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氯丙醇的风险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83 KB
- 文档页数:2
食药总局:关于“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风险解析一、背景信息近期有相关机构的研究报告指出,在200℃以上高温精炼过程中,棕榈油比其他植物油会产生更多的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
随后,一些媒体关于食品中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毒性的报道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
本期我们为您解读。
二、专家观点(一)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是全球关注的植物油污染物。
氯丙醇酯是氯丙醇类化合物与脂肪酸的酯化产物,按照氯丙醇种类的不同分为3-氯丙醇酯(3-MCPD酯)、2-氯-1,3-丙二醇酯(2-MCPD酯)、1,3-二氯-2-丙醇酯(1,3-DCP酯)和2,3-二氯-2-丙醇酯(2,3-DCP酯),食品中检出量较高的是3-氯丙醇酯。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谷物、咖啡、鱼、肉制品、马铃薯、坚果和以植物油为原料的热加工油脂食品中都有3-氯丙醇酯检出。
尤其精炼植物油等食品中检出3-氯丙醇酯的报道逐渐增加。
缩水甘油酯是脂肪酸与缩水甘油的酯化产物,它与氯丙醇酯是一对孪生兄弟,形成机理相似。
在油脂精炼过程中,缩水甘油酯通常会伴随3-氯丙醇酯一起形成,3-氯丙醇酯含量高,缩水甘油酯含量也高。
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植物油新型污染物。
(二)一些研究认为这两种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风险较低。
目前关于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毒理学研究尚不系统。
香港食品安全中心依据饼干、植物油、糕点等食品中3-氯丙醇酯的含量对人群暴露量进行评估,结果认为通过上述食品摄入的3-氯丙醇酯对健康的风险不需要特别关注。
德国风险评估研究所对欧洲人群经植物油摄入缩水甘油酯的风险进行了评估,认为一般人群经植物油摄入的缩水甘油酯对健康不存在安全风险。
我国目前公开发表的研究资料也认为一般人群在通过植物油等食品摄入的缩水甘油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风险较低。
(三)目前国际上未制定这两种物质的限量标准。
针对3-氯丙醇酯可能在体内水解为3-氯丙醇,2012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了3-氯丙醇暂定每日最大耐受量(PMTDI)为每公斤体重2μg/kg。
进口食用植物油中3-氯丙醇酯的污染及监管研究华从伶;张连军;王海涛;范广宇【摘要】3-氯丙醇酯是食用植物油中新近发现的潜在危害物质,其代谢产物3-氯丙醇具有肾脏毒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和致突变性,我国绝大多数食品安全标准中无3-氯丙醇酯限量要求.江苏省进口食用植物油风险监控数据显示,36个样品中有28个检出3-氯丙醇酯.统计分析发现: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加拿大的食用植物油产品受3-氯丙醇酯污染风险较高,而棕榈液油和菜籽原油中3-氯丙醇酯含量也比其他食用植物油高.从扩大取样量、制定行业标准、全过程风险分析、制定防控体系方面探讨了进口食用植物油中3-氯丙醇酯的监管措施.【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6(041)006【总页数】5页(P52-56)【关键词】进口食用植物油;3-氯丙醇酯;污染;监管【作者】华从伶;张连军;王海涛;范广宇【作者单位】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连云港222042;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连云港222042;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连云港222042;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连云港222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5.1;TS201.63-氯丙醇酯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关注的新型食品污染物,该物质并非人为添加,而是在植物油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
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近年来婴幼儿配方奶粉、油炸食品、调味品、夹心饼干、焙烤食品(烤面包、烤大麦、烤麦芽)等含脂类食品均被检出3-氯丙醇酯,特别是在各类食用植物油中分布广泛、含量较高。
我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食用植物油,仅江苏省内各口岸每年进口量将近100万t。
截至目前,江苏口岸进口食品风险监控工作中,已有77.8%的食用植物油样品检出了3-氯丙醇酯。
如何有效监管和控制食用植物油中的3-氯丙醇酯污染,已经成为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氯丙醇是化学组成相似的一类化学物质,根据氯取代个数分为单氯取代和双氯取代,食品加工过程形成的单氯丙二醇的生成量通常是双氯丙醇的100~10 000 倍,而单氯丙二醇中3-氯丙醇的含量通常又是2-氯丙醇的数倍(最高至10倍),因为3-氯丙醇在食品中的污染量最大,毒性又强,所以将3-氯丙醇作为主要检测指标,可反映食品加工中氯丙醇类物质的生成状况,也常常被用作氯丙醇的代表物质和毒性参照物[1]。
