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烟设施设置场所
- 格式:docx
- 大小:13.44 KB
- 文档页数: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防排烟自然排烟规定
9.2自然排烟
9.2.1下列场所宜设置自然排烟设施:
1按本规范第9.1.3条规定应设置排烟设施且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场所;
2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厂房(仓库)外,按第9.1.2条规定应设置防烟设施且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场所。
9.2.2设置自然排烟设施的场所,其自然排烟口的净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不应小于2.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m2;
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5层内可开启排烟窗的总面积不应小于2.0m2;
3中庭、剧场舞台,不应小于该中庭、剧场舞台楼地面面积的5%; 4其它场所,宜取该场所建筑面积的2%~5%。
9.2.3当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采用敞开的阳台、凹廊进行防烟,或前室、合用前室内有不同朝向且开口面积符合本规范第9.2.2条规定的可开启外窗时,该防烟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设施。
9.2.4作为自然排烟的窗口宜设置在房间的外墙上方或屋顶上,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自然排烟口距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0m。
一、通用要求1、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或部位应划分防烟分区。
除特例外,防烟分区之间应采用挡烟垂壁、结构梁及隔墙等挡烟分隔设施进行分隔。
应设置挡烟分隔设施的场所或部位包括(但不限于)①、敞开楼梯和自动扶梯穿越楼板的开口部周围;②、中庭与周围场所之间(一般在中庭的开口部周围)。
【特例1】空间净高大于9m的场所,防烟分区之间可不设置挡烟设施。
【特例2】回廊不需设置排烟设施的场所,中庭与回廊之间可不设置挡烟设施。
【特例3】中庭防烟分区之间可不设置挡烟设施。
2、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3、挡烟设施的深度不应小于储烟仓厚度。
对于有吊顶的空间,当吊顶开孔不均匀或开孔率小于或等于25%时,挡烟设施的深度和储烟仓的厚度均应从吊顶下的顶棚算起。
4、储烟仓厚度应满足以下要求①、当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储烟仓厚度不小于空间净高的20%,且不小于500mm;②、当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时,储烟仓厚度不应小于空间净高的10%,且不小于500mm。
5、储烟仓底部距地面的高度应大于安全疏散所需的最小清晰高度。
二、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除特例外,暖通设计杜老师提醒,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空间净高小于或等于3.0m场所,防烟分区最大允许面积为500㎡,长边最大允许长度为24m;2、空间净高大于3.0m、小于或等于6.0m场所,防烟分区最大允许面积为1000m2,长边最大允许长度为36m;3、空间净高大于6.0m时,防烟分区最大允许面积为2000㎡,长边最大允许长度为60 m;具备自然对流条件时﹐不应大于75m。
【附加情形】采用自然排烟方式的工业建筑,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尚不应大于建筑内空间净高的8倍。
【特例1】疏散走道宽度不大于2.5m时,不论空间净空高度如何,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最大应为60m。
【特例2】汽车库防烟分区的划分及其他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的规定: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大于2000㎡。
防排烟系统防烟与排烟系统是建筑物内设置的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的总称。
一、防烟系统的定义及作用防烟系统是指通过釆用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火灾烟气在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内积聚,或通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阻止火灾烟气侵入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的系统。
该系统可以阻止烟气侵入,控制烟气蔓延,为安全疏散创造有利条件,保证人员安全疏散。
二、排烟系统的定义及作用排烟系统是指采用自然排烟或机械排烟的方式,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火灾烟气排至建筑外的系统。
该系统可在建筑中某部位起火时排除大量烟气和热量,起到控制烟气和火势蔓延的作用。
三、防烟与排烟系统设置场所及部位1、防烟系统设置场所①建筑内的防烟楼梯间及前室②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③避难走道前室、避难层(间)2、排烟系统设置场所(1)民用建筑排烟设施设置场所①设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100m2和设置在四层及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②中庭③公共建筑面积大于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的地上房间和建筑面积大于300m2且可燃物较多的地方房间④建筑中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
⑤地下、半地下建筑、地上建筑内的无窗房间,当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
(2)工业建筑排烟设施设置场所①人员或可燃物较多的丙类生产场所,丙类厂房内建筑面积大于3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②建筑面积大于5000m2的丁类生产车间;③自地面积大于1000m2的丙类仓库;④高度大于32m的高层厂房(仓库)内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其他厂房(仓库)内长度大于40m的疏散走道。
四、防排烟系统分类五、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排烟的的方式结构较为简单,下面主要介绍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
(一)机械加压送风系统1、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组成:送风口、送风管道、送风机和吸风口2、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送风机所产生的气体流动和压力差来控制烟气的流动。
排烟窗的相关规范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8.5防烟和排烟设施8.5.1设置防烟设施部位建筑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3、避难走道的前室、避难层(间)。
建筑高度不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厂房、仓库和建筑高度不小于100m的住宅建筑,当其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1、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敞开的阳台和凹廊2、前室或合用前室具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可开启外窗的面积满足自然排烟口的面积要求。
8.5.2厂房、仓库排烟厂房或仓库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人员或可燃物较多的丙类场所,丙类厂房内建筑面积大于3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2、建筑面积大于500m2的丁类生产车间;3、占地面积大于1000m2的丙类仓库;4、高度大于32m的高层厂(库)房内长度大于20m的疏散通道,其他厂(库)房内长度大于40m的疏散通道。
