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ppt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35
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彩陶上转自率我真 2020-10-04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折带圆点纹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变体神人纹彩陶罐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变体神人纹彩陶罐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变体神人纹彩陶罐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距今4000年前)兰州市华林坪出土高15.8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6.6厘米。
该器口两侧各有一小耳,直颈偏口,腹部纹饰可分为四组:一蛙形纹、二圆圈中饰小网纹间折线纹两组、一圆圈内饰细网纹、下有一周垂弧纹,颈外饰菱格纹。
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神人纹彩陶鸟形壶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旋涡纹彩陶罐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菱格圆点纹彩陶罐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 X字网纹双耳彩陶罐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复道折线纹彩陶壶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变体神人纹彩陶筒状杯口径10厘米底径9。
7厘米高12。
3厘米1973年,永昌鸳鸯池147号墓出土。
口沿略残。
大口、直腹、平底。
口沿外单耳一个,下腹部有一錾。
饰红色陶衣,黑彩。
口沿内外绘大锯齿纹,之下为平行线纹;腹部以耳及錾为界,分为对称的两组图案,主体图案由纵横对称的粗条带构成,细密的网格纹填充其间。
以网格纹及条带为母题,是马厂类型彩陶独到的表现手法。
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内彩菱格纹彩陶碗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内彩菱格纹彩陶碗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折线纹彩陶筒状杯折线纹桶状彩陶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距今4000年前)永昌县鸳鸯池出土高13.4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6.1厘米。
红、黑彩。
杯口沿内施横平行折线纹,腹部绘平行折线纹。
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折线纹曲柄彩陶罐3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阴地折带纹双耳彩陶罐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复道弧线纹彩陶钵馆马厂类型圆圈网格纹彩陶鸟形壶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大锯齿纹单耳彩陶罐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回形网络纹彩陶壶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回形网络纹彩陶壶甘肃省博物馆马厂类型回形网络纹彩陶壶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
⽢肃省博物馆之五⽢肃丝绸之路⽂明展⼆楼的⽢肃丝绸之路⽂明展厅。
《⽢肃丝绸之路⽂明》展共分为丝绸之路的前奏、丝绸之路的开拓、丝绸之路的繁荣、丝绸之路的绵延等四个单元,以丝绸之路发展史为脉络,主要展⽰⾃青铜时代起⾄宋元时期⽢肃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明的演变和政治、经济、⽂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展览汇集了⽢肃省博物馆及全省28个地县博物馆近50年来考古发现的顶级珍藏,囊括了彩陶、青铜、⽟⽯、⾦银器、⽊简、⽊器、丝织品、唐三彩、泥塑、壁画、写经、⽯造像塔、瓷器等420余件历史⽂物精品,因此可以说是⽢肃省博物馆⾥最为精彩的⼀个展览。
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国传到西⽅的奇珍异物。
包括⾁桂、⽣姜、纸张、⽟器、丝绸、⽕药、指南针、印刷术、瓷器、古琴等等。
通过丝绸之路从西⽅传到中国的奇珍异物。
包括荔枝、核桃、⽯榴、黄⽠、⼤蒜、杂技、佛教、琉璃器、⾦银器、独驼峰、孔雀、犀⽜、鸵鸟、长颈⿅、狮⼦等等。
第⼀单元丝绸之路的前奏。
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中红⾊⼤点为兰州。
⽢肃处于交流前沿。
权杖是⼀种仪仗式的⼯具,从战争中僧侣所使⽤的棍棒所演变出来。
与作武器的棍棒不同的是:权杖外表并不包铁,⽽通常都是包⾦。
或饰以各种宝⽯。
它是贵族或掌权者⽤来表⽰⾃⾝权⼒及地位的物品。
这些权杖的材质各不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演变之中,这些宝贵的遗存为研究当时地⽅政权和社会政治的变迁提供了资料。
彩陶权杖头⾼7.6公分,⼝径2.8公分、腹径10公分。
⽢肃西和县宁家庄出⼟。
距今5900年—5500年 彩陶权杖四⽺⾸青铜权杖头。
四坝⽂化(约公元前1900-前1400年),⽟门市⽕烧沟出⼟,⽢肃省⽂物考古研究所藏。
蚕纹双联陶罐。
齐家⽂化,临洮冯家坪出⼟,临洮冯家坪姜成禄捐献。
罐腹部刻划出六条蚕纹,分为两组,每组三条。
蚕有头、嘴、腿、尾,⾝上有⼋九条平⾏线纹和折线纹,表⽰蚕体的多节肢。
