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考试总结

宏观经济学考试总结

宏观经济学考试总结
宏观经济学考试总结

宏观经济学考试总结

第 1 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1.1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

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

1长期经济增长(劳动人口增长、人均劳动生产率增长)

2经济周期(商业周期的不同特征、各种对周期波动的解释)

3失业(有劳动能力并寻求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

4通货膨胀(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原因:发行货币过量、投资消费需求过旺、工资等成本上升)

5国际经济(开放经济:通货膨胀在国与国之间的传导、外贸盈余与赤字对一国就业与财政的影响;封闭经济)

6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由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所组成;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下如何决定和调整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增长速度)

▲宏观经济学将整个经济活动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对经济系统总体行为的分析,研究一国经济的总体趋势。换言之,它研究总量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关系。

1.5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共同方法

1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的市场都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以及劳动市场。2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个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3在观察现实经济现象的基础上,加上必要的假设,建立起理论模型,然后再利用现实世界的数据来检验理论模型。

第 2 章宏观经济学度量衡:国民收入核算

1 国内生产总值( GDP)和国民生产总值( GNP)

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季度或一年)在一国家领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

服务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季度或一年)利用一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区别

GDP-国土原则:凡在本国领土上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创造。

GNP-国民原则:凡是本国国民(指常住居民、包括本国公民以及常住外国但未加入外国国籍的居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是否在国内。

联系

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本国生产要素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付给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GDP=GNP-NFP

2名义与实际GDP(GNP)

名义GDP(GNP)(nominal):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出来的价值。

实际GDP(GNP)(real):用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3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和劳务(final goods and services):作为整个生产的结果而产出的物品及服务,直接进入使用过程

中间产品和劳务(intermediate products):在同一时期生产和提供的但在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产品及服务

4现在生产和销售5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

6GDP是一个正确反映国民福利水平的指标吗?

GDP(GNP)没有考虑非市场活动;不反映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拥有状况及环境保护

人均GDP(GNP)无法考察价格水平不同情况下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不反映一国的收入分配状况

▲GDP(GNP)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动和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完全反映一国经济福利及生活质量的唯一指标和完全准确的指标。

2.2 三种不同方式计算GDP:产出、收入和支出

2.3 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可支配收入(DPI)

2.4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和国民帐户体系

2.5 储蓄与财富、存量与流量

一国或一家庭的富裕程度或者说经济福利水平不仅取决于国民收入或家庭当前收入还取决于财富拥有量。

决定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财富积累的主要因素是储蓄率。

整个国民储蓄转化为国民财富,使得财富积累还要有个投资过程。

存量(Stock):在一定时点上测算出来的量(财富)

流量(Flow):在一定时期上测算出来的量(储蓄)

今年的储蓄(流量)等于今年和去年财富(存量)之差:

今年的资产(存量)等于去年的资产(存量)加上今年的投资(流量),并扣除资产(存量)的消耗

——折旧。

2.6 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

可变权数价格指数

固定权数价格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CPI)

GDP通缩指数(GDP Deflator)=名义GDP/实际GDP

▲CPI和GDP Deflator的区别:

1CPI度量消费者购买的所有商品和服务,GDP Deflator度量生产出来的所有商品和服务

2CPI包括从海外购买的商品和服务,GDP Deflator只度量在国内生产的产品

3CPI是固定权数价格指数,GDP Deflator是可变权数价格指数

2.7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i是根据名义价值计算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实际利率r是根据实际价值计算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两者之差为通货膨胀率:r=i-π

2.8 就业、失业和工资水平

1生产函数

一国经济的产出水平主要取决于该经济中的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

假定资本存量在短期内不变,产出就唯一地与就业量联系。Y=AF(K,N)

2劳动年龄人口(男16-60,女16-55)

劳动力人口(Labor Force):劳动年龄人口中愿意就业的(包括处于失业状态,但继续寻找工作的)不在劳动力人口(Not in Labor Force):不愿意就业的劳动年龄人口

失业率(Rate of Unemployment):失业人口占劳动力的比率

就业率(Rate of Employment):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

失业的种类:摩擦性、季节性、周期性、需求不足性、技术性、结构性、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充分就业不等于百分百就业

充分就业:1非自愿失业消除,只存在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2职位的空缺数等于寻业人员的总数3再提高就必须以通货膨胀为代价

自然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干预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在劳动市场处于均衡时,就业水平是由均衡时的工资水平决定的。工资水平也称工资率。)

摩擦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的、局部性的失业。

自愿失业:有劳动能力但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第 3 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3.1 经济增长概述

1早期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

亚当.斯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劳动在全部劳动中所占比例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生产劳动则依存于资本积累的数量。

大卫.李嘉图:一定利润率是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阿.马歇尔:资本家的投资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增长。

3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GDP不能完全看作是经济增长率,因为:(1)物价因素(2)人口变动(3)潜在而不是实际(4)不能反映福利增进、环境污染等。

4经济增长的源泉

丹尼森的七类因素:

生产要素供给量增长:

劳动要素(1)就业人数及其年龄性别构成(2)工人工时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3)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

资本要素(4)资本存量大小

生产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

(5)资源配置效率(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比重减少)(6)规模的节约,以市场的扩大来衡量,即规模经济(7)知识的进展。

5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Growth):是一个明确的可以度量的标准,它被定义为本时期的国民总产出相对于上一个时期的总产出所增加的百分比。

经济发展(Development):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

3.2 古典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

1劳动力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

2技术进步可以由“有效劳动力”(Effective Labor Units)来表达

3国民产出是劳动力和资本的函数

4国民经济运行满足收入等于支出假设

5在时间周期t内,储蓄率都为s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基本假设:1劳动和资本之间不可以相互替代2为了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出需要使用a单位的劳动和v 单位的资本。

均衡条件:资本和劳动之比正好等于v/a

结论: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表现了在给定技术条件(生产函数)下应该怎样充分利用所投入的均衡条件,这个条件揭示了资本参数v、储蓄率和劳动增长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足之处:模型中的三个参数v、s、gL都是外生的。一旦偏离均衡增长路径,没有自动调节机制。

3.3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基本假设:

1劳动力和资本之间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即生产投入比K/L不是一个固定的参数。(这一假设对各国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的实现有很重要的意义,使得生产资源不同的国家都有可能达到均衡增长的目标)

2生产函数是个“一阶齐次方程”:y=Y/L=F(K/L,1)=f(k)

