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常用机构教学内容
- 格式:pdf
- 大小:12.28 MB
- 文档页数:66
《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引出主题导入新课演示曲柄摇杆机构和曲柄滑块机构引导学生比较结构上的不同,提问:它们的不同在哪里?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兴趣,由学生能观察到的事物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探究一:曲柄滑块机构的演化(一)探究曲柄滑块机构演化过程、运动特点(二)探究两种曲柄滑块机构是否存在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成果:死点位置:有两个(以滑块为主动件)急回特性:对心曲柄滑块机构(无急回特性)偏置曲柄滑块机构(有急回特性)(三)演示应用实例(四)曲柄滑块机构的应用设计通过演示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回忆急回特性及死点位置的判别方法,观察动画演示,把抽象难懂的问题变得形象化,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获得答案,突破了难点。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直观感受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感受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
探索研究:探究二:偏心轮机构的演化(一)探究偏心轮机构演化过程想一想:改变曲柄滑块机构中运动副的大小,会成为什么机构?(二)演示应用实例探究三:导杆机构的演化及分类(一)探究导杆机构演化过程想一想:以曲柄滑块机构中不同的构件为机架,会成为什么机构?播放动画,给出分类,然后再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导杆机构的与与运动特点。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克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弱的特点,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通过演示法,揭示本课教学重点的同时化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分析、总结和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感受到“知识创造生活”。
使学生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知识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学(二)演示应用实例生用运动变化的思想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从一般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第六章常用机构复习要点1、运动副的概念运动副:平面运动副:2、运动副的类型1)_____副:概念:两构件通过____与________组成的运动副称为_____副。
特点:由于____副是_________,在承受载荷时_________,便于_________,故不易_______。
分类:按照两构件允许相对运动的形式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2)____副:概念:两构件以_____或______的形式相接触组成的运动副称为_______副。
特点:由于____副是以_______________,其接触部分的__________,故易磨损。
举例:3、平面连杆机构1)平面连杆机构是由若干________和_______组成的平面机构。
2)最常见的平面连杆机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全部运动副都是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含有一个_______的四杆机构应用最为广泛。
4、铰链四杆机构1)在铰链四杆机构中,与机架相连的构件称为________,不与机架相连的构件称为______。
2)连架杆相对于机架能作_______运动的称为_______,不能作______运动的称为摇杆。
3)根据两连架杆中曲柄的数目,铰链四杆机构分为_______基本形式。
5、曲柄摇杆机构1)两连架杆分别为______和________的铰链四杆机构,称为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它可将__________的连续______,转换为______摇杆的______________。
3)举例:6、双曲柄机构1)两连架杆均为______的铰链四杆机构,称为______________。
2)特点:主动曲柄_____转动,从动曲柄一般为______转动。
3)举例:4)平行四边形机构:概念:_______与________的_______相等、两个______长度_______且______相同的_________机构。
课堂教学设计表课程名称设计者单位(学校)授课班级课堂教学设计表由4张基本表格组成,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章节名称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
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幺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2.2 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
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编写一般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的内容。
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
若本节课(尤其是理科的一些章节)和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则不必挖空心思搞形式主义。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
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
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4.学习目标描述学习目标描述的内容分三个部分:(1)知识点编号指该知识点的代号,它在本课程中具有惟一性。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6.2 平面连杆机构【课程名称】平面连杆机构【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1.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和三种基本型式的运动特性与应用。
2.熟悉曲柄存在条件的判别方法。
3.了解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
4.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急回特性和死点。
二.能力目的1.能够判断四杆机构是否存在曲柄?并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四杆机构的具体型式。
2.熟悉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和三种基本型式的运动特性及应用场合。
三.素质目标1.了解四杆机构的运动是将连续匀速的转动转变成变速的摇动或其他型式的运动机构,实现运动型式的转化。
2.熟悉三种常见的四连杆运动的基本型式的特点。
3.能够根据曲柄存在条件及取不同构件作为机架来判断出不同的四杆机构。
四.教学要求1.熟悉低副接触四杆机构的运动特点和的组成条件。
2.能够判断四杆机构是否存在曲柄和该机构的基本型式。
掌握三种机构的应用场合。
【教学重点】1.四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的判别及四杆型式的确定。
2.熟悉三种基本型式的运动特点及应用场合。
【难点分析】1.高、低运动副的区分和四杆机构基本型式的判断。
2.急回特性的形成,要借助于教具或实物演示,最好请同学上台自己体验。
3.死点的形成条件是曲柄摇杆机构中以摇杆作为主动件才可能出现,如果学生有自己使用过缝纫机请他谈谈使用的感受最好。
在理论上要用力矩的大小等于力与力臂的乘积来决定,如果力臂为0,则无论力有多大,则力矩仍为0。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配合教具课件演示,最后归纳总结。
【学生分析】从机械零件的静止运动转变到常用机构的教学内容,是一个由静向动的变化过程,要从运动的角度出发来启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内容就比较容易。
同时要从具体的构件抽象出简图来研究运动特点,这也是要改变学生思路的方式。
在讲课时,一定要把这些特点先告诉学生,以便更快地适应新的教学内容。
【教学安排】4学时(180分钟)【教学过程】一.开始常用机构一章的学习,机构的特点是运动的,所以要从运动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和分析机构,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掌握。
课题:间歇运动机构----棘轮机构教材:《机械基础》第二版第六章常用机构李世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制作者:金桂云单位:香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间歇运动机构,这是《机械基础》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机械基础》这门课是机械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在授课中要准确地把握它在各学科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现从教学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来看教学分析,它共有4个部分:一、教学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所讲的内容是李世维先生主编的《机械基础》(第二版)中第六章的第3节的内容。