蚕体略呈弯曲状,有⽣灵蠕动之感,是⽣活中蚕的真实写照,是⼀幅早期罕见的群蚕图,雕刻精美。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博物馆座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与友谊宾馆以马路相隔,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该馆建于____年,建筑面积____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____万多平方米。
平面呈“工”字型,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后为展览大厅,尾部有圆形讲演厅。
展览大厅两侧有宽____米的回廊,与两翼相连。
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风格独特。
省博物馆设有历史厅、革命文物厅、自然厅、社会主义建设展览厅,配有文物保管室、汉简室、文物化验复制室及搬迁复原的嘉峪关魏晋墓画。
基本陈列有《甘肃历史文物》、《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黄河古象》《甘肃自然富源》及《甘肃革命文物展览》。
馆内收藏有丰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类新石器时代彩陶和石窟艺术珍宝,展示出甘肃历时____多年彩陶发展体系。
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还有包括驰名中外的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画,既形象再现当年开通、保卫“丝绸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画面,又是研究我国古代中西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艺术的佐证。
博物馆内还保存有一长____米,高____米的黄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复制品。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二)甘肃省博物馆座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与友谊宾馆以马路相隔,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该馆建于____年,建筑面积____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____万多平方米。
平面呈“山”字型,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后为展览大厅,尾部有圆形讲演厅。
展览大厅两侧有宽____米的回廊,与两翼相连。
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风格独特。
省博物馆设有历史厅、革命文物厅、自然厅、社会主义建设展览厅,配有文物保管室、汉简室、文物化验复制室及搬迁复原的嘉峪关魏晋墓画。
馆内收藏有丰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类新石器时代彩陶和石窟艺术珍宝,展示出甘肃历时____多年彩陶发展体系。
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还有包括驰名中外的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画,既形象再现当年开通、保卫“丝绸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画面,又是研究中国古代中西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艺术的佐证。
三叶虫是甘肃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化石中发现最多的一个种类。
它的身体扁平,椭圆形,有外壳。
三叶虫的身体上下左右都可分成三个似叶状的部分——因此有三叶虫之名。
三叶虫遇到侵袭时就把全身紧紧卷成一团,看来像块石头。
三叶虫展柜对面陈列的是直角石标本。
它是无脊椎动物中的头足类又称鹦鹉螺,因其身体呈直锥状,故名。
奥陶纪时直角石达到发展的顶峰,身长一般在一米左右,大个的长可达3.5米,是当时海洋中的庞然大物,很可能是三叶虫的一个劲敌。
它们在早古生代以后就逐渐衰退下去,但是并没有灭绝,直到现代的海洋中还有它们的代表。
菊石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
它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约2.25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绝迹。
菊石是由鹦鹉螺(现在仍然存活在深海中)演化进化而来的,属于头足类动物,运动的器官在头部。
体外有一个硬壳,与鹦鹉螺的形状相似。
菊石类壳体的大小差别很大,一般的壳只有几厘米或者几十厘米,最小的仅有一厘米;最大的比农村的大磨盘还要大,可达到2米。
壳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三角形的、锥形的和旋转形。
总体来说有外卷圆形壳、内卷圆形壳、杆形壳、塔形壳、外卷三角形壳、不规则旋卷壳等等。
圆形内、外卷的壳在菊石中占绝大多数。
菊石的壳也分前、后、背、腹。
这一点与现代鹦鹉螺是一样的,开口的一方为前方,原壳处为后方。
旋环的外部为腹,与腹部相对应的面为背。
菊石化石均产于浅海沉积的地层中,并与许多海生生物化石共生。
通过研究,推测菊石栖居在热带至温带的有一定深度的海域,壳壁较厚和具粗强壳饰的类型是较不活动的类型;壳壁较薄、表面平滑和具尖饼状壳形者是较活动的栖居于较深水体的类型。
菊石是划分和对比地层最有效的标准化石,可划分出颇为精细的菊石带。
在中国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中所含的各种菊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地区有大量的菊石化石,甚至随手可得,因为在2亿多年前,那里曾经是古喜马拉雅海,由于造山运动,地壳上升,海底变成了高山。
甘肃省博物馆彩陶二距今5000年前,带来华夏之光的仰韶文化不知所以地突然消失了,中原地区的彩陶也被后起的龙山文化黑陶取代,眼看着中国彩陶史就要中断,这时在甘肃的临洮地区突然兴起一支新兴文化,他们完全取代了仰韶文化对甘肃的控制,但却继承了仰韶的彩陶手艺,并且把彩陶艺术推上了顶峰,这就是被称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作为我国西北地区一支特色非常鲜明的史前文化,之所以以彩陶著称于世,既是因为彩陶非常发达,数量众多,而且彩陶的陶质有了很大提高,器表非常细腻,而且红黑白三彩共用,图案繁缛多变,形成了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一大批令人惊叹的彩陶艺术精品。