最佳增长路径:保证人均消费水平最高的均衡增长路径

3.4 经济周期

概念:即商业循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

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3.5 经济周期的解释

第 4 章总支出与国民收入:产品市场角度

4.1 宏观均衡的概念——两部门经济(企业部门、家庭部门)

概念:社会所有企业的生产即总供给等于该社会全体购买者对这些产品的总需求。Y=总产出=总支出=总收入

漏出(leakage):指家庭将其收入部分用于储蓄,而没有全部用于消费。

注入(injection):指厂商获得了追加的投资。

从支出角度衡量的宏观经济变量:Y=C+I+G+NX

消费(Consumption)投资(Investment)政府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净出口(Net Export)4.2 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消费增加不如收入增加。C=C(Y) C=a+bY

平均消费倾向APC=C/Y

边际消费倾向MPC=dC/dY

凯恩斯储蓄函数:收入增加,储蓄增加;储蓄随收入增加的比例递增。S=S(Y) S=-a+(1-b)Y

平均储蓄倾向APS=S/Y

边际储蓄倾向MPS=dS/dY

▲APC+APS=1 MPC+MPS=1 (Y=C+S)

4.3简单模型及其扩展

1两部门的收入决定:Y=C+II=I

C=a+bY →使用S函数决定收入 : I=S

2三部门的收入决定:Y=C+I+GC=a+b(Y-T)T=T

0 +tYI=I

,G=G

使用S函数决定收入 : I+G=S+T

3四部门的收入决定:进口: M=M

+mY (自发性进口、诱发性进口);出口:取决于一国的市场竞争

实力,与该国收入水平无明显关系,故 X=X

4.4 乘数与加速数原理

1乘数:即倍数,指影响国民收入的某个变量发生变化而引起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比如:由投

资量变化(△I)而引起国民收入变化(△Y)的倍数,即投资乘数。K

I

= △Y/△I

最早为就业乘数,由卡恩[英]提出,后凯恩斯提出投资乘数。还包括:税收乘数、财政支出乘数和出口乘数。

▲【计算乘数主要由Y=1*(a+I+G+bT)/1-b求导得出:k=dY/dI 】

投资乘数k=1/1-b

政府支出乘数 k=1/1-b

税收乘数(固定税) k=-b/1-b

税收乘数(比利税) k=-b/1-b(1-t) 【Y=1*(a+I+G-bT)/1-b(1-t)】

转移支付乘数 k=b/1-b

2加速数:Y↑—>I↑(原因:Y↑—>C↑—>消费品生产↑—>投资品生产↑—>I↑)

加速数公式:v=总投资的改变量/本期收入-上期收入

投资与收入公式:I

t

= v(Y t- Y t-1 )

投资不是收入绝对量的函数而是收入变化的函数

第 5章货币、利息与收入:——IS-LM模型

5.1 IS-LM模型解决的问题:

分析在同时考虑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情况下,实现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实际上就是放宽关于利息率的假定

5.2 投资函数

1凯恩斯提出的第二条基本心理规律:认为企业家是否投资取决于对利息率与预期利润率的比较。即: 企业家预期利润率大于利息率,进行投资;小于利息率,投资就是不值得的。▲预期利润率又称作资本边际效率(MEC).

2资本边际效率(MEC):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它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该资本品的成本或供给价格。

C=R

1 /(1+r)+R

2

/(1+r)2+ ? +R

n

/(1+r)n+J/(1+r)n= ∑R

i

/(1+r)i+J/(1+r)n

C表示资本品价格,R

i

表示第i期的预期收益,r表示资本边际效率, J表示资本品的报废价格。

5.3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1 IS曲线的含义:当考虑货币市场均衡时(即引入利息率),在不同利息率水平上,产品市场的均衡点移动的轨迹。

投资函数——投资边际效率曲线:i = e-dr

均衡模型(二部门):

i ( r ) = s ( y )——均衡条件

s = -a + (1-b)y →均衡国民收入:y =a+e-dr/1-b

i = e-dr

2 IS曲线的特征:dy/dr<0.随着利息率的下降国民收入将不断增加,即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经济解释:r↓ i↑ AD↑ ye↑

3 IS斜率

⑴二部门经济-IS曲线的斜率=-(1-b)/d

①d是投资需求对于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d越大,则IS曲线越平缓;②b越大,则IS曲线越平缓。

⑵三部门经济-IS曲线的斜率=-[1-b (1-t)]/d

d和b一定时,税率越小,IS曲线越平缓。

4 IS移动

a、投资需求变动:若投资增加,IS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b、储蓄变动,即消费支出变动:若储蓄增加,IS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c、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

5.4 货币市场的均衡

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1 货币需求:

⑴定义: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⑵财富的持有形式: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财富只有两种形式:货币与有价证券

⑶货币需求的动机:a交易动机b谨慎动机(预防动机)c投机动机

⑷货币需求曲线:L=L

1(y)+L

2

(r)=k?y-hr

凯恩斯陷阱(流动偏好陷阱):指当市场利率降到足够低的时候,人们会卖出有价证券、持有货币,并且,不管拥有多少货币都会以货币形式保存起来。

2 货币供给:

⑴货币的种类:铸币、纸币和存款货币

⑵货币供给分类:狭义的货币供给(M

1

)=指公众所持有的全部通货和活期存款的总和。

广义的货币供给(M

2)= M

1

+不能直接开支票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更广义的货币供给(M

3)= M

2

+货币近似物(个人和企业持有的政府债券等)

⑶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政府的经济政策决定名义货币供给M: m=M/P=m

1+m

2

(P物价水平)

3 利息率的决定:L>m→卖出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价格下降→利息率上升→ L

2

减少(-hr)→货币市场逐渐走向均衡

LM曲线

1、LM曲线的含义:用来描述实现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即货币市场均衡时,均衡利息率与国民收入的一一对应关系的曲线。

2、均衡模型:L=m

L=L

1(y)+L

2

(r)=k y – h r →LM函数表达式: y=(m+hr)/k

m=M/P =m

1+ m

2

3、特征:dy/dr>0.货币市场均衡下,随着利息率的上升国民收入将不断增加,即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4、斜率=k/h

①k是货币需求对于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k越大,LM越陡峭;② h是货币需求对于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h越大,LM越平缓。

LM曲线的三个区域:凯恩斯区域(h=∞)、古典区域(h=0)、中间区域(0<h<∞)

5、LM的移动:①货币投机需求曲线移动使LM曲线发生反方向移动②货币交易需求与③货币供给量变动使LM曲线发生同方向移动

5.5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分析

两个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i ( r ) = s ( y )

m=L=L

1(y)+L

2

(r)

