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伽利略提出质疑的思考过程,理解时代背景,初步体会其不迷信权威,敢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⑴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课件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强调什么(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铁球的重量有关)板书3、这句话是谁说的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
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4、可是早在400多年前,人们都是这么想的,但只有一个人,他并不是这样想的。
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伽利略。
(指名读“伽利略”。
指导书写“略”。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就是伽利略的故事。
(齐读课题。
)(简介伽利略:他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他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
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伽利略是怎么发现这个真理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文。
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2、检查自学情况:⑴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自己试一试:辩论信奉违背拖住解释宣布固执十磅比萨城伽利略胆大妄为⑵指导“释、辩”的字形。
两个铁球着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3. 两个铁球着地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2. 教学难点:两个铁球着地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3. 分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个铁球着地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兴趣和思考。
2. 理论讲解: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和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3.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两个铁球着地的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两个铁球的落地时间。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利用数据分析两个铁球着地的情况,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反思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7. 拓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落体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出创新性的问题。
8.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和掌握。
10.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当我们抛出一个球时,在空中,它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在下降,最终落地。
但如果我们同时抛两个球,它们是否会同时着地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理论上,两个物体下落的速度是相等的,因为所有物体在同样的地方,都受到同样的重力作用。
根据牛顿力学的基本公式F=ma(力=质量*加速度),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物体下落时其所受的重力相等,所以它们的加速度相等。
而相同的加速度又表明了它们的速度是一致的。
因此,从理论上讲,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可能的。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这个问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如果我们在实验室中,利用恒力下落装置来进行实验,那么两个铁球的落地时间应该是非常接近甚至完全相同的。
这是因为实验室条件相对比较稳定,不存在风向或空气密度变化等外在因素。
但如果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实验,那么情况就要复杂一些。
因为在自然环境下,有许多因素可能会影响导致两个物体同时着地的结果。
例如,空气的阻力可以影响物体下落的速度。
由于空气的摩擦力,物体在下落的时候会受到一定的阻力作用,速度会变得慢,所以两个物体可能就不会同时着地了。
此外,风向的改变、空气密度的变化,以及不同的高度等因素都会对物体下落的速度和时间造成影响。
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导致两个物体落地时间不同,所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并不是完全可行的。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自然环境下,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将两个物体尽量让其同时落地。
例如,我们可以将两个物体放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内,保证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小,以此来尽可能地达到同时落地的效果。
总的来说,两个物体是否能够同时着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实验中考虑许多复杂的因素。
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两个重量相等的物体在同一高度下,如果没有外界干扰和阻力的影响,它们落地的时间是完全可以相同的。
2021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语文教案2021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语文教案1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
(学生自主读书)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听写本课的新词。
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如: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让实践告诉真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
学设计
李立军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设计思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
本文作为第一篇精读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在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说明了伽利略在当时冒着相当大的风险。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李立军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金近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言意兼得,探求语言训练的"真理"r——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为例 [J], 廖贞明
2.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感受真理的光芒——《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实
录及点评 [J], 王谦(执教);帅晓梅(点评)
3.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感受真理的光芒——《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点评 [J],
4.以词为切入点实现有效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J],
5.穿越言语密林感悟人物精神——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J], 朱瑛;史剑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教材简析】《两个诙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人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人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丄多德的—•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
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粘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
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岀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來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來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半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 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冃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了。
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1 .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徳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学课件、课文插图等。
【教学流程】一、感知整体,集中阅读心向,初识人物形象1 .谈话导入:同学们,课前大家都预习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了(板书课题),现在就來检查检查,有信心吗?2 .读课题,读对"着(zhao)地"一词。
3.检查预习,读好课文。
(1 )读好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①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bian)论家”。
(进行“辩” “辨” “瓣”的辨析,提示“辩”的写法,并引出“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让老师很难解答” 一句。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及赏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
他曾经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那时候,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
但是,伽利略却对此提出了疑问。
他想,如果把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拴在一起,那么这两个物体下落的速度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他准备了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一个一磅重的铁球。
当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塔顶释放时,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结果。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两个铁球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重的铁球下落得快,轻的铁球下落得慢。
相反,它们几乎是同时着地的。
这个实验结果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赏析:这篇课文讲述了科学家伽利略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故事。
通过描述他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著名实验,展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和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
首先,课文揭示了伽利略的敢于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他不盲目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权威理论,而是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品质。
其次,课文强调了实践检验真理的重要性。
伽利略没有停留在理论争论上,而是选择了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体现了科学方法的核心原则——通过观察、实验和验证来获取知识和理解自然现象。
最后,课文通过描绘实验的结果和人们的反应,展示了科学发现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伽利略的实验不仅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也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进步需要勇气、创新和实践,只有不断挑战和超越现有的知识框架,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的来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以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我们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科学方法,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