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四)教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9.50 KB
- 文档页数:28
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一首诗歌,诗歌教学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古诗文的教学,要注重积累、诵读、感悟和熏陶。
新大纲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重视了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特别是古诗文的诵读,这样有利于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过少,背得少的状况。
同时,古代作品,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琵琶行》(并序)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不同处理方式。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把它放在了必修3第二单元,并且作为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的是唐代诗歌,共七首诗。
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把本文放在了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里。
本单元的任务是: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苏教版把《琵琶行》放在第二单元,作为一篇自读课文。
主要研究该诗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
北师大版则把本文放在了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感悟艺术,而且只节选了前两段。
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鲁教版把《琵琶行》放在了必修二第三单元中,它与《蒙娜丽莎的魅力》组成了“感受艺术魅力”这一模块。
学习此文,学生会感受到几千年前,古人用文字描写音乐的高超技艺。
同时,《琵琶行》融音乐、文学于一炉也能很好的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教学设计一、导语: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雷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那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一起去了解一位人力车夫—老王,去体会: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的。
二、首先请同学们了解这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三、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然后找出最经典最能表达杨绛内心世界的那个句子。
四、幸运者的幸运文章并未正面提及,不幸者的不幸却写得一目了然,请同学们速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老王不幸的关键词。
(单干户,只有一只眼,老光棍,鳏夫)没有组织,没有亲人,没有健康的身体,独眼,独身,独户的不幸还得忍受更深的不幸——起码的做人的尊严被凌辱被践踏,社会的冷漠是造成老王不幸的根源。
这个不幸的老王有什么值得杨绛记写的呢?五、找出不幸的老王和杨绛一家交往的几件事,通过这些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光辉品质?老王自己深处困境却同情关心遭受迫害的杨绛一家。
没有投机的心思,只有真诚和善良。
老王是一个身份卑微,孤苦无依,生活穷苦,年老体衰,身患重病的不幸者,又是一个非常老实善良、真诚厚道,知恩必报,有情有义的人。
老王虽然不幸,但他的品质(老实厚道,重情,知恩必报)则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他想帮人,并不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也不掂量自己的能力和“本钱”,只是捧着一颗心来,希望别人需要他,接受他。
我们可以看到老王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恰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在那个是非颠倒、人情冷漠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一丝亮光。
他贫困却不低贱,卑微却不渺小。
此时再看到“老王”的称呼,我们不由得对他心生敬意。
六、杨绛为什么称自己是幸运的人呢?(1)从杨绛整个人生来看,她是一个知识分子,而老王只是一个穷苦的三轮车夫,她的命运要比老王幸运得多。
但如果从文革那个特定的时代来看,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精神和肉体都备受摧残,他们受了不少苦,杨绛其实也是不幸的,她称自己是幸运的人,使我们看到一个大学者对于苦难的超越和淡定的态度。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不自由,毋宁死》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的第一板块“在演讲厅”的第一篇文章,新课标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
”“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二、课标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指出:“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看来,语文教学必须把口语训练纳入教学内容,纳入课堂。
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口语训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通过口语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口语训练必须要有计划、有内容、有措施。
口语训练要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
口语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面向全体。
口语训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创设平台,开创性地进行。
