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9.09 KB
- 文档页数:2
《江南》教学反思在教授完《江南》这一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成功之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的音乐和图片,成功地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江南水乡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
这种情境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导入新课时,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上的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使他们对江南水乡的美景充满了期待。
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朗读感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特别是配乐朗读,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丽。
图文结合法: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例如,在讲解“莲叶何田田”时,出示莲叶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莲叶的茂密和美丽。
在讲解“鱼戏莲叶间”时,通过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鱼儿的活泼和快乐。
想象引导法:引导学生想象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配乐朗读,想象自己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种想象引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游戏巩固法:“采莲花”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生字的学习。
通过游戏,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生字,提高了学习效率。
注重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通过朗读诗歌、欣赏图片、想象画面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江南水乡的宁静、美丽和富饶,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在课堂总结时,强调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语文素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二、不足之处对诗歌的理解引导还不够深入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但对于一些诗句的含义,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江南》教学反思 15篇《江南》教学反思1古诗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我教学上的一个薄弱环节。
以往教古诗,用个不恰当的说法,就是“简单粗暴式”的——关键词的意思一讲,诗意一抄,主题思想一写,就背去吧。
本期正好借学校组本教研的东风,定下了古诗词教学的教研内容,也想借机向其他老师学习学习。
)就我自己的这堂课,上完后,我主要有以下感受:一、认真备课与仅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果大不一样。
因为组内的老师以及主管教学的校长要进行听课,所以自然不能像平时上课那样随意,都想上好课。
为此,课前我自己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查找资料,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自己理清了教学的思路后,才着手进行备课。
所以我的这堂课,真是彻底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学古诗的模式,不再仅仅拘泥于讲、抄、背,主要是以“赏”为主。
课堂更为活跃,更有趣,更生动。
二、认真备课对自身的提高更大。
我这个人,鉴赏水平有限,因而更加喜欢比较直白的记叙文、小说之类的__,对于诗歌一直认为是“阳春白雪”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好教。
最先开始,选了小课上这首诗,心里总认为,一首诗28个字,30分钟讲绰绰有余了。
没想到,课一上就放开了收不回,第一次上,30分钟时间才上了三分之二。
修改教案后,第二次上,也拖了堂。
自己才惊觉,原来古诗也有这么多可讲的!也可以讲得这么有意思!因为我的这堂课有大量的过去学过的古诗文的穿插,因而在我备课之中,其实也是我自己对古诗文的一种复习和重新掌握。
三、认真备课后,在课堂上更为游刃有余。
以往上课前,也会熟悉教材与教案,但因为常规的课堂也就显得更为随意些。
有时候,一下发散了,可能就会扯得很远。
但这份教案,因为自己精心准备了,记得熟了,因而对课堂的掌控,对重点的掌控,对教学内容的掌控就更为主动,站在讲台上都更自信一些!这堂课我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有两处:一是穿插了大量的学过的古诗词。
用回忆、复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
如:在理解“绿映红”这个“映”字时,我们就联系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映”字帮助理解。
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教学反思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教学反思1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学习了“江南”二字,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做好阅读学习课文的准备。
二、巧妙讲解,渗透诗意。
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将画面转换为第一句诗的景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句诗中的“何田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没有单独讲解字词的意思,而是将其融入对整句诗的描述之中。
“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
学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纯的语音,舒缓的动作告诉我,“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他们已经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当然课堂中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一、对识字的处理不够全面,课堂中出示了田字格,但没有和学生分析字形及占格位置。
二、将理解难点“何田田”放入整句诗的叙述之中,有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理解。
课后问“莲叶何田田”是什么意思,个别孩子不能说出“莲叶很多很绿。
”这说明课堂上的处理还不够,需在第二课时进行强化。
三、不能很好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因为多媒体器材的突然故障,对课堂的控制有些吃力,以致于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教学反思2《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
