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整版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32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腰痛病(TCD编码:BGSOOO)。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ICDTO编码:M51.202)。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证候诊断1、血瘀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丽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三、治疗方法(一)中医辩证论治1、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 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五灵脂6g(炒)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2、寒湿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整版)(一)辨症分型治疗1.跌仆闪挫,气血瘀滞证:主症:腰背腿痛如刺,痛有定处,轻则俯仰不便,重则因痛剧而不能转侧,痛处拒按。
若病久者,病势稍缓,经久不愈,或时发时止,遇劳或闪挫,病势剧增,或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淡紫或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沉弦;若新病者,为急性跌仆闪挫所致,病势剧烈,痛处如锥刺刀割,或腰痛微热,轻则扶腰跛行,重则行动不能,面部苦痛皱眉,舌淡紫或无变化,脉弦、紧或沉涩。
(1)跌仆闪挫日久未愈,瘀血阻滞经络。
治法: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方药:补肾壮筋汤化裁。
酒当归12g,川牛膝9g,川续断9g,赤芍药9g,青皮g,五加皮9g,酒川芎6g,血竭6g,炙甘草6g。
(2)跌仆闪挫初期,积瘀内停。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化裁。
净桃仁6~9g,草红花6~9g,当归尾12g,酒熟地黄12g,赤芍药9g,酒川芎9g,川杜仲9g,川牛膝9g,威灵仙9g,炙甘草6g,血竭6g。
加减: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3~6g,元胡9~12g,肉桂2g;腹痛便秘者加生大黄3~9g(后下)。
2.寒湿内侵,阻遏经脉证:主症:腰背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行动缓怠。
遇寒湿则加重,得温燥则稍缓,虽静卧,休逸疼痛亦难明显减轻,甚或加重,其病史一般较长,且渐渐加重,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沉缓或濡缓。
偏于寒者,痛处剧烈,筋脉拘急;偏于湿者,身重,肌肤不仁。
上证寒湿郁久,可化为湿热,则兼见痛处觉热,遇热遇湿则疼痛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濡数,此为寒湿之变证。
治法:补肝益肾,散寒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化裁。
独活9g,桑寄生12~30g,秦艽9g,全当归9g,赤芍药9g,防风9g,川杜仲9g,淮牛膝9g,酒熟地黄18g,潞党参9g,茯苓9g,生白术15g,北细辛3g,桂枝9g,炙甘草6g。
加减:病久有瘀血而舌青紫或瘀斑,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各6g,或酌加通络之品,如地龙6g,木瓜9g,鸡血藤15g,伸筋草15g。
完整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身体向上拉伸,同时逐渐加大力度,直至患者感到疼痛缓解或者达到最大耐受范围。
2)斜扳腰椎法:患者侧卧,医师用手托住患者腰部,另一手用力向上扳拉患者上半身,同时用膝盖顶住患者下肢,使其腰部得到牵引。
3)牵引按压法:患者仰卧,医师用手托住患者腰部,另一手用力向下按压患者腰部,同时用膝盖顶住患者下肢,使其腰部得到牵引和按压。
4)腰椎旋扳法:患者侧卧,医师用手托住患者腰部,另一手用力向上扳拉患者上半身,同时用膝盖顶住患者下肢,使其腰部得到旋转扳拉。
二)针灸治疗1.主穴:肾俞穴、腰俞穴、大椎穴、风池穴、委中穴、足三里穴、曲池穴。
2.配穴:视病情配合选用,如加减肝俞穴、膀胱俞穴、三阴交穴、承山穴等。
3.常用针刺方法:直刺、斜刺、横刺、旋刺、点刺、刺血等。
4.常用灸法:温针灸、艾条灸、艾绒灸、穴位灸等。
5.常用配合疗法:电针、拔罐、刮痧、推拿等。
三)中药治疗1.活血化瘀方:桃仁、红花、川芎、当归、丹参、三七、赤芍、地龙、龙血竭等。
2.温通寒湿方:羌活、防风、桂枝、细辛、独活、川乌、姜黄、蒲公英等。
3.滋肾壮骨方:菟丝子、肉苁蓉、淫羊藿、巴戟天、枸杞子、桑葚等。
4.化湿利水方:瞿麦、茯苓、泽泻、车前草、苍术、白术、山药等。
5.调理气血方:黄芪、党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枸杞子等。
以上中药方剂均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且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
三、注意事项1.治疗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等活动。
2.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尤其是腰部。
3.避免饮酒、吸烟等不良惯,保持良好的生活惯。
4.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忌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豆类等。
6.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评估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下肢尽量向后伸展,两手用力相对,有时会听到一声弹响,可以进行1-2次。
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整版PPT为什么腰椎间盘突出症容易复发?如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治疗和休息后,可使病情缓解或痊愈,但该病的复发率相当⾼,不少患者虽不情愿,但⼜时常成为“拜访”医⽣的“回头客”。
该病复发率⾼的原因有如下⼏点:(1)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治疗后,虽然症状基本消失,但许多病⼈髓核并未完全还纳回去,只是压迫神经根程度有所缓解,或者是和神经根的粘连解除⽽⼰。
(2)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病情虽已稳定或痊愈,但在短时间内,⼀旦劳累或扭伤腰部可使髓核再次突出,导致本病复发。
(3)在寒冷、潮湿季节未注意保暖,风寒湿邪侵袭⼈体的患病部位,加之劳累容易诱发本病的复发。
(4)术后的病⼈虽然该节段髓核已摘除,但⼿术后该节段上、下的脊椎稳定性⽋佳,故在⼿术节段上、下⼆节段的椎间盘易脱出,⽽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除了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治疗⽅法外,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预防。
那么,怎样才能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呢?⼈们在⽇常⽣活、学习和⼯作中,需要各种不同的活动姿势,养成了各⾃的习惯,其正确与否对⼈体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要求我们注意平时的站姿、坐姿、劳动姿势,以及睡眠姿势等的合理性,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因为适当的锻炼能改善肌⾁⾎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肌⾁的反应性和强度,松解软组织的粘连,纠正脊柱内在平衡与外在平衡的失调,提⾼腰椎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久性,从⽽起到良好的治疗与预防作⽤。
为什么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必需睡硬板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转归与负重、体重有⼀定的关系,即在纤维环发⽣劳损、破裂后,负重与体重的压⼒可使髓核从破裂的纤维环处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使神经根发⽣炎性渗出、⽔肿,加重了髓核对神经根的损害,出现腰腿痛症状。
这时,通过卧床休息尤其是卧硬板床休息,可消除负重和体重对椎间盘的压⼒,有利于解除腰部肌⾁、韧带的收缩及痉挛,恢复腰部肌⾁、韧带的原有平衡状态,突出的髓核也随之脱⽔、缩⼩,促进了神经根炎性⽔肿、渗出的吸收,减轻突出的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程度,使症状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