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
- 格式:doc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18
王羲之,字逸少,晋代琅琊临沂人也。
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年五十九。
羲之幼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精书法。
其书风遒劲,意境深远,被誉为“书圣”。
羲之少时,家贫,然志向高远。
及长,入仕途,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中书令等职。
然其一生,心系书法,醉心于翰墨之间。
每有闲暇,辄挥毫泼墨,或题壁于山川,或书卷于案头,笔走龙蛇,气势磅礴。
羲之书法,初学卫夫人,后改师王献之。
献之书法,飘逸潇洒,深得羲之喜爱。
羲之学之,得其精髓,遂自成一家。
其书法作品,如《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皆传世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羲之性好山水,常游历名山大川。
一日,羲之与友人在山间赏景,忽闻瀑布声如雷鸣,遂挥毫题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成,众皆叹服,以为绝妙。
羲之尝与友人之子王献之游于洛水之滨,见一老妪抱子求医,献之问其病状,妪曰:“儿患眼疾,久治不愈。
”献之遂为儿医,数日而愈。
妪感激涕零,赠以金帛,羲之却之,曰:“吾闻医者仁术,岂可受人之金?”遂不受。
羲之年逾不惑,渐觉身体日衰。
一日,羲之对友人说:“吾生虽未尝一日懈怠于书,然自觉功力尚浅,恐不能尽善尽美。
”友人慰之曰:“子之书法,已为天下所推崇,何必自谦?”羲之答曰:“吾志在超越古人,岂敢自满?”后羲之因病辞官,隐居会稽山。
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羲之在此养病,并继续研究书法。
一日,羲之病愈,遂登山远眺,见山川秀丽,心旷神怡,遂挥毫作《会稽山居图》。
图中描绘山川草木,飞鸟游鱼,笔触细腻,意境深远。
王羲之,一代书圣,其书法造诣之深,影响后世千年。
然其为人谦逊,不以名利为念,令人敬佩。
羲之之传,传于后世,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翻译】传记: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是晋代琅琊临沂人。
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享年五十九岁。
羲之自幼聪慧,好学不倦,广泛阅读书籍,尤其擅长书法。
他的书法遒劲有力,意境深远,被誉为“书圣”。
羲之小时候,家境贫寒,但志向高远。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一)萧何追韩信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萧何追韩信译文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
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
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
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
高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文言文阅读目录:1、田豫2、元德秀3、晁错4、张砺5、曹参6、曹端7、贺若弼8、刘健9、袁枚10、孔奋11、何武12、刘宰13、樊姬14、马中锡15、苏武16、司空图17、陈表18、范纯仁19、杜乔20、张承业21、曹摅22、韩安国23、王导24、钟离意25、郑当时26、韩信27、陈平28、陈群(一)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
刘备之奔公孙瓚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
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公孙瓚使豫守东州令,瓚将王门叛瓚,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
众惧欲降。
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
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
瓚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
瓚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
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
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
宜速归命,无后祸期。
”辅从其计,用受封宠。
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
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
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阵,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
胡不能进,散去。
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迁南阳太守。
先是,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
前太守收其党羽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
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
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
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魏明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
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
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
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势,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
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着岸,无所逃窜,尽虏其众。
余生于唐之开元末年,名子昂,字伯鱼,吴郡人也。
少而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嗜诗赋。
及长,得游学于长安,遂负笈从师,学艺有成。
弱冠之年,以文才荐举,遂登科第,授官左拾遗。
自登仕途,余矢志忠君爱国,夙夜在公,勤于职守。
每遇国家大事,必竭尽所能,以献言献策。
尝上疏言事,直言极谏,虽触怒权贵,亦无所惧。
然时值宦官专权,朝政日非,余心忧国,常欲有所作为,以正朝纲。
一日,余游历至蜀,适逢蜀中疫病流行,民不聊生。
余心念百姓疾苦,遂留蜀中,亲临疫区,慰问病患,施药济贫。
蜀人感余之德,皆呼余为“白衣卿相”。
后归京,因直言进谏,触犯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江州,余虽身居闲职,然心系天下,仍不时上疏言事。
一日,余游庐山,见山川壮丽,心有所感,遂作《庐山谣》以抒怀。
岁月荏苒,余年已老,然仍不忘忧国忧民。
晚年,余隐居于嵩山之下,以诗酒自娱,常与山僧野叟谈诗论道。
一日,余于嵩山之巅,望见天下大势,感慨万千,遂作《嵩山赋》以述怀。
余生于乱世,历经沧桑,虽未能尽展抱负,然一生忠诚于国,无愧于心。
今老矣,愿以此生所学,传之后世,使后人得以继承发扬。
【翻译】我生于唐朝的开元末年,名叫子昂,字伯鱼,是吴郡人。
自幼聪慧过人,好学不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喜爱诗歌和赋文。
长大后,我有幸到长安游学,于是背起行囊跟随师傅学习,技艺有所成就。
二十岁时,凭借文才被推荐,于是高中科举,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
自从步入仕途,我立志忠君爱国,日夜为公,勤于职守。
每当遇到国家大事,必定竭尽全力,献言献策。
曾经上疏陈述事情,直言极谏,虽然触怒了权贵,但我也无所畏惧。
然而当时宦官专权,朝政日益败坏,我忧心国事,常常想有所作为,以端正朝纲。
有一天,我游历至蜀地,正逢蜀中疫病流行,民不聊生。