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
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根据课文特点,在本课教学时我十分注重通过课文渗透美育。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便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我通过富有感情导语:“江南是个好地方,瞧荷塘里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鲜艳的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翠绿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饱涨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江南》教学反思金堂实验小学肖树华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
诗句的前两行介绍了江南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则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
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寥寥几句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图。
这里诗美、图美、境美。
“美”在这里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教学中,我将“美读”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如果说初读感知使学生对整首诗的意境留下了浅层的记忆。
那么推敲品读却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江南,领略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美景图。
当学生对“何田田”不知所云时,我适时的出示了“莲叶图”: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莲叶。
”“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莲叶。
”“我看到了满池的莲叶。
”把它的颜色也说出来。
“莲叶是绿绿的。
”“莲叶是碧绿碧绿的。
”“莲叶是又绿又亮的。
”“是呀,小朋友说了这么多,可诗中只用了两个字,你能找出来吗?”学生一下就找到了是“田田”。
正因为看到这么多又绿又亮的莲叶,诗人不由得发出感叹“莲叶何田田!”你能看着图来读这一行吗?紧接着我又出示文中的插图:你们看,美丽的姑娘在满池的莲叶间——采莲,这是多——美的画呀!此时诗的前两行已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留在了们的脑海中,读好诗句也已不成问题了。
后面的五行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读,一边听一边想:这几行在写什么呢?当学生睁开眼睛时,个个抢着回答——是小鱼。
我又鼓励学生:你们也来读读这几行,再看看图,想想你是怎么理解的?也许是因为诗句的朗朗上口,也许是插图色彩鲜艳太吸引的眼球了,总之每一个孩子都在认真地读着,想着。
有个孩子说“这几行是写小鱼在游来游去。
”我赶紧肯定他:说得真好,那为什么诗中用的是“戏”而不是“游”呢?“因为小鱼游来游去就好像在做,很开心的。
所以用戏。
”“因为小鱼在水里是自由自在地游着,所以用戏。
”说得多好!我相信此时学生眼中的江南已成了一幅灵动的、活泼的,有生命力的画了。
读好诗句也成了他们自己真切感情地流露,此时的美不光在江南,更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心中。
《江南》教学反思《江南》是一首采莲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隽永,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全诗前两行描写了江南水乡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使采莲人不禁发出热烈的赞叹。
诗歌主要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述,来表达人们采莲时的愉快心情。
连用了5个叠词。
手法独特,不仅不会让人感到重复,还使得全诗节奏变得轻松愉悦,更能表现鱼的灵动和采莲人的快乐。
教学重点为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两个偏旁;会写“可”“东”等3个生字和竖钩、竖弯两个笔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上完课后,教学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是先引导学生识字、写字。
引导学生读准“江、东”的后鼻音和“南、莲”的前鼻音。
识记字形和理解字义,采用组内合作学习,集思广益,班内反馈识字方法。
本课三个生字教学,先复习巩固之前所学的笔画、竖弯钩,让学生对比发现它们与竖、竖弯的差别,教师范写过程中边写边强调新笔画的特点,学生练写,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因此学生字写得规范认真。
2.朗读指导。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古诗,学生借助拼音拼读,允许学生以较慢的速度朗读,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范读,学生跟读,同桌对读,组内赛读等形式,通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情趣,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
诗的方位名词是学生出错较多的,因此,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这四种不同的方位,感受鱼儿在水中嬉戏时的情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学生不知不觉就背诵下来了。
3.理解运用。
诗歌描绘的是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鱼儿嬉戏,姑娘采莲的江南风光,为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播放江南风光的图片、视频,帮助学生入境。
发挥想象既认识了方位词还感受到鱼儿欢快嬉戏的情境。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教师以阅读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使教学过程立体化,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说、演、读来代替枯燥的讲解,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启迪心智的目的。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反思第【2】篇〗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故不须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应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
把课文读通顺只是读文的开始,重要的是把课文读熟。
因为朗读是识字的有效途径,反复地读文,能提高生字的复现率,有利于对识字的强化和巩固;因为熟读有利于语感的形成,提高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增加词汇的积累量,这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
