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第一章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77
《食用菌栽培技术》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可作为种植类专业成人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和短期培训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课程。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食用菌栽培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丰富菜篮子工程的新兴农业项目。
本课程旨在较为全面的介绍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栽培技术,从而为广大学生和食用菌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借鉴。
食用菌栽培技术主要介绍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着重介绍常见的优良品种及其最实用的、最新的栽培技术。
对于农民脱贫致富、培养农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本课程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是在学习微生物基础以后开设的一门实用技术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兼顾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的教学需要,以典型食用菌为主,适当介绍一些新的食用菌品种和新的食用菌栽培新技术。
要运用微生物学知识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服务于食用菌栽培的生产实践。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远距离教育课程由多种媒体组成。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提供的媒体有:主教材、录像教材及网上辅导等。
教科书是主媒体,学生必需从头到尾系统通读,最好两遍。
从学期开始就制定阅读计划。
应当指出,教科书只提供了大专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录像教材是结合图片、标本讲解重点、难点及学科的发展。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提供的媒体,自主选择,经过刻苦学习,学好本课程也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网上辅导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做出回答,并且提供相关学习的参考资料。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对于教学内容,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要求。
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食用菌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见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应重点记忆、理解、描述、比较、分析。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食用菌栽培学(英文):Edible Mushroom Cultivation课程编号:12371093课程学分:2.0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我国食用菌的自然资源丰富,人工栽培历史悠久,且我国是农林业大国,具有丰富的原材料。
可见,我国发展食用菌的广阔前景。
本课程主要介绍——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活史及食用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管理方法;食用菌生产全过程的基本操作技术:制种程序及设备仪器的使用、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各级菌种的制作方法,菌种质量检查及选育和保藏等;介绍蘑菇、香菇、平菇、木耳、草菇等等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和技术。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属于应用微生物范畴,技术性强,是农林业与生物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食用菌栽培相关知识,掌握食用菌各级菌种培养基的制备过程;学会制作各级菌种的基本、技能。
掌握主要食用菌栽培技术,以便在今后实践中运用于新产业的开拓。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简要介绍食用菌的概念、种类,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及在我国农林业生产中的位置及现状。
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2. 教学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掌握食用菌及食用菌学的概念;理解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了解我国发展食用菌的有利条件。
广义食用菌与狭义食用菌的区别是本章内容的难点。