我心中想着百姓的疾苦,于是留在蜀地,亲自前往疫区,慰问病患,施药救济贫民。
蜀地的百姓感激我的恩德,都称呼我为“白衣卿相”。
后来回到京城,因为我直言进谏,触犯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经典文言人物传记翻译一、《孟尝君列传》原文节选及翻译【原文】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逃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使……倾倒)下之士。
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孟尝君姓田名文)等。
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赠与)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
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
客惭,自刭(jǐng 用刀子割脖子)。
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Jīng)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
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
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ǒu)人与土禺人相与语。
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
’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
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
’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刚刚丧夫,最初指卓文君丈夫去世不久),好音。
故相如缪(miù假装)如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
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卓王孙大怒曰:“女不材,我不忍杀,一钱不分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
文君久之不乐。
曰:长卿第(只要)俱(一同)如(到)临邛,从昆弟..(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假犹足为生,何到自苦如此。
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lú酒肆),相如自著犊鼻裈(kūn,围裙)与保庸(佣人)杂作(一起工作),涤器于市中。
陶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
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所作皆寓言以讥刺世事,不复出仕。
年四十有一,会郡守江州刺史王弘,命为建威将军参军。
谓颜延之曰:“潜若枕化,依我于门下,足以仪形范物矣。
”延之以为不可。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求之耳,本非望也。
”亲旧云:“似闻执事云:‘云何世故,而令心愤愤?’虽世故,未至于此。
”渊明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亲旧见余如此,或谓:‘生事亦可乐,何为自苦如此?’常言:‘人生归田,力耕不吾欺。
’”后为彭泽令。
在官八十余日,公田悉以分赐亲故,余不悉用。
书报子安:“吾始为吏,本不欲为,而势不得耳。
今少日,吾将求之去。
”及少日,辄阻,不复出。
州召为建威将军参军,闻之,叹曰:“吾本怀归也,岂谓今夕复见此!”因出,舍舟,步归。
告诸人曰:“吾作彭泽令,奉事公田,悉以酒得。
既不复用于世,欲奉养亲族,故求为建威参军。
自谓是永毕,不意复为彭泽令。
吾去何辞?即今当去。
”于时骖 俱至,便自屈乘,止车请罪。
亮曰:“昔陶朱公辞秦相而不受,况吾之不得意,何至于是!”彭泽令闻之,解印绶,赋《归去来兮辞》。
自免去职,既耕且读。
及少日,遣子刘和之游学京师,告之曰:“吾少而贫,事亲数迁。
二十有五,家贫,应州郡命,为建威将军参军。
及吾亲老,归闲养亲。
余闲居,高卧东篱,以养性也。
吾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吾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吾之不饮,盖以吾志在酒也。
吾之饮酒,盖以吾志在酒也。
吾之饮酒,盖以吾志在酒也。
吾之饮酒,盖以吾志在酒也。
吾之饮酒,盖以吾志在酒也。
古代人物传记译注24篇(文言文阅读材料)1. 羊耽妻辛氏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
聪朗有才鉴。
初,魏文帝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
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宣帝将诛爽,因其从魏帝出而闭城门,爽司马鲁芝率府兵斩关赴爽,呼敞同去。
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
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属以后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
且曹爽与太傅从受寄托之任,而独专权势,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爽耳。
”敞曰:“然则敞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以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
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
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而已。
”敞遂出。
宣帝果诛爽。
事定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获于义!”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子祜曰:“钟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将为灭蜀也。
”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
”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
”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
宪英谓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下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
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
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
——《晋书列女》【注释】毗(pí )殆(dài ):危险。
属:通“嘱”。
四个辅佐大臣:司马懿、曹爽、刘放、孙资。
祜(h ù )[译文]羊耽的妻子辛氏,字宪英,陇西人,是魏侍中辛毗的女儿。
为人聪明,有才干和鉴察力。
当初,魏文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抱着辛毗的脖子对他说:"辛君你知道我高兴吗?"辛毗把这件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息道:"太子是要继承君王、宗庙和国家的人。
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梦想。
每年的高考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诞生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
本文以文言文的形式,撰写了几位高考英雄的传记,希望能够向广大学子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他们在求学路上勇往直前。
一、冯一青——铸就奇迹的坚韧冯一青,天津市一位普通的高中生,用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创造了不可思议的高考成绩。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经济拮据,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学业的追求。