三、学情分析:(一)、承语文教学担着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主要任务,因为迫于高考的压力,基本上只盯着一张考卷在打转,口语训练不仅被读与写挤掉了,结果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沉闷,语文教学越来越艰难。
相当一部分已经习惯于钻书本的学生来说。
(二)、学生对于演讲这种口语交际的基本形式并不陌生,但主要是听,实践的机会并不太多。
因而对演讲的要求和技巧并不十分清楚。
当真正演讲的机会摆在面前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怯场,缺少控场和应变能力,把演讲变成朗诵,表演的成分太多而显得做作,演讲不够清晰和富有感染力等。
四、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演讲的技巧。
2.学生发挥想象力,充分体会文本中作者情感,学习演讲的技巧。
《察今》教学实录授课班级:东北师大附中高一(1)班【教学目标】1.以扫除文字障碍为前提,疏通文句,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剖析课文的观点,以培养思辨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剖析培养思辨能力。
【课前准备】已经对全文充分预习,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的学习。
【教学过程】师: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串讲了《察今》这篇课文,今天我们就课后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继续探讨一下。
(板书文题、作者。
)师:有同学给我提出了很多实词以及一些句式的用法方面的问题,要求我把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
这堂课我们先集中解决四个实词、两个句式。
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的第一、第二和第四自然段。
哪位同学来读一下?(某女学生起立,读课文。
)师:好,请坐。
你读得非常流畅,并且富有感情,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
下面咱们就集中解决这几个实词。
大家看幻灯。
(开始放映有关“法”字的幻灯片。
)师:我们先看一看“法”字。
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我让大家把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当中的“法”字举出来。
哪个同学来举一举你找到了哪些?生:“失期,法皆斩”是《陈涉世家》里的。
师:这个“法”是什么意思?生:在这里做状语,根据法律的意见。
师:还有没有了?请坐。
还有哪位同学找到了?生:“入则无法家拂事”,法度。
(还举出若干例句,略。
)师:请坐。
还有没有同学能举出来?(生又举出若干例句并解释。
)师:还有没有?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幻灯。
大家看一看这几个“法”都是什么用法,什么词性。
(师边放映幻灯片边解释词语,学生在座位上自由回答。
)师:入则无法家拂事——这个“法家”,就是指有法度的侍臣。
这个“法”,是指法度。
失期,法皆斩——刚才有同学说是名词用作状语。
这个“法”指的还是刑法。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这个“法”是法令、制度。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我们没有学过,大家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导一下。
严法重刑,犯不能禁也——它是一个名词,当法律讲。
我们刚才所举的这几个词的词义在这儿(幻灯片),或者是指法律、法令、刑罚、或者是制度。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编排指瑕强从2006年9月起,浙江省高中语文教材,不再使用人教版高中教材,而选用了苏教版教材。
笔者教了三年新教材,感触颇多。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的选文呈现方式很新颖,是对传统教材反思后的大胆创新,但新生事物,总会有一些不足,尤其下列几个方面,亟待改进。
一、选文编排方式逆反传统,教学中难以操作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教材为2007年第4版,为表述的便利,具体分析中,简称“苏教版《高》”)的最大特点是编排方式打破传统习惯,以专题作为选文编排单位,并有意识淡化文体。
这种编排方式新、奇,但问题也随之而生。
1. 选文按专题编排,突出人文性弱化工具性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语言是人类的心声,又具有人文性。
一般而言,选文学习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选文教学应充分关注工具和人文两大元素。
但苏教版《高》的编排,过于注重教材的专题思想内涵,弱化了文言文的字词积累,忽视了“双基”目标的落实。
语文课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应重点落实语文知识技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课绝不能“得意忘言”。
我们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
如果丢了这些,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苏教版《高》偏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过少关注语文的知识与技能。
2. 文体交错编排,让教师戴着镣铐跳舞选文传统编排方式是文体分类编排,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5)(教材为2007年修订的第2版,为表述的便利,具体分析中,简称“人教版《高》”)采用这种编排方式。
这种方式便于文体教学,便于一线教师的教学操作,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
而苏教版《高》反其道而行之,打乱文体,以主题内涵的统一性来编排文体,显得不伦不类。
如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选文:《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黄花岗烈士事略》等。
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寻觅文言津梁”专题“因声求气”板块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觅得文言文的津梁,汲取古代经典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
