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法律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885.00 KB
- 文档页数:70
第五讲法律关系第一节法律关系概述一、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主体之间的规范性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一)法律关系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所指向的行为,法律关系的形式。
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表示:N=F(xy),其中N=法律关系,F=法律关系的规范形式,x=法律关系的主体,y=法律关系所指向的特定行为。
(二)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1、这里的人是法律上的人,即法律主体。
事实上,法律上的人并一定仅仅是指自然人和法人,一些国家的古代法律曾经讲神庙和动物也拟之为法律主体,这也是法律上的人,因为法律上的人不同于社会学和生物学上的人,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法律拟制,它因法律拟制而产生,它纯粹出于法律建构。
所以,法律中的人不必就是有生命和有意志的人,不是活生生意志体的社会团体和动物也可以成为法律上的人。
在传统法律理论中法律拟制是对物诉讼的理论基础;在今天法律拟制也可以用来回应环境法对传统法律主体理论所提出的挑战。
补充:什么是法律拟制。
A、什么是法律拟制?所谓法律拟制,是指对不真实的或可能不真实的情况,法律上假设为真实的;或对并不存在的事实,假设为存在的。
这种拟制必须有益无害,并以实现公正为目的。
某些案件由于无关紧要的情节,致使法院无权审判,即由法律“拟制”,成于之相仿而法院有权审判的案件,从而获得审判权。
1比如,若动物或物体致人伤害或者死亡,法官通过法律拟制,假设该动物或物体本身为有罪之“人”,并因之获得司法管辖权。
2事实上,早在古希腊时代,即盛行对动物之审判,古希腊的审判官会将侵害人命的动物拟制为人,判处其死刑。
3即便到了中世纪,也有将动物套上衣服,“拟制”为人,并吊死或烧死的现象发生。
这一现象甚至延续到1906年的瑞士。
4B、法律拟制存在的合理性“拟制”(Fiction)发源自罗马法,在旧罗马法中仅仅是一个辩诉的名词,1参见《元照英美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48页。
法律基础知识: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我们学习法理学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该知识点贯串我们学习的每一个部门法当中,为了方便考生加以理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法律知识:法律关系,欢迎阅读。
概念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律上权利义务形式的社会关系。
1.构成要素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和法律关系客体三要素构成。
主体: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自然人、国家、法人、非法人组织。
内容: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客体: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比如物、人身利益、精神财富、行为四种。
2.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和现象。
根据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以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
(1)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以意思表示内容发生法律效果为目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
比如合同、遗嘱等。
(2)法律事件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
法律事件可以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两种。
社会事件如战争、暴乱、罢工等,自然事件如自然灾害、人的自然出生、死亡等。
例1、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其中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A.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B.物、非物质性财富、人身和行为C.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D.法律事件和法律行解析: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权利义务的指向,一般包括人身利益,精神财富,物,行为。
所以该题选择B选项。
例2、以下属于法律关系的是:A 同学关系 B师生关系C同学关系 D婚姻关系解析: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调整形成的社会关系,在上述四个关系中只有婚姻关系是受法律调整的,所以该题选择D选项。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律关系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
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一、法律关系概念、特征(一)法律关系的概念所谓法律关系就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特征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邮。
(1)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
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法律关系。
(2)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
社会关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有些领域是法律所调整的(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行政管理关系等),也有些是不属于法律调整或法律不宜调整的(如友谊关系、爱情关系、政党社团的内部关系),还有些是法律所保护的对象,这些被保护的社会关系不属于法律关系本身(如刑法所保护的关系不等于刑事法律关系)。
即使那些受法律法规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并不能完全视为法律关系。
例如,民事关系(财产关系和身份关系)也只有经过民法的调整(立法、执法和守法的运行机制)之后,才具有了法律的性质,成为一类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
