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在2009年毕业仪式上的讲话
- 格式:doc
- 大小:2.42 KB
- 文档页数:1
周其凤:这个校长不好当北京大学未名湖西,有一座高雅古朴的宫殿式建筑,灰色筒瓦的屋顶、红色的柱子、蓝绿色调的斗拱彩画。
楼前的麒麟、丹墀均系圆明园旧物,由光绪帝的胞弟爱新觉罗·;载涛购得。
这栋建筑曾被叫做施德楼、贝公楼,现在则是北京大学的校长办公楼,又称“红一楼”,周其凤的办公室就在一层。
近几天,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多次拨打他的办公室电话,均无人接听。
2011年12月25日,湖南某媒体发表了题为《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文章。
当天,事件当事人周其凤,成了各大搜索引擎及微博上关注度最高的人之一。
周其凤成为舆论的热点,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从两个多月前写下一首被称为“不伦不类”的化学歌,到一个多月前称赞大爆粗口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周其凤校长总是被卷进舆论的漩涡。
“一塌糊涂”的出炉2011年12月24日,周其凤在家乡长沙的一所中学做了一次“没有主题”的演讲。
隔天,当地一家媒体刊登文章《北大校长称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立即引发热议,很多人痛斥周其凤“丢人”、“无知”、“悲哀”,也有人说他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只是想为北京大学招揽生源。
当各方为此争得面红耳赤时,周校长的态度是不回应。
在场听演讲的一位教师表示,现场没有出现那么偏激的评价。
周其凤的原话是这么说的:“美国的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或者说优秀的美国公民,是很成功的,为美国培养了那么多人才,把美国建成为这么一个很霸气的强国。
如果是从培养世界公民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
它培养的人,比如他们感到骄傲的是他们的总统,哪个总统懂得尊重人家?就想欺负人家,就想把它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就想美国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办。
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的教育是一塌糊涂。
”很显然,周其凤被媒体“断章取义”了。
还有听众说,就在那次演讲中,周校长说到动情处甚至掉下了眼泪,也有师生受其感染而落泪。
“总不能卖学生和老师吧”周其凤1947年出生于湖南浏阳的小山村,母亲吴美华或许是期望儿子像凤凰一样超凡脱俗,便为他取名周其凤。
在201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讲话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2012年7月3日上午)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又一届毕业生将从这里启航,迈向人生新的征程。
年年相似,送走的是青春跃动的身影,留下的是我们值守校园的难忘记忆。
在这走与留之间,便有了我们今天这份留恋和期盼。
首先,我要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向圆满完成学业的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抚育你们成长的爸爸妈妈,向悉心教导你们的老师,向关心帮助过你们的每一位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大学时光,似长又短。
对于从这里走过的你们,相信与湖光塔影相伴的几年,将是人生中最美好、最骄傲、最难忘的一段岁月。
你们的行囊中,一定还会珍藏着当年北大录取的通知书;你们的背包中,一定会有“从知道到懂得”,记录你们成长岁月的那“15张日记合影”;面对你们手中的车票,也许有人会轻叹一声“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但你们的内心深处,“北大”一定早已揉进最柔软的地方,你会在未来不经意间为曾在这里走过,感到温暖、充满微笑,催发自豪和奋进!这也许就是北大的印记!同学们:今天,就要毕业了。
看着你们头戴学士帽、身着学位服,我感受到了荣誉和骄傲!你们是学校付出后的回报,你们承载着学校未来的形象和声誉!我希望你们永远尊敬这份荣誉!青春可以有多种方式去记忆,但属于我们的青春,这一刻我们共同见证!我记得,你们入学时正是2008年。
那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灾难的疼痛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消除。
地震摧毁了家园,但摧毁不了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不管是来自灾区的你们,还是同样经历过灾难和困苦的你们,顶住压力,克服困难,终于完成学业,迎来了今天的毕业,你们是优秀的,你们以自己的努力和成绩给家人、给社会、给国家,当然也给你们自己的青春做了最好的告慰!我还记得,在2009年的那个夏天,你们为了准备国庆游行,放弃了暑假,在烈日下坚持训练。
或许你们也曾抱怨训练太苦太累。
但十月一日那天,你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昂首走过天安门城楼,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我相信你们所有的苦和累、汗与泪,都化作了心中满满的骄傲与自豪!北大方阵——“我的中国心”,那是北大学子献给祖国的礼物,那是属于北大2008级的“成人礼”!同学们,2008年的秋天,你们来北大求学;两个月后,我回到北大,担任校长。
钱学森之问摘要:“钱学森之问”被人称之为“教育之问”,2009年10月31日,一代大师钱学森带着遗憾和忧思走了。
可是他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诘问却像警钟般在人们的耳边回响。
人们在反思,一个有着13亿人口,大学、研究院林立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英国剑桥大学仅一个三一学院就有31位诺贝尔奖得主。
其实“钱学森之问”的关键,并不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拷问高等教育“为什么不按照培养科学发明创造性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中国科学界“两弹一星”巨星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05年,钱学森先生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咋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师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1]。
此话一出,发人深省。
钱学森先生离去了,却给后人留下了值得反思的话题。
对于“钱学森之问”,人们不约而同的将剑锋指向了我国的教育,普遍认为“钱学森之问”是关于我国教育的发问,没有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源于我国教育本身存在严重问题,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和要害就在于僵化的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从大学,再到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都是一个固化的模式。
(一)钱学森带给我的思考我作为一名研究生,不敢妄自评论钱老的贡献。
但我深深的意识到,他的去世,给教育界、科学界,给中国,甚至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多么重大。
而随着钱老的逝世,他的那个经世之问再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我对当时已经94岁高龄的钱老还能思考着这种问题,发自内心的钦佩。