第一节概述(0.5学时)一、食用菌的概念二、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三、食用菌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第二节中国古代食用菌发展简史(0.5学时)一、发展简史二、早期的食用菌栽培技术第三节食用菌生产的现状及展望(0.5学时)一、国内外食用菌生产的性质和地位二、展望与思考第四节食用菌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0.5学时)一、食用菌栽培学的性质和地位二、食用菌栽培学的任务三、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基本要求作业与思考题:(1)谈谈你对食用菌的基本认识。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食用菌生物学基础知识和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多种食用菌的栽培技术,食用菌的保鲜贮藏与加工、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等。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一)教学目的:《食用菌栽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及生产技术,并能利用其原理对生产技术进行实践及革新。
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及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一定高等专业人才素质及带领农民劳动致富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讲授,使课堂教授生动反映食用菌的生物学和生产特征。
另外设置60学时实验课,加强学员的感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成绩评定采用考试和考查相结合的方法,百分制计分。
试卷成绩占总成绩的80%;考查根据课堂或实验等平时表现计分,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学时分配(120学时)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1] 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张松.食用菌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 陈士瑜.食用菌生产大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4] 李阜棣.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5] 郑其春.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6] 张金霞.新编食用菌生产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五、理论教学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主要讲授内容:1、概述(1) 食用菌的概念(2) 是功能性食品2、食用菌产业的前景(1) 原料广泛(2)生效快、效益高(3)市场广阔(4)菌糠再利用价值高3、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1) 世界生产概况(2)我国生产概况(3)发展趋势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重点:食用菌的作用及其产业的特点难点:产业的发展趋势思考题(1)你当地的食用菌生产现状如何?有哪些有利及不利的发展条件?(2)试分析我国食用菌生产的有利因素及限制因素有哪些?(二)第二章、食用菌的形态与分类主要讲授内容:1、形态结构与生活史(1)形态结构(2)生活史2、食用菌的分类(1)食用菌在真核生物中的分类位置(2)主要种类3、毒菌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重点:菌丝体、菌丝的组织体、子实体难点:一级菌丝与二级菌丝、二级菌丝与子实体、担子及担孢子间的异同点思考题(1)在自然条件下,你发现易在何时何地生长野生食用菌,采完后还能再长出吗?为什么?(2)长时间在菇棚内操作,容易产生呼吸道不舒服的感觉,为什么?应怎样避免?(三)第三章、食用菌的生理生态主要讲授内容:1、食用菌的营养(1)营养物质(2)食用菌的生理类型2、食用菌的理化环境(1)温度(2)水分和湿度(3)酸碱度(4)空气(5)光照3、食用菌的生物环境(1)食用菌与微生物(2)食用菌与动物(3)食用菌与植物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重点: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难点:生理类型思考题(1)对温度、空气湿度、空气、光照的需求有何规律?(2)香菇、木耳等菌类为何不用粪草培养料栽培?(3)利用自然条件,栽培食用菌最好是什么季节?(四)第四章、消毒灭菌主要讲授内容:1、物理消毒灭菌(1)热力灭菌(2)紫外线灭菌2、化学消毒灭菌(1)气雾熏蒸法(2)液体消毒灭菌法教学时数: 10学时重点与难点:重点:高压蒸汽灭菌难点:冷空气的排除思考题(1)为何湿热比干热效果好、时间短?(2)高压蒸汽灭菌成败关键是什么?(3)紫外线灭菌应注意哪些问题?(4)何高浓度乙醇杀菌力低?(5)现有酒精灯、紫外线、高压锅、烘箱、甲醛、接种箱、接种工具、培养皿、水,应怎样对号使用?(五)第五章、食用菌菌种生产主要讲授内容:1、菌种概述(1)菌种概念(2)菌种类型(3)菌种生产程序2、菌种生产主要设备(1)配料设备(2)灭菌设备(3)接种设备(4)菌种培养设备(5)母种保藏设备(6)菌种厂的布局3、菌种培养基(1)概述(2)各级菌种的培养基(3)培养基的灭菌4、菌种的接种(1)无菌操作(2)母种的接种(3)原种、栽培种的接种5、菌种培养及质量鉴定(1)菌种培养(2)菌种质量的鉴定6、菌种保藏与复壮(1)菌种保藏(2)菌种复壮教学时数:30学时重点与难点:重点:菌种分离;母种、原种、栽培种的培育。
《⾷⽤菌栽培学》复习内容《⾷⽤菌栽培学》复习内容绪论1 、什么是⾷⽤菌?⾷⽤菌是⼀类可供⾷⽤的具有显著⼦实体的⼤型真菌。
2、发展⾷⽤菌⽣产有什么意义?1)⾷⽤菌⼈⼯栽培是利⽤锯末、秸秆、棉⽪、⽟⽶芯等⼴⼤平原和⼭区的下脚料⽣产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优质⾷品的过程;2)它可以改善环境,变废为宝;它利⽤薄地或闲地种植,不受地⼒限制,提⾼了⼟地利⽤程度;3)它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主要依靠培养料的⽔分⽣长,耗⽔量少,因此外界的环境因素对它影响⼩;4)⽽且可与农作物错季⽣产,充分利⽤剩余劳动⼒。