本板块的教学必须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以“读”为主要的手段,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气韵和魅力。
课文安排在专题首位,是因为内容情节相对简单,但是又涉及秦、言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
本板块的教学必须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以“读”为主要的手段,要读出文言文的特点、气韵和魅力。
课文安排在专题首位,是因为内容情节相对简单,但是又涉及秦、晋、郑三国历史上的恩怨和古代官职、人称以及外交辞令,更涉及到许多古今异乂的词语,所以扫除文言字词障碍是理解文章逻辑美和语言美的前提。
【学情分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不会读或者读不好文言文。
因而,本文的教学,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指导诵读的方法,切实使学生了解文言文诵读的要求、特点和方法。
关于文言文内容理解,学生绎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学习,经初步掌握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要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避免逐字逐句式枯燥的讲解。
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缒是动词,动词前的名词不做主语,就做状语。
此处主是烛之武<省略>,所以夜活用作状语。
鄙,以,,为边邑,把,当做边邑,意动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厚、变薄”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所害,所字结构作名词,害处赐,动词作名词,恩惠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动词前面的名词不作主语就作状语,此句主语是君,所以这两个字活用作状语。
东、西,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在西边(往西)利,使动用法,使,得利。
东封,封,把,,当做作为疆界,以,,为疆界,意动用法。
阙,使动用法,使,,减损(使秦国土地减少)。
《谏太宗十思疏》课文详细解析《谏太宗十思疏》(以下简称《十思疏》)是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的一篇奏议。
魏徵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上司的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魏徵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议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
他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
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唐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徵是有其功的。
魏徵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从小丧父,家境清寒,但非常好学,即使避难出家当了道士,也仍然潜心读书。
他十分关心政治,反对隋朝暴政,同情人民疾苦。
后来毅然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投唐后,先事太子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才成为太宗的得力助手。
他的生活道路使他比较清醒地看到人民的力量,因此“民本”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非常重视历史教训,认为隋文帝统一天下后,经过精心治理,不到二十年而臻于富强,可谓善始,但隋炀帝却不能善终,“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骄奢纵欲,徭役无已,邪恶的人受宠,忠正之士丧身,结果“民不堪命,率土分崩”(《贞观政要》卷一)。
因此他提出把布德施惠、礼仁诚信作为治国大纲,主张轻徭薄赋,明法慎刑。
为了保证这些政治主张得以实施,他还强调广开言路,慎选人才。
虽然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
《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是魏徵奏议中十分重要的一篇,也是魏徵给唐太宗开的一剂很及时的良药。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语文的主要教材,通过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作文写作等语文水平。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简析,从内容、结构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涵盖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修辞学、写作技巧等多个方面。
其中,古代文学包括了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代小说等;现代文学则包括了现代诗歌、现代散文、小说、戏剧等。
此外,修辞学的知识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修辞手法、修辞格等。
最后,教材还会引入一些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提升作文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材的结构高中语文教材一般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单元内部的内容会按照时间顺序或者话题关联来进行编排。
在每个单元内部,又有文言文、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文学体裁的作品。
此外,教材还会配备相关的说明、注释和练习题目等。
三、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1.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高中语文教材不仅承载了高中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进一步拓展了相关的文学理论、修辞学等知识,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2.文学与现实结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仅是独立的艺术存在,还与现实生活相辅相成。
