着装标准1.2.5 专业组织(泛读)参考英国医学实验科学研究院职业规范,清楚你所在的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制定的实验室职业规范(泛读)1.3 安全规程1.3.1 安全职责1.3.1.1 血站或实验室专职负责安全的人员的安全职责1.3.1.2 实验室每位操作者的安全职责1.3.2 认清危及安全的潜在因素1.3.2.1 不应在实验室内采血的理由1.3.2.2 采血人员工作时面临的主要危险因素1.3.2.3 污染的针头的正确处理措施1.3.2.4 实验室人员工作时面临的主要危险因素1.3.2.5 实验室安全准则的主要内容1.3.2.6 实验室布局对安全的影响1.3.3 工作服和防护装置1.3.3.1 采血部门工作人员工作服的要求1.3.3.2 实验室工作人员和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防护工作服的要求1.3.3.3 实验室的防护装置1.3.4 血液从流动采血点至血库的运输1.3.4.1 血液从流动采血点运至血库的要求1.3.4.2 发生血液泄漏时的处理措施1.3.5 标本的发送(泛读)1.3.5.1 安全邮寄标本的基本规程(泛读)1.3.5.2 打开收到的邮寄标本的要求(泛读)1.3.6 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处理1.3.6.1 将实验室废弃物分为传染性和不具备传染性两类的好处1.3.6.2 实验室废弃物理想的处理方式1.3.6.3 玻璃器皿和其它容器的处理方法1.3.6.4 以掩埋法处理废弃物的要求:①少量废弃物时;②大量废弃物时1.3.6.5 具有传染性血液的理想的处理方法1.3.6.6 没有条件焚烧具有传染性血液时的处理方法1.3.6.7 没有条件高压消毒具有传染性血液时的处理方法1.3.6.8 既没有条件高压消毒又没有条件焚烧具有传染性血液时的处理方法1.3.6.9 化学物品废弃物处理注意事项1.3.7 消毒规程1.3.7.1 采血场所需要消毒的物品1.3.7.2 实验室的消毒的时机1.3.7.3 清洁和消毒的先后次序1.3.7.4 消毒剂的作用时间1.3.7.5 有机物对一些消毒剂的消毒效果的影响1.3.7.6 用氯元素消毒剂时的注意事项1.4 质量和质量保证1.4.1 质量1.4.1.1 WHO在1993年血站质量保证纲要指南中的质量定义1.4.1.2 产品的定义1.4.2 质量的需要1.4.2.1 实验室质量发生差错对患者存在潜在危险的五种情况1.4.3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4.3.1 质量保证的概念1.4.3.2 质量控制的概念1.4.3.3 引入质量系统基本的四个基本步骤1.4.4 标准操作规程1.4.4.1 标准操作规程定义1.4.4.2 采供血机构标准操作规程的覆盖范围1.4.4.3 执行SOP的意义(泛读)1.4.4.4 制定SOP应包括的基本内容1.4.4.5 SOP修改的必要性和修改程序(泛读)1.4.5 记录和记录的保存1.4.5.1 记录应包括的内容及重要性1.4.5.2 填写个人献血记录表(卡)的作用1.4.5.3 记录应包括所有献血者的意义1.4.5.4 献血中记录应包括的内容1.4.5.5 实验室检测记录包括的内容1.4.5.6 对每份献血记录应注意的问题1.4.5.7 血液的使用记录包括交叉配血或废弃记录1.4.5.8 记录保存的基本要求1.4.5.9 记录销毁的基本要求1.4.6 质量监督1.4.6.1 质量监督的意义(泛读)1.4.6.2 质量监督的两个主要方面1.4.6.3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意义1.4.6.4 设备检查应作到的两个方面1.4.7 质量审核(泛读)1.4.7.1 质量审核在质量保证系统中的作用(泛读)1.4.7.2 审核跟踪内容(泛读)1.4.8 质量职责1.4.8.1 明确血液中心每位职工、高级职员及质量保证部门内特殊职员的质量职责1.5 血液和血浆的安全贮存1.5.1 安全贮存的重要性1.5.1.1 血液贮存的正确的温度范围1.5.1.2 临床红细胞输注的主要原因(泛读)1.5.1.3 决定红细胞携带和输送氧气能力的因素(泛读)1.5.1.4 保持红细胞活力的最重要的物质(泛读)1.5.1.5 全血或红细胞贮存在冰箱内的理由1.5.1.6 对全血或红细胞贮存温度设立下限的理由1.5.1.7 新鲜冰冻血浆(FFP)的制备要求1.5.1.8 新鲜冰冻血浆的贮存要求1.5.1.9 新鲜冰冻血浆保存在-20℃或更低的温度下的理由1.5.2 冷链1.5.2.1 冷链的作用(泛读)1.5.2.2 冷链的两个要素1.5.3 血液的贮存1.5.3.1 避免不必要的开启冰箱门的意义(泛读)1.5.3.2 血液贮存在冰箱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5.3.3 血液保存设备内温度监控的方法1.5.3.4 注意家用冰箱内的“热点”和“冷点”(泛读)1.5.4 血液的运输1.5.4.1 血液运输前的检查项目1.5.4.2 血液从冰箱取出,运输过程中正确的保持温度范围1.5.4.3 采用隔热箱保存运输中的血液需要注意的地方1.5.5 血库内血液的接受1.5.5.1 当血液从血站或其它医院运抵至血库时,应该记录温度并检查血液1.5.5.2 当血液抵达血库,温度超过10℃时决定血液是否废弃的原则1.5.6 血库或医院的运输1.5.6.1 血液从血库发出时应记录发出的时间1.5.6.2 血液在血库或医院内运输时的注意事项1.5.6.3 血液预热时的注意事项1.5.7 血浆的贮存和运输1.5.7.1 贮存血浆的冷冻箱的温度的监控1.5.7.2 融化和复冻过的新鲜冰冻血浆必须废弃(泛读)1.5.7.3 运输新鲜冰冻血浆的温度要求1.5.7.4 以冷藏箱运输血浆时,冷藏箱中冰的数量要求(泛读)1.5.7.5 融化新鲜冰冻血浆的温度要求1.5.7.6 