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800字(优品作文)
- 格式:docx
- 大小:12.12 KB
- 文档页数: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通用9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通用9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篇1在中国传统教育里说:一个人的教育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什么是格物致知?很简单,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往往重视基础从而忽略动手能力。
一位明朝哲学家,有一天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他搬出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竹子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就是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再谈谈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在研究如何分离氯化镭时,大大小小经过了几百次实验,废寝忘食。
在不断实验的过程中提取到了礌和钋,因此居里夫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还有哥白尼,他本是一名医者,被当时的人称为“神医”。
观察天文只是业余爱好,偶然一次他发现了他所信仰的天主教所说的《地心说》是不对的。
他经过了多少次的观察计算,研究出来了《日心说》推翻了天主教会的《地心说》。
在天主教会极力反对下,哥白尼在临死之前才看到了《天体运行论》的小样,才与世长辞。
一生逃亡,躲避教会的哥白尼用毕生心血创写的《天体运行论》被教会说成邪书。
直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才使哥白尼的真理得到肯定。
这处处告诉了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
这就是格物致知。
为什么我们要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因为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告诉我们要尊重知识,注重实验,才能探求事物的真理,得到事物真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篇2读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深有同感,认识到我们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确实有很多弊病,但对于丁先生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我仍抱有疑问,因此就借这次机会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文章中说“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并就此认为格物致知就是“我们所谓的实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格物致知”,这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反复强调了这一点。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感受很深,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意义之深远,不仅仅是为了强化我们的学术观念,更是为生活和人性而写的一篇文章。
下面是我的读后感:文章在一开始就指出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为了学术研究,更是为了我们的生活。
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拿到好成绩,却忽略了让我们真正学习到的东西是什么。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我们离真正的知识就相距甚远。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大量的新观念、新技术、新发现不断涌现,学生们必须拥有更强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毕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超过时代。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也需要有“格物致知”的素养。
我们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我们需要的是有能力去探究,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如果我们不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就会变得愚昧和无知。
文章中还强调了不要轻信一切,不要听信别人的传言。
现在互联网的发达,我们能够随时获取其他人的观点、资料,但是,其中可能有很多是不真实的。
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轻忽听信别人的话。
我们应该去探究,去思考,是不是传言的确有真实的依据。
如果说“格物致知”的精神只是为了学术上追求更精确、更详细的知识,那么这个精神的价值肯定是局限的。
而文章中进一步指出,这个精神要在生活里面体现出来。
例如在钓鱼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鱼喜欢什么样的水温,什么样的饵料,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收获。
在经商的时候,也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市场,知道顾客需要什么,这样才能发掘出最大的市场。
每个人都需要去领会这个精神,尽可能地去研究我们所涉及的领域,这样才能在他们的领域做出更好的成绩。
文章强调了“格物致知”的修养时,我们需要没有逢迎心、没有优越感、没有傲慢自大,这些心理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读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我心里像是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文章中提到的“格物致知”精神,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亲身经历,那可真是一次深刻又有趣的探索之旅。
那是去年夏天,我心血来潮,决定自己动手种一盆草莓。
说干就干,我从市场上买来了草莓种子、花盆、土壤和肥料。
看着这些东西,我心里满是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红彤彤的草莓挂满枝头的景象。
我按照网上查到的种植方法,小心翼翼地把土壤放进花盆里,然后把草莓种子均匀地撒在上面,再轻轻地盖上一层薄土。
做完这一切,我还不忘给它们浇上适量的水,就像照顾小宝宝一样细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到阳台上去看看我的草莓有没有发芽。