为什么?这不应该仅仅是钱老一个人的问题,应该是整个中国,整个教育界,科学界,以及各个学科都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
我也经常会问自己,为什么中国这么多高校,中国超过13亿的人口,怎么可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自己成不了杰出人才?!我上了十几年学,我都在干嘛?!中国这么多学校都在干嘛?!然而,我的疑问总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只能在我自己的内心产生少许涟漪。
巍巍上庠地质之光百年奋进再创辉煌——纪念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成立一百周年潘懋;宋振清【摘要】@@ 今年是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建系一百周年.北大地质学系是我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地质学系,诚可谓中国地质教育的第一道曙光.其实,早在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办时,就有设立地质学门(相当于现在的学系)的计划,但分科大学始于1909年,这一年,格致科(相当于现在的理科)先设了化学门和地质学门.【期刊名称】《中国地质教育》【年(卷),期】2009(018)003【总页数】6页(P167-170,封3-封4)【作者】潘懋;宋振清【作者单位】(Missing);(Missing)【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今年是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建系一百周年。
北大地质学系是我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地质学系,诚可谓中国地质教育的第一道曙光。
其实,早在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办时,就有设立地质学门(相当于现在的学系)的计划,但分科大学始于1909年,这一年,格致科(相当于现在的理科)先设了化学门和地质学门。
北大地质学系从此诞生,开始了她绵延百年的传奇历程。
北大地质学系自创办之日起,几经变迁,但始终克服困难,开拓奋进。
1913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由于当时费用紧张,北大所有理科暂时停办。
在丁文江先生的努力下,依附当时的临时政府工商部开办地质研究所。
1916年,北京大学重新开设地质科并于1917年恢复招生。
20年代初,地质学系分设古生物学和经济地质学两个学门,1923年增设矿物岩石学门(组)。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地质系随北大南迁长沙、昆明直至1946年,期间设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在西南联大的峥嵘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清华、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组)合并,组建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大地质学系的教师、图书、仪器、标本等全部调出,在校生转入北京地质学院学习,北大仍设地质地理学系,但地质学专业没有招生。
2023年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讲话稿2023年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讲话稿1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今日我们欢聚在这里,隆重举行毕业典礼,欢送全体毕业生踏上新的征程,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首先我代表学校和全体教职员工向圆满完成学业的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每年的六月,我总会被熟悉的景象和气氛所感染,校园里一场场精彩的毕业晚会,一群群身着学位服的同学在“创造太阳”雕塑前合影留念,萃园bbs和创造太阳网毕业生专题中,满是同学们的回忆文字和珍藏图片……近一个月来,我时时为这些所见所闻而受到感染和感动,因为,我从中感受到了同学们对母校和老师的深切感情,感受到了你们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感受到了你们的成长和成熟,更感受到了你们将要放飞理想的激情和对成就事业的渴望。
每年的这个时候,看到同学们学业有成、即将奔赴各条战线建功立业,我的心中既充满了幸福和欣慰,同时也充满了对各位的留恋与牵挂。
同学们,你们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更是推进学校发展的参与者,你们与学校一同走过的这几年,正是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蒸蒸日上的时期。
你们亲历了本科教学评估、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获准立项建设、青岛校区不断发展与完善、55周年校庆等一系列学校发展进程中的大事、喜事,你们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成为相互的见证。
天道酬勤,在校期间,你们修身明德、砥砺品学、不负光阴、执着奋进,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各类科技、文化、体育竞赛中取得了累累硕果。
你们让石大校园朝气蓬勃,你们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你们传承了石大精神。
你们心系学校发展,为学校建言献策,许多同学都在网上信箱中留下过真挚的心声,我为各位这份深切的责任感而感动和欣慰。
你们没有虚度大学的美好时光,没有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向国家,向学校,向家庭交出了合格答卷。
作为校长,我为你们取得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感到骄傲和自豪!建校56年来,学校为祖国输送了15万名栋梁之材。
他们分布在祖国四面八方以及世界各地,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为学校增添了光彩。
《光明日报》: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谈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日期: 2012-12-10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12月10日05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要有迎头赶上的雄心壮志和紧迫感,又要牢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切不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把精力放在管根本、管长远的基础性工作上,始终保持深刻的定见和强大的定力,不为浮云遮望眼,不跟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文化建设就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各类量化的评价指标则为工具性的作用。
偱本而求用,则用之不竭;以用取代本,虽能喧嚣一时,终难行远。
中国的大学能否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以什么样的面貌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究竟能在世界一流行列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最终还是要看文化建设的成效。
以文化来推动大学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就是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
