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参考文献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论张爱玲小说《半生缘》的悲剧意蕴On Eileen Chang's novel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the half a lifetime" the tragedy implication学号1205019021姓名胡颖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指导老师黄淑娟专业汉语言文学完成时间2016年3月毕业论文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此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论文除引文、致谢内容外,不包含其他机构或其他人已发表过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于本文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已在论文中做了声明并致谢了。
2.对于学校使用、保留论文的规定本人完全了解,本人完全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并且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
本人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若在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胡颖2016年4月11日摘要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是第一本没有用自己的真名改用笔名“梁京”发表的。
最初是命名为《十八春》并在《亦报》上发表。
但张爱玲对这篇小说的结局并不满意,在晚年定居美国之后,于1966年开始改写《十八春》,并改名为《半生缘》。
其结局也改为男女主角因误会而分离,时隔十四年再次相遇,已然物是人非的悲剧结尾。
小说《半生缘》也延续了张爱玲一贯一悲到底写作风格,依旧是回到了“没有理想,并拒绝任何理想”[1]。
作品中人物大都经历了爱情的破灭,亲情的背叛,人生都充满了悲剧的意蕴。
因此,这篇论文是分析理解《半生缘》中浓浓的悲剧意蕴,从小说中青年们的爱情婚姻悲剧、在父系宗法社会中女性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人性上的弱点和阴暗面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半生缘》的悲剧意蕴。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半生缘》中顾曼璐的现代性体现迪丽努尔•玉苏普 新疆师范大学摘 要:针对现代性,王岳川教授曾做过诠释说它是一种新与旧之间的中间状态。
本文欲以这一观点为基础,分析《半生缘》中顾曼璐的现代性体现。
关键词:顾曼璐;现代性;体作者简介:迪丽努尔•玉苏普(1992.9-),女,维吾尔族,新疆人,新疆和田技师学院教师,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51-01《半生缘》是张爱玲根据自己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十八春》改编而成的,表面上似乎是在讲述顾曼桢与沈世均的爱情悲剧,而在他们的爱情故事背后,却有一个更深刻的更悲惨的悲剧人物顾曼璐。
相对于曼桢的爱情悲剧,曼璐的人生悲剧更有现代性内涵,更富研究价值。
对于现代性,王岳川教授曾做过诠释,他讲到现代性就是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是“新和旧的关系”,同时“还是世俗性和神圣性的关系”。
而在顾曼璐身上就体现了这种新与旧,世俗与神圣之间的深度思考。
曼璐为了家庭的幸福牺牲了自己,解除了原本很幸福的青梅竹马的爱情,出卖了肉体,自觉承担起让这个家庭过上正常生活的责任,以现代的眼光去看,这本是圣神的,曼璐是一个伟大的牺牲者,她的灵魂是高洁的,精神是可贵的,从这一点来看她并不逊色于那些守身如玉的“贞女”。
而从传统旧式的眼光来看,曼璐却成了一个有伤风化的荡妇、娼女。
她现实的处境却是她即没能被社会当成精神的贞女来看待,自己又不愿成为世俗地地道道的娼女。
这就决定了她只能在精神的高洁和肉体的卑污之间徘徊。
她的苦闷、孤独就是来源于她渴望被认可,希望自己的牺牲精能够被社会认可,渴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应有的报答,为家庭牺牲的行为能够得到家人的尊敬和爱戴。
但是她的付出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报答。
首先是社会并没有给予她应得的认可。
人生若只如初见——浅析《半生缘》中的爱情悲剧摘要:《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曼桢最后的发问,更让人感慨万千。
祝鸿才是个好色的投机商,正是他的好色导致了整个故事的转折,但他并非真正的策划者,真正的策划者是曼桢亲姐姐,想借妹妹拴住自己丈夫的曼璐,这是整个悲剧故事的开端,而当曼祯被囚禁后,整个小说中的人物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出现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剧。
首先是并不相爱且互相排斥的世钧与翠芝结婚,然后是爱着爱翠芝却又远走他乡的叔惠,另外曼璐也没有通过曼桢留住丈夫,并且在疾病与深深的自我谴责中死去,而曼桢虽然嫁给了祝鸿才却完全是因为母爱,虽然祝鸿才得到了曼桢,但同样压抑苦闷,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奈。
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的分手,给人一种对人世的无奈,这是因为他们相识的时机不对、猜疑与误会、他人的刻意阻挠以及对对方的不信任而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半生缘爱情悲剧曼桢世钧生命再是比死可怕,也比死可爱。
即便生命变得那么糟那么糟,即便每个生命有那么多无法释然的事,有那么多血淋淋的伤痕,活下去的,那份坚强和沧桑,总是美丽的。
《半生缘》的文字所透露出的空气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凉凉的,但是这种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胸有万壑的冷静的清醒,就像是红尘之外的佛俯视众生而发出的悲悯的笑。