3-氯丙醇的风险分析1.风险评估(1)危害识别是大豆脂肪在强酸下断裂水解而成甘油,而丙三醇(甘油)在强酸或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HCL取代醇羟基而生成氯丙醇,以3-氯-1,2-丙二醇为主,在选购酱油时需要注意,尽量购买有标注“酿造酱油”字样的酱油,配制酱油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三氯丙醇配制酱油在生产时会添加一定量的酸水解植物蛋白,酸水解植物蛋白是由大豆经酸水解得来,而大豆等原料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在强酸作用下脂肪断裂水解产生丙三醇(甘油),丙三醇被盐酸(HCL)取代醇羟基而生成氯丙醇。
(2)危害特征描述关于三氯丙醇的急性毒性,有研究报道大鼠经口半数致死剂量为150毫克/公斤体重,属于中等毒性。
有文献报道,工作中清理三氯丙醇储罐导致工人发生急性中毒性肝病,且有致死病例发生。
关于三氯丙醇的慢性毒性,研究人员使大鼠从饮水中摄入三氯丙醇,出现了各剂量组动物肾脏绝对重量的显著增加,将1.1毫克/公斤体重/日作为观察有害效应的最低作用剂量。
关于三氯丙醇的致突变作用,不同的研究人员存在不同看法。
有研究人员测定三氯丙醇对果蝇的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阴性。
在文献报道的四项三氯丙醇致癌性试验中,三项试验结果表明没有致癌性,一项大鼠的相关试验中,只是发现三氯丙醇与一些器官的良性肿瘤增加有关,而且发生这些肿瘤时的摄入剂量远远高于导致肾小管增生的作用剂量。
(3)暴露评估卫生防病工作者在2001年-2009年对我国某省市售共220份酱油中三氯丙醇进行监测,检出的样品含量在0.05-11.39毫克/公斤范围内,平均值为0.58毫克/公斤,检出率为57.7%,超标率为7.8%。
(4)风险描述根据JECFA对3-MCPD的评估报告可知:氯丙醇是HVP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酱油配料中加入HVP则可能造成污染。
毒理学研究表明,3-MCPD可能引起肾脏损伤(动物实验);JECFA推荐的暂定每日最大耐受摄入量为2μg/kg bw。
根据以上结论和我国膳食评估结果,将酱油中3-MCPD最高允许量设置为1mg/kg对于保证人民健康是适宜的。
缩水甘油酯和三氯丙醇食用油中国标要求1. 引言1.1 概述:食用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而缩水甘油酯和三氯丙醇则是在食用油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两种有害物质。
缩水甘油酯是一种非法添加剂,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溶解性能,被一些不良商家用作掺假和照顾口感需求。
而三氯丙醇则是由一些劣质食用油中残留的致癌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因此,针对这两种物质在食用油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适当的标准要求以确保食用油的安全性与合规性成为当务之急。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缩水甘油酯及三氯丙醇简介、当前国际标准与我国标准差异分析、我国食用油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现状分析以及结论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对缩水甘油酯和三氯丙醇这两种食用油中的有害物质的标准要求,并分析国际标准与中国标准之间的差异以及差异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同时,将对我国食用油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以期为中国食用油行业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全面了解中国当前对缩水甘油酯和三氯丙醇食用油标准要求的现状,并展望未来可能采取的措施以确保食用油质量和公众健康安全。
2. 缩水甘油酯及三氯丙醇简介:2.1 缩水甘油酯概述:缩水甘油酯是一种合成化学物质,它由甘油分子与脂肪酸分子结合而成。
缩水甘油酯具有极强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因此在食品制造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作为乳化剂、增稠剂和保湿剂。
它还可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期限,并且提升了口感和质感。
然而,缩水甘油酯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首先,长期过量摄入缩水甘油酯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近年来发现,在高温烹调或加热食物时,缩水甘油酯可能会分解生成有害物质。
因此,针对缩水甘油酯使用的限制和监管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一个重要的议题。
2.2 三氯丙醇概述:三氯丙醇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常用于工业生产和消毒杀菌剂中。
然而,近年来发现三氯丙醇在食用油中的滥用现象,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潜在风险。
