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载体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28.07 KB
- 文档页数:6
纳米级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合成及除氟性能研究引言 (3)1羟基磷灰石研究现状分析 (3)1.1羟基磷灰石的组成 (3)1.2羟基磷灰石的物理化学性质 (3)1.3羟基磷灰石的生物学性质 (3)1.4羟基磷灰石粉体的制备方法 (4)1.4.1固相法 (4)1.4.2液相法 (4)1.4.2.1化学沉淀法 (5)1.4.2.2水热法 (5)1.4.2.3溶胶-凝胶法 (6)1.4.3.超声波合成法 (8)1.5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 (9)1.5.1 自然体烧结法 (9)1.5.2仿生法 (9)1.5.3促孔剂法 (9)1.5.4 预制体成型法 (10)1.5.5发泡剂法 (11)1.5.6模板法 (11)1.5.7 三维设计快速成型技术( RP) (11)2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应用 (11)2.1纳米羟基磷灰石在医学上的应用 (11)2.1.1硬组织修复材料 (11)2.1.2药物载体 (12)2.1.3抗肿瘤活性 (12)2.1.4 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应用 (13)2.2羟基磷灰石在环境净化领域的应用 (14)2.2.1阳离子吸附剂 (14)2.2.2阴离子吸附剂 (14)2.2.3有机物吸附剂 (15)3实验室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方案设计以及性能表征手段 (15)3.1实验研究内容以及实验方案 (15)3.1.1.探索以硝酸钙和磷酸二氢铵为原料制备纳米级羟基磷灰石粉体的方法; (15)3.1.2探究表面活性剂种类对羟基磷灰石粒径的影响 (15)3.1.2.1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羟基磷灰石粒径的影响 (15)3.1.2.2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羟基磷灰石粒径的影响 (15)3.1.2.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羟基磷灰石粒径的影响 (16)3.1.2.4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对羟基磷灰石粒径的影响 (16)3.1.2.5保护剂的添加量对羟基磷灰石粒径的影响 (16)3.1.3探究促孔剂种类对羟基磷灰石粒径的影响 (16)3.1.3.1促孔剂添加时间对羟基磷灰石粒径的影响 (17)3.1.3.2促孔剂添加量对羟基磷灰石粒径的影响 (17)3.2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与表征手段 (17)3.2.1 Ca/P比的测试 (17)3.2.2粒度分布 (17)3.2.3红外光谱 (17)3.2.4X-射线衍射 (17)3.2.5扫描电子显微镜 (18)3.2.6透射电子显微镜 (18)3.2.7比表面积 (18)4 HAP的研究前景展望 (18)参考文献: (20)引言羟基磷灰石,又称羟磷灰石,是钙磷灰石(Ca5(PO4)3(OH))的自然矿物化。
羟基磷灰石的制备与应用孙镇镇/文【摘要】羟基磷灰石是自然界中生物骨组织的构成要素,其微孔是由天然孔道结构形成,具有较强的表面吸附性和离子交换性,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无机生物矿物材料,在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功能材料、湿敏半导体材料、催化剂载体以及抗菌功能材料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羟基磷灰石的基本性能,重点阐述了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最后对其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性能;制备;应用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 HAP),化学式为Ca10(PO4)6(OH)2,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磷酸钙盐,属于六方晶系。
HAP 的结构可以描述为磷氧四面体基团的紧密结合体,图1为HAP 的晶体结构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P5+位于四面体的中心,并且其顶部被4个 O 原子占据。
Ca2+则被磷氧四面体所包围,在晶胞中占有2个独立的位置 Ca(I) 和 Ca(II),从而形成 2 种直径不同、互不相连的通道。
由于 HAP 结构中存在2个不同的钙位点,所以可以通过对钙位点的特定修饰来调节 HAP 的特性。
图1 羟基磷灰石的晶体结构羟基磷灰石的密度为3.156g/ cm3,熔点为1650℃,溶度积为(6.3±2.1)×10-59,晶体折射率为1.64-1.65。
其在水中溶解度约0.4 ppm,呈弱碱性,pH为7-9。
在人体骨骼中,羟基磷灰石大约占总质量的90%,其余10%为碳酸钙和其他无机盐[2-4]。
羟基磷灰石是自然界中生物骨组织的构成要素,其微孔是由天然孔道结构形成,具有较强的表面吸附性和离子交换性,随着科技和医学的不断前行,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其性质,人工合成的羟基磷灰石也变得越来越多,它可以凭借自身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骨传导性在骨治疗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过去的二十年中,羟基磷灰石在骨和牙齿植入、吸附重金属等领域均有报道。
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容忽视的是羟基磷灰石自身存在的机械性能不佳、使用中容易团聚、使用后回收困难等缺点,这些缺点极大的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3521 引言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简写为HA,分子式为Ca 10(PO 4)6(OH)2),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无机生物矿物材料,它是人体和动物骨骼的主要无机成分,因此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和生物活性[1],在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功能材料、湿敏半导体材料、催化剂载体以及抗菌功能材料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目前HA材料的形貌、性能及生物活性等尚未达到应用的理想要求,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催化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纳米技术的发展已证实,当材料粉体细化到纳米尺寸,其各方面性能可发生明显优化。
例如,作为人体组织植入材料的HA涂层颗粒越小,骨植入的扭转模量,拉升模量和拉伸强度就越高,疲劳抗力也相应提高[2]。
鉴于纳米羟基磷灰石(nHA)的特殊性能,制备nHA并有效解决粉体的团聚问题,成为目前羟基磷灰石生物矿物材料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简要介绍近年来几种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及其各自特点,并对这方面的研究趋势做初步的论述。
2 羟基磷灰石的基本性质和研究概况2.1 基本性质羟基磷灰石的密度为3.156g/cm 3,熔点为1650℃,溶度积为(6.3±2.1)×10-59,晶体折射率为1.64-1.65。
其在水中溶解度约0.4 ppm,呈弱碱性,pH为7-9。
在人体骨骼中,羟基磷灰石大约占总质量的90%,其余10%为碳酸钙和其他无机盐[3-5]。
2.2 研究概况早在1790 年,就有学者用希腊文字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磷灰石。
1926年,有人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对人骨和牙齿的矿物成分进行分析,认为其无机矿物成分是磷灰石。
