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众人物代言虚假广告的侵权责任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9
《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法律责任问题探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蓬勃发展,明星代言已成为企业广告推广的常用手段之一。
但近年来,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案例屡见不鲜,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对明星代言人法律责任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围绕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问题展开探讨,旨在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参考。
二、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现状当前,明星代言的广告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影响力广泛且深远。
然而,部分明星代言的广告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其词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这些虚假广告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还对市场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明星代言人法律责任分析1. 法律责任界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星作为广告代言人,应当对其所代言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合理的审查和了解。
若因未尽到审查义务而代言了虚假广告,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法律责任类型: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主要是对消费者进行赔偿;行政责任则可能面临罚款、禁止代言等处罚;若情节严重,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四、明星代言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 合理审查义务:明星作为代言人,应当对所代言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合理的审查,确保其真实性、合法性。
若未尽到审查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诚信原则:明星代言应当遵循诚信原则,不得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
若因虚假宣传给消费者造成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 连带责任:若明星代言的广告涉及欺诈等违法行为,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共同对消费者进行赔偿。
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明星代言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为规范市场秩序提供法律依据。
2. 加强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广告市场的监管力度,对涉嫌虚假宣传的广告进行严格查处,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3. 提高明星自律意识:明星应提高自律意识,认真履行代言职责,遵循诚信原则,不参与虚假广告的代言。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责任与信任的双向道路如今,明星代言广告已成为商家营销策略中的一张王牌,凭借耀眼星光带动产品销量。
然而,随着明星代言虚假广告事件的频发,这一策略也饱受争议。
我们站在一个信息的十字路口,需要审慎思考明星代言现象背后的复杂性。
不容忽视的是,明星的光环效应在消费决策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正如甲所言,47%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明星代言的商品,显然,明星的魅力足以影响大众的消费倾向。
这背后是消费者对明星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购买行为自然也就被这种信任所左右。
然而,当明星代言与产品真实性发生背离时,这份信任便转化为了市场的隐忧。
面对问题,乙指出,明星往往也是虚假广告的受害者。
他们身处名利场的顶端,未必能深入到产品的每个细节,有时甚至可能被蒙在鼓里。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为明星们开脱了责任,但却忽略了作为公众人物应有的审查义务。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代言费,理应让明星对所代言的产品持审慎态度。
这一点与丁的观点相辅相成,后者强调了明星获取高额报酬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的确,权利与责任是并行不悖的,明星们在享受关注和财富的同时,更应担起确保其言论真实性的责任。
然而,将板子全打在明星身上似乎也有失偏颇。
戊提出监管缺位的问题,这显然是引发虚假代言广告泛滥的一个核心因素。
在一个健全的市场环境中,监管机构应当担负起守夜人的角色,确保广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而当监管缺位或力度不足时,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受到阻碍,由此产生的法律空白或灰色地带,无疑会让一些不良商家有机可乘。