它是一种常用的机构,也是学生今后使用机械的理论基础。
间歇运动机构主要包含了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
本次说课中对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两个问题进行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包括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
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六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2、学情分析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铰链四杆机构和凸轮机构,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基本方法,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
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现在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层面上来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间歇机构的概念(2)掌握棘轮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分类(3)熟悉棘轮机构的类型和特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棘轮机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因为机构是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机构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了才能更好的了解机器、使用机器。
第六章间歇运动机构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教学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知道存在某一类机构。
2、教学要求结合专业需要对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星轮机构等一些其他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及其应用有所了解。
二、本章重点教学内容及教学难点重点: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的组成、运动特点及其运动设计的要点。
至于凸轮式间歇机构和星轮机构,只需了解它们的运动特点。
难点:如何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没有杂乱无章之感。
§6-1 棘轮机构一、棘轮机构的组成、工作特点及类型棘轮机构的典型结构是由摇杆、棘爪、棘轮、止动爪和机架组成。
可将主动摇杆连续往复摆动变换为从动棘轮的单向间歇转动。
其棘轮轴的动程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节,且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运动可靠等特点。
但冲击、噪音大,且运动精度低。
棘轮上的齿大多做在棘轮的外缘上,构成外接棘轮机构,也有做在圆筒内缘上的,这时构成内接棘轮机构。
至于其他形式的齿式棘轮机构和摩擦式棘轮机构仅作为了解,以开阔眼界。
二、棘轮机构的设计要点在设计棘轮机构时,首要的问题是确定棘轮轮齿的倾斜角,因为为了保证棘轮机构工作的可靠性,在工作行程时,棘轮应能顺利地滑入棘轮齿底。
棘轮齿面倾斜角δ的确定:棘轮齿面倾斜角δ为齿面与轮齿尖向径的夹角。
为了使棘爪能顺利地进入棘轮齿间,则要求齿面总作用力R 对棘爪轴心的力矩方向应迫使棘爪进入棘轮齿底。
即应满足条件:ϕδ>(6-1) 其中ϕ为摩擦角。
§6-2 槽轮机构一、槽轮机构的组成、工作特点及类型槽轮机构的典型机构是由由主动拨盘、从动槽轮及机架组成。
可将主动拨盘的连续转动变换为槽轮的间歇转动。
并具有结构简单、尺寸小、机械效率高、能较平稳地间歇转位等特点。
普通槽轮机构有外槽轮机构和内槽轮机构之分。
为了满足某些特殊的工作要求,在某些机械中还用到一些特殊型式的槽轮机构,如不等臂长的多销槽轮机构、球面槽轮机构、偏置槽轮机构等。
常用机构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摩擦机构、齿轮机构、链传动机构等。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这些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机构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常用机构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摩擦机构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齿轮机构的种类和传动原理,链传动机构的组成和特性等。
教学内容将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进行讲解和演示,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讲授法,用于讲解常用机构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讨论法,用于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机构应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亲身体验机构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提供基本的学习内容和参考;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和案例分析;多媒体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用于直观展示机构的结构和原理;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机构原理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常用机构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估结果将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改进。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将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五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设计思路总体目标本课程是设备和暖通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金属的性能、晶体结构以及铁碳合金,从而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分类、特性、用途以及牌号;掌握手工电弧焊焊接工艺原理、焊接设备以及常见金属材料的焊接特性;掌握常用机构的分类、组成、特性以及用途,掌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等。
具体能力目标1.了解工程材料、焊接工艺以及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熟悉它们的特性、用途以及原理等;2.熟悉金属的特性、晶体结构以及热处理方式、从而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用途、分类以及牌号,初步学会选择常见零件的材料;3.熟悉手工电弧焊的焊接原理、焊接设备、焊接方法、初步具备简单构件的焊接能力;4.初步具备常用机械传动的安装、维护、调试能力。
知识目标1.掌握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分类、特性、用途以及牌号2.掌握金属的特性、晶体结构类型、常见的热处理方式3.掌握手工电弧焊焊接工艺原理、焊接设备以及常见金属材料的焊接特性4.掌握常用机构的分类、组成、特性以及用途5.掌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2.严谨细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3.具备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意识;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5.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教学方法建议1. 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 可以结合教学进程,组织学生开展常用工程材料、标准机械零部件的市场销售情况调查;组织开展以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改革等为载体的创新思维训练。
3. 阶段性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模块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机械基础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
教学中可结合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课题,制作综合实践任务书,要求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报告,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三)评价方法建议对学生实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考核,通过各种不同的考试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团队活动的合作能力;职业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