古往今来,大到文明兴衰,小到团体消长,无一不是以文化因素为根本推力和根本原因。
任何社会和社会中的任何部分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自觉推进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对于大学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这种重要性,既体现在文化对于大学的意义,也体现在大学对于文化的意义。
对于当代中国的大学来讲,文化建设的任务尤为紧迫。
这种紧迫性,体现在世界高等教育回归文化本质的发展新趋向所提出的新课题。
近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几次深刻变革,第一次是从宗教教育机构转变成通识教育机构;第二次是从教育机构发展成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机构,标志是洪堡大学理念的提出和实践;第三次是走向产学研相结合,标志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大学的崛起;现在,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就是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以文化确立大学在社会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如果说前几次变革中国的大学都是后发者、追随者,那么,在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一次历史性变革中,中国的大学至少是同步者,甚至还有可能、有条件成为引领者。
九校联盟签字仪式九校联盟(C9),中国首个名校联盟北大,清华等九名校结盟。
类似于美国常春藤盟校、澳大利亚“G8”高校联盟,2009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9所国内名校结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这使我国诞生了首个名校联盟——“C9”。
据“C9”联盟部分高校负责人透露,预计最快2010年暑假,各校将开始互派交换生,互认本科课程学分。
目录[隐藏]简介协议合作模式人才培养联盟目标平台特色实施成员简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简介协议合作模式人才培养联盟目标平台特色实施成员简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编辑本段]简介“九校联盟”(简称C9),源于“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
2009年10月9日至10日,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第七届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
会议上,来自首批985高校的9所大学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含威海校区)、校长(或党委书记、副校长),经过讨论,决定学习美国常春藤和英国罗素盟校、澳大利亚G8模式,成立学术联盟“九校联盟”,旨在互相借鉴对方的优势学科,共同发展,会上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
协议书内容主要包括互换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互相承认所修学分;举办暑期学校(C9-Summer School),扩大“九校联盟的影响”,与美国常春藤联盟、英国罗素盟校、澳大利亚G8紧密合作;成立联盟网站,博士学位论文互评等等内容。
相比家喻户晓的美国常春藤联盟与英国罗素盟校,C9显得更加年轻而充满活力,此次中国9所高校的强强联合,标志着中国一流高校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周其凤同学们:今天是一个值得隆重庆祝并且会让我们永久记忆和收躲的日子!大家就要毕业了,就要从北京大学动身,走上人生的新征程。
作为你们的校长、老师,也作为北京大学的一位老学生,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激动。
看到同学们的成长,看到你们取得的成绩,看到大家值得向往的远大前程,我由衷地感到兴奋。
在这里,我要代表学校的全体老师和员工,向同学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关心北京大学、爱惜北京大学、支持北京大学的各位家长、中学校长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我是往年年底回母校担负校长的。
各位同学是我在北京大学送走的第一届毕业生。
临别在即,看着大家我的内心布满不舍,此时此刻,我要以怎样的话语来送别诸位呢?想了又想,还是用我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服务国家战略”来勉励大家吧。
之所以讲这个话,既是我自己学习北京大学校史的心得,也来源于我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思考,还是我个人读书、治学几十年的经验总结。
在今天这个庄重的场合,我想与行将离开母校的各位同学一起来分享自己的这些思考。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的前任社长杜维明教授曾这样评价北京大学,他说:“五四以来,北京大学不但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主的意味,而且是现代中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向往的精神家园。
仅此一端,世界其他大学,如东京、首尔、哈佛、牛津或柏林都没法看其项背。
”杜先生的话,对我们所有北京大学人都是一种鞭策,也说明了北京大学之所以为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
从1898年到现在,在中华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历史上几近所有的重大事件,北京大学人都没有缺席。
为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伟大复兴,北京大学人前赴后继,献出了聪明、血汗乃至生命。
这在世界大学发展史上也是鲜见而独特的历史贡献。
今天在坐的各位同学,在北京大学求学的这几年时间里,都亲身经历了很多历史性的大事件,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应当有着最亲身的体会。
我们遭受了罕见的大灾难,但是灾难中我们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民族凝聚力是惊人的;我们举行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就在大家现在所在的这个运动场里,国歌一次又一次地奏响,很多同学亲身参与了奥运志愿服务,你们自信的微笑,你们所展现出来的高素质,让全球的媒体都给予了尽不吝惜的赞美;我们还正在经历一场百年难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是就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得更加举足轻重。
可以说,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任何气力都没法阻遏的历史趋势。
国运兴,教育兴,北京大学兴。
北京大学只有把自己的发展深深融进到国家发展的战略体系当中,始终牢记我们工作的意义是甚么、目的是甚么、动力是甚么、依托是甚么,才能够实现一百多年来几代北京大学人的一流大学之梦。
北京大学曾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替换的重要角色,未来还应当继续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源泉,我想,只要我们做出了这样的历史性贡献,那就可以够当之无愧地说,北京大学是世界第一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