茶油精炼过程中3-氯丙醇酯的生成及其控制方法茶油精是一种来源于植物的天然挥发油,其具有消炎、抗菌、止痛、解毒等多种功效,在医药和保健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茶油精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做3-氯丙醇酯的副产物,这种物质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因此需要加强其控制。
本文将对茶油精炼过程中3-氯丙醇酯的生成及其控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1. 3-氯丙醇酯的生成原因及其危害在茶油精的炼制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蒸馏工艺。
茶树精油经过蒸馏后,会在温度高于200℃时,由于热分解而生成3-氯丙醇酯。
3-氯丙醇酯是一种有毒物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多种危害。
在人体内,3-氯丙醇酯能够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氨基甲酸酯,从而引发氨基甲酸酯中毒,表现为头痛、眩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肝、肾、心脏等多个器官的损伤。
(1)调整蒸馏条件茶油精炼制中蒸馏温度是影响3-氯丙醇酯生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提高蒸馏温度会增加3-氯丙醇酯的生成率,因此可以通过降低蒸馏温度来减少3-氯丙醇酯的生成。
加强对蒸馏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证蒸馏设备的稳定运行也可以有效减少3-氯丙醇酯的生成。
(2)改变精油来源茶油精的炼制源头是茶树,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品种的茶树所产生的原料精油有所不同。
对含水量控制较好并适宜生长的茶树种植区域,其原料精油所含3-氯丙醇酯产率相对较低,因此改变精油来源也是降低3-氯丙醇酯产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3)使用添加剂在茶油精炼制过程中添加一定的添加剂,能够有效控制3-氯丙醇酯的生成。
比如可以加入适量的抗氧剂、光稳定剂等,这些添加剂能够减少茶油精中不饱和化合物的氧化热分解,并防止紫外光的照射,从而降低3-氯丙醇酯的产生率。
3. 3-氯丙醇酯的检测方法在茶油精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3-氯丙醇酯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其生产安全性。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操作简单、灵敏性高,被广泛应用于茶油精生产过程中对3-氯丙醇酯的检测。
三氯丙醇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估:1危害识别形成机理:是大豆脂肪在强酸下断裂水解而成甘油,而丙三醇(甘油)在强酸或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HCL取代醇羟基而生成氯丙醇,以3-氯-1,2-丙二醇为主。
在选购酱油时需要注意,尽量购买有标注“酿造酱油”字样的酱油,配制酱油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三氯丙醇(配制酱油在生产时会添加一定量的酸水解植物蛋白,酸水解植物蛋白是由大豆经酸水解得来,而大豆等原料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在强酸作用下脂肪断裂水解产生丙三醇(甘油),丙三醇被盐酸(HCL)取代醇羟基而生成氯丙醇。
为何酿制酱油不含有三氯丙醇?在酿制酱油的生产过程中,酵母菌虽然能将一部分糖类发酵成丙三醇,并有食盐中的氯离子存在,但在含水的偏酸性环境中,难以形成氯丙酸衍生物,同时在发酵过程中丙三醇又能与有机酸形成酯类化合物,从而减少了游离丙三醇的存在,因此纯粹的酿制酱油如果不添加其它酸水解产品,是检测不到三氯丙醇的,即使有,也属于检出限之下极微量的存在。
2.危害特征关于三氯丙醇的慢性毒性,研究人员使大鼠从饮水中摄入三氯丙醇,出现了各剂量组动物肾脏绝对重量的显著增加,将1.1毫克/公斤体重/日作为观察有害效应的最低作用剂量。
关于三氯丙醇的致突变作用,不同的研究人员存在不同看法。
有研究人员测定三氯丙醇对果蝇的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阴性。
在文献报道的四项三氯丙醇致癌性试验中,三项试验结果表明没有致癌性,一项大鼠的相关试验中,只是发现三氯丙醇与一些器官的良性肿瘤增加有关,而且发生这些肿瘤时的摄入剂量远远高于导致肾小管增生的作用剂量。
3暴露评估对酱油中三氯丙醇来源的理论分析,对于酿造酱油,三氯丙醇的含量不应该超过仪器的实际检出限,即≤0.02毫克/公斤,如果超过该标准,说明在产品中加入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应视为配制酱油。
对于配制酱油,尽管在国家行业标准中尚未规定三氯丙醇的限量指标,但仍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来判定。
在配制酱油中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的最大使用量一般不应超过50%,极限使用比例应在67%以下。
3-氯丙醇暴露对机体影响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3-氯丙醇(3-MCP)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用于杀菌剂、溶剂、染料等领域。
然而,与这些应用相联系的暴露可能会给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MCP是一种致癌物质,可导致癌症、神经毒性和遗传毒性。