可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花盆里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
我开始有点着急了,心里不停地嘀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难道我的种植方法不对?”于是,我又开始在网上搜索各种关于草莓种植的资料,还加入了一些种植交流群,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有人告诉我可能是浇水太多了,种子被泡坏了;也有人说可能是温度不合适,种子还在“冬眠”。
我听得一头雾水,但还是决定按照大家的建议一一尝试。
我调整了浇水的频率,不再让土壤过于湿润;还找来了一块塑料布,给花盆做了一个简易的“温室”,希望能提高温度。
就这样,又过了几天,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惊喜地发现花盆里冒出了几棵嫩绿的小芽!那小小的芽儿,嫩绿嫩绿的,像是在对我微笑,又像是在向我招手,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心里别提有多美了!随着小芽的长大,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它们的叶子开始变黄,而且长得很慢。
我再次陷入了困惑之中,这到底是缺肥了,还是生病了呢?我仔细地观察着这些小芽,发现叶子上有一些小小的斑点,难道是生虫子了?我赶紧拿起放大镜,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仔细查看。
嘿,还真被我发现了一些小小的蚜虫!这下可把我急坏了,我赶紧去买了杀虫剂,按照说明小心翼翼地给草莓苗喷药。
四年级读后感作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籍,我读后深受启发。
这本书主要是讲述了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和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要通过仔细地观察事物、研究事物来获得真知。
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或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
只有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理解事物的规律,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
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意识到,我们要有主动学习的精神。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去了解,去思考。
当我们看到一只鸟飞过,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它的行为、研究它的特征,来了解它的习性。
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认识这只鸟,同时也能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除了在学习上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我觉得在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
当我们遇到一些困难或者问题时,我们不能立刻屈服或者放弃,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解决办法。
我们可以先从事物本身去寻找答案,了解它的构造和运作原理,然后再根据它的特点和规律去处理问题。
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解决困难,找到适合的解决办法。
读完这本书,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得出结论前要做好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我们不能只看到一点点表面现象就下结论,要广泛收集信息,进行深入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避免主观臆断和错误判断。
读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它教会了我用心观察和思考事物的重要性,培养了我从事物中学习和发现的能力。
我相信通过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我们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锤炼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触颇深。
文章中所倡导的通过实践探察事物原理的观点,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一段有趣经历,也让我对“格物致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那是去年的夏天,我心血来潮,决定在自家的小院里种几株草莓。
说干就干,我从市场上买来了草莓苗,又准备了花盆、土壤和肥料,满心欢喜地开始了我的种植之旅。
起初,我以为种草莓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不就是把苗种在土里,浇浇水,施施肥嘛,能有多难?然而,事实却给了我一个狠狠的“耳光”。
我按照网上查到的方法,小心翼翼地把草莓苗种进了花盆里,然后浇足了水。
看着那几株嫩绿的小苗,我心里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红彤彤的草莓挂满枝头的景象。
可是,没过几天,我就发现有些不对劲了。
草莓苗的叶子开始发黄,有的甚至枯萎了。
这可把我急坏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于是,我开始仔细观察这些草莓苗,想要找出问题所在。
我发现,花盆里的土壤好像有些太湿了,难道是我浇水太多了?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找来了一个小铲子,轻轻地挖开了花盆里的土。
果不其然,土壤下面都快能挤出水来了。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草莓苗并不喜欢太多的水,过度浇水会导致根部缺氧,从而影响它们的生长。
找到问题所在后,我赶紧把那些已经湿透的土壤换掉,又把草莓苗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希望它们能尽快恢复生机。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会去观察草莓苗的变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有一株草莓苗的叶子上出现了一些小白点,我一开始以为是生虫子了,紧张得不行。
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那些小白点并不是虫子,而是草莓苗在生长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分泌物。
这让我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除了浇水的问题,施肥也是一门大学问。
