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复习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6
《劝学》复习学案一、指出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二、指出古今异义,解释古义1。
輮以为轮 2.蟹六跪而二螯3。
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5。
而神明自得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7。
用心一也8蚓无爪牙之利三、解释下面多义词疾1。
君有疾在腠理。
《扁鹊见蔡桓公》2。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
《赵氏孤儿》3.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4.举疾首蹙额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5.必为有窃疾矣。
《公输》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屈原列传》7。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齐桓晋文之事》8.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
《孙膑》9.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触龙说赵太后》10.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11。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12。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假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2。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井陉之战》3。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4。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荆轲》5。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苏武传》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8。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滕王阁序》绝1。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2.虽杀臣,不能绝也。
《公输》3。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5.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北宋•苏轼《石钟山记》6.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7.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8。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9.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10.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逍遥游》11.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1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四、指出词类活用现象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劝学》复习学案《<劝学>复习学案》一、文学常识1、荀子(约公元前 313 年-公元前 238 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2、《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二、重点字词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比3、木直中绳中:合乎4、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5、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6、金就砺则利就:靠近;砺:磨刀石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省:省察8、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后跟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10、假舆马者假:借助,利用11、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1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1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14、善假于物也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1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于此16、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渊:深水17、故不积跬步跬步: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18、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19、骐骥一跃骐骥:骏马20、驽马十驾驽马:劣马2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刻;镂:雕刻2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2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24、用心一也一:专一三、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四、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2、假舆马者古义:借助今义:与“真”相对3、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金子4、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5、用心一也古义:因为心思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五、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5、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六、特殊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4、用心一也判断句5、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七、重点句子翻译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掌握经典名句的意义和应用。
2. 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劝学》中重要概念、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劝学》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2)熟练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经典名句。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劝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2)分析《劝学》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劝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劝学》的内容。
(2)网络资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重点:教师对《劝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劝学》的重点内容,整理并记忆经典名句。
2. 选取一篇文言文,分析其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劝学》复习学案淄博十一中李太永一.给加点字注音.1.輮.以为轮槁暴..须臾.跂.而望舆.马(yǘ) 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 .中木直中.绳( ) 省参省.乎已( )中.间( ) 省.徭役( )曲其曲.中规( ) 假假.舆马者( ) 阳春之曲.( ) 假.期(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三.古今异义1.假舆马者2.蟹六跪而二螯3.金就砺则利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5.声非加疾也6.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7.用心一也8蚓无爪牙之利9. 輮以为轮四.解释下面多义词.(实虚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假舟楫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吾尝跂而望矣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先达德隆望尊适冬之望日前后用心一也又备经年裹物之用用兵精足用,英雄乐业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闻博闻强识不能称前时之闻用心一也骐骥一跃一一如既往六王毕,四海一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惧有伏焉以俟夫观夫观人风者得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龟玉毁于椟中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季氏将有事于臾善假于物也青,取之蓝,而青于蓝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吾尝终日而思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五.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6。