5.6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y=c+i

2、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c=a+by

3、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MEC成同方向变动关系

4、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

5、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决定;

6、结论:⑴消费倾向递减→消费支出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随收入的增加不断递减——消费不足

⑵灵活偏好→利率具有偏高趋势;未来收益的预期递减→ MEC在长期中递减——投资不足

⑶有效需求不足,经济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

⑷在短期内,消费支出比较稳定,而投资支出受利率和乘数的影响,成为经济波动的主因

7、政策主张

⑴政府通过实行累进税和社会福利政策以提高社会消费倾向。

⑵通过公共投资弥补私人投资之不足

⑶通过强有力的金融机构控制货币供给并降低利率,以刺激私人投资

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

6.1货币政策及其操作工具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根据既定的目标,改变货币供给量,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经济政策;中心问题是控制货币供给量

公开市场业务使用最频繁;改变法定准备金率最少使用;改变贴现率主要是象征意义;

6.2 货币政策效应

定义: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的影响

总体分析思路:当利率降低相同时,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映越敏感,私人投资增加越多,国民收入增加越多,政策效应越大。

当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映相同时,利率降低越大,私人投资增加越多,国民收入增加越多,政策效应越大。

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平缓,政策效应大;IS曲线陡峭,政策效应小

▲(IS越平缓,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越敏感,利率稍一下降,投资增加很大,国民收入增加越多,政策效应越大)

▲(LM越平缓,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化的反应越敏感,国民收入增加越少,政策效应越小)

总结:利率下降对投资增长有较大的刺激作用,货币政策的效应就较大;反之,政策效应小。

6.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

1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流动性陷阱使货币政策失效;

2)公众行为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3)同样的货币政策在不同部门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

4)个人储蓄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差。

2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1)挤出效应是财政政策的绊脚石;

2)公众行为可能偏离财政政策的目标;

3)财政政策的实施往往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阻

力。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经济严重萧条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经济萧条但不太严重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时,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经济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时,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4财政政策的极端:

凯恩斯极端——“挤出”效应等于零,财政政策效果最大

条件:a、LM为水平线,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b、IS为垂直线,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等于0 古典主义极端——“挤出”效应无限大,财政政策无效

条件:a、LM为垂直线,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等于0;b、IS为水平线,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G↑→Y↑→L

1↑→L

2

↓: r↑→I↓、C↓即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

中国IS曲线的特色:

我国的IS曲线与IS-LM模型的描述没有明显的不同,只是更加陡峭一些而已,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投资的利率弹性比较小,储蓄水平相对较高(意味着MPC的下降)。所以1998~今采取积极财政政策。

政府投资、包括国有企业的投资还是我国投资的主要部分。这两部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影响,所以对利率的反应不敏感。我国民营经济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仍比较有限,这就决定了投资曲线I陡峭。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而储蓄倾向较高,导致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第七章开放经济政策

7.1 汇率:不同币种间的兑换比例。

名义汇率:e=本币数量/单位外币

实际汇率:R=e·P

f

/P

汇率的决定于外币的需求和供给。需求原因:

进口物品或劳务;去国外留学、旅游、在外停留;对外投资(直接和间接);偿付外债本金和利息;政府购进外汇等

1固定汇率制度

2浮动汇率制度(1纯粹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供求决定,没有政府干预 2管理浮动汇率制度:[1973-]中央银行参与外汇的买卖影响汇率水平)

7.2 资本完全流动的政策效应

1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政策效应

2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政策效应

汇率充分浮动的含义:汇率的变动保证外汇供求平衡、市场出清;零值的国际收支余额;经常账户余额由资本流动填充;只存在一个利率水平。

财政政策无效(任何额外的购买都一样)

3以邻为壑和竞争性贬值

提升汇率(贬值)对本国和邻国的影响:

增加国内商品需求和就业;失业压力向另一个国家转移。使汇率贬值是“输出”失业(失业出口)。

汇率的竞争性贬值:

当贸易联系的国家处于相同的经济周期阶段时,一个国家的汇率贬值会导致邻国也使汇率贬值。国家间的汇率“对抗”类似于企业间的价格对抗。

第八章 AD—AS模型——三个市场的同时均衡

8.1总需求曲线及其推导

1 Aggregate demand curve定义

总需求:不同价格水平上各部门总的计划支出之和。在开放经济中,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净需求

总需求曲线:反映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AD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双重市场(IS-LM)均衡;之外的任意一点均代表双重非均衡

2 AD函数可从IS—LM模型中推导

IS: Y=(a+I

0+G

-bT

X0

+bT

R0

)/(1-b)-d /(1-b)? r

LM:M D/P=kY+m

-hr

解方程组得: Y= F(P)

从分析中还可以发现:Y和 P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 (Md=货币需求量)

3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4利率效应:货币的传导机制决定的,过程是:价格水平↑(↓)?货币市场非均衡?利率↑(↓)?总支出↓(↑)?总需求量↓(↑)

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庇古财富效应)

外贸效应(蒙代尔--弗莱明汇率效应)

跨时期替代效应

8.2 宏观经济政策与AD曲线的移动

影响AD曲线移动的因素:

1政策变量(经济因素)

财政政策:自发投资(I

0)、政府购买支出(G

)、政府转移支出(T

R0

)、税收(T

X0

货币政策:实际或名义货币供应量(M S/P)

2外生变量(非经济因素):技术进步、国外产出增加、其他因素(如,战争与革命)

8.3 短期总生产函数和曲线

1 总生产函数分短期和长期两种形式:Y = F(N)和 Y

L

= F(N,K,T)(劳动力市场均衡)

短期总生产曲线的性质:总生产函数的一阶导数大于零;二阶导数小于零

?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短期内由于协议工资合同或工会组织的约束,使得企业工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刚性特征(粘性);另外,在供货合同期限内,一些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也具有刚性,因此,在短期内,企业面对价格的上升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增加供给。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产量和价格水平变化无关。

长期内,无弹性的或粘性的成本要素会变有弹性,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工资和物品的价格都会随之调整。当所有成本要素都做了充分调整之后,企业所面临的价格成本比率与需求变化之前是相同的,这时,将不存在任何刺激企业增加产量的因素,因此,在长期内,LAS是一条垂直线。▲在相同劳动使用量的情况下,一国长期总供给曲线会随着该国资本使用量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向右移动。