考古学家根据出土的彩陶类型演变,把马家窑文化大致分成三期,早期的遗存因为最早是在马家窑村发现,所以把这期称为马家窑期或马家窑类型。
这一期的彩陶明显继承了仰韶彩陶的基因,器形上仍以盆钵壶瓶等中小器物为主,颜色上还是以橙黄色为主,但彩绘的手法有了新的发展,主要黑色彩绘变得非常丰富了,形成了浓墨重彩的突出风格。
而且通体彩绘的陶器大大增多,更突出的发展是不仅陶器表面布满彩绘,陶器内壁也画满了彩绘,这种内彩成了马家窑期彩陶的一个重要标志。
大概马家窑人比仰韶人的农业种植更发达了,所以更重视河水带来的滋育,也可能马家窑人的艺术观念比仰韶人有了更大发展,马家窑彩陶上不再是仰韶彩陶那样的简单鱼纹,开始盛行旋涡纹和水波纹,进而抽象出同心圆纹、网格纹和平行线纹等新文饰,以此表现出河水翻腾的形象,表达了对河水的热爱和敬仰。
马家窑文化发展了300多年,进入了被称为半山类型的文化中期。
这一时期的彩陶纹饰更加繁丽精致,色彩也更加绚烂如锦,从而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阶段。
大概是农业生产有了大发展,要用更大的家伙装更多的粮食,因此半山期的陶器一下子变得很大,突破了以往的锅碗瓢盆这些小件,开始出现壶、瓮等大型储藏器,因此彩陶上的纹饰也变得更大更复杂,出现了更大的旋涡纹和网格纹,还有了新的葫芦纹,锯齿纹,菱形纹。
甘肃省博物馆(绝品收藏)甘肃省博物馆(绝品收藏)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掠影 - zy7312 - zy7312很早就向往着这个地方了,2013年11月机票白菜价,一人一面仅88元,利用一个周末当即订了票便飞往兰州来到了这个让我向往许久的地方。
甘肃省博物馆最吸引我的是其完整系统的彩陶艺术。
甘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彩陶最为发达的地区。
奔腾不息的黄河、雄浑肥沃的黄土高原、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了丰富发达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
这些文化大多含有多姿多彩的彩陶,是甘肃数千年绵延不绝的独特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辉煌灿烂的一页。
“甘肃彩陶”陈列分为文明曙光——大地湾文化彩陶、锦绣初展——仰韶文化彩陶、彩陶之冠——马家窑文化彩陶、余辉流艳——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和陶苑奇葩——远古雕塑艺术五个单元,展出了近400件彩陶精品,如大地湾文化宽带纹彩陶钵、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鱼纹盆、仰韶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马家窑文化旋纹尖底瓶等。
旨在全面反映甘肃彩陶绚丽多彩的文化面貌和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展示了一部绚烂夺目的彩陶发展史,通过追寻甘肃大地上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5000多年间彩陶艺术循序发展的脉络,重现人类童年的智慧之光,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文脉。
从大地湾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到仰韶文化、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四坝、辛店、沙井,一个个传承有序的中国彩陶文化,通过博物馆的展窗向我们一一陈现。
望着那些一个个抽象的图案,仿佛间我触摸到了先民的灵魂。
在这些异常精美的物件前,我们不禁为之倾倒甘肃省博物馆仰韶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甘肃省博物馆仰韶文化中期鲵鱼纹彩陶瓶甘肃省博物馆马家窑旋纹尖底瓶佛教是古印度释迦牟尼于公元前五六世纪创立的宗教,与伊斯兰教、基督教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汉传、南传、藏传三大佛教体系。
汉传佛教,主要是指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这支佛教,其肇始于汉代,最初被当作神仙方术之类。
雍凉大地,河西走廊——甘肃省博物馆馆藏40件珍宝(上)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
汉、唐以来,甘肃就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通道。
汉朝张赛出使西域,唐朝僧人玄奘西去印度取经,都取道甘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甘肃省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86件(组)(含国宝16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
以下就对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40件珍宝(上)进行盘点。
1. 新石器时代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此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为细泥红陶质地,圆鼓腹,平底。
腹部以上施以淡淡的陶衣,器口为圆雕头像,短发齐额,五官端正,挺鼻小嘴,面庞秀丽。
鼻子、眼睛、嘴皆为镂空,双耳各有小穿孔,可以垂饰物。
五官镂空造成的深色阴影,成为头像富有表现力的因素。
瓶体的彩绘纹饰从上到下分三层大体相同的黑彩图案,主题花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两个弧边三角纹对接组成圆圈,内填充垂弧纹和弧纹;另一部分以斜直线、侧弧及凹边三角纹组成。
1973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遗址,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瓶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体现远古先民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趣生动,是大地湾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国宝级文物。
