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T三者关系及沉降量曲线图
- 格式:doc
- 大小:67.16 KB
- 文档页数:2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篇一: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一、工程概况:***大学***校区教三楼位于校道南侧,东临山丘,南临图书馆,西临教四楼,北面三栋广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高六层;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基为粘性土地基。
由**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设计,**公司第三分公司施工,*****公司监理,工程竣工日期为二0XX 年六月。
二、编制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XX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XX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91)4、****大学***校区教三栋1:500平面图5、教三楼结构情况及周边环境实况三、沉降观测方案(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1)、观测精度本次采用二级观测精度。
沉降基准网观测采用一级水准测量,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3.0±≤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0±≤mm ,沉降观测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0.1±≤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1≤mm 。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观测的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视距差:≤1.0m;视距累积差≤3.0m;观测成果在限差内按观测距离或测站数分配闭合差计算高程。
观测时一定要爱护观测标志,尺子放在观测点上应用力轻,立尺一定要直,每次把尺子立在观测标志之前,都要把观测标志点和尺子擦干净,以防止观测标或尺底粘泥土而影响观测精度。
(2)观测时间、次数观测周期每月一次,每期观测时间三个小时,总共进行6期观测。
首次观测时间为20XX年12月7日。
首次观测时,应观测多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1、观测点的设置: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并根据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布置沉降观测点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各拐角极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填写实例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记录填写实例
沉降观测记录
工程名称:××县工商局315投诉中心大楼水准点(BM)相对标高:+
注:附观测点、水准点布置图和S、P、T三者关系及沉降量曲线图。
建设单位代表:冯大林工程技术负责人:王小全
填表人:吴小志
观测点、水准点布置图
工程名称:××县工商局315投诉中心大楼施工单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负责人:李小强制图人:蔡小海日期:2003年10月18日
S、P、T三者关系及沉降量曲线图
工程名称:××县工商局315投诉中心大楼施工单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负责人:李小强制图人:蔡小海日期:2003年10月18日。
实验18 沉降分析一、目的要求1. 用沉降分析法测定碳酸钙粉末的粒子大小的分布。
2. 学会使用扭力天平。
3. 掌握从沉降曲线求粒子分布曲线的数据处理方法。
二、原理利用物质在密度较小的介质中的沉降速度来测定分散体系中粒子的分布情况,称为沉降分析法。
它是颜料工业,硅酸盐工业,搪瓷、陶瓷工业中衡量原料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方法。
设粒子是球形的,则重力为()g r F 03134ρρπ-=(18-1) 式中,r 为粒子的半径(m );ρ和ρ0分别为介质和粒子的密度(kg ·m -3);g 为重力加速度(m ·s -2)。
粒子下沉时还同时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根据斯托克斯(Stokes )定律,摩擦阻力为:ru F πη62= (18-2)式中η为介质粘度(Pa ·s ),u 为粒子下沉速度(m ·s -1)。
当重力和摩擦力达到平衡时,粒子匀速下沉,这时()g r ru 03346ρρππη-=则 ()u K g ur =-=23ρρη (18-3)由上式可见,当介质粘度、密度及粒子的密度为已知时,测得粒子的沉降速度以后,就可计算出相应的粒子半径。
分散体系的粒子大小往往是不均匀的,为了得到分散体系的全部特征,常须测定大小不同的粒子的相对含量,作出它们的分布曲线,这种分布曲线可由沉降曲线的图解处理求得。
图18-1 沉降分析原理图沉降曲线以函数G =f (t )表示,式中G 是从实验开始经过时间t 后所沉淀的质量,或者是与此量成正比的其它物理量。
如果用扭力天平(图18-3)测出在时间t 内从介质沉降到平盘8上的粒子质量G ,以G对t 作图即可得到沉降曲线。
设有五种不同大小的粒子,每种粒子单独沉降所得的曲线如图18-1中的曲线1~5所示。
