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基础知识
- 格式:wps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15
化学基础知识一.原子核a.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b、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c、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二微粒的性质1.分子是很小的粒子体积小:如果用水分子的大小跟乒乓球比,就像拿乒乓球跟地球比一样。
质量小:以水分子为例,1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 kg。
分子虽然小且轻,却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分子运动的例子很多。
湿衣服经过晾晒会干;很远的地方就能嗅到花香;糖块放到水里,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这些都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温度低,分子运动慢。
3.构成物质的微粒一、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混合物纯净物区别宏观:1、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宏观:1、由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组成二、原子原子是化学反应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例题解析例1、下列说法有错的是()A.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B.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C.化学反应中,分子改变而原子不变,说明分子是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D.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解:分子和原子均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分为质子和中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原子都在做不规则的运动。
三元素1.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氧分子又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同种原子质子数相同,即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和氧分子中的氧原子,其质子数都是8,化学上把质子数都是8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小结】(1)既然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何不说元素是具有相同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因为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有些原子的核外电子失去或得到(变为离子),核外电子数发生了变化。
化学基础知识大全化学基础知识大全一、基本概念1、物质得变化及性质ﻫ(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得变化。
ﻫ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得变化、形状得改变、位置得移动等。
ﻫ例如:水得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得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ﻫ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得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就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就是什么物质。
ﻫ(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得性质.①物理性质也并不就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得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得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ﻫ②由感官感知得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ﻫ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得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ﻫ(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得性质。
ﻫ例如:物质得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ﻫ2、物质得组成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得原子集团。
ﻫ离子:带电荷得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得一类原子得总称.3、物质得分类ﻫ(1)混合物与纯净物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得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ﻫ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瞧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瞧只有一种分子;②纯净物具有固定得组成与特有得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ﻫ③纯净物可以就是一种元素组成得(单质),也可以就是多种元素组成得(化合物)。
(2)单质与化合物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得纯净物。
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得元素组成得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与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得,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得化合物。
基本工科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 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物质的状态、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等。
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是物质进行化学变化的性质,如燃烧、发生化合反应等;物理性质是物质进行物理变化的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
物质的组成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
2.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颗粒,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质量大,带正电;中子质量大,不带电;电子质量轻,带负电。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的表格,每一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一列称为一个族。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规律排列的。
3. 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
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共价键是原子间电子的共享,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金属键是金属中离子间的电子云。
4.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表示,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5. 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化学平衡是指在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的情况,可以通过平衡常数来表示。
平衡常数是一个表示平衡物质浓度之间比例的数值。
6.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碱中和反应是化学工程、药物制造、环境保护等多种领域中的重要反应。
二、溶液和溶解度1. 溶液及其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溶质是在溶液中能够溶解的物质,溶剂是将溶质溶解的物质。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溶解某种溶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3. 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曲线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了最大量溶质的溶液。
溶解度曲线是表示溶解度和温度之间的变化关系的曲线。
4.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过程包括在分子级别上的动态平衡过程。
基础化学大专知识点总结一、化学的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一门自然科学。
它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和溶液等状态下的物质。
2. 化学的基本概念(1)物质: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
(2)化学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一个原子类型所组成。
(3)化学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以一定的化学方式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4)化学反应:原子间的重组,原子间的交换和质子的转移等,变成新的物质或称为新状态的反应。
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1. 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2)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性子组成。
