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28.55 MB
- 文档页数:36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马铃薯作为较多民众都喜欢的一种食物,其具备较高的营养物质,同时自身适应土壤与环境的能力相对强一些,因此成为了我国重要农作物之一。
但是在种植过程中难免会遭受到病虫害的侵扰,造成马铃薯产量与质量的不断下降,所以应加强防治技术的水平,提升种植农民的经济收入。
一、马铃薯的常见病虫害1、病害①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爆发原因,是真菌侵入而造成的。
主要感染位置是:一,植株的叶片位置,在感染了茄链格孢病菌之后,会在其表面呈现出多个黑褐色的斑点,在圆形的中间存在着同心轮纹。
二,块茎位置在感染的时候同样会出现与叶子同样颜色的圆状病斑,并且得病与健康部分之间的分界线清晰明了。
不仅如此,在叶片表面留有水珠,并且温度在26摄氏度左右时,会让病菌极易进入到健康植株内部,对其产生威胁。
②晚疫病晚疫病的产生是因真菌入侵感染造成的,疫病霉菌进入健康植株体内,来让其产生疾病,该病情是一种破坏力较为强劲的疾病。
主要危害位置有:一,地面上的茎干与叶柄,在爆发疾病时会呈现出条形状的褐色斑点。
二、叶片,会显示出圆形的绿褐色病斑,并且周围还具有绿色的晕圈。
三。
块茎在感染疫霉病菌时,会出现向内凹进去的斑。
感染速度较快的是叶子位置,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可将全部植株感染上。
2、虫害①蚜虫在马铃薯种植区域内出现的蚜虫,主要是桃蚜,通过吸取并食用叶片中的汁液,从而对植株造成危害。
害虫体型呈现细小、椭圆、绿色的状态,在田间温度能够达到20摄氏度时,对该虫子的繁殖能力有一定帮助,使其能够大面积的在田间爆发。
②块茎蛾马铃薯块茎蛾是种植区域内爆发次数多的害虫之一,在其幼虫期间会对块茎进行吸食,造成多个弯曲的孔洞,从而对其重要的根茎部位造成严重伤害。
该害虫成年期时,体长能够达到5-6毫米左右,整体呈现出的颜色为灰褐色,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大多数生存的位置是山区或丘陵地带等位置,幼虫每年集中在5月至10月之间进行大面积损坏,严重时会造成整片区域内减产四分之一。
Z a i p e i j i s h u一、黑龙江省马铃薯种植技术优化剖析海伦市是绥化市三个重点县市之一,位于黑龙江省的北部,农业经济在当地经济体系中占据了重要比重,享有“六乡”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
作为重要经济粮食作物,马铃薯由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现阶段国际农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的产业时代背景下,种植规模和数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预期“高产”栽培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基层农技机构和种植户需在后期农作物栽培过程中做好如下工作:1、科学选择种薯作为块茎生殖的重要代表农作物,块茎质量是影响马铃薯种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目前来看为实现“高产”的栽培目的,在进行块茎选择时,基层农技机构和种植户需综合考虑区域种植条件、气候因素(温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长,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以及消费市场,并尽量选择抗逆性强、抗病虫害性强以及无伤、无病、无裂的脱毒。
2、合理选择种植区域丘陵、漫岗是海伦市境内主要的地形特征,因此为改善当前栽培现状,种植户需尽量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的区域进行栽培。
除此之外为确保预期栽培目标的实现,农户还需尽量选择将其栽培到微酸性、地势高、土质松软肥沃、排灌方便、背阴通风、沙质土壤以及适宜蓄水和抗旱的土壤中。
3、种薯的处理晒种、切种和拌种作业的规范化开展,也是当前实现预期栽培目标的重要战略基础。
在进行晒种时,劳作者需将选择种植的放在温度稳定在二十摄氏度的空间内进行处理,以此来全面提高马铃薯的发芽率;在进行切种时,为规避后期病害的频发,劳作者需对切刀进行消毒处理,即将其放置于盐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当切薯切到病薯时要更换刀片,另外在进行切薯时要保证每块有2-3个芽眼,要采取竖切的方式,且在切完后要将薯块放置于杀菌剂中做杀菌处理;在进行拌种时,农户需将切好的与草木灰进行拌种操作,以此为后续播种打下坚实基础。
4、马铃薯的播种及田间管理通常来讲,当土壤厚度十厘米左右的土壤温度维持在八摄氏度时就可进行播种作业,如果种植户选择覆膜播种,播种期可适当提前半个月,此外在播种时需注意的是,为提高出苗率和产量,块茎埋深最好控制在十二厘米左右。