輮使之然也7.用心一也8不能十步9其曲中规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8. 輮以为轮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1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2.善假于物也.七,翻译下列句子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八.名句默写.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掌握文言知识点《劝学》假、绝、过、于、而、无以、定语后置句2.准确默写全文,并把文章内化为写作素材。
3.复习并掌握比喻论证方法。
课前自主复习:解释文中的加点词,翻译下划线的句子。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上练习以下为必做部分:一、注音: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者()锲.而舍之()二、文言实词木直中.绳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知.明而行无过矣( ) 跂.而望矣 ( ) 声非加疾.也 ( ) 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 ( ) 而绝.江河 (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用.心一也( )三、一词多义假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4)汉人未可假大兵权(5)乃以吴叔为假王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佛印绝类弥勒(3)而绝江河 (4)扶尺一下,群响毕绝(5)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6)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过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5)一日,大母过余(6)愿枉车驾过之于 (1)青,取之于蓝 (2)苛政猛于虎(3)告之于帝 (4)不拘于时而 (1)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3)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锲而舍之四、判断特殊句式并翻译句子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复习导学案一、课前积累: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二、基础巩固:(一)字音驽()马槁()暴()须臾()跂()而望假舆()马骐()骥()跬()步舟楫()輮()以为轮锲()而不舍(二)通假字1.輮以为轮“”同“”,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同“”,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4.君子生非异也“”同“”,(三)古今异义1.蟹六跪而二螯()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用心一也()(四)实词绝: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4.佛印绝类弥勒()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6.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强: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假: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大臣犯法,无所宽假()3.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五)虚词一:用心一也()骐骥一跃()一如既往()六王毕,四海一()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惧有伏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而: 1.某所,而母立于兹()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3.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5.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6.吾尝终日而思矣()7.倚歌而和之() 8。
吾尝跂而望矣()9.蟹六跪而二螯() 10。
所谓忠者不忠而贤者不贤也()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4. 朝济而夕设版焉() 15.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16. 信而见疑() 17. 人非生而知之者()18. 爽籁发而清风生() 19.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六)特殊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輮以为轮()(七)句子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准确背诵并默写全文。
2.熟练掌握“绝、强、假、望”等词的词义,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积累作文方法与素材。
一、检查二、三、四段的默写。
(3分钟快速读记遗忘句段,然后抽查默写。
)二、沙场点兵(一)、【真题在线】(1)(2022新高考I卷)《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2020·全国卷Ⅱ)《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2016·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6)(2014·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积累与翻译(依据课本,结合资料书,10分钟时间独立完成下面练习。
)(一)完成课本梳理P20一词多义 1、2、3、4题(二)尝试独立翻译下面句子。
《劝学》复习学案一、原文背诵默写及重点字词积累而行无过矣。
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二、情景默写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荀子·劝学》中,。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的境界。
8、《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9、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10、《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11、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从正面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13、“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三、断句练习夫骥一日而千里驾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劝学》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关于教育与修养的论述。
通过对《劝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本文旨在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劝学》的教学与教案设计进行探讨,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劝学》,并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 教学目标本节课程将重点突出学生跟据文本内容对于《劝学》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学习陈寿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看法,从而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追求卓越,并铭记着“怀道、塑性、求实、创新的人生价值观”。
二. 教学内容1.《劝学》内容概述。
2.内容大意。
了解陈寿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进一步理解《劝学》的文化内涵。
3.文学鉴赏。
学习《劝学》中的意象、情感、意义构成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修养教育。
通过讲解陈寿的学习态度,引领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三. 教学设计1. 准备工作教学前,教师应提前阅读《劝学》全文,了解陈寿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思想进行梳理,挖掘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提前准备PPT、制定教案、准备习题,以此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保证授课顺利进行。
2.课堂展开第一节:1.引入用文学细节情节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场景:“日行访友,道路阻隔,要过荧荧灯影,有白发者,以手持灯,前照路上,后防身子。
有蹒跚者,假何为者,拄杖扶身者,皆挂眼于他,讹谤无已。
胡闹之流,不觉乃绕路,彻夜是劳顿。
知己者,应随足而行。
”2.讲解《劝学》内容,阐述文章主题及文化内涵、重要语句等。
3.简介陈寿:生平、人格、思想等方面,介绍他的学术成就,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劝学》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劝学》的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勤奋好学、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劝学》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劝学》的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劝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比喻论证。
(2)运用《劝学》中的道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劝学》,理解文章大意,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2.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解《劝学》的主要内容、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劝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比喻论证,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对《劝学》中道理的理解和体会。