此外,消费者自身的态度也值得反思。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消费者对产品应有更多渠道的了解和辨识能力,而非单纯依赖明星的推荐。
理性消费不应被媒体包装和明星光环所迷惑,批判性思维在消费文化中同样重要。
综上所述,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明星、商家、监管机关以及消费者四方面的责任和信任。
要根治此类现象,需要明星自律,了解并确保所代言产品的真实性;需要商家诚信,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真实的广告信息;需要监管机构加强法律执行,维护健康公正的市场环境;也需要消费者提高辨识能力,不被商业包装所迷惑。
《关于明星代言虚假广告问题的案例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告业的繁荣,明星代言已成为企业推广产品的重要手段。
然而,近年来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问题屡见不鲜,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明星的公众形象。
本文将通过一则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案例,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案例概述某知名女星为一家化妆品公司代言的广告中,宣称其产品具有神奇的美白效果。
然而,消费者购买使用后发现产品效果与广告宣传严重不符,引发了大量投诉。
经调查发现,该广告存在虚假宣传的成分,涉嫌欺诈消费者。
该事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案例分析1. 产生原因(1)企业利益驱动: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惜采用虚假宣传手段吸引消费者。
明星代言成为他们吸引注意力的工具之一。
(2)监管不力:相关法律法规对虚假广告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铤而走险。
同时,监管部门对广告的审查力度不够严格,也给了虚假广告可乘之机。
(3)明星责任缺失:部分明星在代言时未能充分了解产品信息,或者为追求代言费而忽视了对产品的审查,导致虚假广告的出现。
2. 影响(1)损害消费者权益: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使其购买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2)影响明星形象:明星代言虚假广告会对其公众形象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其信任度。
(3)破坏市场秩序:虚假广告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损害了企业的信誉。
3. 应对策略(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虚假广告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严格广告审查: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广告的审查力度,确保广告内容真实、合法。
(3)明星应审慎代言:明星在代言时应充分了解产品信息,对产品进行严格的审查。
同时,应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不轻易为不符合要求的广告代言。
(4)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鉴别能力,使其能够识别虚假广告,维护自身权益。
四、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明星代言虚假广告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案例:案例一成龙——“霸王洗发水”广告曾经由成龙代言的霸王洗发水,因为广告里成龙介绍他是首次接拍洗发水广告并说:“我证实它们是中药的,而且没有那种化学成分。
”后经多方证实表明:成龙代言的洗发水的配方里有皂角、首乌、人参等,单是皂角就含有黄酮甙等多种化学成分的,而并不像成龙所说的“不含有任何化学成分”。
不管这种化学成分是否有害,以及该产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成龙作为形象代言人,他的广告语与产品心智存在不相符合的地方就是一种欺骗行为,因此该广告一定程度上存在欺骗消费者是事实,随即被有关部门叫停。
案例二刘晓庆——“番茄胶囊”广告:2005 年3 月,职业打假人杨连弟因所购“番茄胶囊”存在生产厂家夸大宣传行为,于是将为产品做广告宣传的着名演员刘晓庆起诉到法院,要求刘晓庆向原告书面道歉。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经过调查核实,认定由刘晓庆代言的太极牌“番茄胶囊”存在夸大宣传功效的违法行为,对北京桐君阁大药房做出罚款6000 元、停止销售“番茄胶囊”的行政处罚。
案例三周杰伦——“可比克薯片”广告:由周杰伦代言的“可比克薯片”,根据目前由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南京市场上的可比克薯片有4个品种的铝含量超标。
被查出的薯片包括“薯我脆”、“薯我辣”、“薯我香”和“薯我鲜”等4 个品种。
周杰伦代言的这个品牌的薯片是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有害食品,因为过量摄入铝可能会导致早老性痴呆症。
该广告为非法广告被勒令停播。
[2]案例四刘嘉玲——“SK- Ⅱ”化妆品广告:曾经由刘嘉玲代言的(SK- Ⅱ)化妆品广告语:“细纹及皱纹明显减少47%,证实肌肤年轻12 岁。