以曲线3为例,在到达时间t 3之前,粒子将均匀沉降,到t 3则所有粒子均沉降完毕,扭力天平平盘8上质量保持G 3不变。
t 3是使所有在h 高度内的粒子都完全沉降所需的时间,由此即可算出此种粒子的沉降速度:33h u = (18-4)将u 3代入式(18-3)即可求得此种粒子的半径r 3。
目录文字部分一、概述 (1)二、观测目的 (1)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1)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4.1、基准点的布设 (1)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2)五、沉降观测 (2)5.1、仪器与观测 (2)5。
2、观测级别及精度 (2)5。
3、水准线路的观测限差 (3)5。
4、观测时间 (3)六、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3)6。
1、沉降量及倾斜度分析 (3)6.2、时间—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4)七、沉降数据评价 (4)八、结束语 (5)图表部分一、概述受委托,我公司对位于榆林市高新产业园区高新第六小学一号楼进行了沉降监测工作,该楼长73.8m宽17.6m,地上十层,地下一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片筏基础,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二、观测目的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4.1、基准点的布设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GX1,GX2。
详见附录2(基准点及观测点示意图) 。
其高程系统为独立高程,其中GX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GX1高程值是以GX2为基准,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设计院的图纸要求,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8个观测点,其编号为1、2、3、4、5、6、7、8、详见附录2(基准点及观测点示意图).五、沉降观测5。
6.3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这里所讲的地基沉降量是指地基最终沉降量,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弹性力学法、分层总和法、应力面积法和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沉降计算法。
所谓最终沉降量是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完全稳定后的沉降量,要达到这一沉降量的时间取决于地基排水条件。
对于砂土,施工结束后就可以完成;对于粘性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
6.3.1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方法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计算方法是以Boussinesq 课题的位移解为依据的。
在弹性半空间表面作用着一个竖向集中力P 时,见图6-5,表面位移w (x, y, o )就是地基表面的沉降量s :E r P s 21μπ-⋅=(6-8)式中 μ—地基土的泊松比;E —地基土的弹性模量(或变形模量E 0);r —为地基表面任意点到集中力P 作用点的距离,22y x r +=。
对于局部荷载下的地基沉降,则可利用上式,根据叠加原理求得。
如图6-6所示,设荷载面积A 内N (ξ,η)点处的分布荷载为p 0(ξ,η),则该点微面积上的分布荷载可为集中力P= p 0(ξ,η)d ξd η代替。
于是,地面上与N 点距离r =22)()(ηξ-+-y x 的M (x, y )点的沉降s (x, y ),可由式(6-8)积分求得:⎰⎰-+--=Ay x d d p E y x s 22002)()(),(1),(ηξηξηξμ (6-9)从式(6-9)可以看出,如果知道了应力分布就可以求得沉降;反过来,若沉降已知又图6-5 集中力作用下地基表面的沉降曲线图6-6 局部荷载下的地面沉降(a )任意荷载面;(b )矩形荷载面可以反算出应力分布。
对均布矩形荷载p 0(ξ,η)= p 0=常数,其角点C 的沉降按上式积分的结果为:021bp E s c ωμ-= (6-10)式中 c ω—角点沉降影响系数,由下式确定:⎪⎪⎭⎫ ⎝⎛+++++=)1ln()11ln(122m m mm m c πω (6-11)式中 m=l/b 。
S、P、T三者关系及沉降量曲线图工程名称:××县工商局315投诉中心大楼施工单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10月18日附加公文一篇,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关于进一步加快精准扶贫工作意)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扶贫工作文件精神,根据《关于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经乡党委、政府研究确定,特提出如下意见:一、工作目标总体目标:“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从今年起决战三年,实现全乡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全面脱贫、无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全面保障,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总体要求:贫困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和贫困代际传递;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年度任务:2015-2017年全乡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4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