8.5.3 民用建筑排烟民用建筑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设置排烟措施:1 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100m2 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和设置在四层及以上楼层、地下或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2 中庭;3 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100m2 且经常有人停留的地上房间;4 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300m2 且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5 建筑内长度大于20m 的疏散走道。
8.5.4 地下建筑排烟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地上建筑内的无窗房间,当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2 ,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时,应设置排烟设施。
排烟机房设置要求1. 引言排烟机房是用于排放室内空气中产生的烟雾、灰尘和有害气体的设施。
为了确保排烟机房的正常运行,保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以下是排烟机房设置的要求。
2. 设备选择2.1 排烟风机排烟风机是排烟系统中最关键的设备之一。
在选择排烟风机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风量:根据排烟机房的面积和使用情况确定所需的风量。
- 静压:根据管道长度、弯头数量等因素确定所需的静压。
- 噪音:选择低噪音、高效能的风机,以降低噪音污染。
- 耐腐蚀性:由于排烟机房内可能存在腐蚀性气体,应选择具有良好耐腐蚀性能的风机。
2.2 排风管道排风管道用于将室内空气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到室外。
在选择排风管道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 材料:应选用耐腐蚀、耐高温的材料,如不锈钢、玻璃钢等。
- 直径:根据风机的风量和静压确定合适的管道直径。
- 布局:排风管道应尽量缩短,减少弯头和分支,以降低阻力和能耗。
2.3 排烟口排烟口是将室内污染物排放到室外的出口。
在设置排烟口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 位置:排烟口应远离人员活动区域和窗户,以避免对人体健康和室内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 高度:排烟口应设置在合适的高度,以确保有效排放污染物,并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3. 管理要求3.1 安全管理为了确保排烟机房的安全运行,需要进行以下管理措施: - 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
- 建立健全的维护计划,并按计划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
- 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设备操作和安全知识的理解。
3.2 环境管理为了保护环境,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需要进行以下管理措施: - 对排放的烟雾、灰尘和有害气体进行监测,确保其排放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要求。
- 定期清洁排烟机房内的设备和管道,防止积尘和堵塞影响排烟效果。
3.3 能源管理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需要进行以下管理措施: - 优化风机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参数,减少能耗。
防烟系统有关建筑专业常用的要求(民用建筑)1、防火规范8.5.1条摘选:防烟楼梯间及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应设置防烟设施。
建筑高度不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厂房、仓库和建筑高度不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当其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1)、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敞开的阳台、凹廊;(2)、前室或合用前室具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可开启外窗的面积满足自然排烟口的面积要求。
(具体要求见防排烟规范3.1.2、3.1.3条,可以看图示帮助理解)2、防排烟规范3.1.3-2条摘选: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反之,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置要求防排烟规范3.1.5条)。
3、防排烟规范3.1.4条摘选: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当无自然通风条件或自然通风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置要求防排烟规范3.1.5条)。
4、防排烟规范3.1.6条摘选:封闭楼梯间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不能满足自然通风条件的封闭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当地下、半地下的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且地下仅为一层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首层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1.2 m²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
5、防排烟规范3.2.1条: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设置面积不小于1.0 m²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当建筑高度大于10m时,尚应在楼梯间的外墙上每5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2.0m²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且布置间隔不大于3层。
6、防排烟规范3.2.2条:前室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面积不应小于2.0m²,共用前室、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m²。
7、防排烟规范3.2.4条:可开启外窗应方便直接开启,设置在高处不便于直接开启的应在距地面高度1.3m~1.5m的位置设置手动可开启装置。
培训模块六-其他消防设施基本知识(三)培训项目3 其他消防设施基本知识二、防烟与排烟系统1.防烟与排烟系统的定义及作用防烟与排烟系统是建筑物内设置的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的总称。
(1)防烟系统的定义及作用防烟系统是指通过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火灾烟气在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内积聚,或通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阻止火灾烟气侵入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的系统。
该系统可以阻止烟气侵入,控制烟气蔓延,为安全疏散创造有利条件,保证人员安全疏散。
(2)排烟系统的定义及作用排烟系统是指采用自然排烟或机械排烟的方式,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火灾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该系统可在建筑中某部位起火时排除大量烟气和热量,起到控制烟气和火势蔓延的作用。
2.防烟与排烟系统的设置场所应部位(1)防烟系统设置场所和部位建筑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3)避难走道的前室、避难层(间)。
(2)排烟系统设置场所和部位1)厂房或仓库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①人员或可燃物较多的丙类生产场所,丙类厂房内建筑面积大于300m3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
②建筑面积大于5000㎡的丁类生产车间。
③占地面积大于1000㎡的丙类仓库。