2 由于各学派对劳动力市场的假定不完全相同(主要是劳动工资有无刚性),从而有几条不同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1)古典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垂直线)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上的信息是充分的,信息的传递是迅速而及时的,各种资源的流动也不会花费时间和成本。当经济中出现失衡时,经市场机制的调整会迅速恢复均衡。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都是有实际工资水平决定的,决定实际工资的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都是非常灵活,因此,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会迅速得到调整,从而使得劳动力市场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

(2)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反“L”型)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工会等因素的作用,使得货币工资只能上升,而不能下降,从而呈现出一种向下刚性的现象。因此,劳动力市场并不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

▲工资刚性产生的原因:工会组织的干预、工作合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充分、各个市场之间调整时差问题

(3)极端的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水平线古典的

总供给曲线)

3 AD—AS分析:劳动市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三重均衡分

经济萧条:指经济在短期中由于总需求不足导致均衡的国民

收入与物价水平处于很低的水平。

经济高涨:指经济在短期中由于总需求增加导致均衡的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处在高于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如: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经济滞涨:指经济在短期中由于总供给的减少导致均衡的国民收入不断减少,同时物价水平不断上升的现象。

4 结论:主流经济学派(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

第九章价格、工资和就业

9.1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工资相对于物价的变动有粘性

为什么工资是粘性的?

不完全信息:工人对价格的反应迟缓

调整的滞后:需求下降使的价格降低时,厂商降低工资是谨慎的。

效率工资:当工人获得高于其它职位的报酬时会为确保这个职位而努力工作。

合同工资:不同时期雇用工人的工资合同是错开的;

内部人-外部人模型:解雇成本、培训成本和雇用成本的存在使内部人相对外部人拥有优势;

9.2 总供给曲线

(从菲利普斯曲线导出)三个基本的关系式:

价格和工资(成本加成定价):P=(1+z)W/a

货币工资和失业率: g=-ε(u-u*)

生产函数:Y=aN

AS曲线的性质:

工资对价格的反应越迟钝,AS曲线越平缓。AS的位置由上期价格水平确定。AS线随价格上升(下降)向上(向下)移动。货币扩张效应(货币扩张,AD线右移,均衡价格上升,AS线右移;长期上,由于产出Y’大于充分就业产出Y*,价格和工资持续上涨,直到AS线移动至AS*,产出恢复为Y*,价格和工资上升了)

9.3 理性预期和新凯恩斯主义

1卢卡斯定理:供给曲线在短期上的倾斜并未达到足以需要“干预”的地步,它只是预期错误的产物,随着预期得到调整,“干预”效应会很快消失。

卢卡斯供给曲线—不完全信息:当实际价格等于预期价格时产出为Y*,当且仅当对价格的上升或下降产生错觉时,产出才会增加或减少。

理性预期:货币增加的产出效应是暂时性的

通货膨胀不可能在较长时间内提高产量水平!

2新凯恩斯主义:即使在理性预期之下,货币政策仍然能较长时间地影响产量。原因:

粘性的价格:价格的调整引起“菜单成本”,企业不会因需求变化迅捷地调整价格。

契约确定了的工资:名义工资已契约形式确定在基于当前对价格预期的水平上,契约期越长,工资调整越缓慢,货币政策有效期越长。

9.4 经济衰退的两个原因

1总需求曲线向左下移动:总需求的减少导致“短期”的产出降低和价格水平下降。

2总供给曲线向左上移动:企业成本增大导致“短期”的产出降低和价格水平上涨。

第10章失业和通货膨胀

要解决的问题:(1)失业的原因和应对(2)通货膨胀的测量、危害、成因及治理对策。

10.1失业

1定义: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失业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失业对象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成立:(1)一定年龄以上有工作能力(2)没有工作(3)正在寻找工作。2失业的度量: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

劳动力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力等于就业人数加上失业人数。

我国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与我国经济转型背景相适应,我国失业统计存在多方面特点或问题。第一,仅包括城镇经济,没有包括农村。第二,仅限于有城市户口的经济活动人口,没有包括来自农村但实际常住城市的劳动力对象。第三,失业统计中判断人们是否在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为标准,如果没有在相关机构正式登记,就会被失业统计所遗漏。第四,没有包括下岗人员。

失业意味着劳动力供大于求。这一局面可能由不同原因造成,失业可以相应分为不同类型。标准经济学教科书讨论的失业,一般以具有成熟市场经济制度的发达国家为对象,失业主要表现为摩擦型失业、结构型失业和需求不足失业等类型。然而,如果把观察视野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以及体制转型国家,还可以发现与二元经济和体制转型相联系的特殊失业形态。

自然失业率——又称为充分就业失业率(摩擦和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随着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同地区,行业,工种的劳动力供求不断发生结构变动,夕阳部门和朝阳行业此消彼长。一方面,劳动力需求结构随着技术、经济、偏好等因素改变而不断变动,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结构通常难以立刻作出充分反应,而是需要或长或短滞后期才能完成必要调节。因而即便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总量大体相等,但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在职业、技能、地区分布等结构上的不一致也会导致结构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实际生活中,工作机会和人们择业行为不断变动工作,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找到新职位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总会有一部分人处于这种“转岗之间(between the jobs)”的失业状态中。

▲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也是长期存在的最低失业率。

3 失业的原因: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需求不足导致的失业:指由于总需求相对不足从而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在宏观经济繁荣高涨时期,对产品和劳务总需求上升,对劳动派生需求量也上升,失业率比较低;在经济衰退和萧条阶段,对产品和劳务总需求萎缩,劳动力派生需求量下降,因而失业率比较高。

二元经济与发展型失业:“二元经济(dual economy)”概念,成为解释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成熟市场经济的结构差异。发达国家内部一体化程度很高,劳动力报酬——工资由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决定,要素有效配置规律要求劳动在各个行业边际产品相等,否则很快引起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转移。

二元经济由现代与传统两部门构成。现代部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经营,劳动需求即雇佣工人数量,通过比较劳动边际产品价格与通行工资水平来决定。传统农业部门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与外部联系薄弱,不同程度具有自给自足性质,收入远远低于现代部门。

从长期看,收入落差推动农业劳动不断流入现代部门,最终实现经济现代化;但从短期看,现代部门没有能力吸收传统部门所有剩余劳动力;极端意义上可假定相对于现代部门工资水平而言,传统部门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这类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被看作特殊形态

的发展型失业。

4经济代价: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社会代价:给失业者及其家庭带来

精神和心理伤害。政治影响:过高失业率还可能影响政治稳定。

10.2通货膨胀

1 定义

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称为通货膨胀(inflation)。

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称为通货紧缩(deflation)。

一般物价水平的年增长率称为通货膨胀率。

2 分类(如图)