”江西一位女性消费者购买一支SK- Ⅱ紧肤抗皱精华乳,使用28 天后反而导致皮肤瘙痒和部分灼痛,该消费者为此起诉SK- Ⅱ,并要求将该产品代言人刘嘉玲追加为被告,SK- Ⅱ的广告由于违反了广告法中关于禁止保证药品疗效的相关规定而涉嫌非法广告,也被叫停下马。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营销的日益成熟,广告代言在商业推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广告代言人因其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一旦代言的产品或服务存在问题,便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的广告代言人法律责任案例进行剖析,探讨广告代言人在法律层面应承担的责任。
二、案例一: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案1. 案件背景2017年,某知名演员代言一款减肥产品,声称该产品具有神奇减肥效果。
然而,经过相关部门调查发现,该产品实际上含有违禁成分,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 案件处理法院认为,该明星作为广告代言人,未对代言产品进行充分了解,违反了《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构成虚假广告。
根据《广告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该明星被处以罚款人民币50万元。
3. 案件启示此案例警示广告代言人,在代言产品时,应认真审查产品信息,确保产品真实、合法。
同时,代言人应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避免因代言虚假广告而承担法律责任。
三、案例二:企业家代言产品质量问题案1. 案件背景2018年,某企业家代言一款儿童用品,声称该产品具有防摔、防水等功能。
然而,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甚至导致儿童受伤。
2. 案件处理法院认为,该企业家作为广告代言人,未对代言产品进行充分了解,违反了《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构成虚假广告。
同时,根据《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该企业家被责令退赔消费者损失,并处以罚款人民币20万元。
3. 案件启示此案例表明,企业家在代言产品时,应关注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否则,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代言人将面临法律责任。
四、案例三:网红直播带货侵权案1. 案件背景2019年,某网红在直播过程中推荐一款护肤品,声称具有美白、保湿等功效。
然而,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护肤品含有违禁成分,对皮肤造成严重伤害。
2. 案件处理法院认为,该网红作为广告代言人,未对代言产品进行充分了解,违反了《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构成虚假广告。
《名人代言广告的法律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广告业的快速发展,名人代言广告成为了许多企业常用的营销策略之一。
但与此同时,由于广告中的不当言行、误导消费者或夸大产品功效等行为导致的纠纷日益增多。
对于名人代言广告中涉及的诸多法律责任问题,不仅影响着广告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也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名人代言广告的法律责任问题,以期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名人代言广告概述名人代言广告是指利用公众知名度较高的名人作为产品或服务的代言人,通过其影响力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和购买。
这种营销方式在国内外广泛流行,其优势在于能够迅速提升产品或服务的知名度,并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
然而,随着名人代言广告的普及,其法律责任问题也逐渐凸显。
三、名人代言广告的法律责任分析(一)法律责任类型1. 合同责任:名人与广告主之间签订的代言合同,若一方违反合同约定,需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 侵权责任:包括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的侵犯,以及因虚假宣传导致的消费者权益受损等。
3. 行政责任:违反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二)法律责任认定1. 认定标准:名人代言广告的法律责任认定主要依据法律法规、合同约定及公序良俗等原则。
2. 认定过程:涉及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名人的尽职调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四、名人代言广告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一)法律风险1. 虚假宣传:名人在广告中夸大产品功效或作不实宣传,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2. 侵权行为:如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姓名等,侵犯他人人格权利。
3. 违法违规:违反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如未标明广告性质、夸大宣传等。
(二)防范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明确名人代言广告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2. 强化监管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广告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