马铃薯高产栽培种植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策略摘要:马铃薯适应力强、产量大,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文结合异龙镇的气候特点、生产实际,从选地、品种选择、种薯处理、中耕管理等方面阐述了马铃薯栽培种植技术要点,并对其常见病虫害提出了防治策略。
关键词:马铃薯;高产栽培;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引言马铃薯,又名土豆、洋芋、山药蛋。
马铃薯营养丰富,是一种宜粮、宜菜、宜饲、宜做多种加工型原料,用途较为广泛的粮经作物。
马铃薯适应性广,栽培容易,产量高,因而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经济效益日益增加,现已成为全球栽培最为普遍的农作物之一,是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的世界第四大作物。
1马铃薯高产栽培种植技术要点1.1 选地选择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砂质土或沙壤土田(地)块最为适宜,应尽量避免选择前作为茄果类作物如番茄、茄子、辣椒等的田块进行种植,以减少共患病害的发生。
1.2 整地理墒,施足底肥马铃薯是地下结薯作物,须精细整地,保持土层疏松。
前作收获后,即进行犁翻深耕细耙,保证松土层30cm以上,整地要求做到墒平、土细、土层疏松,沟直、沟沟相通、能排能灌。
理墒:大垄双行:用犁间距40cm的微耕机进行开沟理垄,种两条沟空一条沟,即成独垄双行(小行距40cm,大行距80cm);大垄单行:用犁间距40cm的微耕机进行开沟理垄,种一条沟空一条沟,即成大垄单行;厢作:1.8米开墒,1.4米墒面,沟宽40cm,每行种5株。
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
一般亩施腐熟农家肥1000-1500公斤,普钙50-100公斤,尿素5-1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
在整地时,条施于播种沟中,注意防止肥料与种薯接触。
1.3 选用良种及种薯处理1.3.1种薯选择根据市场行情,宜选用白皮黄心或白皮白心及早、中熟的丰产、优质、抗病脱毒良种。
如丽薯6号、宣薯2号等。
选取薯块整齐、表皮光鲜,大小适中(50克左右),无病虫害,无伤痕的块茎作种薯。
农田杂草是作物生产中重要的有害生物,与作物争光、争水、争肥、传播病虫害,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减少、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杂草群落演替、除草剂长期单一使用、杂草抗药性水平上升等原因,农田杂草发生面积连年增加,年均超过14亿亩次,且田间发生密度越来越高,危害持续加重,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安全。
为有效防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油菜、棉花田杂草危害,以下技术,农民朋友要记住。
一、麦田杂草防控方案麦田杂草主要有野燕麦、节节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和荠菜、播娘蒿、猪殃殃等阔叶杂草。
冬小麦种植区。
在江淮流域水旱轮作麦田,杂草基数较大,杂草防控采用“封杀结合”策略。
小麦播后苗前,选用异丙隆及其复配剂、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呋草酮等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小麦苗后早期(秋季),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选用炔草酯、唑啉草酯、精噁唑禾草灵防治看麦娘、日本看麦娘、多花黑麦草、野燕麦,选用氟唑磺隆、啶磺草胺防治雀麦、看麦娘、日本看麦娘、野燕麦,选用甲基二磺隆防治硬草、菵草、棒头草,选用环吡氟草酮•异丙隆防治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看麦娘、日本看麦娘;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选用氯氟吡氧乙酸、灭草松、苯磺隆、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及其混剂防除猪殃殃、播娘蒿、荠菜,选用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灭草松、氯氟吡氧乙酸•双唑草酮等防除对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阔叶杂草。
在黄河流域旱旱轮作麦田,土壤封闭处理除草效果较差,杂草防控采用“杀补结合”策略。