张爱玲的小说中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呐喊与抗争,更没有出现过勇往无前的斗士或英雄。
《半生缘》整部小说并无多大的曲折和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曼桢、曼璐、世钧、叔惠、翠芝、顾太太乃至祝鸿才全都是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他们既不猖狂,又经受不了打击,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只因普通的人性更真实,更具有永恒的意味,因而也更富有启发性。
但从这些人物身上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悲剧特征,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出了整部小说的悲剧艺术风格。
第2l卷第1期2011年1月长春大学学报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V01.21No.1Jan.2011《半生缘》——张爱玲最独特的一部作品杨鹏飞(沈阳化工大学社科系,沈阳110142)摘要: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无论是其以“梁京”的笔名发表,还是前后两次修改历经18年的超长创作过程,以及不同于以往男女双方各取所需式的虚情假意的真挚爱情题材,乃至张爱玲笔下从未有过的正面男性主人公设置等方面,都堪称张爱玲众多作品中最独特的一部。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题材;人物设置中图分类号;1207.4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907(2011)Ol-0058-03张爱玲的很多作品都被评论家和读者奉为经典:《倾城之恋》、《白玫瑰与红玫瑰》……在多如过江之鲫的精品中,《半生缘》的成就往往被人们忽略。
究其原因莫衷一是。
难道是因为张爱玲成名于20世纪20年代,一出手就被视为旷世才女,而这部作品创作于1950年,作家已经过了她才情喷涌的创作最旺盛期?抑或是因为这部作品的题材乏善可陈,不过是在重复她所熟悉的关于年轻女性的人生悲剧?笔者认为,《半生缘》显然没有获得研究者们应有的重视,得到的只有曲解和误读。
无论在创作过程、题材乃至人物设置等方面,《半生缘》都堪称张爱玲作品中最独特的一部。
1创作过程的独特首先,张爱玲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第一次没有用自己的真名,而是用笔名“梁京”。
这在张爱玲以往的创作中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而当初最早发表的时候,这部小说也不叫《半生缘》,而被命名为《十八春》。
《十八春》里,男女主人公们离离合合、聚聚散散,最后在第十八章里因为爱国,为了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来到中国的东北,以庸俗喜剧般的大团圆结局收场。
其次,创作过程超长。
从历史上看,虽然《十八春》在《亦报》上从1950年3月到1951年2月连载期间读者反响强烈,但是张爱玲本人对自己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是不满意的。
《半生缘》中女性意识及人性价值反思摘要:《半生缘》就是被张爱玲以一种平和、低调、质朴的态度描绘了曼桢与世钧两位主人公的14年感情纠葛。
他们的悲欢离合包含了太多太多的茫然、无奈与痛苦。
然而,在我们沉浸在苦痛、悲伤的感情中时,《半生缘》中曼桢、曼璐、翠芝、顾母、沈母、石母等鲜明的女性形象也深入读者的心中。
在她们身上所暴露出的人性的不足与缺陷,以及身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值得我们世人深思与反省同时也应继续探索与研究下去。
关键词:《半生缘》;女性意识;人性价值一、时代背景及社会层次方面影响在分析《半生缘》时,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来具体分析。
首先,张爱玲将书中人物的命运置于20世纪40年代的旧上海这个大的社会时代层面。
也就是这部小说大的时空背景。
没落的黄昏、阴森的月夜、嘈杂的弄堂、封闭的公馆、无爱的婚姻、扭曲的人性、颓败的人生这是世纪年代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上海是遗少和洋场社会的传奇。
她的小说世界充满苍凉没落之感的,更是体现了人欲、物欲、情欲的百丑图。
可以说她的作品是遗老遗少们的生活全貌,是旧上海社会的再现。
当时的旧上海受到了各种文化的浸染,其中封建主义文化和殖民主义文化对上海的影响最大。
“所以《半生缘》的时代背景是封建黑暗的旧中国和灯红酒绿的洋场社会的结合。
”二、作者身世背景及人生经历方面影响曾有人这样说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张爱玲的祖父,是清代名宦张佩纶,祖母则是李鸿章的女儿。
而到她这一代,家道中落。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前清遗少,娶姨太太,抽大烟,母亲却是一个西化女子,抛夫别子到欧洲学习、生活。
张爱玲在父亲的深宅大院,从挨打和被囚禁的处所,逃到淑女式教育她的母亲那边,又孤身一人到香港求学,因战事爆发回到上海,住到磕磕碰碰,性格不合的姑姑那儿。
她在其间览尽了人世沧桑和炎凉世态,对人生的况味也有了独到的领悟。
张爱玲对社会,对人生,对文明,充满着危机感,幻灭感,已经有破坏再来,还要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历史和人世的沧桑无常,让她早早体味到个人在时代的滚滚红尘中的微不足道,作品中隐隐透出一种无力,无奈和苦苦挣扎。
新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半生缘》中的爱情悲剧指导老师:邹淑琴学生姓名:王娟所属院系: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010*********完成日期:2013年7月3日摘要才女张爱玲的《半生缘》以柔美温婉的笔触描写了离乱年代里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本文从曼桢和世钧、曼璐和豫瑾、叔惠和翠芝这三对人的爱情悲剧入手,探讨了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源,最后通过剖析整个作品,指出作品中体现的家长制父权制的压榨、传统思想的禁锢、女性在社会中的依附地位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依然存在。
