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总结(粤沪版)
- 格式:doc
- 大小:374.69 KB
- 文档页数:7
6.6探究滑轮的作用【联系生活】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小轮。
由可绕中心轴转动有沟槽的圆盘和跨过圆盘的柔索(绳、胶带、钢索、链条等)所组成的可以绕着中心轴旋转的简单机械叫做滑轮。
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小轮。
由可绕中心轴转动有沟槽的圆盘和跨过圆盘的柔索(绳、胶带、钢索、链条等)所组成的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简单机械叫做滑轮。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
②会组装简单实验装置。
③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观察,了解滑轮的构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②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升旗”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③通过小组间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定、动滑轮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已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难点:动滑轮的支点和它的工作原理。
【学习目标】1、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特点、实质及其作用;2、理解滑轮组的作用及滑轮组的装配图。
【要点梳理】要点一、动滑轮和定滑轮在工作过程中,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在工作过程中,轴的位置随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要点诠释:1、定滑轮:如下图甲所示,我们可把一条直径看成杠杆,圆心就是杠杆的支点,因此,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
定滑轮的特点是它的转轴(支点)不随货物上下移动。
2、动滑轮,如下图乙所示,特点是它的转动轴会随物体上下移动,它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它的转动轴是阻力作用点。
3、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使用定滑轮虽然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给工作带来方便。
八年级物理识记知识之概念篇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力、热、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两种测量。
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
4、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有光年(l·y)、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
5、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和纳秒(ns)6、单位换算关系:(1)长度单位:①1l.y.=9.4605×1012km=9.4605×1015m ;②1km=1000m=103m;③1dm=0.1m=10-1m;④1cm=0.01m=10-2m;⑤1mm=0.001m=10-3m;⑥1µm=0.000001m=10-6m;⑦1nm=0.000000001m=10-9m(2)时间单位:①1h=3600s=3.6×103s;②1min=60s;③1ms=0.001s=10-3s;④1µs=0.000001s=10-6s;⑤1ns=0.000000001s=10-9s(3)面积单位:①1km2=1000000m2=106m2;②1dm2=0.01 m2 =10-2m2;③1cm2= 0.0001 m2 =10-4m2;④1 mm2=0.000001 m2 =10-6 m2(4)体积单位:①1dm3=1L=10-3m3;②1cm3=1mL=10-6m37、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看。
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是否破损,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放。
零刻线对准被测物的边缘,尺面要紧贴被测物体,且沿着被测长度的方向。
(3)读。
读数时,要估读...,视线要垂直于尺面。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汇总1、小张同学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如图,F1=F3=F4>F2,拉住一根锯条,使其发生图中(a)、(b)、(c)、(d)四种形变.a b c d(1)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图是______图和______图.(2)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______图和______图.(3)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______图和______图.(4)在上述(a)与(c)图中,控制______和______相同,研究______与______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物理学上叫做______法.2、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得到如表数据:m/kg 0.1 0.2 0.3 0.4 0.5 0.6 0.7G/N 0.98 1.96 2.94 3.92 4.90 5.88(1)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器材有:和.(2)分析如表数据可知:物体的质量为0.7kg时,它受到的重力是N.(3)以下四个图象中,关于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其质量的关系,正确的是.3、为探究“影响弹簧受力形变的因素”,兴趣小组作出下列猜想:猜想一: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受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他们选择了甲、乙、丙3根弹簧作为研究对象。
已知弹簧甲和丙是同种金属丝,弹簧乙是另一种金属丝,甲和乙原长均为6厘米,丙原长为9厘米,其他条件均相同。
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大小的力拉。
下表是实验数据记录。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乙弹簧伸长的长度。
(2)要证实猜想一,需比较________两组弹簧的数据。
(3)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__________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4、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在水平木板上先后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和棉花;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如图所示,观察和比较小车在毛巾表面,棉花表面和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1)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速度大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2)实验中是通过改变来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的.(3)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短,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选填“快”或“慢”).(4)推理:本实验中,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5)在此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请问:牛顿第一定律(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出.5、如图甲所示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再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______,并通过调整_____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小卡片所受重力忽略不计)(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如乙图所示,松手小卡片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附答案)第一章机械运动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
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的换算关系为: 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
2、测量长度的工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3、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和。
在读取测量值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4、对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应包括和。
5、值和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
6、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误差只可以,不可以。