在小麦苗后早期(秋季),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选用甲基二磺隆防治节节麦、雀麦、多花黑麦、大穗看麦娘、棒头草、早熟禾等,选用啶磺草胺防治看麦娘、日本看麦娘、多花黑麦草、野燕麦,选用氟唑磺隆防治雀麦、野燕麦、多花黑麦草;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选用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苯磺隆、灭草松、双唑草酮及其混剂防除播娘蒿、荠菜、猪殃殃。
翌年春季可根据杂草发生情况,补施2,4-D异辛脂、氯氟吡氧乙酸、灭草松等防除藜、萹蓄、打碗花等;选用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灭草松、双唑草酮及其混剂防除对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阔叶杂草。
Z i x u n t a i马铃薯是传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几年不断推出新的脱毒种薯品种,在产量和品质上有了不少的提升,但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是不可小看的,现在正是马铃薯病虫害田间防治的主要阶段,现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就我地区马铃薯常见病虫害和综合防治要点介绍如下。
一、早疫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
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近圆形,具同心轮纹,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大斑。
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该病易发生流行。
综合防治要点:1、加强栽培防治,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作物抗病力。
2、发病初期用科能600-800倍、灭菌宝500-800倍、锌而浦500-800倍、细星500倍、施疫安600-800倍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晚疫病该病叶片、茎、薯块均可受害,通常在开花前后出现病症。
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渍状绿褐色斑点,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边缘为水渍状,有一圈白色霉状物,在叶的背面长有茂密的白霉并形成霉轮。
干燥时病斑变褐且脆,无霉层。
晚疫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生育阶段密切相关。
结薯后如遇连绵阴雨,气温适宜的条件下,病害在10天内可传遍全田,损失严重。
综合防治要点:1、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拨除,地面撒施石灰。
2、发病初期选用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
三、病毒病马铃薯病毒病该病造成薯块变小、产量锐减、品质下降。
马铃薯病毒病是毒源不同,症状表现为普通花叶病、重花叶病、皱缩花叶病、卷叶病、纤维块茎、丛枝等不同症状。
普通花叶病由马铃薯X病毒侵染致病,条斑花叶由马铃薯Y病毒侵染致病,皱缩花叶病由(X+Y)两种病毒复合侵染引起。
病毒在病薯中越冬,下年产生病株,借蚜虫或汁液磨擦健株进行再侵染。
高温、干旱年份蚜虫发生量大病害发生重。
Z i x u n t a i近年来播种马铃薯的农民越来越多,而让人们头痛的是病虫害也随之来也,尤其是马铃薯病毒病、晚疫病发生较重,青枯病、蚜虫等病虫也时有发生。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抓住关键时期、关键环节、关键措施和重点病虫,现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将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一、切断病虫源。
田间初现青枯病病株时要及时清除,并用生石灰消毒土穴,以防传染。
病毒病初现时要注意做好蚜虫防治,防止病情扩散。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从无检疫性病虫地区引种,尽量选用抗病虫品种,选用的种薯要经过脱毒处理。
播种前的种薯消毒是预防马铃薯病害发生的关键。
播种前种薯处理方法:1、播种前剔除病薯,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减少田间环腐病的发生。
2、进行整薯播种,如需切片,切刀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渍,做到切一块消毒一次。