要想熟读成诵,就必须反复地读。
但我们不提倡机械的反复读,因为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
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于是在指导背诵上,采用了表演背的方法,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尤其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于是在这里设计了“如果你是小鱼,你会干什么?”的环节,学生跃跃欲试,争着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来表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孩子的思维。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反思第【3】篇〗《江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所以我没有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而是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
首先我把课文读通顺作为读文的开始,我没有采用死板的朗读,而是带着一群天真的孩子做了一场有趣的捉迷藏游戏。
课堂上虽少了讲解,少了问答,但学生参与的热情是空前的高涨,思维也非常活跃。
那一刻,每个孩子都成了一条活泼、调皮的小鱼。
这样的情境,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对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我觉得对于学生进行观察图这方面的指导上做得不够好。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反思第【1】篇〗江南这一篇课文诗一首汉乐府诗歌,比较有节奏。
在讲课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和江南这个地方的美丽。
讲这首诗歌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了解江南在哪里,我选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地图。
首先让学生找我们所在的位置——山西。
然后找到长江,长江以南就是江南。
知道了江南的位置就开始读课文。
读课文的时候,让个别学生读课文,纠正读音。
然后让学生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和感情。
讲课文内容时,我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来观察莲、荷叶、荷花等。
图文结合可以直观的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江南可采莲”,江南可以采莲,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了莲以后观察课文中的姑娘是如何采莲,并模仿器动作。
放幻灯片中荷叶,让学生理解很多叶子的样子就是“田田”。
在后面的课文,我在黑板是板书东南西北,放一张学生已经画好的鱼儿各个方向游动,来理解课文鱼戏莲叶间、东、南、西、北。
这样既调动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理解的课文。
这节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了课文。
但是在内容涉及上,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引入课文,相对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不应该涉入太多。
总体上这节课比较理想。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反思第【2】篇〗《江南》是一首古诗,描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课堂上,我让学生表演小鱼在池塘中往东、西、南、北不同的方向游,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方向的识别进行了强化。
这节课识字教学是重点,有些字学生在幼儿园已学过,字音、字形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掌握的,但学前期写字较少,课堂上我让学生掌握如何在田字格中书写这三个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上这一课时,我也力图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在评价学生时,激励语言较少,个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能激发。
今后教学中,我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说敢做。
在《江南》一课中,我虽然有意识让学生自主识字,自己读书,但是由于指导不到位,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这是一首采莲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隽永,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全诗前两行描写了江南水乡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使采莲人不禁发出热烈的赞叹。
“可”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江南可采莲”是说江南到处都生长着莲,真是采莲的好地方。
“田田”形容荷叶挺立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
此处说荷叶非常茂密,那荷花应该也是很繁盛的,不仅景色秀丽,而且莲子必然丰收,所以采莲人的心情自然非常愉悦。
后五行采用反复咏唱的方式,勾勒了一幅鱼儿围绕荷叶四面游动的动人画面。
“戏”字写出了鱼在水中灵动迅捷、欢乐可爱的活泼形象。
这里写“鱼”,却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采莲人和戏水的鱼儿一样,划着小船在莲叶间穿行,互相追逐嬉戏。
采莲人划船之娴熟,船行之轻快,身姿之轻盈,心情之欢快,就不难想象了。
这是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诗歌主要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述,来表达人们采莲时的愉快心情。
连用了 5个叠句,手法独特,不仅不会让人感到重复,还使得全诗节奏变得轻快愉悦,更能表现鱼的灵动和采莲人的快乐。
本课以传统水墨画配图,整个画面,花青中略带墨韵,色彩清新,格调高雅,正所谓“水墨江南”。
寥寥几笔的三两片荷叶,疏密结合、高低错落的构图,把莲叶茂密的样子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正是中国画笔墨以少胜多的代表。
最后,那几条简笔画成的鱼儿,形象稚拙中不失灵动,使整个画面灵气十足。
【教学目标】1. 认识竖钩1个笔画,会写“可、东“2个生字。
2.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大意,了解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之美。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意思。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走进江南。
(播放江南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指名说)师小结。