一开始,我为了让草莓苗快点长大,就频繁地给它们施肥。
结果,草莓苗不仅没有长得更健壮,反而出现了烧苗的现象。
叶子变得焦黄,整株苗都奄奄一息。
这可把我心疼坏了,我赶紧停止施肥,又用大量的清水冲洗土壤,试图减轻肥料对草莓苗的伤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读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我感触颇深。
文章中所倡导的通过实践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的理念,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的一段亲身经历。
那是一个暑假,我心血来潮,决定自己动手做一个木质书架。
我在网上找了一些教程,觉得看起来并不难,于是信心满满地开始了我的“工程”。
我先去木材市场挑选木材,那里各种各样的木头让我眼花缭乱。
我一会儿摸摸这块,一会儿敲敲那块,完全不知道该选哪种。
最后,在老板的推荐下,我买了几块据说是容易加工的杉木板。
回到家,我把工具一股脑儿地摆在地上,有锯子、锤子、钉子、尺子,还有胶水。
看着这些工具,我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我按照教程,先用尺子量好尺寸,然后拿起锯子准备锯木板。
可这锯子在我手里根本不听使唤,锯出来的木板边缘歪歪扭扭,像被狗啃过一样。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锯好了几块木板。
接下来是钉钉子,这更是个技术活。
我一锤子下去,不是没钉进去,就是把木板钉裂了。
好不容易钉进去几个,钉子还歪七扭八的,丑得要命。
我气得把锤子扔在地上,嘴里嘟囔着:“这什么破玩意儿,太难了!”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想起了文章中说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就是要通过实践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
我深吸一口气,重新拿起工具,仔细观察了一下钉子和木板,发现钉子要先斜着钉进去一点,然后再垂直往下敲,这样就不容易钉歪。
我按照这个方法,果然顺利多了。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我的书架终于有了雏形。
但看着那粗糙的表面和不整齐的拼接处,我又开始琢磨怎么让它变得更美观。
我想到可以用砂纸打磨一下木板的表面,让它更光滑。
于是我又找来砂纸,一点一点地打磨起来。
这可真是个细致活儿,需要极大的耐心。
当我终于完成这个书架的时候,虽然它比不上商店里卖的那么精致,但我却无比满足。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知道了做事情不能只凭想象,要亲自去尝试,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精选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1学习了丁肇中先生写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不仅认识到了一个新名词“格物致知”,还得到新思考。
这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为读者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告诉中国学生应怎样来学自然科学。
这个20年前的文章,现在读来仍然有它的教育意义,所以才会选到我们的课本中。
照丁肇中先生所讲,是因为我们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以致于在功课方面十分好,但在研究或其他需要动手的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我看来,丁肇中先生所讲一点也没错。
确实,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它的弊病抑制了学生的自我创造创新能力。
动手是需要不断练习的。
现在,我们学校教育大多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我们父母学校只关心一样——分数。
记得一个顺口溜“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分数固然重要,它能证明我们学业学得如何,关系到将来能否考上大学,将来的生活品质如何。
有时候,因为教学条件有限,做实验课时,老师在上面演示,我们在下面观察,很少有人人动手实验继而思考的机会。
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它需要我们积极地参与进去。
如果我们一直围绕着考试分数转,很少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们就会像寓言《坐井观天》中的青蛙一样,以为天真的只有井口那么大。
其实,我觉得高分低能的人,不但指动手能力弱,也指交际能力差的人。
这几天,我听见阿姨在说,单位里新招进的几个大学生,上班都几个月了,每天上班不晓得主动打扫卫生不会去打热水,闷声找到自己的位子坐下,立马玩起手机当“低头族”,路上碰到了连招呼都不打,无视而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读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我感触颇深。
文中所提到的“格物致知”精神,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那是一次对“格物致知”的小小实践。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心血来潮,决定自己动手组装一个书架。
当时,我满心欢喜地从商场买回了一堆木板、螺丝和工具,想着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造出一个实用又美观的书架。
我兴冲冲地把材料一股脑儿地倒在地上,开始研究起说明书来。
可那密密麻麻的图纸和复杂的步骤说明,瞬间就让我有些头疼。
但我心里想着:“这有啥难的,不就是个书架嘛,我肯定能搞定!”于是,我按照说明书的第一步,拿起一块木板,准备用螺丝把它和另一块木板连接起来。
可这螺丝就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怎么都拧不进去。
我急得满头大汗,嘴里嘟囔着:“这破螺丝,怎么这么不听话!”我又仔细看了看说明书,发现自己拿错了螺丝型号。
哎呀,这一开始就出了岔子,真是让人有点沮丧。
调整好螺丝后,我继续努力。
可当我把几块木板拼接在一起时,却发现怎么都对不齐,不是这边高了,就是那边低了。
我反复调整,手都被磨红了,心里也开始打起了退堂鼓:“要不就算了,买个现成的多省事啊。
”但这个念头一闪而过,我告诉自己:“不行,我得坚持下去,一定要把这个书架组装好!”接下来,我更加仔细地观察每一块木板的形状和尺寸,琢磨着它们之间的拼接关系。
我发现,原来是自己在安装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木板的纹路和方向,所以才导致无法对齐。
找到问题所在后,我像是找到了宝藏一样兴奋,重新开始组装。
这一次,每一个步骤我都做得格外小心。
我用尺子量好每一个尺寸,对比每一块木板的位置,确保无误后再进行固定。
在拧螺丝的时候,我也不再像之前那样盲目用力,而是先试探性地拧几下,找到合适的角度和力度,再慢慢地拧紧。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书架终于有了雏形。
可当我想要把它立起来的时候,却发现整个书架摇摇晃晃的,一点都不稳。
“这可怎么办?”我着急地围着书架转了好几圈。