对融化冰冻血浆水浴箱的温度控制方法的要求1.5.7.7 超过37℃对血浆中凝血因子和蛋白质的影响1.5.7.8 融化后的血浆的保存温度和最长保存时间1.6 冷链设备的保养1.6.1 冰箱的保养1.6.1.1 冰箱放置的正确位置1.6.1.2 放置冰箱的室内环境1.6.1.3 冰箱每天应例行的操作项目1.6.1.4 冰箱每周应例行的操作项目1.6.1.5 冰箱除霜极重要的一点1.6.1.6 冰箱每月应例行的操作项目1.6.1.7 检查冷冻箱的操作方法1.6.1.8 冷冻箱只需检查高温度报警器的原因1.6.2 识别和排除故障1.6.2.1 血库使用家用冰箱发生故障的排除方法1.6.2.2 血库使用血液贮存专用冰箱发生故障的排除方法1.6.3 断电1.6.3.1 配备备用电源的原因1.6.3.2 在发生断电和设备故障时搬动贮存的血液的时机1.6.3.3 必须清楚你所使用的冰箱和冷冻箱温度升高需要的时间(延迟时间)1.6.3.4 制定断电或故障发生的应急计划的必要性1.6.3.5 了解家用冰箱在室温(+20℃)时的平均延迟时间1.6.3.6 了解冰箱和冷藏箱升温延迟时间的目的(泛读)1.6.3.7 血库在断电或设备故障时应具有的书面使用指导内容1.7 常用试剂的配制1.7.1 通用要求(泛读)1.7.1.1 使用纯的原料(包括水)配制(泛读)常用试剂1.7.1.2 精确计量所使用的液体的体积和溶质重量(泛读)1.7.1.3 计量液体体积的玻璃量筒(杯)的要求(泛读)1.7.1.4 称量溶质的天平应定期校准(泛读)1.7.1.5 对配制的常用试剂进行清楚标识(泛读)1.7.2 硫酸铜溶液(泛读)1.7.2.1 硫酸铜溶液的用途(泛读)1.7.2.2 硫酸铜溶液用于男女献血者的比重不同(泛读)1.7.2.3 硫酸铜溶液使用之前需要进行比重测定(泛读)1.7.3 杀菌溶液1.7.3.1 静脉穿刺前对献血者手臂消毒的重要意义1.7.3.2 确保配制的消毒液本身不被细菌污染的措施1.7.4 生理盐水溶液(泛读)1.7.4.1 生理盐水在红细胞血清学试验中的作用(泛读)1.7.5 消毒溶液1.7.5.1 消毒液的作用1.7.5.2 消毒液在采供血机构常见应用范围1.7.5.3 次氯酸钠溶液是特效的抗病毒消毒液1.7.5.4 为确保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应注意的事项1.8 库存管理1.8.1 耗材1.8.1.1 一个有效的贮存管理系统需做到的工作1.8.1.2 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导致物品不充足时的处理方法(泛读)1.8.1.3 保证库存管理系统运行顺利的因素1.8.2 库存卡1.8.2.1 库存管理的基本要求1.8.2.2 使用库存卡的好处1.8.2.3 明确库存卡的保管、登记人员1.8.2.4 了解库存卡的八项基本内容1.8.2.5 记录库存最低物品量的必要性1.8.2.6 两种物品以相同的数量/体积生产或供应,也应有各自库存卡的原因1.8.2.7 库存卡的库存记录部分对每次发货、定货和到货都要登记的内容1.8.2.8 了解库存卡系统在许多方面的用途(泛读)1.8.2.9 库存卡归档保存的方式和作用1.8.3 订货1.8.3.1 一份正确记录的库存卡使订货数量和日期的决定变得容易的原因1.8.3.2 了解有些物品的有效期对订货数量的作用1.8.3.3 订货方式和种类1.8.3.4 适合大量订货的条件1.8.3.5 长期订货的概念和好处1.8.3.6 按需求订货的好处1.8.3.7 三种订货方式的优劣性1.8.4 库存检查1.8.4.1 检查的必要性1.8.4.2 物品检查可能显示库存卡上的记录数量和实际数量不一致的原因1.8.4.3 进行库存检查采取的程序1.8.4.4 如果没有库存卡或其它记录方式,物品检查不能发现的问题2 安全献血2.1本册简介(略)2.2确定低危献血者2.2.1 献血者类型2.2.1.1 掌握不同献血者的分类。
临床用血培训计划怎么写第一部分:背景知识
1. 血液制品的种类和功能
2. 血液适应症和禁忌症
3. 临床用血的指征和禁忌
4. 血液制品的储存和管理
第二部分: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1. 红细胞输注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2. 血小板制剂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3. 血浆制品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4. 白蛋白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5. 凝血因子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6. 其他血液制品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7. 临床用血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
第三部分:血液常规检验和特殊试验的解读
1. 血常规检验的意义和结果解读
2. 凝血功能检查的意义和结果解读
3. 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特殊试验的解读
4. 血液制品质量监测的意义和方法
第四部分: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
1. 血培养和血细胞分析仪的操作技巧
2. 输血技术及输血反应的处理方法
3. 输血反应的急救处理
4. 输血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第五部分:实践训练和案例分析
1. 临床用血的典型案例和分析
2. 临床用血技能培训的实践操作
3. 输血反应的案例分析和处理