2. 书写课题,齐读。
(板书:江南,生书空)齐读两遍:③江南认读生字,品读课文带拼音读生字:小老师带读—小组赛读—齐读。
《江南》教学反思(两篇)(一)《江南》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此诗为《相和歌辞·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主要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
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游水嬉戏的情景。
此诗最初为汉代民歌,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和吟唱。
一.教学效果:在课堂的整体设计上,我力图通过创设各种诗意的情境,让孩子能够沉浸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沉浸在语言文字的美丽中,在达成识字写字目标的基础上,心灵更加的清澈,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也能得到一定培养,从小就受到文字、诗词的熏陶。
如在课堂的开头我以听诗猜花游戏导入,引出本课,在出示课题后我又引领学生配乐欣赏江南美景,让孩子们在愉悦、陶醉的心境中走进本课。
还有课中听采莲姑娘的动听歌唱,再到结尾学生简单清浅的和我一起打着拍子读诗的环节,都是基于这一整体意图的设计。
我希望我的语文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更应该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的生命质量,我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语文,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而且,我想这样的课堂也和我们现在所倡导和学习的高效课堂是相契合的。
因为只有生命活力催生的效率,才是课堂真正的高效率。
我想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不是追求创新,而是回归——回归孩子生命的本真,以人为本,回归课堂的本真——把它还给学生。
二.成功之处:课上我所创设的情境,出示的小组自学提示,是在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因为毕竟他们还是小学低年段的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在培养之中,只能说是刚刚开始,这个阶段需要培养和等待,所以这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只能先放在我的心里。
但是,我也知道不论多么小的孩子,他们都有自主做事的愿望,太多的帮助就是束缚,所以我放手让他们合作自学生字,自己找识字方法,提出自己的质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词,给他们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教学反思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教学反思(精选6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教学反思篇1一、揭题激趣,感受美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学习了“江南”二字,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做好阅读学习课文的准备。
二、巧妙讲解,渗透诗意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将画面转换为第一句诗的景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句诗中的“何田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没有单独讲解字词的意思,而是将其融入对整句诗的描述之中。
“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
学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纯的语音,舒缓的动作告诉我,“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他们已经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当然课堂中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1、对识字的处理不够全面,课堂中出示了田字格,但没有和学生分析字形及占格位置。
2、将理解难点“何田田”放入整句诗的叙述之中,有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理解。
课后问“莲叶何田田”是什么意思,个别孩子不能说出“莲叶很多很绿。
”这说明课堂上的处理还不够,需在第二课时进行强化。
3、不能很好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因为多媒体器材的突然故障,对课堂的控制有些吃力,以致于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
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教学反思篇2《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
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
(教学反思参考3)江南
1.识字:第一课时中,通过同桌对读正音、交流识字方法、开火车组词来认识生字,但没有做到每个字都让学生说一句话;第二课时,通过带拼音全班齐读生字、小组合作读生字卡、识字游戏等方式复习巩固。
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生字,少数学生不能认读“莲、南”,nl不分。
2.写字:第一课时,学写“东、西”,“东”的第四笔容易错写为点,有几个学生能自觉发现“西”和“四”的相似,也能区分。
书写时,竖弯容易错写成竖折。
时间分配不当,课堂上实际写字的时间不足。
3.诵读:第二课时的读比第一课时多,设计了小组赛读、分角色读、带动作读、吟诵品读等方式。
但读得还不够多样,环节设计不够紧密。
部分学生误将“莲叶何田田”读成“荷叶何田田”。
尚须要强化识记,加强诵读,读中理解,熟读成诵。
4.拓展:介绍了《采莲曲》《小池》等古诗,其中意外发现《小池》是学生幼儿园学过的。
这个环节充分暴露了我的问题:不信任学生。
我一开始应该先询问学生知不知道其他关于莲花的古诗。
由于担心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我在教学中有“满堂灌”的倾向,这节课我讲的时间起码占了一半,没有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5.调控:不时有学生开小差、搞小动作,我有时不能发现,可见我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全面,没有留意到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说明我的课堂还不够生动有趣,不能完全吸引学生。
课后小知识
--------------------------------------------------------
课外拓展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天道酬勤,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
规范的学习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的学习方法。
只要做好以上三点,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学习的强者。
加油!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