3. 提高名人素质:名人在代言时应尽到审慎义务,了解产品信息,确保广告内容的真实性。
论社会公众人物议论文800字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侯氏兄弟的首推产品,还是成龙大哥的乌发广告,无论是郭德纲的藏秘排油,还是本山大叔的美酒广告,都经历了上市之初倍受追捧而最终却因宣传言过其实而“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无奈。
究其原因,这类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名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他们不顾公众形象,代言未经严格疗效证明的产品,一味求取个人利益而忽视公众利益,一味贪图自我满足而置民众安危于不顾。
他们的不负责任,让广大群众受苦,让无知的粉丝埋单。
哀哉!痛哉!《礼记》有言“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手于人。
不失口于人”。
这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意识如今已难觅踪影。
早在十几年前,赵薇就曾穿着日本国旗卖弄风姿,她将国之耻辱忘却,换与自己的知名度与上镜率,令人愤慨。
近日章子怡诈捐门也闹得沸沸扬扬,她在戛纳电影节中承诺的五百万捐款不知去向,她的一声“忘了”竟让我们一时语塞。
此外,由莫文蔚、大S等漂亮女星代言的日本化妆品被质检总局查出含有禁用成分,消息传出,令人震撼,但更多的却是失望。
冯玉祥曾说:“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以诚信为首要特征的社会责任感,是整个社会前进的动力。
可喜的是,并非全部公众人物都已抛弃社会责任。
近日,中央卫视《文化中国》栏目专访了丁肇中教授。
尽管他名誉海外,但当被问及成功秘诀时,他没有趁机为某刊物或某文化团体“植入广告”,而是真诚地回答了记者:“不知道。
”让人们感动于其不虚伪,不为名利冲昏头脑的美好品质。
明星名人在公众心目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公信力,他们在物欲的社会中,切不可因一时的享乐而放弃该有的社会责任。
只有心系社会,心系群众,明星的价值才会被更大的挖掘出来。
社会责任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不求比尔盖茨的倾其所有,只求张瑞敏的保质保量;不求陈光标的十亿巨资,只求王宝强的逢难必上;不求安心在家拒接广告,只求先虑民众后虑报酬。
明星们,社会责任像蜗牛的壳,它的确沉重,让前进并不轻松;但抛弃它以后,您又去往何方呢?。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明星代言虚假广告:探究与反思在当今社会,名人或明星代言产品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市场现象。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47%的消费者在同类商品购买中,倾向于选择明星代言的产品。
然而,随之而来的明星代言虚假广告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将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甲观点认为,接近一半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明星代言的产品,这说明明星效应对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力。
不可否认,明星的影响力可以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吸引潜在消费者,但同时这也意味着一旦明星涉假,其负面影响同样会被放大。
明星光环背后,是否存在着对产品质量与真实性的忽视,是值得所有代言人和消费者深思的问题。
乙观点提出,明星可能也是无辜的一方,他们并非有意代言虚假产品。
或许在很多情况下,明星只是在履行合约,并不能完全了解产品的每一个细节。
这一点,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明星的责任,但却不能成为完全的免责理由。
作为公众人物,明星有责任对自己代言的产品进行严格审核,以确保其不会误导消费者。
丙观点则强调了明星的巨大影响力及其背后的责任。
明星因为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其言论和行为能够迅速被广大群体所接受和模仿。
因此,明星在承接代言时,不仅要对自身形象负责,更应对公众利益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这就要求明星在挑选代言品牌时,应更加慎重,并进行充分调查,确保产品真实可靠。
丁观点指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明星高额的代言费用。
商业利益往往伴随着强烈诱惑,明星高额的代言费可能会让他们在选择代言品牌时产生偏差,忽视了对产品真实性和质量的考量。
这种状况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侵蚀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戊观点将目光转向了监管层面。
当前对于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监管尚显不足,导致一些不良商家有机可乘,借助明星影响力散布虚假信息。
强化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以及建立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是一个多维度问题,它牵涉到明星自身的责任、消费者的选择、商家的诚信以及监管的有效性。
试论公众人物代言虚假广告的侵权责任时间:2010-05-25 20:44来源: 作者:李轶点击:177次[作者简介]李轶(1975- ),女,吉林长春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新闻法研究。
[摘要]在虚假广告侵权责任中公众人物承担广告责任,而非产品责任。
公众人物之所以承担侵权责任,是因为消费者对其的信赖及其从消费者的信赖中获得利益。