虽然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3-MCP对健康的危害,但尚缺乏特定的生物标志物,以评估3-MCP暴露后可能的机体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3-MCP暴露后的生物标志物,以便更好地评估3-MCP对机体的影响和诊断相关疾病。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拟通过以下步骤研究:1.文献查阅:系统回顾已经报道的3-MCP对机体影响的研究,分析已有的生物标志物。
2.实验设计:选取一组实验对象,进行3-MCP的暴露实验,收集动物的生物样本,包括血液、组织和排泄物。
3.生物标志物鉴定和分析:使用生物学、化学和统计学方法确定在暴露后最可能受影响的生物标志物。
4.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学分析,研究3-MCP与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并对结果进行解释。
三、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将鉴定和验证3-MCP 暴露后可能受影响的生物标志物,从而更准确地评估3-MCP 对健康的影响,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基础。
四、研究挑战和局限性首先,3-MCP影响机体的机制尚未完全理解。
其次,由于动物模型和人类的暴露方式的差异性,本实验结果的适应性存在争议。
最后,由于生物标志物的复杂性,可能存在无法预测的互相影响。
因此,该研究仍面临多项挑战和局限性,需要在实验设计和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进。
稀释剂项目 年产 2000t 稀释剂项目 环境风险评价专题1、项目概况及由来: 、项目概况及由来:******有限公司位于**********,紧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通 讯发达,该公司自 1993 年创办,不断发展壮大,主要经营多种化工助剂,调配出的 ******有限公司投资 30 万元, 于 产品已经符合商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执行标准。
*********村以南,*****以北建设年产 2000t 稀释剂项目,厂区占地 6600 平方米。
本项目生产所用原料为液体, 生成的产品为液体, 其中醋酸丁酯和乙二醇的挥 发性及易燃性、可燃性都相对较差,且用量较少,因此对本项目的风险评价不包括 上述特性方面,而仅限于对三氯丙烷的风险评价。
三氯丙烷是一种工业常用的化学试剂,无色易燃液体。
属危险化学品,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名表》 (2002 版)中,属第 6 类危险货物毒害品和感染性 物品中的毒害类,编号 61559。
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应特别注意三氯丙烷的毒害性 危害,减少对项目周围环境的影响。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和*** 市相关环保政策,本项目需要办理环境影响评价风险评价专题,项目建设方委托我 单位对此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我单位受委托后,派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调 查和收集资料,按照国家有关环评技术规范要求,编制完成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及风险评价专题。
32步骤对象 原料、辅料、中间、方法 检查表法,评分 法,概率评价法目标 确定危险因素 和风险类型........................................................................................................... 和最终产品、工厂 综合评价法 评价 系统 .................................................................................. 类比法 定性 加权法 源项分析 已识别的危险因 素和风险类型 定量 指数法 概率法 确定最大可信 事故及其概率风险识别事故树法 ................................................................................... 后果计算 最大可信事故 大气扩散计算 水体扩散计算 综合损害计算 . 风险评价 ................................................................................. 最大可信事故风险 风险评价标准体系 是 可接受风险水平 否 不可接受风险水平 代价利益分析 确定减少风险 措施 外 推 法 确定风险值和 可接受水平 等级评价法 确定危害程度 危害范围..................................................................................风险 可接受水平风险管理................................................................................. 事故现场 周围影响区 类比法 模拟 事故损失 减至最少应急管理环境风险评价流程框图331.1、产品方案及生产规模 、1.1.1、本项目所用原辅材料及产成品清单 见环评报告表 P5 1.1.2、本项目主要设备 见环评报告表 P5 1.2、工艺流程简述 、1.2.1、工艺流程简图: 见环评报告表 P16 1.2.2、工艺流程简述: 见环评报告表 P162、风险识别 、2.1、本项目物质风险识别 、 项目物质风险识别本项目生产所用原料为液体,生成的产品为液体,其中醋酸丁酯和乙二醇的挥发 性及易燃性、可燃性都相对较差,且用量较少,因此对本项目的风险评价不包括上述 特性方面,而仅限于对三氯丙烷的风险评价。