(3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容(行为模式及其后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具体的贯彻。
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合法(符合法律规范的)关系。
这是它与其他社会关系的根本区别。
2.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有目的、有意识地建立的。
所以,法律关系像法律规范一样必然体现国家的意志。
(2)有些法律关系的产生,不仅要通过法律规范所体现的国家意志,而且要通过法律关系参加者的个人意志表示一致(如多数民事法律关系)。
也有很多法律关系的产生,并不需要这种意志表示。
例如,行政法律关系,往往基于行政命令而产生。
3.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概述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对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等方面的制约关系的总称。
它是法律对社会关系进行规范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社会秩序维系的有力工具。
本文将从法律关系的概念、性质和要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法律关系的本质和作用。
概念:法律关系是指法律主体之间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它是法律规范具体应用的结果,反映了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规范。
法律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制约的权利和义务的组合体。
在法律的范畴内,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通常是通过合同、民法关系、行政法关系和刑事法关系等具体形式来呈现。
性质:法律关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
首先,法律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法律对社会成员进行行为规范的一种方式。
其次,法律关系具有强制性,即法律规范对主体的行为具有强制力,一旦违背法律规定就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第三,法律关系具有相对性,即法律规范是针对特定主体的行为规范,只有相关主体之间才能形成法律关系。
最后,法律关系具有稳定性,即法律关系的产生和消失一般需要符合法定程序,不会轻易改变。
要素:法律关系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要素。
首先,它需要有法律对象,即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法律对象可以是人身、财产或其他权益。
其次,它需要有法律主体,即法律规范所适用的具体主体。
法律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再次,它需要有法律事实,即法律关系的产生需要有一定的触发事件或条件。
最后,它需要有法律规范作为基础,即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和存在的依据。
总结:法律关系作为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的基本方式,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的形成需要具备法律对象、法律主体、法律事实和法律规范等要素。
法律关系具有社会性、强制性、相对性和稳定性等基本性质,为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维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规范,尊重法律关系,共同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侵权责任法》第6 条第1 款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从该条款中可以推知,我国法上的普通侵权责任要符合以下构成要件:1 、存在加害行为。
没有加害行为,就不会产生侵权责任。
彻底与人无关的自然事件,如地震、洪水、飓风、海啸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虽然也会发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如保险法上保险赔偿金的给付、国家的救灾行为等,但不发生侵权责任的问题。
2、他人的民事权益被侵害。
加害行为人侵害的是他人的民事权益,而非自身的民事权益。
如:汽车的所有人因操作失误而损坏汽车,虽然也有损失,但他伤害的是自己的权益,只能自认倒楣,不发生侵权责任的问题。
3、加害行为与民事权益被侵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虽然有加害行为,但是民事权益被侵害的后果并非是因该加害行为所致,而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如受害人故意),则行为人无须承担侵权责任。
4、行为人具有过错,即行为人主观上为故意或者过失。
否则,即便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存在因果关系,原则上也不产生侵权责任。
“行为”,是指受意思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加害行为是指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受意志支配的、人的行为。
1、加害行为必须是受到意思支配的人的行为。
若是由于地震、海啸、台风、泥石流导致财产损失、人身伤亡,因未涉及人的活动,不会产生侵权责任;如因梦游而刺伤某人、驾车途中突发心肌梗塞导致车祸,因不能被人的意志所支配,也不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但是,如果加害人创造一种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状态,则依然存在一个法律意义上的行为。
《侵权责任法》第33 条第2 款规定:“彻底民事行为能力人因醉酒、滥用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故意识或者失去控创造成他人伤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加害行为是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
包括人身和财产权益。
【案件事实】原告金德管业公司诉称:在北京百度公司的搜索引擎中不断发现有损金德公司良好形象的词语,并且数量不断激增,特殊是当网络用户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金德、金德管业、金德招聘”等词汇时,在百度搜索下方就会浮现“金德骗子、金德管业骗子、金德管业招聘黑幕”等严重影响金德集团公司良好形象的词汇,严重侵犯了我公司的名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