公众人物代言虚假广告的侵权责任应当采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并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而非补充责任。
亲自使用(而非试用)该产品,并达到产品宣传的效果,或者已经超过代言期限一定时期的广告,或者没有达到一定的对广告的误解比率,公众人物可以免除责任。
[关键词]广告代言人;公众人物;虚假广告;侵权责任;广告责任《食品安全法》第55条规定,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这是我国立法上首次规定个人代言虚假广告的侵权责任。
由于现实中主要是公众人物代言虚假广告发生纠纷,①因此本文专门探讨公众人物代言虚假广告承担侵权责任的几个问题。
一、虚假广告侵权中公众人物应承担广告责任关于虚假广告侵权中代言人承担的责任性质,有学者认为,虚假广告代言人承担的是产品侵权责任,广告代言的法律责任只是把广告代言人加入到了产品侵权责任的主体当中,因为要么你是给生产者做广告、要么是给销售者做广告。
②该观点有法律依据,因为《食品安全法》第55条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该条文规定的是广告代言人与“食品的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显然是以广告代言人的侵权责任为产品责任作为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公众人物代言虚假广告的责任是广告侵权责任而非产品侵权责任。
首先,两者前提不同。
产品责任的前提是产品存在缺陷,缺陷产品造成他人损害时,与产品缺陷有关的主体应承担侵权责任。
广告侵权责任的基础是广告虚假,他人因信赖虚假广告造成财产和人身损害时,与虚假广告有关的主体应承担侵权责任。
其次,责任主体不同。
产品责任的赔偿主体是围绕产品缺陷确定的,这些主体包括生产者、销售者,以及运输者和仓储者。
生产者和销售者直接向消费者承担责任,因为前者是最可能导致产品缺陷的人,后者则是产品的直接提供者。
如果产品缺陷是由运输者和仓储者造成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在承担责任后还可以向他们追偿。
而广告侵权的责任主体是围绕虚假广告确定的,这些主体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以及广告代言人,广告代言人包括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公众人物。
第三,产品是否有缺陷不影响公众人物广告责任的承担。
如果产品存在缺陷,但是公众人物真实的介绍了产品,并不存在虚假宣传的成分,公众人物无需为消费者的损害承担责任。
即使产品无缺陷,如果公众人物对产品的质量和功能进行了夸大宣传,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公众人物也要承担责任。
第四,广告责任也不单纯限于普通产品广告,还包括其他商品(如房地产)和服务的宣传产生的侵权责任。
为其他商品和服务宣传的广告显然不能以产品责任为基础,公众人物也不可能与“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广告法》规定的广告代言人责任就是广告责任,因为根据《广告法》第38条规定可以推知,广告代言人要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承担连带责任。
总之,产品责任是因产品自身存在缺陷产生的责任,而广告侵权责任是基于虚假宣传产生的责任,两者在归责原则、赔偿主体、赔偿范围上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不能混淆。
当然,广告主同时也是商品的生产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他是两个责任的连接点。
但是,广告主的广告责任和产品责任也有差别,因虚假宣传造成消费者损害时,即使产品无缺陷,广告主也主要承担广告侵权责任。
关于广告侵权责任的规定,我国的《广告法》和《食品安全法》都需要作出修订。
《食品安全法》第55条规定的广告代言人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应当修改为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承担连带责任。
《广告法》第38条则应增加自然人代言广告的侵权责任。
在《广告法》修订前,代言食品以外广告的公众人物的侵权责任可以类推适用《食品安全法》第55条的规定。
二、公众人物代言虚假广告承担责任的理论基础《食品安全法》规定个人需要为虚假广告承担责任后,公众人物提出较多质疑,主要原因有三:①一是公众人物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附着于广告主的。
关于公众人物的法律地位,有产品或企业的代理人说、广告经营者说和广告活动主体、重要参与者说三种不同的观点。
②笔者认为,公众人物与广告主之间是委托合同关系,公众人物与广告主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依照委托合同来确定。
而对消费者而言,公众人物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一样都是广告的重要参与者,公众人物是独立的个体。
至于他们相互之间的内部关系,不能影响对消费者因信赖广告造成损害的对外责任的承担。
二是公众人物认为自己与出演电影的角色等一样,只是广告的表演者,责任应当由导演和编剧承担。
但是,公众人物在广告中与电影中表演的艺术性无法比拟,一些广告甚至不具有艺术性。
演员在电影中主要目标是刻画人物形象,公众欣赏的也是演员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导演和编剧是人物形象的设计者,所以责任主要由导演和编剧承担。
而公众人物在广告中的主要目的是推荐商品,尽管可能通过不同的形式,甚至有时以其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来推荐商品,但人们信赖的是公众人物, 而非其在广告中表演的角色。
所以虚假广告应当承担的责任与导演和编剧无关。
三是公众人物自身受经纪公司制约。
公众人物确实有时受所属公司制约,甚至有些广告合同都是由所属公司代为签订。
公众人物与所属公司之间的关系是合同关系,他们之间的约定消费者无法知晓, 这些内部的约定不能对抗消费者。