超级通货膨胀根源在于货币供给过量,在于政府滥发钞票获取收入。

印钞收入是从公众的部分财富转化而来的。政府印发钞票增加收入,

可以看作是对社会征收了一种特殊的税:通货膨胀税,它把公众的部

分财富转变为政府收入。两个特点:一是没有税单,具有隐蔽性。第

二,征收对象是货币实际持有者。

3 通货膨胀的测量:根据物价指数来计算。(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为例)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问题——CPI 高估了通货膨胀:

替代效应没有加以考虑(无法反映消费者使用相对价格下降的物品进行替代的情况),质量的改进没有加以考虑,新产品的出现没有加以考虑。(后两者增加货币的实际价值,这种情况无法反映在CPI 的下降上)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实际GDP比率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CPI与 GDP 平减指数:

a.GDP 平减指数反映了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CPI反

映了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b.进口消费品的价格:包含在CPI中;不包含在GDP平减指数中

c.一篮子物品:CPI-固定的加权数 GDP平减指数-每年变动

4 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上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而引起的,即由于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在

现行价格下可能的供给,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原因:居民消费,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增加等。另外,预期变动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自我实现。

2.成本推进论:在没有超额需求压力的情况下,生产成本或利润的增加,也会导致通货膨胀。成

本增加的根源划分为: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进口型通货膨胀与出口型通货膨胀

总结:这两种理论都是在总供求分析框架中。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3. 货币数量论:经济中存在的货币供应量决定了货币价值和物价水平,因而货币量增长是通货膨胀主要原因。现代货币学派核心观点是:货币供应量增长在短期内决定产出水平,在长期决定物价水平。

5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a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效应。

b通货膨胀对就业和产出水平的影响。

c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通货膨胀越高,企业就越频繁地印刷新报价单,从而导致营运成本增加;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时间里根据通货膨胀来改变报价,因此,企业间的相对价格就发生了扭曲,进一步导致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

6 通货膨胀的应对策略

1.紧缩性需求政策

2.收入政策

3.指数化政策(利率/工资/税收指数化)

10.3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1 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上升,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2 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

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二者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关系,即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水平倾向于上升,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水平倾向于下降。解释是:存在很高失业率时,工人们可以选择的其它工作机会比较少,不会强烈地要求工资上涨;较高失业率意味着较低利润率,企业主会更有力地抵制工人要求涨工资的压力。

原始状态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这一发现后来被发展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反向关系。这一转换背后实际上暗含了对企业定价行为的一个微观经济学假定。萨缪尔森和索洛认为,价格一般由成本加成而来,即在一定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润,在短期中,工资是唯一的成本,工资增加就会引起价格的提高,这样,工资和价格之间就会有一个固定比率的关系,可以将工资变化率折算为通货膨胀率。

?例如,工资率上升4%,劳动生产率增长1%,则平均劳动成本上升3%,从而得到物价水平上升3%。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刺激生产,增加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

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3 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2、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3、GDP(国内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4、GNP(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5、流量:特定的时间段中发生的经济量值。 6、存量:特定时点上现存的经济量值。 7、GDP、GNP的区别: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产值,而不管生产的产值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则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产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8、奥肯定律: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3%-2*失业率变化率 9、黄金率:在索洛模型中,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定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水平率”,记作K g 10、费雪效应:通过费雪方程i=r+π可看出,通货膨胀率π和名义利率i之间具有一对一的关系,即π上升一个百分点,i也上升一个百分点,这一关系称为费雪效应。 11、IS曲线:是投资和储蓄的代称,代表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即投资等于储蓄,利率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12、LM曲线:是流动性即货币的需求和货币供给的代称,代表货币市场的均衡,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13、牺牲率:反通货膨胀时期产量的总损失与由于反通货膨胀而赢得的通货膨胀率的降低百分数二者的比率,换句话说就是每降低1%的通货膨胀率必须降低的实际GDP的百分数。 14、时滞:政府在试图稳定宏观经济运时,其采取行动的时机以及这些政策行动的最终生效,往往会滞后于实际经济的运行,因而常常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15、时间不一致性:在特定时点上作出的相机抉择尽管在当时可能是理性选择,但从长期来看却往往适得其反的状况。 16、挤出效应:由于政府购买增加而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的现象。 17、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非线性逆向关系。 18、自动稳定器:在经济繁荣时期,实际收入Y会不断扩张,税收不断增加从而使预算赤字(盈余)不断减少(增加);当经济衰退时,预算赤字(盈余)不断增加(减少)。这相当于在宏观经济中置放了一个自动稳定器。 19、通胀:普遍的、持续的价格上涨。价格上涨的百分比是通货膨胀率 20、凯恩斯失业:又称为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 21、铸币税:中央政府通过发行货币为其预算开支进行融资,融资导致物价水平上涨,公众手中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因此发行货币以提高政府收入就如同向广大货币持有者征收了

经济学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考研笔记重点归纳

经济学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考研笔 记重点(5)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1、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就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货币供给量的长期增长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 2、货币中性原理断言,货币量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中性近似地描述了长期中的经济行为。 3、政府可以简单地通过印发货币来为自己的一些支出付款。当国家主要依靠这种通货膨胀税时,结果就是超速通货膨胀。 4、货币中性原理的一个应用是费雪效应。根据费雪效应,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名义利率等量上升,因此,实际利率仍然不变。 5、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使他们变穷了,因为通货膨胀提高了他们所买东西的成本。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通货膨胀也提高了名义收入。 6、经济学家确定了通货膨胀的六种成本:与减少货币持有量相关的皮鞋成本,与更频繁地调整价格相关的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性加剧,由于税规非指数化引起的税收负担的不合意变动,由于计价单位变动引起的混乱和不方便性以及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任意的财富再分配。在超速通货膨胀时期,这许多成本都是巨大的,但温和通货膨胀的这些成本大小并不清楚。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各章复习大纲: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 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 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3、名义GDP 与实际GDP (1)名义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 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 4、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NDP ):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 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工资+利润+利息+租金 名义GDP 实际GDP 区分 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 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 【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 通过宏观经济学学习,了解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好处就是, 能够用厂商理论和消费这行为理论去判断在微观的市场结构中, 各个主体应该怎样进行经济决策。下面是WTTWTT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篇1 我很喜欢经济。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想挣大钱的人 来说!没有什么途径能比这挣钱更快的了!所以我一开始还是很喜 欢关于经济之类的学科的! 在这个学科中,我起码知道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的相关术 语,比如说:“GDP”,“GNP”,“NI”等术语!明白了在宏观经 济中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也知晓了什么叫“节俭悖论”知道了“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等。同时也知晓了什么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以及它们有怎么样的作用!虽说知道了这些,但在自己 去解释相关的经济学原理时,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所以然!总是觉得自己学得用处不是很大!记得自己大一学习网页制作时,老师告诉我们有用,可是在我们结业时,老师却告诉我们说:“你们 学的还是最基础的东西,真的要有使用价值,还是要在大二学习 更深的理论才有用处!”当时,真的感到无语!顿时心情低落万丈!明白最后也只是自己的一个学分罢了!并没有让我真的学到实用的!因为都是皮毛!就像我们数据库老师告诉我们的一样,我的教学任