7、减小误差的方法有(1)选用的测量工具;(2)改进;(3)多次测量求.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声音传播途径声音靠传播,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任何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介质中以的形式传播。
传播速度因介质而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在中最慢。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m/s。
3、回声声音在传播途中遇到障碍物被的现象叫回声.若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以上,人耳就能把它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靠耳朵听声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振动,后传给听觉神经,使人听见声音。
2、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家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听见声音.骨传导的传声性能比空气。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振动频率在Hz 到Hz 之间,b.要有传播声音的,c.有正常的。
4、双耳效应:声源到两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是判断的重要基础。
6.1 怎样认识力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形变指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快慢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或两者同时改变。
例如:匀速匀速圆周运动,运动状态就改变了(理由运动方向改变了);苹果从树上下落,运动状态改变了(运动快慢改变了)。
注意: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是看该物体是否形变或运动动态改变或同时变化,而不是看两个物体是否接触,两物体接触不一定有力,不接触不一定没有力(如:两磁铁因排斥力而悬起来,就是不接触也可以有力)4、什么是力(F):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前面物体施加力是施力物体和后面物体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1)要会找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两种方法:○1关键弄清谁对谁,第一个是施力物体,第二个谁是受力物体。
○2找出主谓宾,主语是施力物体,宾语是受力物体。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3)受力分析时,我们选取受力物体作为研究对象,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力情况就行了,不要找少或找多了施力物体。
(3)力分类:○1接触力(一定要接触):弹力,压力,支持力(举力、托力),摩擦力,拉力,推力,浮力。
○2非接触力(也可以接触):磁铁间排斥力、吸引力,重力,分子间的引力、斥力,天体间的万有引力。
注意: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必须两个物体。
例如:踢出去的足球不再受推力作用,而是足球具有惯性,此时运动状态改变,因为只受到重力作用(若不考虑空气阻力)。
5、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1N大约是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相互作用力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的例子:(1)用手拍篮球,手对篮球施力,篮球对手也施力,手会感到疼;(2)用手拍打桌子,手也会疼痛(3)溜冰面对墙,用手推墙,人会向后滑 (4)使火箭升空时向下喷气,火箭就腾空而起,这一现象说明了(物体间的力的作用相互的)喷出的气体对火箭有向上的反作用力。
10.4飞出地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2)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同学们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学习科学家们探索宇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体会人类对宇宙探索中经历的艰辛和曲折,感受人类不懈的探索精神,形成学无止境的意识。
从科学家身上学习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学习科学家们探索宇宙的方法。
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精神教学难点:人类怎样才能飞出地球去。
设计思路:介绍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地心说——日心说——万有引力定律——人类飞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历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学习目标】1.知道提出“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托勒密,了解地心说的基本观点。
2.知道提出“日心说”的代表人物哥白尼,了解日心说的基本观点。
3.通过实验感受物体绕中心旋转需要拉力,知道万有引力是使行星绕太阳旋转、月亮绕地球旋转的力。
【要点梳理】要点五、飞出地球1、太阳系:(1)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
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2)太阳燃烧氢核,向太空稳定的辐射出光和热,其中有22亿分之一到达地球,由于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这部分能量中只有约80%最终能到达地球表面,但却是地球上最基本、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3)日食: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部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被月球遮挡,在地球上看不到完整的太阳,这叫做日食。
(4)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5)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6)矮行星:太阳系的边缘,在这个区域内还存在一些叫做矮行星的天体绕太阳运转。
(7)光年: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1光年是光在真空中一年内所传播的距离。
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第二章光现象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理解: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集合6篇)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1)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完成的很圆满。
现对本学期的实验工作总结如下:1、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我能够将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用于教学中。
把课后的家庭小实验变为演示实验,部分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激发了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知”。
3、对所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要填写实验通知单和实验记录,并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了认真的批改。
4、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操作。
5、认真组织,精心辅导。
6、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竞赛活动。
7、积极组织并指导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实验活动。
本学期的实验工作能够圆满完成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分不开,在以后的实验工作中,我将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的更好。
让学生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学会独立用实验去探究知识。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2)这学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本人在本学期的物理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努力完善实验室管理,健全实验室基本制度,协助各年级教师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教研活动,促进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现把本学期的物理实验室管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1)落实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财产和仪器的保管,维护,借出,收回,使用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
做到出入有据,每次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能要求有关教师填写好《实验通知单》,《实验情况记录表》等(2)做好仪器的清理,放置和造册登记,做到整洁,规范,项目清楚。
在实验前后对仪器性能进行认真检查,做完实验后及时收回,上架归位(3)熟悉仪器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做好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对危险品按照要求进行安全处理。
做好防尘,防火,防虫,防毒品挥发等防患措施。
(4)做好易耗品和仪器破损登记。