四年级读后感作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本关于科学的书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我明白了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才能不断进步。
这本书以科学的视角,介绍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原理。
为什么天上会有彩虹?原来是光在雨滴中发生折射,形成了彩虹。
再为什么冬天的蓝天会更蓝?原来是因为冷空气流经大气中的水蒸气,使它结成了冰晶,从而使天空更加湛蓝。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我明白了很多事情的原理。
格物致知,意味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实验为手段,去积累知识。
只有通过实践,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深入了解事物。
作者通过实验,证明了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就是格物致知的典型例子。
他不仅仅是靠猜测和想象,而是通过实验,找到了事物的真实本质。
我深感,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格物致知的精神还教会了我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只有对未知的事物抱有好奇心,才能去主动探索和研究。
书中提到了很多科学家发现新知识的故事,都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和真理的结果。
对于我们来说,也要保持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才能不断进步。
只有通过实践,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主动去探索和学习。
我要将这些精神贯彻到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仅在学校里努力学习知识,还要积极参加科学实验和观察,拓宽视野,提升自我。
我要有好奇心,过问生活中的问题;我要有求知欲,主动去学习新知识。
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读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为啥呢?因为这文章就像一面镜子,把咱平日里那些个稀里糊涂、不求甚解的毛病照得那是清清楚楚。
文章里说,格物致知是一种通过探究事物来获取知识的精神。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特别痴迷于拆东西,家里的小闹钟、旧收音机,都遭了我的“毒手”。
记得有一回,我爸的一个老怀表不走了,他正准备拿去修,被我瞅见了,我那叫一个兴奋,自告奋勇地说:“爸,让我试试!”我爸半信半疑地把怀表递给我,还不忘叮嘱:“小心点,别给弄坏了!”我哪听得进去,满心就想着把这怀表拆开,看看里面到底是咋回事。
我找了把小螺丝刀,吭哧吭哧地就开始拆。
那表壳可真紧啊,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它打开。
一瞧,里面大大小小的齿轮、发条,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这儿摸摸,那儿碰碰,觉得可新奇了。
可问题来了,拆容易,装回去难啊!我摆弄了半天,那些零件就像跟我作对似的,怎么都装不回去了。
这时候我才傻眼了,心里那个后悔呀,直骂自己手贱。
我爸过来一看,好家伙,一堆零件摊在桌上,怀表算是彻底毁了。
他气得吹胡子瞪眼,把我好一顿臭骂:“让你瞎折腾!”当时我还觉得特委屈,心想不就是个怀表嘛,大不了再买一个。
可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就是没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我光想着把东西拆开看个究竟,却没有去认真思考每个零件的作用,它们是怎么配合工作的。
我纯粹就是瞎搞,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结果啥也没学到,还把东西给弄坏了。
再看看现在,我们很多时候不也是这样吗?学习知识,就只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根本不去深究其中的道理。
做实验,也是照着步骤走个过场,根本没有用心去观察、去思考。
就比如说物理课上的那些实验,老师在前面演示,我们在下面看,觉得挺有意思,但真正让我们自己动手做,能做好的没几个。
为啥?因为我们没有去真正理解实验的原理,没有那种探究到底的精神。
还有啊,生活中也是这样。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800字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是什么?就是通过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
任何一个新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明,都是建立在不断探察新事物之上的。
我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大学》中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天地,从而追求如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这早已不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物质大爆炸的时代。
我们必须不断推敲身边的物体,并学习好文化知识,要从探察物体中求知。
求知的方法有很多,可亲自动手实践,让事物的发展变化直观地呈现在你面前,是获得知识的最好方式。
这便要求我们不能死学书本知识,必须在生活中潜下心来研究事物,从中获取知识。
列文虎克曾是一名门卫,整日闲暇无事。
他利用空闲时间做什么呢?他玩起了镜片。
于是,他凭借着对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科学的精神,终于玩出了名堂,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放大镜和显微镜。
从列文虎克的事例中不难看出,探察事物的确是获取知识的好方法。
可我们应该盲目地去观察任何事物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也不会有成效。
永远也不要忘记,实践是与知识相结合的。
诸葛孔明一生好学,在年轻时便游历四方。
早在隆中时,她便精通兵法,三分天下。
可纵有满腹经纶不去施展有怎能体现他自己的才华呢?他追随刘备,子啊连年的南征北战中,我相信对他自己是一种常人莫及的提升。
正如他在破南蛮藤甲兵前说,“我早在隆中便知道南蛮有驱兽之法”,后用火攻破之,不正是实践的过程吗?诸葛孔明后来有发明了孔明灯、木牛流马,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位发明家。
由此看来,亲自动手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我在生活中也有体会。
在物理课上学习电路,之上可以轻而易举地连接,而当一大堆电学原件摆在面前时,还真有些摸不着头绪。
几次实验下来,才逐渐有所领会。
凭我这些年的亲身体会,只有不断地研究事物规律,并把书本中的知识广泛应用到实践中,有所变革,才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