务只是让你们知道这门课是怎么回事,带你们入门,至于以后怎么办,那就是你们的“F1”了!虽说,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应该主动的学习,但真的这样,中国的大学还有什么 用!?我想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上课玩手机就是这种心理:不知道自己学得到底可以干什么!对自己有没有用!老师您可能认为您上课给我们强调怎么怎么的有用,但您是站在自己系统的角度来讲的!对于我们学习宏观或者微观,我们却不是那么系统,我们只是知道我们有这门课,而且这门课也不是我们自己选的,而且我们学完之后,如果非这门专业,我们也不会接受过多的系统教育,就会出现我之前出现的那种情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失去学习的激情,知道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静下心来,自己多看看八卦呢!所以我们只有一贯的知识,我们才能够真的明晓我们学得意义!当然,这也不是老师您所左右的!这在可以解释为何每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失业大学生,因为他们的大学真的没有给予他们所需的,供求和需求之间隔着深深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还有的就是我们的现在宏观经济的考试模式,它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我先说一下,我这次考的不是太好,不是我学的不好,我是真的有点怀疑,这份题组合时是否真的有人在规定的时间可以在没有草稿纸的情况下做的玩,而且还可以得到满意的成绩,其实我觉得这个试卷出的题有点多!就拿计算题来讲吧!虽说都是您给的类型题,但密密麻麻的试卷上翻一页,做一下题,我并不觉得真的是给我们考试的!也更不是考察我们知识点的掌握的!我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

?奥肯定律:失业与GD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重要结论:实际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G D 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稳定化政策:旨在降低短期经济波动破坏性的政策行为。<稳定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化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水平而减轻经济冲击,从而降低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 IS代表“投资”和“储蓄”。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由于利率上升引起计划投资减少,计划投资减少又引起收入减少,所以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 LM代表“流动性”和“货币”。LM曲线指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流动性偏好理论:关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假设货币供给固定,价格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也低,人们会持有较多

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庇古效应<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余额发生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总需求和产出。<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并将更多地消费。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张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 ?描述价格的下降对均衡收入可能的效应。 ①使收入增加。 ·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从而引起LM曲线右移,增加了收入。 ·庇古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P↓和实际货币余额↑,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和支出↑,消费者支出↑→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更高的收入。 ②使收入减少 ·根据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如此,债务人的支出更少了,债权人的支出更多了,若债务人的消费倾向>债权人的,则会导致支出的↓→IS曲线左移→收入↓。 ·预期通货紧缩效应。根据r=i-π(预期),假定每个人都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将下降,则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i,r会↑→抑制投资→IS曲线左移→收入↓。?浮动汇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现实汇率受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的优点各是什么? ①浮动汇率优点 ·有助于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在浮动汇率制下,只要一国的国际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 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GDP.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1)名义GDP a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b造成名义GDP变化的原因:物质产量的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化。 (2)实际GDP a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的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b实际GDP可以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3)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的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1.GDP中只包括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有时很难区分。 2.GDP是由本期所生产和服务的价值构成的,GDP应该排除过去生产的。 3.一国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因而没有市场价格。 地下经济与黑市,为了逃税或逃避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这些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躲过了政府的记录,没有计入GDP中。

宏观经济学总结

宏观经济学总结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不断提高。由于产出增长率,尤其是人均产出增长率最终决定一国贫富程度,因而宏观经济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弄清人均产出增长率决定因素。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指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阶段性不规则上下波动,通常由收缩期、谷底、扩张期、顶峰几部分组成。经济周期中发生波动指标有实际GDP失业率、股票价格及通货膨胀。 失业:失业是指在当前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人无法找到工作。失业可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通货膨胀:简称通胀,通常是指一国平均价格水平上升。与之相反是通货紧缩,指一国平均价格水平下降。 开放经济: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国家经济都是一个与其他国家有着大量贸易和金融联系经济体,或开放经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何一国经济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国经济发展影响,而宏观经济研究范围就包括国与国之间经济纽带联结方式以及由此产生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对宏观经济运行施加影响;货币政策是指通过中央银行这一政府机构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最终要达到经济增长,稳定经济、减少失业、控制物价、对外平衡目标。 国民收入衡量方法。 总支出法中,GDP可分为四大部分: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及净出口,则国民收入恒等式为Y二C+I+G+N其中,消费支出指本国居民对最终产品和服务购买,可分为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品支出和对服务支出。投资支出是由企业固定投资、住房投资和存储投资三部分组成。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支出。净出口指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差额。总收入方法中,国民收入主要由劳动者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收入和净利息收入五部分组成。其中,劳动收入包括工人工资、补贴以及雇主向社会保险机构交纳社会保障金。业主收入指非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曼昆—宏观经济学》 重点总结

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GDP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一GDP 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 组成:GDP(用Y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Y = C +I +G +NX 3 实际GDP与名义GDP: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衡量的是生产的变动,而不是物价的变动。 4 GDP平减指数:,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GDP deflator) 5 GDP与经济福利: ?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GDP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 ?GDP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衡量收入的其他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与GDP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的消耗。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CPI 一CPI 1 定义: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2 计算:定义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100 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替代倾向 新产品的引进