消费者信赖的是公众人物,公众人物就应当为消费者的损害负责。
当然,承担责任后,公众人物可以基于与所属公司的合同约定确定相互之间应当承担的责任。
理论上,公众人物应当承担广告侵权责任没有争议,但对公众人物承担责任的理论基础有不同看法:一种是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众人物承担赔偿责任源于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另一种是有偿行为理论,认为公众人物承担赔偿责任源于明星收取高额费用。
③笔者认为,公众人物承担的侵权责任,是基于其个人的虚假广告行为产生的,属于民事纠纷范畴,与其社会责任无关。
其承担责任也非单纯因收取了高额费用,而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消费者对公众人物的信赖。
公众人物通常都有一个“粉丝”群体,这些“粉丝”群体对所崇拜的公众人物极为信赖,常常会模仿偶像的行为。
即使非“粉丝”的消费者也常常因公众人物的巨大影响力而相信其代言的广告是值得信赖的。
请公众人物做广告,正是利用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和消费者对公众人物的这种信赖。
法律应当保护这种对各方当事人都有利的信赖,使因信赖而受到损害的消费者获得赔偿。
二是公众人物的信赖是其获得巨额广告代言费①②③参见“广告代言法律责任理论研讨会”上杨竖昆的发言。
高志宏:《广告代言人的法律地位及其责任》,《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参见陈甦:《明星广告的广告责任分析》,《人民法院报》2007年4月19日。
的基础。
广告收益并非艺术的对价,广告中很少能体现公众人物表演的艺术价值,这些收益与广告中的艺术价值和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公众人物广告中的收益主要是源于公众的信赖。
既然因消费者信赖获得了利益,为消费者因此种信赖受到的损害承担责任也是符合公平、正义观念的。
况且公众人物因为能够从公众的信赖中获得利益,其人格权都要受到限制———公众人物少隐私,其经济利益受到一定的限制也是理所应当的,毕竟公众人物的报酬最终会由消费者买单。
公众人物对虚假广告承担侵权责任,不但可以给消费者多一份保障,而且有利于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国外也多有判决公众人物就其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例子,如日本大阪地方裁判所和东京地方裁判所就分别在两个著名的案件“原野事件”(1987年)、“大风事件”(1994年)中判决一个著名的电影明星和一个著名的相扑运动员就所做虚假广告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①三、公众人物代言虚假广告的侵权责任应采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公众人物代言虚假广告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有人主张采用过错责任,有人主张采用无过错责任,也有人主张采用推定过错责任。
笔者赞同公众人物代言虚假广告采推定过错责任原则。
首先,公众人物虚假广告的侵权责任不同于产品侵权责任,这是两种类型的民事责任,已如前述。
其次,广告主和其他广告经营者的广告责任不能采用相同的归责原则。
广告主通常是产品的生产者,广告主是产品责任和广告责任的连接点,也是两种责任的最终责任人,对其来说出售产品和广告宣传目的都是销售更多产品。
所以对广告主而言,其在广告责任中也应当与产品责任一样采用无过错责任。
而其他广告经营者的广告行为不过是产品销售行为的附属行为,其并非产品的提供者,让其承担与产品的提供者相同的责任显然过于严格。
第三,无过错责任是侵权行为法上较重的一种归责原则,大多适用于高度危险作业、产品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领域,他们有一些共同特点:所有者或持有者制造了危险来源、只有所有者或持有者可以控制风险、所有者或持有者获得巨额利益、可以通过保险制度将风险分散到社会。
②而广告责任基本不具备这些特征,造成消费者损害的根源是产品和服务,而非广告本身。
产品和服务的风险并非广告经营者所能控制,相比产品的生产者和服务的提供者而言,广告经营者获得的利益是有限的,广告经营者也没有什么措施将风险分散到社会。
所以对广告经营者的侵权责任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并不合适。
第四,《广告法》第38条规定,“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明确采用的是过错责任。
但在广告代言人责任中没有“明知或者应知”。
现在无从考证立法者作此规定的本意,考虑到广告代言人,尤其代言广告的公众人物,较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还处于弱势地位,举重以明轻,公众人物更应当承担过错责任。
第五,由于消费者对广告经营过程一无所知,由消费者举证证明公众人物有过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只能是公众人物证明自己没有过错而免责,因为他参与广告谈判和合同签订的全过程。
推定过错责任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另外还有学者主张不同类型的广告侵权采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即描述广告承担过错责任,劝导广告承担推定过错责任,证言广告承担无过错责任。
③笔者不赞同区分不同类型的广告采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因为三类广告只是广告形式不同,实质上都是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宣传,并无明显界限,而且无法划分界限的广告大量存在。
四、公众人物代言虚假广告应承担连带责任公众人物做虚假广告应当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承担连带责任,而非与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已如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