(3)电子的结构: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分为内层电子和价电子,内层电子与原子核间有一定的结合能,价电子参与化学反应。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已知元素按原子序数不断排列列为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可按元素的周期性性质与周期数量分为周期表的横向排列与周期表的纵向排列。
(1)周期表的横向排列:元素周期表的横向排列是按照元素的周期性性质,相邻元素的周期性性质会有规律。
(2)周期表的纵向排列:按元素的周期数与周期数量,由左到右,由上到下仔细从左到右,周期表内的每一个周期中,包含了同一个周期数的所有元素。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1)共价键:由原子间的电子对的共享形成。
根据电子对的共享数和种类,可以分为单共价键,双共价键和三共价键或者是极性共价键。
(2)离子键:由两个互为结合,也能是同样不同的正负离子构成。
(3)金属键:被金属原子的亮度形成,原子间或者或是子们形成在一个电子气体中的某些密集度。
(4)氢键:受氢键作用的分子之间相对地,幼儿发育安而性能微少发生了异常的情诗。
2. 分子结构(1)分子的结构:分子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原子共享形成。
分子的结构可以按以两原子分子能型分为单分子结构、两分子结构。
应用化学专业知识面试题库一、基础知识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2.什么是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3.什么是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具有独立存在和一定化学性质的粒子。
4.什么是元素?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无法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其他物质。
5.什么是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6.什么是物质?物质是指占据空间、具有质量和能量的实体。
7.什么是化学式?化学式是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和数量的符号组合。
8.什么是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
9.什么是溶液?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10.什么是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二、无机化学1.NaOH是什么化合物?它的化学式是什么? NaOH是氢氧化钠,其化学式为NaOH。
2.什么是酸?给出一个酸的例子。
酸是指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
例如,硫酸(H2SO4)是一种酸。
3.什么是碱?给出一个碱的例子。
碱是指能够接受氢离子(H+)的物质。
例如,氢氧化钠(NaOH)是一种碱。
4.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举例说明。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电子在反应中转移的过程。
例如,2Na + Cl2 → 2NaCl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其中钠(Na)被氯(Cl)氧化,氯被钠还原。
5.什么是盐?给出一个盐的例子。
盐是由酸和碱中和生成的化合物。
例如,氯化钠(NaCl)是一种盐。
6.什么是配位化合物?举例说明。
配位化合物是由一个中心金属离子和周围配体离子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例如,[Fe(CN)6]3-是一种配位化合物,其中铁离子(Fe3+)与六个氰离子(CN-)形成配位键。
7.什么是配位数?举例说明。
配位数是指配位化合物中与中心金属离子直接相连的配体离子的个数。
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理工科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
在大一阶段,学生将接触到许多基础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将为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大一阶段的基础化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化学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原子: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3.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目前已知118种元素。
4.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5. 反应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6. 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以及混合物和纯物质的区别。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 原子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轨道上。
2.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化学元素表格,可以用来预测元素的性质和结构。
3.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
三、化学键与化学反应1.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以及它们的特性、性质和结构。
2. 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生成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平衡常量、平衡位置和影响平衡的因素。
四、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的定义: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2. 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与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3.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比、体积比、摩尔浓度等。
五、气体与气体反应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解释理想气体的性质和行为。
2. 气体压力:压强、大气压、压力单位等。
3. 气体反应:气体的摩尔分数、摩尔比例、摩尔体积等。
六、化学热力学1. 热力学基本概念:焓、熵、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
2.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3. 热化学反应:热反应焓变、热反应标准焓变、热反应热力学平衡等。
七、酸碱中和与溶液的pH值1.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和盐的定义与性质。
化学类面试专业知识一、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基础学科,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原子结构与周期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绕核运动。
原子核的质量几乎集中在质子和中子上,而电子质量很小。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组成的,而原子的质子数就是元素的原子序数。
元素的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加顺序排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元素的性质和趋势。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键是连接原子的力,常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的,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而金属键则是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形成的。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
分子的结构可以影响其性质。
例如,分子的空间构型可以决定其立体化学性质,如手性,而分子的键长和键角可以影响其化学反应性。
四、化学反应与平衡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化学键的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置换反应等。
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达到平衡状态,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明显变化。
平衡常数是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比值,它可以用来描述平衡的位置和反应的进行程度。
五、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指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速度。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等。
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得到,并可以用速率方程描述。
反应动力学研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反应机理和反应路径。
反应速率常常与反应物浓度的指数相关,这些指数称为反应级数。
六、溶液与溶解度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构成的,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平衡时的最大溶解量。
溶解度可以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基础化学大一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理工类学生而言是必备的一门学科。
大一学习化学,主要是建立起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以后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大一学习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