宏观经济学结课总结

宏观经济学结课总结 今年选择了辅修国贸专业的课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专业中包含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我的想法是考经济类的研究生,所以我在这次课程学习中很重视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 首先对课程后半部分,即宏观经济学这一部分做个简单的总结。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看出来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后果,而总体看来,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就是围绕国民收入,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波动,就业,价格水平,通胀,经济增长这几个方面,应为经济学本身偏理论的性质,我们主要研究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和其他学科一样,一直进行的研究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以及对于理科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的逻辑关系。 具体的课程内容基本围绕国民收入展开,国民收入的构成,关系,及国民收入的决定,表明利率及收入关系的经典模型,IS-LM曲线,进一步对国民收入中各个关系诸如投资、利率、货币供给需求、消费储蓄等的探究,继而讲了国家调节国民收入的方式: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一部分也是比较联系当下实际的一个内容,通过原理的学习,我们对国家的一些政策也看的更透彻了;课程中也对国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做了理论的分析,就业和通胀,物价,以及最重要的经济增长问题。 学习了宏观经济学,在我身上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国家出台的政策的认识上了一个层次。我从开始关注经济方面的信息大概是今年夏天开始,经历了我们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信贷紧缩,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等一系列经济问题,我从经济盲开始看政府出台的政策到现在可以根据政策分析政府的动机,分析他的最终目的,不再是通过看网友的评论才能看出端倪。 对我来说每个问题都和我有很大的关系,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不需多言,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发行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引起的,供大于求则会引起货币在国内的贬值,而名义货币的增多导致了价格指数的上升,同量的货币的购买力很快的下降,其中首先领跑CPI的就是关乎民生的吃穿,让我们这些无产阶级一度生活拮据,根据国家的调整,比如对农牧产品的限价调控,CPI明显回落,但回落带来的改善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另外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等等,这俩点都使得银行银根紧缩,贷款减少,投资也减少,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货币需求量下降,抑制了通货膨胀。 另外一个就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带来的资金链紧张,我的家乡就是老师课中提到的鄂尔多斯,这个地方的关键词基本上有暴富,高利贷,煤矿,稀土,房地产,鬼城等几个。鄂尔多斯的崛起简单的说就是能源的崛起带动高利贷房地产的崛起,很多人富起来的原因无非四个:煤矿,高利贷,炒房,征地。不夸张的说这里几乎所有人都放高利贷,高利贷是这里最大的金融项目,曾经有人问我最好的投资手段是什么,在这里就是高利贷,回报比所有金融项目都大且稳妥,但这次温州出问题加上政府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导致鄂尔多斯的资金链紧张,有的地方说这里的资金链断裂,只能说单纯的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因为很多企业都是能源产业与房地产等产业组合存在,所以具体来说鄂尔多斯和温州还有本质的区别。这次政策主要是房地产调控,这个我认为基本属于计划经济,和经济原理没有很大的联系。针对鄂尔多斯的这种特殊现象当地出现了很多小额贷款公司,为缓解资金紧张的情况有改善,但不大。 政府对这几个大量存在民间贷款的地方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一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的上游产业进行投资补贴,这一政策极大的刺激了这些产业的发展,缓解了资金问题,带来了国民收入的增加也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 我对宏观经济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只是大致有个方向,有很多现象还是解释不了,而且在良好的制度下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我们国家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能是体制的改革,但在这次经济大波动中经济的重要性已经崭露头角,也有可能这次波动带来很多现象可以产生新的理论,比如我们国家货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这些问题等等,未来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宏观经济学重点 1、萨伊法则:是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2、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③政府的作用 3、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区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 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 代表人物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特征:①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争夺性”②具有“排他性”,不具有“争夺性”。 5、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特征:①具有“排他性”②具有“争夺性”。 6、政府的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控制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③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④政府从事生产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 8、转移支付:是指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的无偿支付。 9、洛伦茨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看图 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的是绝对平均曲线。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OPY是绝对不平均线,表示社会的全部收入都被一人所占有,其余的人的收入都是零。OY弧线为实际收入分配线即洛伦茨曲线,每一点都表明:占总人口的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从曲线的形状可看出:实际收入分配线越靠近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反之,实际收入分配线越远离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10、基尼系数(洛伦茨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图找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A/(A+B) 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对。如果A=0,基尼系数=0,则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如果B=0,基尼系数=1,收入绝对不平均。事实上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数值越小,越接近于收入平均;基尼系数数值越大,则收入越不平均。对于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国家基尼系数在0.5-0.7之间,对于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国家,在0.2-0.35之间。 11、税金转嫁:纳税人可以把税金转嫁给他人负担。分为两种:①向前转嫁,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在产品或服务销售之前,卖方通过加价的方式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买方;②向后转嫁,

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

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 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结束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算是获得了一种把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经济咨询题相结合的思维,逐步尝试把平时看到的新闻中的经济咨询题与所学过的理论结合起来。 一,理论基础仍是重点 固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然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然是学习的重点。随着经济的进展,在一定的阶段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咨询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是一具研究热点,别远的今后宏观经济学将浮现新的综合。 二,宏观经济咨询题的关注和理论的应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说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咨询题:首先,经济的增长咨询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受到财宝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受在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那个咨询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10%左右,但是人们向来对如今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就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色gdp 的核算。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咨询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这些宏观经济中的咨询题,每个国家都采纳一定多的经济政策,以此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是在1998年往常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如今国家向来采纳稳健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能够用研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is-lm曲线来分析,同时对is-lm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一具国家别再可能是彻底封闭的,因此is-lm模型进一步扩展为is-lm-bp模型。如此能够更完善分析各国的经济。从is-lm模型中还能够推出ad-as曲线,这时价格别再作为一具常量而是作为一具变量来思考,同时把总供给和总需求结合了起来。用ad-as模型能够充分的分析美国90年代后的新经济,从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进展有启发的因素。 三,结论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看出这是一门论战激烈,别断变动进展的学科。除了在有关妨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方面经济学家能达成一致以外,在其他领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业周期,失业,通货膨胀中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论别休。而且各个流派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在不少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流派在研究时基本上寻觅可以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而对反方面的实际咨询题则别予思考,如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少局限性。因此我个人认为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的运行有着指导作用,但是仍存在不少的局限。

完整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社会(一个国家、地区)总体经济运行及其后果核心问题:经济波动与就业、价格与通胀、经济增长与发展