2. 新石器时代彩陶鲵鱼纹瓶此瓶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瓶用细花红陶制成,小口翻唇细长颈折肩深腹平底,腹部两侧有耳。
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
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博物馆座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与友谊宾馆以马路相隔,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该馆建于____年,建筑面积____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____万多平方米。
平面呈“工”字型,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后为展览大厅,尾部有圆形讲演厅。
展览大厅两侧有宽____米的回廊,与两翼相连。
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风格独特。
省博物馆设有历史厅、革命文物厅、自然厅、社会主义建设展览厅,配有文物保管室、汉简室、文物化验复制室及搬迁复原的嘉峪关魏晋墓画。
基本陈列有《甘肃历史文物》、《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黄河古象》《甘肃自然富源》及《甘肃革命文物展览》。
馆内收藏有丰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类新石器时代彩陶和石窟艺术珍宝,展示出甘肃历时____多年彩陶发展体系。
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还有包括驰名中外的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画,既形象再现当年开通、保卫“丝绸之路”的情景,亦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画面,又是研究我国古代中西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艺术的佐证。
博物馆内还保存有一长____米,高____米的黄河古象完整化石的复制品。
甘肃省博物馆导游词(2)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甘肃省博物馆,我将为大家介绍甘肃省博物馆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甘肃省博物馆成立于1955年,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研究性博物馆之一。
馆内藏品丰富多样,涵盖历史文化、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现在,我将带大家参观博物馆的主要展厅,领略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将来到甘肃省博物馆的第一展厅,这里是“丝绸之路文化陈列区”。
这个展厅以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展示了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和商业交流的丰富内涵。
艺术品、瓷器、壁画等展品讲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和贸易往来。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展厅,这里是“甘肃历史文化陈列区”。
欣赏甘肃博物馆青铜展(高清)2015-03-25古玩元素网精巧青铜工艺,准确力学平衡,构思绝妙的伟大艺术品中国珍贵文物-铜奔马(马踏飞燕)东汉,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
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
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越飞鸟的刹那瞬间。
让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
其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上,精确地掌握了力学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
构思巧妙,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卓越。
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被确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铜车马仪仗俑队东汉,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
铜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铜马、1头铜牛、一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
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
人头形铜钩戟:是我国古代独有的一种多功能长柄武器,可勾可刺可横砍,是杀伤力很强的兵器。
刃部铸成形象奇特的人头形,深目浓眉,披发卷须大耳巨鼻,嘴唇突出,腮部有线条粗而深的唇形纹饰,这一形象显然非华夏人相貌,据考证分析,可能是当时对西周王朝威胁最大的猃狁人虎纹钺:王权的礼仪用钺,长23厘米,宽6厘米,重685克。
整体似半环,外形呈弧月状。
钺身铸成一只卧虎,虎背为刃张牙露齿衔杖柄,额上刻一“王”字,犹如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猛虎,发出巨鸣咆哮,号令三军杀向敌阵,仿佛让人身临昔日金戈铁马的杀戮战场西周提梁铜卤器物美观大气。
呈圆筒形,带动带盖,在方棱扁条式提梁面上饰凤纹,在提梁与卤身结合的两端铸有牛首,形象生动逼真。
双目炯炯有神,舒展一对有力的臂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