4.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有关《劝学》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在课堂讲解中的参与程度、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2. 合作探讨: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的练习成果,检查学生对《劝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劝学》的解读、分析、评论等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图片、动画等。
4.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与《劝学》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案例。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劝学》内容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教师运用《劝学》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劝学》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梳理并识记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巩固识记常用的实词(疾、绝、致等)与虚词(而、于),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3.整理作文素材,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提高写作水平。
【学习过程】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即使)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无以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也。
..()者,用心躁(二、实词、句式(一)通假字1.輮:2.有:3.知:4.生:(二)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今义:2.金:古义:今义:3.爪牙:古义:今义:4.寄托:古义:今义:5輮以为轮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1.名词做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3.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4.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3)积善成德()5.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形容词作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7.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四)一词多义1.于:(1)寒于水()(2)善假于物也()(3)取之于蓝()2.而:(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终日而思矣()(4)而见者远()(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7)锲而不舍()(8)蟹六跪而二螯()3.者:(1)假舟楫者()(2)不复挺者()4.焉:(1)风雨兴焉()(2)圣心备焉()5.利:(1)金就砺则利()(2)非利足也()6.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非蛇鳝之穴()(五)特殊句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劝学》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精彩语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劝学》的内容;(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劝学的良苦用心,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记《劝学》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精彩语句。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2)对文中某些深奥观点的解读;(3)如何将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及其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劝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不懂的字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文中观点的理解和体会。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2)详细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课堂练习:(1)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2)挑选一些文中的精彩句子,让学生进行赏析。
四、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熟背《劝学》全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背诵情况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劝学》全文的默写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文中观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1)挑选《劝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读;(2)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劝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 提高学生对《劝学》中重要观点和名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劝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 教学难点:《劝学》中重要观点和名言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劝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进行系统的讲解。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劝学》中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观点和名言。
3.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劝学》的兴趣。
2. 讲解:教师对《劝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重要观点和名言。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劝学》中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观点和名言。
4.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
5.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的考试要求。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劝学》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劝学》重要观点和名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对《劝学》的掌握程度,包括对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名言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在每堂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劝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道理和观点,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2. 分析《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劝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劝学》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本次复习的目标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劝学》,结合课本注释和课后习题,梳理重点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分析《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4.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劝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和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课本:《劝学》及相关儒家经典文本。
2. 辅导资料:相关的学习辅导书、注释资料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教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劝学》中的道理和观点。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劝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和观点,以及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2. 教学难点:《劝学》中的深刻含义和哲理,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背景,引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劝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增强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中的哪些观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字词解释:复习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 句子翻译:复习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能够准确翻译并理解其含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课文,整理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解答。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核心观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劝学》的文本材料。