通过本培训计划,医生和医护人员可以全面了解并掌握临床用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
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生和医护人员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用血技能水平,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好的血液支持和医疗服务。
医院临床用血知识培训制度一、培训目的二、培训对象临床用血科室和相关科室的临床用血操作人员。
三、培训内容1.用血的基本知识:包括血液成分、血型学基础知识、供血者的选择、血液传染病的筛查等。
2.临床用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包括适应症的判断和禁忌症的辨识等。
3.用血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填写用血申请单、抽取供血者的标本、血型鉴定和交叉试验等。
4.用血的操作流程:包括输血品种的选择、用血器材的准备、输血前的检查和用血的实施等。
5.用血后的观察和护理:包括观察输血反应、记录用血情况、护理病人等。
6.防止输血相关传染病的培训:包括安全操作、采取严密隔离措施等。
四、培训方法1.理论培训:开展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和病例讨论等形式的培训,由专家和资深医师进行讲解。
2.实践培训:开展临床用血操作示教和模拟操作培训,由资深操作人员进行指导和实践训练。
3.在岗培训:定期考核和培训在岗人员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减少操作错误和提高工作效率。
五、培训周期和评估1.培训周期:新进人员在入职前需完成基本知识的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培训周期为3个月;现有人员每年定期进行一次复习培训。
2.培训评估: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和实操技能考核来评估培训效果。
不合格的人员需补充培训,并重新考核。
六、培训资料和工具1.培训教材:编写培训教材,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内容,以供培训参考和学习使用。
2.演示材料:编制培训演示课件,包括用血操作流程、示范操作视频等,用于培训讲解和实践演示。
3.操作器材和设备:确保培训时有充足的操作器材和设备供学员使用,如各类血样采集器具、输血器材、血型鉴定试剂等。
七、培训后续支持2.提供进修机会:鼓励临床用血科室人员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培训班等进修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八、制度执行临床用血科室负责制定和执行医院临床用血知识培训制度,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以上为医院临床用血知识培训制度,旨在提高临床用血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规范操作能力,确保用血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培训制度
1、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根据医院业务水平和发展要求制定本年度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培训计划。
可通过请输血方面专家来院讲课、本院输血相关科室专家讲课等多种形式培训,学习内容应涵盖输血相关法律法规、输血相关基础知识、医院用血规章制度、输血新技术、无偿献血知识等方面,通过定期全面的培训学习,提高临床医务人员输血方面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合理科学用血的意识及能力,推动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的开展。
2、按照年度培训计划医务科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临床用血及无偿献血的培训,授课人员充分准备教材内容并进行问题解答,医务科记录学习时间、参加人员及学习内容。
3、医院应组织安排医务人员积极参加输血相关的学术交流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通过各种机会提高医院医务人员专业技术。
4、每年不定期进行医务人员输血知识、无偿献血知识的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年度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依据。
血液科技术培训教材推荐血液科技术是一门关于血液分析和病理诊断的学科,是现代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血液科技术水平,选择适合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推荐几本值得阅读的血液科技术培训教材。
1.《Clinical Hematology and Fundamentals of Hemostasis》这本教材是血液学和止血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由Harmening编写。