关键词:半生缘;爱情;悲剧目录绪论 (1)一、《半生缘》中的爱情悲剧 (1)(一)沈世均与顾曼桢的爱情及其悲剧 (1)(二)叔惠与翠芝的爱情及其悲剧 (2)(三)豫瑾与曼璐的爱情悲剧 (3)二、《半生缘》中爱情悲剧的成因 (4)(一)人物性格因素造成的悲剧 (4)(二)社会因素 (5)1、父权制、家长制及传统守旧思想的残存 (5)2、女性没有被解放,还处在一个依附地位 (6)结语 (7)参考文献 (8)致谢 (9)绪论小说《半生缘》是张爱玲根据《十八春》改写的,但这部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许多苍凉的人生韵味,作者仍然以一种怜悯的情怀来看待芸芸众生,并直击他们孤独无望的人生境地和爱情挣扎,并又一次让我们清醒地看透了男女之间的爱情游离以及生存的悲剧性。
小说以世钧和曼桢感情的悲欢离合为发展线索,并把叔惠、翠芝等人的纠葛作为主要内容,刻画了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痛苦煎熬。
一、《半生缘》中的爱情悲剧(一)沈世均与顾曼桢的爱情及其悲剧在弥漫着昏黄幽深气息的记忆中,主人公曼桢与世钧在幽暗的小酒馆中第一次相逢,没有任何浪漫的气氛、鲜艳的颜色,有的只是破旧昏暗的小店、带着油污的茶杯与筷子,但我们足以确信他们彼此一见钟情。
就这样毫无戏剧性的认识之后,两个人都对彼此充满了好奇与关心。
曼桢从来不像外人说起家中的情形,却在一次偶然和世钧吃饭时告诉了世钧,还说不要告诉叔惠,“他本来就没打算跟叔惠说。
[1].陈绪石. 张爱玲与南京[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01):3-4.
[2].谭梅. 半生缘不了情——再读张爱玲的《半生缘》[J]. 消费导刊. 2007,(12):17.
[3].张爱玲. 半生缘[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12).
[4].张冀震, 李晓丽. 擦肩而过的爱情——张爱玲《半生缘》之我观[J]. 西北民族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2) .
[5].余静芳. 试论《半生缘》的人物构架[J]. 丽水学院学报. 2009,(01).
[6].齐颖,马明明. 俗世之上的悲哀灵魂——《半生缘》中顾曼璐形象的再分析[J].安徽文
学(下半月). 2008,(08):12-13.
[7].马永生. 隐秘历史的现代书写——析张爱玲长篇小说《半生缘》[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8].杨鹏飞. 《半生缘》——张爱玲最独特的一部作品[J]. 长春大学学报.2011,(01).
[9].李娟梅. 浅析小说《半身缘》中的男性青年形象[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7).
[10].林莺. 由“冷”意象穿起来的爱情和人生——《半生缘》冷意象与心理机制研究[J]. 开
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1,(06).
[11].杜成君. 论《半生缘》中曼璐形象的现代性内涵[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12] 熊秋菊. 一曲美丽而苍凉的哀歌——论《半生缘》的审美风格[J]. 沧桑, 2006,(02).
[13] 陈坤. 母爱的缺失——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审母”情结[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14] 胡晓虹. 谈《半生缘》的自然主义色彩[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15] 徐娜. 浅析《金锁记》中女性的命运[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5).
[16] 尹正纯. 张爱玲小说中男性人物形象分析[J]. 保山师专学报, 2008,(06).
[17] 张英. 浅析张爱玲读者接受心理特点[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18] 闫云霄,马芳. 电影《半生缘》改编的遗憾[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19] 高园园. 谈《半生缘》的舞台表现手法[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5,(03).
[20] 田春林. 悲欢半生缘苍凉一世情——读张爱玲《十八春》[J]. 青春男女生(少年作家), 2006,(06).
[21] 林幸谦. 《半生缘》再解读:姐妹情谊的反动与女性冲突主题[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
[22] 麦凤庄. 救赎与毁灭——以曼桢为例浅谈对《半生缘》的女性价值反思[J]. 贵州文史
丛刊, 2006,(03) .
[23] 邓筠96(2)班. 回不去的《半生缘》──张爱玲小说阅读笔记[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
院学报, 2000,(01).
[24] 袁瑾. 永未言尽的苍凉故事——从《半生缘》品读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味[J]. 沙洋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5).
[25] 王朝彦. 读张爱玲的《十八春》及《半生缘》[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
[26] 胡晓虹. 谈《半生缘》的自然主义色彩[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27] 张廷山. 评《半生缘》兼析张爱玲小说的审美特征[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02).
[28] 秦军,王旭.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人生[J]. 黑河学刊,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