通过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将文学作品与现实情境相联系,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
3.多样性的文学体裁:高中语文教材包含了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对不同体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4.注重思辨与创新:高中语文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思辨与创新,通过引入一些富有深度和挑战性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教材,内容丰富多样,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的特点。
通过系统学习教材,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培养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四)教材分析嘉兴教育学院徐志平必修(三)、(四)承(一)、(二)来,关于教学的指导思想、理念及方法等,见本人前(一)、(二)教材分析,此继续分析(三)、(四)中的专题及课文。
这是个人一家之见,供教师备课和教学参考。
必修(三)也有四个专题:第一专题《祖国土》:此专题以讴歌祖国为主线,联系必修(一)第三专题的“爱家乡、爱亲人”,进一步升华到爱国爱民的境界。
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民族的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感情,确立关心国家、关心人民的情怀。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爱国爱民的思想是古今中外普遍而又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美好感情,讴歌祖国和人民也是永恒的主题。
本专题选取了中外作家的3篇散文和4首诗歌。
3篇散文各有特色,《祖国山川颂》以描写抒情见长,诗情画意,优美动人;《长江三峡》叙事抒情,充满阳刚壮美;《肖邦故园》以议论抒情见长,深邃而给人启迪。
闻一多的《发现》以激情为特色,而艾青的《北方》则以深沉为特色。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和学习它们之间的不同写法,领略和体味不同风格特色的文学作品,并从中学会阅读、欣赏散文、现代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课文教学要点人文思想内容表达、语言特色《祖国山川颂》(抒情散文)黄药眠本文比较全面地描绘祖国的历史文化、优美景色,赞美讴歌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人民。
结构:采用‚全景式‛的构思。
在开头总写后,从祖国的土地、劳动者的勤劳勇敢、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风景名胜等各方面具体描绘祖国,从中表达热烈、深沉的爱。
将抽象的感情化作具体的形象,选取典型的景、物来表现具体的‚祖国‛,承托感情。
表达和语言: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充满激情的语言,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的穿插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构思:以时间(一天)为序(经)、以空间(不同地点景色)为纬,抓住三峡景色不同特点:瞿《长江三峡》(叙事性散文)刘白羽具体描绘我国著名风景名胜长江三峡的雄奇壮丽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塘峡之雄奇惊险(以日出衬托)、巫峡之神奇优美(以神话、神女峰衬托)、西陵峡之古老险要(以历史传说衬托),写出三峡的雄壮、险峻,讴歌祖国山河。
表达和语言:充满昂扬激情,以粗犷大笔描写雄奇之景,给人以宏大激越的阳刚之美。
配合古老优美的历史传说,给人以无限神奇之美。
可联系必修(一)中高建群《西地平线上》一文的构思和写法。
《肖邦故园》(议论性散文)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通过对肖邦故居的凭吊,写祖国、家乡对肖邦音乐创作的重要作用以及肖邦创作给后人留下的深刻启示:祖国和人民是所有人成功的源泉和动力。
构思:以肖邦故居为中心,引出对肖邦成长及音乐成就的介绍,将两者有机联系,说明中心。
首先写肖邦故居的历史沧桑变化,描绘故居,总说故园对肖邦音乐艺术创作的重大影响;再从故园四季优美风光和肖邦曲折生活经历两方面谈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巨大影响:对祖国故园的深挚感情基调及创作的丰富源泉。
最后写肖邦故园是留给后世的巨大精神财富。
表达和语言:本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叙述简练而隽永,描写充满诗情画意,议论深邃意长,融抒情于议论之中。
《发现》(诗歌)闻一多了解诗人生平、思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面对旧中国落后黑暗的激愤之情,理解融热切之爱于激愤的特定感情。
构思:抓住回国后见到当时中国现实后的感受及体会,国外的日夜思念、眷恋及回国后见到黑暗现实后的失望、激愤构成了诗歌基调,激情喷发,直抒而出。
练习中引的《忆菊》同样是抒发爱国之情,通过‚菊花‛寄托,风格舒缓悠长,可对比体味。
语言特色: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主张诗歌‚三美‛:绘画美(辞藻)、音乐美(韵律及节奏)、建筑美(分节排列、句式整齐),朗读中体会其韵律节奏。
《北方》(诗歌)艾青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体会诗人面对苦难中国现实的深沉挚爱和对光明前程的执构思及特色:艾青三十年代代表作。
1、‚北方‛的象征意义:古老、苦难、坚强的中国。
诗分三部分,一是着重写其‚古老‛,二是着重写其‚苦难‛(日本的入侵),三是着重写其坚强(历史)。
2、意象的含义及特色:荒原、风沙、挣扎负重的驴子、惶乱的雁群等;3、深沉忧郁的基调,联系艾青三十年代其他诗篇,体会其‚悲哀的诗着坚信。
人‛的含义和特点。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舒婷了解诗作的背景及诗人(新时期代表诗人)。
体会诗人面对祖国落后现实的复杂感情:执着的爱与对光明前途的坚信。
构思及特色:1、两组对比的意象:苦难、落后、伤痕累累意象与充满蓬勃生命力的新生意象,构成对比,从中表达诗人感情。
2、比喻新颖、形象,含义深长。
3、‚我‛的典型意义:经历十年动乱后充满迷惘、痛苦、思索、追求、执着复杂情感的青年。
《祖国土》(诗歌)苏联诗人阿赫马托娃联系我国作家秦牧的散文《土地》。
本诗抒发诗人对祖国以挚爱为主线的复杂感情。
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应该不计个人得失,始终如一。