二、精准识别(一)核准对象。
对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以收入为依据再一次进行核实,逐村逐户摸底排查和精确复核,核实后的名单要进行张榜公示,对不符合政策条件的坚决予以排除,确保扶贫对象的真实性、精准度。
建立精准识别责任承诺制,上报立卡的贫困户登记表必须经村小组长、挂组村干部、挂点乡干部、乡领导签字确认,并作出承诺,如扶贫对象不符合政策条件愿承担行政和法律责任,确保贫困户识别精准。
(二)分类扶持。
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分为黄卡户、红卡户和蓝卡户三类,第一类为黄卡户,是指有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收入在贫困线边缘的贫困户;第二类为红卡户,是指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家庭贫困程度比较深的贫困户;第三类为蓝卡户,是指年老体弱或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五保户。
优先扶持黄卡户,集中攻坚扶持红卡户脱贫,对蓝卡户则通过保障扶贫来保障其基本生活。
6.4.1 饱和土中的有效应力1、饱和土中的有效应力原理σσ’u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的表达式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的表达式)- ( -w a a u u u χσσ+′=AA w=χ总应力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σ —u—σ′—u+′=σσ研究意义§6.4 地基沉降与时间的关系z 地基最终沉降量相同,但沉降速率不同z 预测某时间地基的沉降量自重应力作用下的两种应力21h h sat w γγσ+=)(21h h u w +=γ)( 2121h h h h uw sat w ++=−=′γγγσσ-2)(h w sat γγ−=2h γ′=地面水面h 1h 2hA有效应力与地面上的水深无关H 2’σ’uσ1)向下渗流条件下σ′Δ2、土中水渗流时土中的有效应力H2H 1γ1γsat A地面抽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在土中产生向下的渗流,使有效应力增加,导致土层压密—渗流压密原地下水位现地下水位1)向下渗流条件下2、土中水渗流时土中的有效应力2)向上渗流条件H⋅=sat γσhH )h H (u w w w ΔγγΔγ+=+= )h H (H u w Δγγσσ+−⋅=−=′sat hH w w sat Δ−−=γγγ)(hH w Δ−′=γγ0=Δ−′=′h H w γγσwH h γγ′=Δwcr i γγ′=渗透压力砂层(承压水)粘土层γsatHΔhA9m5m3mσ’u (kPa)σ(kPa)z1) 垂直方向总应力σ、孔隙水压力u和有效应力σ’沿深度z 的分布【例题】解:uz u w w −=′⋅=⋅σσγγσ z=3×17=51(3×17)+(2×20)=91(3×17)十(2×20)+(4×19)=16702×9.8=19.66×9.8=58.85171.4108.23、毛细水上升时的土中有效应力σ’uσz9m5m3m2m 解:(2) 当地下水位以上1m 内为毛细饱和区时σ、u、σ’沿深度z 的分布2×17=342×17+1×20=542×17+120+2×20=9494十4×19=170-9.82×9.8= 19.66×9.8=58.8111.2043.8 5474.4uz u w w −=′⋅=⋅σσγγσ z=【例题】6.4.2 一维固结理论1、饱和土渗流固结过程(3) 水的运动是层流,服从达西定律(6) 附加应力一次瞬时施加(5) 在渗流固结中,土的K和Es不变饱和土(2) 土的排水和压缩为竖直向的,即一维的(1) 土层均匀, 各向同性,完全饱和(4) 土颗粒和土中水都是不可压缩的(7) 土体的变形完全是孔隙水压力消散引起的基本假设2、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在dt时间内流经微元体的水量变化:dzdtz q qdt dt dz z q q q ∂∂=−⎟⎠⎞⎜⎝⎛∂∂+=Δ根据达西定律,从而得dzdt zuγK q ∂∂−=Δdz zq q ∂∂+qzu γK w ∂∂−=KiA q =⎟⎠⎞⎜⎝⎛∂∂−=z h K 单向渗流固结微分方程推导wuh γ=在dt 时间内微元体的压缩量为dz e deV 11+=Δ()u σd a σd a de −=′=dt t u aadu ∂∂−=−=dzdtt ue a V ∂∂⋅+−=Δ11tue a z u γK w ∂∂+−=∂∂−1221△q =△Vtuz u a γe K w ∂∂=∂∂+221)(1tu z u C v∂∂=∂∂22——饱和土单向渗流固结微分方程v C ——土的固结系数,(cm 2/s, m 2/y r )根据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求微分方程的特解0 ,000000 00=≤≤∞==∂∂=∞<<==∞<<=≤≤=u H z t zuH z t u z t u H z t 时和时,和时,和时,和当σtu z u C v∂∂=∂∂22应用傅立叶级数,采用分离变量法求得特殊解如下(kPa)eH z m πsin mσπu T πm m z t ,z 41214−∞=⋅=∑m ——正奇整数(1,3,5,…);e ——自然对数底;H ——最大排水距离,双面排水取(1/2)H ;T V ——时间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