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总结(粤沪版)班级:姓名:学号:(一)测滑动磨擦力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考查内容:1、实验原理(二力平衡);2、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实验步骤设计;3、结论表达;能力拓展:1、实验方案的优化。
[示例]:小明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在实验过程中,他必须拉着木块作____________运动,这样才能保证________。
(2)比较________两图说明粗糙程度相等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比较 A、C两图说明。
A B C(3)在此基础上小明又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是否会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请你利用图中已有器材验证小明的猜想。
写出你的做法,并写出判断的方法。
(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考查内容:1、探制变量法的运用;2、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结论的表达。
[示例1]右图是某同学做“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实验时所用的装置,下表是该同学实验时记录的部分数据(实验时,压强计的U形管内的液体的质量不发生变化,ρ煤油=0.8×103kg/m3)。
(1)液体压强的大小是通过显示出来的(1)比较表中第1、2、3次实验数据可知: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的液体压强大小___________;(2)将表中第5次实验时的数据填写完整;并比较表中第1、4、5次实验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表中第6次实验时的数据填写完整;并比较表中第5、6次实验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2]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 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a )所示的情景。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 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大气压;调节的方法是( )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 .取下软管重新安装(2)小明再做图(b )所示的检查。
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c )和(d )所示。
他发现图(d )中U 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d )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_______(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测量大气压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 ,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
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 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A 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 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C 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 若外界大气压为H cmHg 试写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的压强(管中液体为水实验次数 研究对象 橡皮膜所处深度/cm 橡皮膜朝 向压强计 左管液面高度/cm 右管液面高度/cm 1 水 4 朝上 8 12 2 水 4 朝下 8 12 3 水 4 朝左 8 12 4 水 8 朝上 6 14 5水10朝上6 煤油 10 朝上 6银)。
H 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E 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 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2标准大气压=2.02×105Pa ,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 考查内容:1、实验原理及表达式推导;2、方案设计及操作要领;3、误差讨论。
[示例] (2006年常州市中考题)小明同学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 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2N 。
(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为________cm ,计算得到活塞的横截面积为________cm 2。
(4)计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________Pa 。
(5)小明了解到班内同学的实验误差普遍很大,有的偏大,有的偏小。
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请写出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考查内容:1、操作要领;2、对力臂的理解;3、表格设计与数据分析、结论表达;[示例]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经历了如下的实验步骤:A 、实验前没挂钩码时,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__________位置平衡;如果杠杆的左端下倾,应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______(左或右)调节B 、在杠杆的两边挂上钩码,并移动悬挂位置,使杠杆重新平衡;hhhhhhhC 、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并重新调节,再次使杠杆平衡;D 、如此多次测量,得到多组数据。
(1)小强进行步骤A 的调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步骤C 中,当小强改变动力的大小后,为使杠杆重新平衡,接下来的操作步骤是(多选) ( ) A .改变动力臂大小 B .改变阻力大小 C .改变阻力臂大小 D .调节平衡螺母 (3)实验获得的数据如下表:分析上表,用F 1、F 2、L 1和L 2分别表示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平衡条件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小强进一步做如图所示的实验时,发现不再满足(3)中得到的规律,请你对此作出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由多次测量的结果总结出结论)(6)在如图所示的平衡状态下,如果在两边钩码下各在放一个相同的钩码,杠杆还能不能平衡?为什么?(五)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同学利用A 、B 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如图10所示。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 所示实验。
实验次数动力/N 动力臂/cm阻力/N 阻力臂/cm1 4 52 10 2 1.5 103 5 3 2 15 3 10 4l20120(4)小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 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ll 所示。
他发现 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
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
(5)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 法和 法(六)探究探究牛顿第一定律(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同一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示例】如图为某同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木块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木块,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木块移动的距离,从而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
(1)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不要解释错误的原因): 。
本实验设计是通过观察小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推断小车的运动趋势的(2)更正错误后进行实验,从实验中观察到,随着摩擦力的逐渐减小,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逐渐 ,运动的时间越来越 ,但由于实验中摩擦力 ,所以不可能观察到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情形。
(3)在上述实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推测:如果摩擦力减小为零,水平面足够长,那木块在水平面上的速度既不减小,也不增加,运动方向也不发生变化,木块将 。
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___________的原因。
(4)本次实验采用了 加 的方法得到的。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A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七)探究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