自1937年开始,国外发表了大量有关磷灰石晶体化学方面的文章。
19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大量报道了羟基磷灰石与骨组织钙化的关系。
1972年,日本学者成功合成羟基磷灰石并烧结成陶瓷,发现烧成的羟基磷灰石陶瓷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6]。
自此以后,世界各国都对羟基磷灰石相关材料进行广泛研究,并将其用于修复和替代人体损伤的骨组织等生物医学领域,以及食品添加剂、传感器、造纸、印刷油墨、催化剂载体等诸多领域。
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药物缓释性能的研究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药物缓释性能的研究引言:多孔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使得它成为一种理想的药物缓释载体。
本文主要研究了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及其药物缓释性能。
一、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一)化学沉淀法该方法将磷酸和钙源反应生成不溶性的沉淀,然后通过高温煅烧制备多孔磷酸钙,并通过其骨架生成多孔羟基磷灰石。
这种方法制备的多孔羟基磷灰石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孔径分布。
(二)溶胶-凝胶法该方法通过混合磷酸、钙源和有机添加剂,形成一种溶胶,然后通过凝胶化和煅烧制备多孔羟基磷灰石。
这种方法制备的多孔羟基磷灰石具有较好的孔隙结构和表面性能。
二、多孔羟基磷灰石的药物缓释性能多孔羟基磷灰石的药物缓释性能主要取决于其孔隙结构和表面性能。
通过调控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孔径、孔隙度和孔道连接性,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的药物缓释。
同时,多孔羟基磷灰石的表面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可以吸附药物并延长药物释放时间。
(一)孔径调控对药物缓释性能的影响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孔径是实现药物缓释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大的孔径有利于药物分子的扩散和释放,而较小的孔径则有助于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
因此,通过调节制备条件,可以控制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孔径,从而实现不同类型的药物缓释。
(二)孔隙度调控对药物缓释性能的影响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孔隙度是影响药物缓释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高的孔隙度有利于药物分子的扩散和释放,同时降低了药物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通过调节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条件和后续处理方法,可以实现不同孔隙度的材料,从而实现不同类型的药物缓释。
(三)表面性能对药物缓释性能的影响多孔羟基磷灰石的表面性能对药物缓释性能也具有重要影响。
多孔羟基磷灰石的表面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吸附药物分子并延长其释放时间。
同时,可以通过修饰多孔羟基磷灰石的表面,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和降低异物反应,从而实现更好的药物缓释效果。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研究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制备纳米材料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胶体溶胶,随后通过干燥、煅烧等处理方式制备出纳米材料。
纳米羟基磷灰石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医用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骨科、牙科等领域。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1. 制备前驱液:将适量的羟基磷灰石粉末加入到醋酸、乙醇等溶剂中,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溶解均匀。
2. 溶胶化:在适当的条件下搅拌前驱液,使其转变为均匀分散的胶体溶胶。
3. 凝胶化:通过加热、干燥等方式,使胶体溶胶逐渐转变成凝胶体。
4. 煅烧:将凝胶体进行高温处理,使得纳米羟基磷灰石形成。
通过优化上述步骤的条件,如控制pH值、添加络合剂等,可以得到形态规整、尺寸均一的纳米羟基磷灰石。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活性,有望成为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
功能性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一、本文概述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 n-HA)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生物活性的无机材料,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由于其与天然骨组织的无机成分相似,n-HA在骨缺损修复、牙科植入物和药物载体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性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表征手段以及性能研究,以期为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在制备方法方面,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合成n-HA的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等,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在表征手段方面,本文将采用射线衍射(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制备的n-HA进行形貌、结构和成分的分析,以确保其质量和纯度。
在性能研究方面,本文将重点研究n-HA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药物载体性能等,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通过调控n-HA的组成、结构和形貌等因素,进一步优化其性能,以满足不同生物医学领域的需求。
本文将围绕功能性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展开系统的探讨,旨在为n-HA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材料,因其与天然骨组织中的无机成分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功能性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
在制备方面,研究者们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引入添加剂或采用特殊设备等方法,成功制备出具有不同形貌、尺寸和性能的功能性纳米羟基磷灰石。
例如,采用水热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等,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形貌(如纳米棒、纳米线、纳米球等)和尺寸的纳米羟基磷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