2. 参考资料:与《劝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等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步骤1. 回顾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记忆。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课文,整理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解答。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些与《劝学》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比较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劝学》与其他相关文献的异同,拓宽视野。
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梳理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考纲解读】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课前预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通“”)2.虽有槁暴。
(“”通“”)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通“”)二、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今义:泛指一切河流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三、一词多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舍生而取义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于善假于物也()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3.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乃悟前狼假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挽弓当挽强()5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名词作状语(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1) 輮以为轮()(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輮以为轮。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郑岳,字汝华,莆田人。
弘治六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改刑部主事。
董天锡偕锦衣千户张福决囚,福坐天锡上,岳言其非体。
且言:“纠劾非镇监职,而董让行之。
太常本礼部属,而崔志端专之。
内外效尤,益无忌惮。
”忤旨,系狱。
尚书周经、侍郎许进等救,不听。
赎杖还职。
寻进员外郎。
许进督师大同,贵近恶其刚方,议代之。
罢职总兵官赵袴谋起用,京军屡出无功。
岳言进不可代,袴不可用,京军不可出。
朝论韪之。
迁湖广佥事,归宗藩侵地于民。
施州夷民相仇杀者,有司..以叛告。
岳擒治其魁,余悉纵遣。
荆、岳饥,劝富民出粟,驰河泊禁。
属县输粮远卫,率二石致一石。
岳以其直给卫,而留粟备振,民乃获济。
正德初,擢广西副使。
土官岑猛当徙福建,据田州不肯徙。
岳许为奏改近地,猛乃请自效。
迁江西按察使,就迁左布政使。
宸濠夺民田亿万计,民立砦自保。
宸濠欲兵之,岳持不可。
会提学副使李梦阳与巡按御史江万实相讦岳承檄按之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贿欲因以胁岳。
宸濠因助梦阳奏其事,囚掠澐。
巡抚任汉顾虑不能决,帝遣大理卿燕忠会给事中黎奭按问。
忠等奏勘岳子私有迹,而梦阳挟制抚、按,俱宜斥。
岳遂夺官为民。
宸濠败,中外交荐,起四川布政使。
以忧.不赴。
世宗初,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甫两月,召为大理卿。
嘉靖元年冬,上言内臣有犯,宜听部院问理,毋从中决,不能从。
寻迁兵部右侍郎。
时大礼①未定。
岳言若以两考为嫌,第称孝宗庙号,毋称伯考..,以稍存正统。
大学士石珤请从之。
帝切责珤,夺岳俸两月。
转左侍郎...。
请罢山海关税,弗许。
中官崔文欲用其兄子为副将,岳持不可。
宁夏总兵官行贿京师,御史聂豹以风闻论岳。
岳自白,因乞休。
归十五年而卒。
(节选自《明史•郑岳传》)注:①大礼:即世宗入继后如何处理其与孝宗、武宗以及生身父兴献王的关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提学副使李梦阳与巡按御史江万实/相讦岳承檄按之/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贿/欲因以胁岳。
B.会提学副使李梦阳与巡按御史江万实相讦/岳承檄按之/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贿/欲因以胁岳。
C.会提学副使李梦阳与巡按御史江万实/相讦岳承檄按之/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贿/欲因以胁岳。
D.会提学副使李梦阳与巡按御史江万实相讦/岳承檄按之/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贿/欲因以胁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有司”用来代称朝廷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B.忧是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后起复。
C.伯考,伯即长,兄弟排行第一;考指去世的父亲。
伯考是对已故伯父的称呼,在文中指孝宗。
D.尚书是朝廷各部的主官,侍郎是其僚佐。
左侍郎和右侍郎在位次上有尊卑之别,但在官阶上没有高低之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注民生,关心百姓。
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了施州夷民相互仇杀一事;荆、岳两地发生饥荒时,想办法解决了卫所盗粮徇私的问题,从而保证留足粮食救济了受灾百姓。
B.刚正不阿,敢于奏议国事。
郑岳曾向嘉靖皇帝进言说宦官犯法者,不能由宫中判决;任兵部左侍郎时,又请求罢免山海关税等。
C.忠厚本分,常遭同僚欺负。
郑岳任江西左布政使时,因其子被污受贿而受牵连,他被罢官为民;任兵部左侍郎时,又被御史聂豹用子虚乌有的事情查究,郑岳无奈请求退休。
D.正直,不偏私。
在皇亲国戚都谋议找人替代刚正方直的许进,同时被罢职的赵袴谋求重新被起用时,郑岳均表示反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赎杖还职。
寻进员外郎。
许进督师大同,贵近恶其刚方,议代之。
(5分)(2)岳遂夺官为民。
宸濠败,中外交荐,起四川布政使。
(5分)《劝学》复习学案答案【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2.虽有槁暴。
(“有”通“又”)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二、古今异义1、以为:把……制成2、金:金属制品3、博学:广泛地学习4、江河:特指长江、黄河5、爪牙:指爪子和牙齿三、一词多义1、而(1)转折连词,却。
(2)连词,表递进,而且(3)连词,表并列,不译。
2、于(1)介词,从(2)介词,比(3)介词,引出动作关涉的对象(4)介词,到(5)在3、绝(1)横渡(2)终止(3)隔绝的(4)到了极点(5)非常4、假(1)凭借,利用(2)借(3)假装,装作5、强(1)强健(2)有力的弓(3)有余(4)勉强四、词类活用(一)1.名词作动词(1) 水:游水2.名词作状语(1) 日:每日(2)上:向上;下:向下(二)1.动词的使动用法(1)輮:使弯曲(三)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 利:使……走得快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状语后置句翻译: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颜色更深;冰,是水结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2.定语后置句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3.判断句翻译: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4.省略句翻译:用輮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
5.判断句,“也”表判断翻译:君子的天赋并没有特意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判断句,“也”表判断翻译: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
【训练提升】1.D.(会提学副使李梦阳与巡按御史江万实相讦,岳承檄按之。
梦阳执岳亲信吏,言岳子澐受贿,欲因以胁岳。
)2.A.(可以泛称朝廷、地方的主管部门、官员。
)3.A.(“盗粮徇私”不对。
粮道悠远运输损耗严重。
)4.(1)杖打赎罪后才复职。
不久进任员外郎。
许进在大同督师,皇亲国戚讨厌他刚正方直,谋议找人替换他。
(“赎杖”、“贵近”、“恶”的意思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大意1分)(2)于是郑岳被罢官为平民。
朱宸濠谋反失败后,朝廷内外一齐推荐郑岳,郑岳被起任为四川布政使。
(“夺官”、“中外”、“交”、“起”意思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郑岳,字汝华,莆田人。
弘治六年进士。
授官为户部主事,改任刑部主事。
董天锡和锦衣千户张福一同判决囚犯,张福坐董天锡上方,郑岳说这样不合体统。
并说:“纠察弹劾并不是镇守太监的职责,但董让这样做了。
太常寺本属礼部管辖,而崔志端专权独断。
朝廷内外效尤,将更加肆无忌惮。
”不合皇帝意旨,而被逮捕入狱。
尚书周经、侍郎许进等为他求救,皇上没有听从。
杖打赎罪后才复职。
不久进任员外郎。
许进在大同督师,皇亲国戚讨厌他刚正方直,谋议找人替换他。
被罢职的总兵官赵袴谋求起用,而京军屡次出击但无建树。
郑岳说许进不可替换,赵袴不可起用,京军不可出战。
朝廷舆论认为郑岳说得对。
他后来任职湖广佥事,把皇帝宗室藩王侵占的土地归还当地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