④高度大于32m的高层厂房(仓库)内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其他厂房(仓库)内长度大于40m的疏散走道。
2)民用建筑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①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100㎡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四层及以上楼层、地下或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②中庭。
③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100㎡且经常有人停留的地上房间。
④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300㎡且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
⑤建筑内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
3)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地上建筑内的无窗房间,当总建筑面积大于200㎡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2时,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时,应设置排烟设施。
防排烟设施及要求机械防排烟系统由排烟风机、排烟防火阀、排烟风道或排烟风管设施、排烟口等组成。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规定如下:8.5 防烟和排烟设施8.5.1 建筑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1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2 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3 避难走道的前室、避难层(间)。
建筑高度不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厂房、仓库和建筑高度不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当其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1 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敞开的阳台、凹廊;2 前室或合用前室具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可开启外窗的面积满足自然排烟口的面积要求。
8.5.2 厂房或仓库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 人员或可燃物较多的丙类生产场所,丙类厂房内建筑面积大于300m²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2 建筑面积大于5000m²的丁类生产车间;3 占地面积大于1000m²的丙类仓库;4 高度大于32m的高层厂房(仓库)内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其他厂房(仓库)内长度大于40m的疏散走道。
8.5.3 民用建筑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 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100m²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四层及以上楼层、地下或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2 中庭;3 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100m²且经常有人停留的地上房间;4 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300m²且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5 建筑内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
8.5.4 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地上建筑内的无窗房间,当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²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²,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时,应设置排烟设施。
条文说明:8.5 防烟和排烟设施火灾烟气中所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化氢、氯化氢等多种有毒成分,以及高温缺氧等都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摘自《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壹.最大允许建筑面积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备注壹、二级范按本1.0.2条规定25001体育馆、剧院的观众厅,展览建筑的展厅,其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适当放宽;2.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不应超过三层或设置于四层及四层之上楼层或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内(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关于防排烟的有关规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关于防排烟的有关规范注:建筑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该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本表的规定增加1.0倍。
局部设置时增加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的1.0倍计算。
二.地下、半地下建筑(室)的耐火等级应为壹级;重要公共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三.当多层建筑物内设置自动扶梯、敞开楼梯等上下层相连通的开口时,其防火分区面积应按上下层相连通的面积叠加计算;当其建筑面积之和大于上表的规定时,应划分防火分区。
四.建筑物内设置中庭时,其防火分区面积应按上下层相连通的面积叠加计算;当超过壹个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时,1. 应符合下列规定:1.房间和中庭相通的开口部位应设置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2.和中庭相通的过厅、通道等处应设置甲级防火门或防火卷帘;防火门或防火卷帘应能于火灾时自动关闭或降落。
防火卷帘的设置应符合(1)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0h。
当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符合国家标准《门和卷帘耐火试验方法》GB7633有关背火面温升的判定条件时,可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符合国家标准《门和卷帘耐火试验方法》GB7633有关背火面辐射热的判定条件时,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的有关规定,但其火灾延续时间不应小于3.0h。
(2)防火卷帘应具有防烟性能,和楼板、梁和墙、柱之间的空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下列场所应设置排烟设施:
1 丙类厂房中建筑面积大于300m
2 的地上房间;
丙类仓库面积大于1000m2
人员、可燃物较多的丙类厂房或高度大于32.0m长度大于20.0m 的内走道;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5000m2 的丁类厂房;
3 公共建筑中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且建筑面积大于300m2 的地上房间;长度大于20.0m
的内走道;
4 中庭;
5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m2 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
6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
7 其它建筑中长度大于40.0m 的疏散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