3、浸种可用2%盐酸溶液或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泡5分钟,或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将种薯浸湿,再用塑料布盖严闷2小时,也可用58%的甲霜灵锰锌或72%的霜脲氰﹒锰锌20浸种分钟,晾干播种。
4、种薯消毒应放在通风阴凉处,晾置2~3天,待切口面愈合后,可用种薯算是的0.1%~0.2%的敌克松加草木灰拌种。
二、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
在生长期内根据马铃薯生理需求科学灌水,合理施肥,补施微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抑制有害病菌在田间活动,减少各类病害发生。
三、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构建和谐生态环境。
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等物理、生物防治措施诱杀马铃薯害虫,确保生态安全。
如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小地老虎、金龟子、棉铃虫、银纹夜蛾等害虫;利用黄板诱杀蚜虫;利用性诱剂诱杀斜纹夜蛾等害虫。
四、科学合理用药,确保防治效果。
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选用高效对口农药开展化学防治,早、晚疫病可选用百菌清、杀毒矾、甲霜灵﹒锰锌、霜脲氰﹒锰锌、代森锰锌等药剂。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马铃薯种薯受到环境、栽培技术、有害生物等的影响,优良性状会发生变化,即种性逐渐的退化,种用价值降低或者完全丧失。
马铃薯种薯发生退化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马铃薯发生种薯退化后,植株矮小、叶片卷曲,种性变差,薯块变小,产量严重下降。
马铃薯种薯发生退化的原因总体上说可以包括内因、外因,其内因主要是由于马铃薯受到病毒病的侵害,正常的生理功能被破坏,而外因则是受到养殖条件、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因素的影响。
一、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方法1、土壤的选择虽然马铃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比其他农作物要高一些,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土壤都适合马铃薯的种植。
首先,马铃薯种植的土壤不能受到过工业污染,否则可能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选择3年内未种植过茄科植物的土壤进行种植,可以极大地提高马铃薯的种植产量。
其次,马铃薯的果实属于植物块茎,生长期间处于地下,因此在种植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地势较低的坑洼处,以免积水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可以选择地势较高、通风的地块进行种植。
为了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在种植前对土地进行深耕处理,深度控制在略高于30cm即可。
2、选种育苗植株选种法:无性繁殖是马铃薯种薯通常采用的培育方式,因此可能会因为块茎和块茎之间所含有的病毒量的多少而产生互相间的感染的不同,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块茎也会因为芽和芽之间所含病毒量的不同而感染病毒情况也会不一样,因此,后期在栽培时,植株的长势和马铃薯的产量也会有较大的不同。
所以采用选择强植株的方法,以保留产量高,而且抗病能力强的植株生产的马铃薯品种,这样可以使种薯的使用价值得到提高,退化速度得到有效减缓。
单株标记法:就是在栽培过程中,对处于花期的植株进行观察,对植株壮实,叶厚且阔,长势良好的植株进行标记,在植株长至生育期时,进行两次复查确认。
在复查中如果发现经标记的植株感染了病害,长势减弱,表现异常,应该撤销标记,并清除此植株。
随着国家经济进步以及综合实力的增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马铃薯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过程中极易受到多项因素的影响,导致产量与质量受到威胁,因此必须要重视病害防治的落实。
本文分析了马铃薯种植技术,并就常见病害防治技术开展具体探究,从而保障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马铃薯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众多地区得以种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现如今市场需求显著增长,马铃薯的种植范围明显扩大,这就对种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期下为保障马铃薯种植的经济性,有必要就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措施开展具体分析。