1. 原子结构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中含有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绕原子核的轨道上运动,带负电。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将所有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序排列,可以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表示元素的电子层(能级)数量,族表示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3. 化学键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
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而形成的。
金属键是金属元素中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物质的状态物质可以存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远。
5.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发生的转化过程。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一般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和置换反应等。
6.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具有酸性质,能产生氢离子;碱具有碱性质,能产生氢氧根离子。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同时生成盐。
7.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一定比例不变。
化学平衡可以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平衡常数来表示。
8.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电子在氧化和还原过程中的转移。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大学化学基础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大学化学中,我们将深入学习许多基础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石,也对我们理解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子结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了解原子结构对于理解化学性质至关重要。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其元素种类,而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则是原子的质量数。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处于不同的能层和能级。
能层用字母K、L、M、N 等表示,能级则用 s、p、d、f 等表示。
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它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元素,并呈现出周期性的规律。
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元素的性质,如化合价、原子半径、电负性等,都与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密切相关。
通过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预测元素的性质,了解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三、化学键化学键是将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或晶体的作用力。
离子键是由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形成的,通常在金属与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
共价键则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金属键存在于金属晶体中,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此外,还有氢键等次级键,虽然强度较化学键弱,但对物质的性质也有重要影响。
四、化学热力学化学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能量是守恒的,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之差就是反应的热效应。
焓变(ΔH)是衡量化学反应热效应的重要物理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则涉及到反应的自发性。
熵(S)是用来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概念,在孤立系统中,熵总是增加的。
大专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物质内部能量变化的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中最广泛应用的一门学科,也是许多其它科学的基础。
本文将系统地总结大专基础化学的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以及一些重要的化学原理。
一、基本概念1. 物质物质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具有一定体积和质量的各种实物的统称,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状态。
根据物质的组成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是所有化合物的组成部分。
目前已知的元素共有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界稳定存在的元素,剩余的是人工合成的元素。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以一定的化学方式结合而成的纯物质,在化学上有固定的化学式,包括水、二氧化碳、氨等。
4.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其成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分离。
常见的混合物包括新鲜空气、海水以及巧克力牛奶等。
5. 质量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和受到的引力作用的量度,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6.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结合而成的最小、最简单的存在单位,在化学反应中不会发生改变。
例如,氧气(O2)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二氧化碳(CO2)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
7.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原子量、元素符号等特性排列的一张表格。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们对元素性质和结构规律总结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预测性。
8. 原子原子是构成化合物和化学反应的基本单位,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原子的结构是由核和电子云组成,核中含有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质子带正电,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中的核,电子在核外围围绕核运动。
9. 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用拉丁文字母简写或者来表示元素的符号。
元素符号的首字母是大写的,如果元素符号是由多个字母组成,在第一个字母后采用小写字母,例如氧气的元素符号是O。
化学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内容及其答案解析发布:2011-06-06 16:39:41 来源: 作者:ahteacher 本日:12 本周:12本月:318 总数:1647招考信息实时提醒方式: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加入QQ群教师论坛考生注意: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K:39 Ca:40 Mn:55 Fe:56 Cu:64 Zn:65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1.瞬时记忆保留的时间在()。
A.1分钟内B.4秒以内C.长于4秒D.长于5秒2.()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A.智力B.性格C.能力D.气质3.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A. 巩固知识B.领会知识C.检查知识D.运用知识4.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观念改革B.教学方法的改革C.课程改革D.普及义务教育5.教育学属于()。
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实验科学D.哲学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1.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知觉的、_____、_____和恒常性。
2.在情绪三因素理论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
3.教育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_____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部分化学专业基础知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B.把水加热至沸腾,有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把铁片浸入到盐酸中,有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化学变化2.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时,稍有不慎即会酿成大祸,生活中对于化学用品的取用同样要求谨慎。
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B.自来水厂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C.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水中D. 燃着的酒精灯,酒精不够时,可直接添加3.下列符号:2N、N2 、H2O 、2CO、SO2 中,数字“2”的意义能用来表示分子个数的有()。
A.2个 B.1个 C. 4个 D. 5个4.理要在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
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