食品中氯丙醇的检测与分析技术研究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重视的背景下,食品中氯丙醇(3-MCPD)成为了食品安全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据统计,氯丙醇类物质是一类能够对人体产生潜在危害的化学物质,因此对于采取有效的检测与分析技术研究来控制食品中的氯丙醇问题至关重要。
一、氯丙醇的来源与影响氯丙醇类物质在食品中主要由于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氯化物和含氯化合物所引起。
氯丙醇类物质在高温、高酸和高盐环境下尤为容易生成,这意味着它们往往会在加工过程中被注入食品中。
此外,氯丙醇类物质还可以由含有脂肪酸的食品中生成,这也使得它们很难被完全避免。
氯丙醇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氯丙醇类物质与某些致癌物质存在关联,二者经常同时存在于食品中,这可能会增加人类癌症的风险。
其次,氯丙醇类物质还可以对人类造成不可逆的肝、肾功能损害,尤其是对于婴儿和年幼的儿童,其代谢速率较慢,更容易被氯丙醇危害。
二、氯丙醇的检测与分析技术研究针对氯丙醇类物质在食品中潜在的风险,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和法规,以限制氯丙醇类物质的含量。
这就需要开发一系列的检测与分析技术来对食品中的氯丙醇进行追踪与监测。
1. 氯丙醇类物质的分析方法氯丙醇类物质分析的方法可以分为物质分析法和分子分析法,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
其中,GC-MS法需要在样品前对氯丙醇进行酸甲酯化处理,可以得到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会破坏样品中的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则需要进行多步的样品制备和纯化,虽然对样品毒性较小,但是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相对要稍低一些。
2. 氯丙醇的质控标准目前,对于氯丙醇类物质在食品中的含量,欧盟和中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制定了相关标准,要求食品中的氯丙醇类物质的含量应该控制在每千克食品中0.02毫克以下。
有关机构对食品中的氯丙醇类物质的监测也开始了相应的工作。
三氯丙醇的风险分析
风险评估:
1危害识别
形成机理:是大豆脂肪在强酸下断裂水解而成甘油,而丙三醇(甘油)在强酸或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HCL取代醇羟基而生成氯丙醇,以3-氯-1,2-丙二醇为主。
在选购酱油时需要注意,尽量购买有标注“酿造酱油”字样的酱油,配制酱油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三氯丙醇(配制酱油在生产时会添加一定量的酸水解植物蛋白,酸水解植物蛋白是由大豆经酸水解得来,而大豆等原料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在强酸作用下脂肪断裂水解产生丙三醇(甘油),丙三醇被盐酸(HCL)取代醇羟基而生成氯丙醇。
为何酿制酱油不含有三氯丙醇?在酿制酱油的生产过程中,酵母菌虽然能将一部分糖类发酵成丙三醇,并有食盐中的氯离子存在,但在含水的偏酸性环境中,难以形成氯丙酸衍生物,同时在发酵过程中丙三醇又能与有机酸形成酯类化合物,从而减少了游离丙三醇的存在,因此纯粹的酿制酱油如果不添加其它酸水解产品,是检测不到三氯丙醇的,即使有,也属于检出限之下极微量的存在。
2.危害特征
关于三氯丙醇的慢性毒性,研究人员使大鼠从饮水中摄入三氯丙醇,出现了各剂量组动物肾脏绝对重量的显著增加,将1.1毫克/公斤体重/日作为观察有害效应的最低作用剂量。
关于三氯丙醇的致突变作用,不同的研究人员存在不同看法。
有研究人员测定三氯丙醇对果蝇的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阴性。
在文献报道的四项三氯丙醇致癌性试验中,三项试验结果表明没有致癌性,一项大鼠的相关试验中,只是发现三氯丙醇与一些器官的良性肿瘤增加有关,而且发生这些肿瘤时的摄入剂量远远高于导致肾小管增生的作用剂量。
3暴露评估
对酱油中三氯丙醇来源的理论分析,对于酿造酱油,三氯丙醇的含量不应该超过仪器的
实际检出限,即≤0.02毫克/公斤,如果超过该标准,说明在产品中加入了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应视为配制酱油。
对于配制酱油,尽管在国家行业标准中尚未规定三氯丙醇的限量指标,但仍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来判定。
在配制酱油中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的最大使用量一般不应超过50%,极限使用比例应在67%以下。
由此,按SB10338-2000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规定的三氯丙醇的最大含量1毫克/公斤计算,在配制酱油中三氯丙醇的界限指标一般可以定为不超过0.5毫克/公斤,极限指标不得超过0.67毫克/公斤。
2风险管理
政府应当建立配制酱油三氯丙醇最高国家标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大市场监督管理,让不合格的酱油无法进入市场,严厉打击造假售假行为,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督促企业建立良好生产规范、良好卫生规范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生产管理系统!政府机构适时进行食品安全信息公布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3风险交流
加强三氯丙醇的国际交流,对三氯丙醇的信息做到公开化和透明化,并保证公众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