5)⾷⽤菌的投⼊产出⽐⾼,效益明显,是⼀般粮⾷作物的20-40倍。
6)随着我国加⼊WTO和市场繁荣⼈民⽣活⽔平的提⾼,外销和内需迅速增加。
因此,⾷⽤菌被冠以⽣态农业,⾼效农业、节⽔农业、致富农业、创汇农业的美名成为农业经济中的⼀项重要产业。
第⼀章第⼀节⾷⽤菌形态结构1、什么是菌丝体、⼦实体、⼦实层、孢⼦印、内菌幕、外菌幕?菌丝体是由基质内⽆数纤细的菌丝交织⽽成的丝状体或⽹状体。
锁状联合是双核菌丝细胞分裂的⼀种特殊形式,先在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的两核之间的细胞壁上产⽣⼀个⼩突起,形似⼩分枝,分枝向下弯曲,其顶端与细胞的另⼀处融合,在显微镜下观察,形似⼀把锁,故称为“锁状联合”。
⼦实体是由分化的菌丝体组成,能产⽣有性孢⼦的菌体或菇体。
⼦实层是着⽣有性孢⼦的栅栏组织,是真菌产⽣⼦囊孢⼦或担孢⼦的地⽅。
孢⼦印是指孢⼦按菌褶的排列⽅式散落在纸上形成的图⽂。
(伞菌分类的重要依据)内菌幕是指连接在菌盖和菌柄间的膜状结构。
(破裂后形成菌环)外菌幕是指包裹在幼⼩⼦实体外⾯的膜状结构。
(破裂后形成菌托)2、初⽣菌丝、次⽣菌丝、三⽣菌丝特征、特点初⽣菌丝指刚从担孢⼦萌发出的菌丝。
特征是初期⽆隔、单细胞多核菌丝;很快⽣隔、多细胞单核菌丝。
特点是菌丝细,分枝少,⽣长慢,⽣长期短,⼀般不结实。
次⽣菌丝由两个初⽣菌丝质配⽽成。
特征是多细胞双核菌丝,细胞壁上有锁把状突起。
第一章:绪论1:食用菌:指一类可供人类食用的具有肉质或胶质子实体的大型真菌,通称蘑菇。
(注:食用菌只是在生长的某一个时期可以食用,食用菌也并不是说整个个体都可以食用)2:约有95%的食用菌属于担子菌门,少数属于子囊菌门3: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意义:它是现代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改善人类的膳食结构,丰富城乡的菜篮子结构,还可以变废为宝,扩展就业渠道。
第二章: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及分类1:子实体:指含有或产生孢子的菌丝组织体,由成熟的次生菌丝扭结分化而成。
2:菌丝体:管状的丝状物即菌丝积聚成的菌丝群。
(菌丝前端不断的生长,分支并交织形成的菌丝群,主要吸收水分和养料,属于营养器官)3:菌丝体按形成过程划分:初生菌丝、次生菌丝、三生菌丝初生菌丝:刚从担孢子萌发出的菌丝,属于单核菌丝。
菌丝细,分支少,生长慢,生长期短,一般不结实。
次生菌丝:初生菌丝经双核化过程形成的异核的双核菌丝。
粗壮,分支多,生长快多有锁状联合现象,生理成熟时形成子实体,生长期长。
三生菌丝:是已组织化的构成子实体的双核菌丝。
4:菌组织:许多真菌尤其是高等真菌在生活史的某些阶段为了适应外界不良的环境条件,菌丝以不同方式组织起来形成的疏松或紧密交织的结构。
(属于菌丝体的特殊形态,主要是为了适应不良环境或利于繁殖才出现这种特殊形态)5:伞菌的组成部分:(由上到下的结构顺序)菌盖、菌褶或菌管(有些少数是菌管)、菌环、菌柄、菌托。
一般来说共有的结构为菌盖、菌褶和菌柄,只有部分食用菌有菌环和菌托,其中同时有菌环和菌托的为毒蘑菇。
①菌环:内菌幕被撑破残留在菌柄上的单层或双层环状膜②菌托:外菌幕被撑破残留在菌柄基部发育成的杯状、苞状或环圈状的构造6:伞菌的生活史(课本65面):食用菌的生活史是指从孢子到孢子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
用示意图表示伞菌的生活史(课本11面笔记)担子和担孢子的形成:次生菌丝的顶孢核配→担子(2n)→减数分裂产生担孢子(n)7:孢子印:担孢子无色或浅色,成熟的子实体不断的释放出的孢子堆积起来出现的菌褶形印成为孢子印。
食用菌栽培技术1食用菌栽培技术第一章食用菌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第一节结构、名释一.相关名词食用菌:可食用的大型真菌。
1. 菌丝体:即食用菌的营养体,由丝状菌体细胞组成,是形成子实体(出菇)的基础,菌丝体质量的好坏,对是否出菇,产量高低,品质好坏起决定性作用。
2. 子实体:(蘑菇)是由菌丝体所产生的果实,是其行有性繁殖的必然结果。
菌盖:是成熟子实体的主体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菌褶的保护。
菌褶:大多数种类位于菌盖的下部,书页状排列或呈多孔状密布,是着生担子的所在,担子才是真正的繁殖器官,其顶部产生2~4个担孢子,担孢子成熟后从担子上脱落并弹射到空气中。
菌柄:起营养运输及对整个子实体的支撑作用。
菌托:菌柄与菌丝体及生长基质连接的地方,有时附带着子实体外保护层的残留物,有的品种无此结构,或不明显。
菌环:有的种类在子实体幼小时,菌盖的下部被一层薄膜(内菌幕)所覆盖,保护年幼的菌褶不暴露,有内菌幕的种类称为被果型子实体,反之则称为裸果型子实体;被果型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内菌幕逐渐破裂,脱落,在菌柄上残留下一个环状结构叫做菌环。
当然,菌环也不是所有种类都有的。
3. 生活史:即生活周期,由两个不同性别的担孢子分别萌发形成两条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单核菌丝之间发生质配与核配形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进一步生长,成熟扭结,形成子实体原基,子实体原基进一步生长分化形成子实体,在子实体内部产生担子,在担子上形成担孢子,担孢子成熟后从担子上脱落并弹射到空气中,遇到适宜条件又将萌发成单核菌丝。
第二节食用菌的营养需求大多数食用菌为腐生型真菌,它们不能像绿色植物那样直接利用无机物同时利用阳光的能量生长,而只能靠分解及氧化有机物汲取自身生长所需的营养及能量。
食用菌的生长大体上可分为营养生长阶段(发菌)和生殖生长阶段(出菇)。
将菌丝体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下,开始分泌一系列酶将一些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可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吸收到细胞内供其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