A.木灰 B.硫磺 C.铁丝 D.红磷5.下列各选项中,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A.O2 B.Cl- C.2H D.Fe6.氧气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C.氧气瓶通常是黑身黄字D.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满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1.有关钠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将钠投入水中,钠迅速地沉入水下B.将钠投入水中,钠熔成一个小球,并伴随有“滋滋”的声音C.将钠投入水中,在溶液中加入石蕊试剂,溶液变红D.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2.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反应是( )。
A.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B.稀氨水与稀盐酸C.稀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D.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催化剂能在化学反应中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结束后质量减少B.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C.霓虹灯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说明某些稀有气体是有颜色的D.稀有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4.下列仪器中可用来取固体药品的是( )。
A.药匙 B.燃烧匙C.镊子 D.滴管5.制造下列物品需用热固性塑料的是()。
A.雨衣 B.食品塑料袋 C.炒菜用的锅铲的塑料打手柄 D.矿泉水瓶6.要使A克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变为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0.8A克水B.加水使溶液的质量为2AC.蒸发水,析出0.1A克固态食盐D.加入2A克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7.已知2NO2(g)N2O4(g)(正反应放热),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有利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的是( )。
A.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 B.降低温度和减小压强C.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强 D.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8.下列气体在实验室既可用排水法收集,又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
①②③④⑤COA.②④⑤ 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 D.②④三、推断题(12分)某无色透明溶液,仅由下列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向该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盐酸沉淀消失。
若向溶液中滴入少量硝酸银亦会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硝酸沉淀不溶解,试分析下列离子中Ba2+、Fe3+、Cu2+、Cl-、CO2-3、NO-3,则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可能存在的离子是。
四、实验探究题(18分)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与盐酸反应制取氯气。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图1图2图31.图1为该反应的装置。
2.图2为该反应的装置,其中所装溶液为和,作用分别是和。
3.图3中的烧杯为该反应的装置,烧杯中溶液为。
4.如何检验氯气是否收集满?。
五、计算题(12分)由硫元素和铜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硫化物)4.0 g,高温条件下在空气中充分煅烧,只得到气体SO2和4.0 g固体CuO 。
1.要使煅烧后的固体CuO完全溶解,可加入适量稀硫酸。
计算至少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多少克?(要求写出计算所需的化学方程式)2.运用所学知识和上述数据进行分析,这种硫化物的化学式为。
六、教学分析(12分)几位同学对炭粉与氧化铁的反应十分感兴趣,自己动手,对过量炭粉与氧化铁反应中气体产物的成分进行了研究。
【提出假设】该反应中的气体产物可能是CO或者是CO2和CO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氮气不与碳、氧化铁发生反应。
实验室可以用饱和氯化铵溶液和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混合加热反应制得氮气。
【设计方案】如图所示,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炭粉完全反应,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试回答下列问题:1.广口瓶内盛放的试剂为,其作用为。
2.实验开始时,应先打开弹簧夹,一段时间后关闭,再点燃酒精喷灯。
理由是3.称取3.20g氧化铁、2.00g炭粉混合均匀,放入质量为48.48g的硬质玻璃管中;待反应结束,再通一段时间的氮气。
冷却至室温,称得硬质玻璃管和固体总质量为51.24g。
经进一步测定得知参加反应的氧元素质量为0.96g。
从而确认该反应的气体产物是和CO的混合物,理由是。
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判断,反应产生的气体中n(CO2):n(CO)=。
4.有同学认为还应对该实验装置作进一步完善,你认为应作如何改进?参考答案及解析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记忆分作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时间在4秒以内;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
故正确答案为B。
2.B[解析]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故正确答案为B。
3.B[解析]教学过程有五个基本阶段: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检查知识。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领会知识,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故正确答案为B。
4.C[解析]教育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课程来进行的,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正确答案为C。
5.B[解析]略二、填空题1.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2.认知因素3.人类社会第二部分化学专业基础知识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A选项中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均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为物理变化,故A正确。
B选项中水加热至沸腾,生成的气体是另一种形态的水,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应属于物理变化。
C选项中生成气体为氢气,为化学变化。
D选项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碳酸钙的生成,为化学变化。
2.D[解析]燃着的酒精灯,若需添加酒精,必须熄灭火焰。
绝不允许燃着时加酒精,否则,很易着火,造成事故。
3.B[解析]略4.D[解析]略C选项中Ca2+ 和CO32-可生成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
D选项中Ba2+ 和SO42-可生成白色沉淀,不符合题意。
5.D[解析]只有D选项即可以表示元素铁,又可以表示铁单质。
6.D[解析] A是物理变化;B项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C选项氧气瓶应是蓝身黑字。
二、不定项选择题1.BD[解析] A选项错误,因为钠的密度比水小,投入水中应该漂浮在水面上。
钠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B选项正确,反应伴随滋滋的声音是因为氢气的生成。
反应还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加入石蕊试剂后应变蓝,故C选项错误。
钠的密度比煤油大,所以保存在煤油中可以将钠与氧气和水隔绝,D选项正确。
2.AC[解析]略3.AC[解析]催化剂能在反应中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其本身并不参加化学反应,其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故A错误。
C选项稀有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霓虹灯通电有颜色是因为通过电流产生能量,使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进”,能量以光辐射形式被释放,稀有气体就会发出光。
故C错误。
4.AC[解析]本题考查基本的实验知识。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
有些块状的药品(如石灰石等)可用镊子夹取。
燃烧匙用于盛放可燃性固体物质做燃烧实验。
滴管用于少量液体的取用。
正确答案为AC。
5.C [解析]略6.BD[解析]本题是考查关于溶液组成知识的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和应用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
对于A选项:加入0.8A克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20%)/(A+0.8A)=11.1%。
对于B选项:加入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20%)/2A=10%。
对于C选项:蒸发水,析出0.1A克固态食盐后溶质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但溶液的质量变为A-0.1A=0.9A,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10%。
对于D选项:加入2A克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20%+2A×5%)/(A+2A)=10%。
综合以上分析得:答案为BD。
7.A[解析]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增大)的方向移动;温度升高(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