一、马铃薯种植技术1、选地整地马铃薯种植对于土壤条件并不存在严格的要求,若土壤有着疏松的土质和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对于马铃薯种植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就马铃薯的性质来看,其属于喜凉性作物,耐高温能力薄弱,以沙质土壤且气候适宜的环境为马铃薯的最佳生存环境,有助于加快马铃薯的生长速度,促进出苗,对于马铃薯块茎的形成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马铃薯一般在深秋季节进行整地,采取深翻处理措施,受到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因素的影响,实际所选择的翻耕处理时间也各有不同。
比如北方地区春旱问题发生几率较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采取浇水保湿的方式对马铃薯进行处理,以促进其顺利播种。
马铃薯生长对于光照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必须要确保光照充足,促进马铃薯催芽成功,进而满足其生长需求,保证马铃薯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
马铃薯的生长环境应保持在15-18℃以内,过高的气温极易阻碍马铃薯的生长,并且会导致内部淀粉含量下降,较大的昼夜温差可促进糖分与蛋白质的累积。
马铃薯种植阶段需要做好土壤深耕处理,改善土壤透气性,保证其有机质含量达标,内部微生物的活跃性也较为明显。
2、选种育苗以栽培目的为依据选择薯种。
不同的用途下对于马铃薯所采用的育苗技术也存在差异,若所种植马铃薯主要用于淀粉加工,为满足生产需求,应确保所选择品种的淀粉较高;若所种植马铃薯以薯片加工或炸薯条为主要用途,在马铃薯品种选择中倾向于芽眼少、白肉多、还原糖低的品种。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是我省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过去因为价格低,只是把它作为低产作物对待,不太注意投入。
近年来马铃薯价格向来攀升,脱毒马铃薯的推广,以及高投入,马铃薯产量也发生显著变化,过去2000斤,现在4000斤是往常,上万斤也不希奇。
而且马铃薯的产量与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密不行分,因此马铃薯病虫防治的投入大大提升。
常年发生的病虫种类主要有地下害虫、28星瓢虫、马铃薯晚(早)疫病、豆芫青、黑绒金龟子、病毒病等。
推广脱毒马铃薯主要是为了防止病毒病的发生。
1、防治马铃薯28星瓢虫形态特点:属鞘翅目飘甲科。
成虫体均呈半球形,红褐色,全体密生黄褐色细毛,每一鞘翅上有14个黑斑。
卵为炮弹形,初产淡黄色,后变黄褐色。
老熟幼虫淡黄色,纺锤形,背面隆起,体背各节生有整齐的枝刺。
蛹淡黄色,椭圆形,尾端包着末龄幼虫的蜕皮,背面有淡黑色斑纹。
发生逻辑: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内蒙古、东北等地,我省各地马铃薯都可发生28星瓢虫,一年发生二代。
成虫在枯草、树木裂口及石垣越冬,其次年5月中、下旬出蛰,先在附近杂草上栖息,再逐渐迁移到马铃薯、茄子上繁殖为害产卵成虫产卵期很长,卵多产在叶背,常20~30粒竖立成块。
以若虫和成虫危害叶片。
老熟若虫在叶背或茎上化蛹。
夏季高温时,成虫多藏在遮荫处停止取食。
普通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中旬分离是第一、二代幼虫的为害盛期,9月中旬其次代成虫寻觅越冬场所。
成、幼虫在叶背剥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许多不规章半透亮的细凹纹,状如箩底。
也能将叶吃成孔状或仅存叶脉,严峻时,受害叶片干涸、变褐,全株死亡。
防治办法:28星瓢虫发生后,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DDV乳油500倍液或21%增效氰?马乳油(灭杀毙)6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10%溴?马乳油1500倍液或10%菊?马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5000倍液等喷药防治。