构思及特色:1、本诗采用反衬与正写手法,来表达对祖国以挚爱为主线的复杂感情:‚祖国‛也许会使你受到不公正遭遇,但真正的爱国者是义无返顾、始终如一的爱他的祖国。
前面八句反衬,用否定句式说明祖国也许会不公正对待你,祖国也并非处处是鲜花,但真正的爱国应是无条件的,始终如一的。
后六句正面抒发爱国之情。
2、以形象、具体之物(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等)象征抽象的祖国,表达感情。
写作实践散文写作:散文的特点,写法指导。
重点应该结合历年高考散文写作,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及多种表达手法的运用。
结合课文练习中的三个话题,练习构思或写作。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此专题承上一专题内容,选取了中外历史上爱国爱民的志士仁人用心和血写成的诗文及他们的事迹介绍,反映出他们高尚的品质和人格精神。
也有描写平凡“小人物”的作品,我们身边的这些“芸芸众生”虽然很普通,但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正是他们,默默守护着社会的良知,辛勤创造着社会的财富,他们称得上是“民族的脊梁”。
通过这些文章学习,既培养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高远立志,更培养学生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的精神,学习一切普通人身上的优良品质。
本专题选取了3首诗(古代骚体诗1首,国外诗歌2首)、两篇古文、两篇写人的文章(1篇外国短篇小说、一篇记人散文)。
通过这些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学习,增强对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鉴赏能力,并学习范文,观察生活,善于从平凡生活、平凡人身上发掘题材,丰富自己的写作题材库。
学习通过细小事件、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的手法。
两篇文言文,结合初中以来的学习,归纳、掌握其中的一些文言虚、实字及重要的文言句式。
课文教学要点人文思想内容表达、语言特色《离骚》(节选)(诗歌)屈原了解‚楚辞‛的基本知识及屈原其人。
了解《离骚》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感悟和学习屈原精神(追求内美的个人修养、不倦的探索求真、热爱故土、百姓的精神)。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楚辞‛的代表作。
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前半部分写诗人的追求、理想及现实中遭到‚昏君‛‚小人‛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独立不迁、坚贞不屈的人格。
后半部分发挥想象,写自己上天入地求索的心理和过程,最后表示不愿离开祖国大地,宁愿为国殉志。
课文选取开头部分,写自己的出身、名字的含义、追求内美、重视个人修养以及感慨生命短促、急于报效国家的迫切愿望。
艺术:1、抒情舒缓、句式拉长(与《诗经》四言相比)、充满浪漫色彩的‚楚辞体‛。
2、比兴象征手法:开辟‚香草美人‛的传统。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诗歌)俄国普希金了解俄国诗人普希金及诗歌成就。
本诗讴歌俄国革命党人牺牲个人、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表达对民主自由必胜的信心。
构思:全诗四节,第一节总写,高度评价和赞扬‚十二月党人‛为争取自由民主而受到迫害流放的精神;二、三两节用‚希望‛、‚爱情‛、‚友谊‛鼓励处于黑暗中的革命党人;末节表示自由民主必胜、黑暗势力必将灭亡的信念。
语言表达:语言朴素,充满激情,直抒胸臆。
《啊,船长,我的船长喲》(诗歌)美国惠特曼了解林肯总统及美国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的历史。
了解惠特曼及《草叶集》。
构思:以‚船长‛象征林肯总统;以‚船‛航行在‚可怕的航程‛上及到达目的象征林肯领导的美国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的伟大征程;以林肯‚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象征林肯的丰功伟绩及被暗杀的悲愤,表示对他的崇敬和高度评价。
艺术:象征(构思)比喻(具体手法)的运用,重唱复沓加深情感表达。
了解文天祥的构思:本文系作者为被元军扣留后逃归南宋过程诗集《指南录》的后序,文章第一部分记录了自己临危之际出使元军谈判、被扣、逃归的过程,《指南录后序》(序文)文天祥事迹及他的诗文(联系初中学过的诗),理解、评价和学习文天祥的爱国情感和精神。
其中第四自然段用22个‚死‛字,18次‚几‛‚及于死‛写出使、逃归的艰难。
第二部分交代写作目的,表明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效国家的心志。
该文与诗集互相配合,表现作者的爱国精神。
语言特色:质朴无华而又惊心动魄,简练精要而又深挚动人,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叙议结合,前面叙述为主,后面议论为主。
文句富于变化,尤其是第四自然段。
《五人墓碑记》(叙事散文)张溥了解明末东林党、复社、苏州市民反对阉党暴动等历史背景。
分析评价该事件中义士‚激于义‛的精神。
构思:文章分为三部分:首先总介绍‚五人墓‛建造的目的和经过;主体部分介绍‚事件‛发生经过;第三部分议论评价‚五人‛义举的意义:‚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写作特色:叙述议论的有机结合;对比手法(‚五人‛之死与其他人之死、‚五人‛义举与‚缙绅‛失节、‚五人‛之死与‚高爵显位‛的下场对比)。
《品质》(小说)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了解高尔斯华绥及他的创作《福尔赛世家》。
认识和学习底层劳动者诚实敬业的道德品质。
学会关注下层普通人的生活和感情。
构思:小说以‚我‛为引线穿针的人物,通过我介绍鞋匠格拉斯。
开头写‚我‛印象中的格拉斯及他的鞋店,设臵疑问(‚悬念‛),引出故事。
主体部分写‚我‛从年幼开始的与格拉斯的几次交往,通过交往写格拉斯不管在任何情况下(生意清淡、店铺缩小等)视制靴为事业、诚实道德品质为生命,重点写他的制靴手艺高超、他哥哥死后、店铺缩小后的交往、最后请他做靴三件事。
最后通过别人介绍格拉斯病饿至死坚持制好靴的结局。
艺术:白描手法的运用,环境、人物刻画。
‚我‛的穿针引线作用(类似鲁迅《孔乙己》中的‚我‛)。
《老王》(记人散文)杨绛了解钱钟书和杨绛。
关注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
学会关构思:可联系人教版初中八上第二单元写普通人的文章(其中也选入本文)教学。
文章通过‚我‛与老王的几次交往,写出了‚我‛观察、感受到的普通人身上的美德和善良。
本文中的‚我‛与前文中的‚我‛不同,本文中的‚我‛是真实的人,在文章中不仅穿针引线,还起到衬托、见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