每天,他早起晚归,埋头苦读。
他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冯一青备战高考的日子里,他从不怨天尤人,也从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平。
他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他在备考期间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个知识点都精心准备,挑战每一份模拟考试,不断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改正。
高考之日,冯一青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顺利进入了中国著名的一流大学。
他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更是对于坚韧和努力的无声宣扬。
二、李华——执著引领梦想的航行李华,来自山西的一名高考生。
从小,她就对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航空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发展给她带来无限的遐想,激发了她对航空工程的热爱。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她的梦想一度被现实无情地打击。
李华没有放弃,她努力寻找机会,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积极参加各种英语角、机械制图培训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知识。
她还立下愚公移山的决心,每天晚上看航空工程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高考前夕,李华全力备战,白天刻苦攻克各种难题,晚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在关键时刻,她以出色的表现顺利通过了高考,顺利进入了国内顶尖航空工程学院。
李华的坚持和执著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信心的榜样,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只要有梦想,就要勇敢追逐,坚持不懈,最终必将收获成功。
三、王云飞——书写辉煌的勤奋之字王云飞,河南省阿克苏市的一名高考生,他的家境并不富裕。
父母虽然不富有,但他们一直给予王云飞最大的关爱和支持。
人物传记文言文及翻译傅永【原文】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
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
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
”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
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
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
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
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
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
”聪等不从,一战而败。
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
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
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
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
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
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
仙琕烧营卷甲而遁。
英曰:“公伤矣!且还营。
”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
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
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
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
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
后为南衮州刺史。
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北史傅永传》,有删节)【译文】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
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投奔北魏,不久又投奔南方。
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
高考文言文传记阅读篇一:高中文言传记阅读《尹翁归》附答案及翻译尹翁归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
翁归少孤,与季父居。
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喜击剑,人莫能当。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
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
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瓮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招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史,便从归府。
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
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
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汉书七六》)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文法:文章格式B.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案事:案子C.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中伤:受到毁谤D.历守郡中,所居治理。
治理:政治太平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后去吏居家遂召上辞问A B昂其直,居为奇货莫辞更坐弹一曲除补卒史,便从归府所举应法,得其罪辜C D乘楼车,从吏卒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指尹翁归)B.延年大重之 (称代前文的事情)C.得其罪事 (称代前文的所举)D.不敢见其邑子 (指于定国)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的一组是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②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③独伏不肯起。
④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⑤征拜东海太守。
⑥不敢见其邑子。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一)萧何追韩信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萧何追韩信译文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
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
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
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
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