2018 年第 11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26科研◎农业科学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郝振波马铃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是我国五大主食之一,因其丰富的营养,很受人们的青睐。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马铃薯的病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对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降低病虫对马铃薯种植的影响,一定要对病虫害的防治进行深入研究。
1 马铃薯主要病害和防治1.1 粉痂病粉痂病主要会发生在高温度的环境下或者是土壤较为干旱的条件下,它会对幼时的马铃薯块和生长时期的马铃薯块都会有影响。
当马铃薯感染粉痂病时首先会在马铃薯的表面上出现一些褐色的斑纹,慢慢的斑纹会逐渐的凸起,最后会形成大小不一的瘢痕。
当马铃薯的病情逐渐变得严重时,马铃薯的表面会发生破裂,表皮的下面会出现深褐色的物质,马铃薯的根部会长出一些瘤状物。
对于马铃薯粉痂病的防治首先选种子时应该选择没有病毒的种子,从根本上断绝粉痂病的产生。
选种子时,还应该通过正规的渠道选择种子,不能从有过粉痂病的地区购买种子,还应该对种子施加一些钾肥、草木灰等。
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对于曾经发生过粉痂病的土地,一定要经过五年才可以继续使用。
1.2 晚疫病马铃薯的晚疫病可以发生在马铃薯成长的每一个时期。
特别是在我国的北方,这种病发生的几率更大。
马铃薯的晚疫病大多数会发生在潮湿的气候之下,它的潜伏期较短,一旦受到感染就会多次侵染、多次发病。
如果遇到多雨的天气,传播的速度会更快。
晚疫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毒,病原是致病疫霉菌,是一种寄生性较高的寄生菌。
病原体会在潮湿的条件下,受到感染的马铃薯表面产生孢子,并且由风力进行传播。
它会在叶子的表面进行快速传播,并会逐渐的进入到叶子的里面并产生新的孢子,这种病的传染速度极快,一旦马铃薯受到感染,很快就会进行再度感染。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该从选种开始,选种时应该严格选择,淘汰掉感染的种子,选择优良的种子。
马铃薯病害有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国内常见的有15种,其中晚疫病、环腐病和病毒病通称马铃薯“三大病害”;马铃薯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等。
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辅以化学防治,因地制宜,实现全程控制。
1.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马铃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主要包括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5大类。
(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基础,其基本原理是采用生态的和栽培的措施,来铲除或减少病源与虫源,增强植株生活力和对病虫的抵抗能力,创造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马铃薯病虫害主要农业防治措施包括:①推广马铃薯抗病、抗虫品种,使用无病繁殖材料;②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忌连作,不能直接与其它茄科作物轮作;③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虫株残体和残薯、落叶,以减少越冬或越夏菌量虫量。
(2)物理防治①诱杀法。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采用黑光灯或种植某些诱集植物等诱杀害虫。
如利用害虫的趋黄性用黄板诱杀蚜虫;利用糖、醋、酒配制成糖醋诱杀液诱杀地老虎、金龟子等;利用马粪、麦麸诱集蝼蛄等。
②人工捕杀。
当害虫个体较大、群体较小、发生面积不大时,进行人工捕杀效果较好。
如利用金龟子成虫等具有假死性可振落捕杀;发现地老虎、蛴螬为害后,可在被害株根际扒土捕捉;对活动性较强的害虫也可利用捕虫网捕杀。
(3)化学防治化学农药防治是目前防治病虫草害的最重要的常见手段。
其突出优点是高效快速,使用方便,防治对象广谱,但易导致病虫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污染环境、农药残留等。
因此,在马铃薯生长期间要根据病虫草害发生种类,合理选择农药品种和剂型,遵守农药安全操作规程,提高喷药质量。
如播种前,应采取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等,喷药时要均匀周到,防止隔株漏行。
如有的害虫躲在叶背,就要向着叶背喷药,喷药一般应在无风的晴天进行,阴天或将要下雨时不宜喷药,以免雨水冲刷而影响防效。
马铃薯有哪些病虫害,有哪些防治方法一、生理性病害生理性病害是因为环境条件不适应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而产生的危害。