页1页,第10共. 二、各章知识点分析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了解与识记 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即均衡国民收入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 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目计入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增殖法需要了解) 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 5、GDP折算数 二、理解与分析 1、国民收入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了解与识记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 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 3、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4、其他消费理论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重点) 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 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 2、IS曲线的含义 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 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 5、LM曲线的含义 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方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 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 页2页,第10共. 一、了解与识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理解与分析 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自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 2、财政政策、政策工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行事” 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可以略看) 二、理解与分析 1、经济政策的目标及相互关系 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关系:四个目标是矛盾统一的。矛盾:(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不能同时实现;统一: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统一体,(根据奥肯定律)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如何发挥作用? 3、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局限性是什么? 4、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 5、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的区别(了解) 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了解与识记 1、总需求的含义及构成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10会计宏观重点...计算题根据老师说的记得,可能有点小问题 题型:1.选择:15*1’(大多分布在第二章和第五章) 2.名词解释:5*3’ 3.简答:6*6’ 4.计算:2*10’(P65 四、1 P100 四、 2 , 3 P116 二、7) 5.论述:1*14’ 一.名词解释 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缴纳了个人税和非税支付后留下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中间产品:指被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和劳务。 挤出效应:政府增加购买之后,引起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将会减少,相当于政府的购买挤走了私人的投资。 广义投资:是指为了获得未来报酬或收益的任何经济行为及其垫支的资本。就是一定时期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新的资本流量。 狭义投资:仅指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进行有价证券的买卖,也可称为证券投资,如股票、 债券等。 漏出:是指脱离经济循环的收入流量。 间接税:是以成本形式计入产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可看成是要素报酬以外的追加。 乘数:就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均衡收入变动的倍数。 IS曲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在产品市场中,利率与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 LM曲线:指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货币市场中,均衡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 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出于安全考虑,或根据资金运用情况,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另外再自 愿持有的一定数量的法定准备金以上的准备金。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 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包括财政支出政策与财政收入政策。 成本推进型通胀:是指由于某些重要生产投入的价格上升引起的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现象 结构性失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各产业部门的分化组合与此消彼长,也会产生失业人口,由此造成结构性失业。 自然失业率: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经济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有收敛点的失业率。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一关键概念 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比较: (1)GDP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GNP与GDP关系:GNP=GDP+NFP,其中NFP是净要素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GNP比GDP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

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GNP而不是GDP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 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GDP、GNP、NDP、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本。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二复习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总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变动和相互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2)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各学派的争论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争论的内容主要是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效应。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内需不足;(2)通货膨胀压力大;(3)外汇储备急剧增加;(4)流动性过剩。 5、简要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各流派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2)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3)宏观经济学的精密化、实用化与微观化。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全

?奥肯定律:失业与GD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重要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稳定化政策:旨在降低短期经济波动破坏性的政策行为。<稳定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化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水平而减轻经济冲击,从而降低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 IS代表“投资”和“储蓄”。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由于利率上升引起计划投资减少,计划投资减少又引起收入减少,所以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 LM代表“流动性”和“货币”。LM曲线指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流动性偏好理论:关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假设货币供给固定,价格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也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庇古效应<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余额发生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总需求和产出。<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并将更多地消费。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 ?描述价格的下降对均衡收入可能的效应。 ①使收入增加。 ·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从而引起LM曲线右移,增加了收入。 ·庇古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P↓和实际货币余额↑,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和支出↑,消费者支出↑→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更高的收入。 ②使收入减少 ·根据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如此,债务人的支出更少了,债权人的支出更多了,若债务人的消费倾向>债权人的,则会导致支出的↓→IS曲线左移→收入↓。 ·预期通货紧缩效应。根据r=i-π(预期),假定每个人都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将下降,

宏观经济学重点整理(吐血啊)

1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有关总量指标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得 到充分利用的一门学科。 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收支的基 本平衡。 产生:亚当· 斯密,1776 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李嘉图,1817 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凯恩斯, 1936 年( 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宏观经济理论的出现。 发展( 40 年代— 60 年代):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索洛、托宾,微观、宏观二者可以结合;新剑桥学派, 罗宾逊夫人、斯拉法,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作为凯恩斯理论的前提。 变革时期( 70 年代以后):市场机制是否完全有效,国家是否应该干预经济。 2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本国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 值的总和。不包括已有产品的产权转让(例如二手房交易),但计入经纪人佣金;不包括中间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没有通过公开的市场交换的地下经济和非市场经济活动的价值不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 名义的 GDP是指按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实际的GDP 是指按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不 变价格)计算的GDP。 GDP 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 GDP)× 100% 潜在的GDP:木桶的最大容量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生产要素在正常情况下可以生产的最大 GDP;现实的GDP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利用生产要素所实际生产的GDP。 ,而且无膨胀; 潜在 GDP> 现实 GDP 时,存在失业,经济萧条;潜在 GDP =现实 GDP 时,社会实现了充分就业 潜在 GDP < 现实 GDP 时,经济膨胀。潜在的GDP- 现实的 GDP=GDP 缺口。 GDP 的计算。 支出法: GDP=C (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服务支出)+I (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存货支出、住房支出;金融投资不算) +G (政府转移支付不算)+NX (出口 -进口) 收入法: GDP= 工资+利息净额+租金+利润+非公司业主收入+间接税+折旧 NDP (国内生产净值)=GDP- 折旧 NI (狭义的国民收入)=NDP- 间接税 +政府补贴 =工资收入 +净利息收入 +租金收入 +利润 +非公司制企业主收入 PI(个人收入) =NI- 公司利润 -社会保障金缴纳+政府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 +股息(股东红利) 或者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 -社会保障金缴纳+政府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 DPI=C+S+ 居民支付的利息=PI- 个人所得税 - 非税性支付 两部门经济:居民+企业;三部门:居民+企业 +政府;四部门:居民+企业 +政府 +进出口。 GDP 恒等式:C+I+G+NX=GDP=C+S(储蓄:折旧、企业未分配利润、个人储蓄、统计误差)+T (间接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金) 投资与储存恒等式,总原则:收入=支出 两部门: I=S 三部门: I+G = S+T→ I = S+(T - G)即投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 四部门: I+NX=S+ ( T-G)即私人国内总投资+对外净投资 =私人储蓄 +公共储蓄 练习:资本消耗补——356.4雇员酬金——1866.6企业利息支付—264.9间接税——266.3个人 租金收入—— 34.1公司利润——164.8非公司企业主收入——120.8红利——66.4社会保险税——253.9 个人所得税——402.1消费者支付的利息——64.4政府支付的利息——105.1政府的转移支付——374.5 个人消费支出——1991.9 计算: 1、国民收入2、国内生产净值3、国内生产总值4、个人 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6、个人储蓄 ( 1) NI= 雇员酬金 +企业利息支付 +个人租金收入 +公司利润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1866.6+264.9+34.1+164.8+120.8=2451.2 (2)国民生产净值 =NI+ 间接税 =2451.2+266.3=2717.5 (3) GDP=NDP+ 折旧 =2717.5+356.4=3073.9 (4) PI=NI -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支付的利息+消费者支付的利息+股息 =2451.2- 164.8- 253.9+374.5+105.1+64.4+66.4 =2642.9 ( 5) DPI=PI -个人所得税 =2642.9- 402.1=2240.8 ( 6)个人储蓄 =DPI -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2240.8-1991.9-64.4=184.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