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
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
”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
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回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
”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
”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
”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
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
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
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二)管鲍相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鲍相知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才干。
管仲因贫穷,经常沾鲍叔的便宜,鲍叔始终能很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而说他的闲话。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当小白被立为齐国国君的时候,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齐桓公任用,在齐国主持政事,齐桓公因此也成霸业,多次联合各国诸侯主持盟会,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都是管仲的谋划。
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
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
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
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
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三)赵宣孟将上之绎赵宣孟将上之绎,见翳桑下有卧饿人不能动。
宣孟止车为之下飧,自含而餔之,饿人再咽而能视。
宣孟问曰:“尔何为饥若此?”对曰:“臣宦于绎,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以故至若此。
”宣孟与之壶飧,脯二朐,再拜顿首受之,不敢尽食。
问其故,对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
”宣孟曰:“子斯食之,吾更为汝。
”乃复之箪食,以脯二束与钱百,去之绎。
居三年,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
宣孟知之,中饮而出。
灵公令房中士疾追杀之。
一人追疾,先及宣孟,见宣孟之面,曰:“吁,固是君耶!请为君反死。
”宣孟曰:“子名为谁?”反走,且对曰:“何以名为,臣是夫桑下之饿人也。
”还斗而死。
宣孟得以活,此所谓德惠也。
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
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
”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利出者福反,怨往者祸来,形于内者应于外,不可不慎也。
此《书》之所谓“德无小”者也。
《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人君胡可不务爱士乎!赵宣孟将上之绎译文赵宣孟要到绎县去,见桑树树阴下睡着一个因饥饿不能动弹的人。
宣孟停车下来为饿人喂熟食,自己嚼烂了熟食喂进饿人的嘴里,饿人咽了两次熟食才能睁开眼睛。
宣孟问:“你为什么饿成这个样子?”饿人答道:“我在绎县做贵族的仆役,回家又绝粮,羞于行乞要饭,而又憎恨自行窃取,所以到了这种地步。
”宣孟给了饿人壶装的干粮和两块干肉,饿人拜了两拜磕头接受了,但不敢全部吃完。
宣孟问其原故,饿人答道:“刚才吃了觉得味道很美,我有老母,将把剩下的给她吃。
”宣孟说:“你把这些全部吃了,我再给你。
”又再给他一篮子饭,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离开了他到绎县去。
过了三年,晋灵公想杀掉宣孟,在房里安排了士兵埋伏着,叫宣孟来喝酒。
宣孟知道有伏兵后,中止喝酒出了门。
晋灵公令房中士兵急速追杀他。
一个士兵跑得快,先追到宣孟,见了宣孟的面孔,说:“啊,原来是您呀!请让我为您回去而死。
”宣孟说:“你叫什么名字?”此人往回跑,一边说道:“要问什么名字呢?我就是桑荫下的饿人啊!”回去和灵公的士兵格斗而被杀死。
宣孟得以逃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德惠(感激恩惠)啊。
所以帮助君子,君子将感谢他的福惠;帮助平凡人,凡人将尽自己的力来报答。
对一个人有恩德,能使自己活下去,更何况把恩德施加给万人呢!所以说:“德治无小事,招怨也没有小事。
”怎么可以没有施恩而去除怨恨,尽力从他人那里谋来利益?给人利益者会得到福祉,给人怨恨者将带来灾祸;内部有表现,外部就有相应的回报,不可不谨慎啊。
这就是《尚书》所说的“德治无小事”。
《诗经》上说:“雄赳赳的武夫,是公侯的盾牌和城墙。
”“人才济济,周文王得以安宁。
”国君怎可不努力爱惜人才呢!(四)钱若水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当陪奉赎铜耳。
”己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知州愧谢,己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
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
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之。
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
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
具上,州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矣。
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孰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
若水一日诣州。
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
”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送女奴于知州。
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日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
父母泣曰:“是也。
”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
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
”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
”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
论功非本心也。
”知州叹服。
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
于是远近翕然称之。
钱若水译文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知州性情急躁气量狭小,多次凭臆测决断事情而不恰当,若水坚持争论但不能达到目的,就说:“又该陪着你一起交纳赎罪的钱了。
”(意思是这样错下去,你受罚,我也要陪着你受罚。
)不久果然被朝廷及上级批驳,知州和推官都被处以罚款。
知州向钱若水表示惭愧道歉,但不久又是老样子。
前前后后像这样子已经好多次了。
有个富民家的小女奴逃跑了,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
女奴的父母告到州里,知州命录事参军(州里掌管文书的官)审问这件案子。
录事曾向富民借过钱,没借到,于是就揭发富民父子数人共同杀死了女奴,并抛尸于水中,于是找不到尸体。
这些人中有的是主犯,有的是跟着做帮凶的,都应该是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