该教材系统地介绍了血液学的基本概念、血细胞及其功能、血型学、血液凝固与止血等知识。
书中内容详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适合初学者和进阶学习者使用。
2.《Clinical Laboratory Hematology》Rodak和Fritsma合著的这本教材是临床实验室血液学领域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它详细讲解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学特征、功能和异常变化,并探讨了相关的病理生理学知识。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常见的血液学检测方法和技术,为读者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
3.《Hematology: Bas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Hoffman等人合编的这本教材涵盖了血液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常见的血液疾病。
它详细介绍了血液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骨髓、血液流变学等。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各种血液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方法,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血液学的应用。
4.《Atlas of Hematology》Naeim和Liu合著的这本图谱式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正常和异常血液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书中的细胞图像清晰,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了各种类型的血液细胞的特点和变化,对于血液学现场的实践者和学生来说是一本实用的参考书。
5.《Laboratory Hematology Practice》McKenzie等人编写的这本教材是针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实用指南。
它详细介绍了血液学实验室的组织和管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知识。
临床输血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通过本次培训,参训人员将能够熟练掌握临床输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输血适应症与禁忌症、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过程中的监测与处理以及输血后的观察与护理等,提高临床输血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用血安全。
二、培训内容1. 输血适应症与禁忌症1.1 输血适应症的定义、常见疾病的输血适应症1.2 输血禁忌症的定义、常见疾病的输血禁忌症1.3 输血前的临床评估与判断2.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2.1 输血前的身份确认2.2 输血前的用血安全检查2.3 输血前的输血品种选择2.4 输血前的输血试验3. 输血管理3.1 输血前的护理准备3.2 输血前的临床监测3.3 输血前的输血操作3.4 输血中的输血监测与处理4. 输血后的观察与护理4.1 输血后的生命体征观察4.2 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处理4.3 输血后的护理与宣教5. 输血安全问题5.1 输血安全知识普及5.2 输血操作规范5.3 输血事故处理与报告三、培训对象1. 临床输血护士2. 其他相关临床人员四、培训方式1. 理论授课:通过讲座、讨论等方式传授临床输血的相关知识。
2. 技能操作:通过模拟演练、实际操作等方式提高参训人员的输血操作技能。
3. 病例讨论:通过病例讨论,加深参训人员对临床输血的认识,提高临床问题解决能力。
五、培训时间本次培训计划为期3天,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
第一天:上午为开班典礼和讲座学习,下午为理论学习。
第二天:全天为模拟操作和实际操作训练。
第三天:上午为病例讨论和经验交流,下午为结业考核和总结。
六、培训考核1. 理论考核: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考核参训人员对临床输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技能考核:参训人员需要进行模拟操作和实际操作的考核,考核参训人员的操作技能。
3. 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结业证书。
七、培训评价1. 参训人员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参训人员对本次培训的满意度和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