主要有缺素症、不良气候危害、药害等。
防治办法1、深施足够氮磷钾和有机肥作基肥,2、在发根、发棵、结薯期叶面喷施具解毒作用的均衡养分微肥如得力肥等,3、碰到药害、冷害、高温危害时更要延续叶面喷施二至三次这类叶面肥。
二、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主要包括青枯病、环腐病、黑胫病、软腐病四种。
带病种薯、未腐熟的病株残体等都可成为侵染源。
带病种薯、切刀、中耕机具、运送工具、贮藏场所部可起传染作用。
甚至浸种催芽也能扩大传染。
因此,防治上采纳防治结合就十分须要。
防治办法:(1)生产无病种薯、种薯消毒;(2)轮作;(3)合理间套作;(4)小整薯播种;(5)栽培综合措施:A器具消毒(用酒精或来苏儿(5%)浸包切刀消毒),B种薯消毒(农用抗生素或温水(50度)浸制种薯),C削减农作损伤、清除病残体,D发病早期、风雨前后用农用抗生素或铜制剂淋根、叶面喷雾。
三、病毒病已发觉能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有18种,病毒病在田间靠昆虫(主要是蚜虫)或叶片接触而传扬,表现花叶、叶片卷曲或皱缩等茎叶异样现象,并造成巨大损失。
因为日前仍无有效药品治愈本病,因此,防治上主要通过艾美乐、康福多等化学药剂杀灭传毒昆虫,或用种子处理剂―――高巧或锐劲特作包衣处理,从而削减病毒病的传扬。
四、虫害防治蚜虫,防治办法:(1)种薯高巧伴种;(2)通过自然隔离条件,通过栽培办法避蚜;(3)药物防治:艾美乐15000-30000倍液或康福多8000倍液等杀虫剂叶面喷杀蚜虫。
蝼蛄,防治办法:(1)采纳水旱轮作、深耕细耙,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2)药饵诱杀或药剂防治。
毒饵可用90%敌百虫0.1公斤拌碎白菜叶或炒熟的豆饼粉,拌成毒饵,每亩撒施1.5公斤,诱杀蝼蛄。
也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1-1.5公斤撒于播种沟内,或用80%敌敌畏乳油的30倍液灌洞杀虫。
地老虎,防治办法:(1)强化田间管理;(2)捕杀、诱杀和药剂灭虫,通过地老虎成虫的趋光性和对糖醋液的特别嗜好,在田间设醋液盆和黑光灯举行诱杀成虫。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一、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1、晚疫病与早疫病马铃薯感染的晚疫病是一种真菌类的病害,通常会在种植过程中出现此病害,其病害主要是来源于田地周边的杂草或是有机肥等影响。
晚疫病想要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最近要选择抗病强的品种,播种前还要精细的筛选,处理种子。
为了防止晚疫病扩大感染面积,一定要使用有效的药剂进行喷施,喷施药剂会选择18度左右的自然温度下进行,这时的温度种植区域内湿度比较高,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在叶面上均匀地喷洒稀释好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感染此病初期,可以使用甲霜灵或是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按照比例加入水进行稀释后均匀地进行喷施,喷施完药剂后,定期要做好观察,如果防治效果不理想,需要在进行喷施。
一般马铃薯感染早疫病都会从叶片开始慢慢扩散,感染早疫病的叶片会有很多病斑出现,会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长,一般早疫病的病毒会残留在土壤中过冬,到了开春种薯发芽后,早疫病的病菌就会开始侵染植株。
此种病菌在湿度较高的种植区感染速度非常快,所以选种时,最好选择早熟品种,而且还要具有很强耐病性的品种,这样就可以能够在病害发生较为严重的时期早点收获马铃薯。
另外,在没有感染早疫病之前,可以使用药剂喷施三次进行防治,如白菌清可湿性粉剂或是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按照比例使用,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2、病毒病与环腐病马铃薯本身就会带有病毒,如病毒病,此病主要是由蚜虫作为传播媒介。
通常马铃薯生长到苗期时会感染病毒病,感染此病的马铃薯植株个头很小,叶片也会卷曲,而且病毒病严重时还会有褐色病斑在叶片上出现。
马铃薯感染环腐病,一般都是在土壤达到了22摄氏度左右时较为严重。
针对这两种病害,可以使用抗蚜威或是氯氰菊酯乳油来防治蚜虫,这样病毒病的传播就能够被防治住;针对环腐病也可以使用农用链霉素或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
3、黑胫病马铃薯幼苗期很容易感染黑胫病,一旦感染此病,马铃薯植株就不能够正常的生长,幼苗不健康,其心叶也会发黄并且卷曲,幼苗的根部会慢慢变黑,最终马铃薯幼苗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