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鞘岭隧道F4断层区段监控量测综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59.36 KB
- 文档页数:10
乌鞘岭特长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特性研究乌鞘岭特长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特性研究摘要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0m,是我国目前正在修建的国内最长的单线铁路隧道。
隧道施工中发生了严重的围岩大变形,主要表现为隧道中部岭脊地段P4—F7断层构成的“挤压构造带”在深埋高地应力条件下的软弱围岩大变形,拱顶最大下沉及侧壁最大水平收敛变形量均达1 000mm以上,导致初期支护开裂破坏并严重侵入衬砌净空等,不得不将初期支护全部或部分拆除重做,再施作二次衬砌。
文章对隧道区域工程地质环境、软弱围岩变形力学特性及初期支护破坏规律、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讨论了隧道围岩加固、初期支护预留变形量与二次衬砌施作时机等问题。
关键词乌鞘岭隧道软弱围岩变形力学特性影响因素预留变形量破坏规律中图分类号:U451’.2 文献标识码:A1 工程概况我国正在修建的国内最长的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 050m,位于改建铁路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隧道洞身最大埋深1 lOOm。
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线间距40m。
两座隧道除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 200m的曲线上,右、左线缓和曲线分别伸人隧道68.79m、127.29m处,其余地段均为直线。
两座隧道纵坡相同,大部分为11%。
的单面下坡。
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3 m,进、出口右线轨面设计高程分别为2 662.84 m、2 446.8 m。
由于工程艰巨,工期十分紧迫,设计采取“长隧短打”措施,增设了13个斜井、一个竖井,共14个辅助坑道,总长20 383 m,与两个单线隧道合计总长60483 m。
均设计为复合衬砌,钻爆法施工。
隧道自2003年3月开工至2004年8月底,已完成右线正洞成洞11 497 m,占设计总量的57.3%;完成左线(平导)开挖14 012 m(折合成洞8 522m),占设计总量的70%(42.5%);完成辅助坑道19 637 m,占设计总量的96.3%。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7)0720276202乌鞘岭隧道F4断层区段二次衬砌安全性分析收稿日期:2006209202作者简介王立新(62),男,工程师,中铁十五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山西侯马 3刘晓宝(82),男,石家庄铁道学院研究生分院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中铁十五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山西侯马 3孙明磊(82),男,硕士,讲师,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石家庄 53王立新 刘晓宝 孙明磊摘 要:掌握二次衬砌结构受力的规律,确定隧道衬砌安全性,在F4断层主带和影响带进行了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监控量测,并利用量测结果对实测荷载下二衬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以指导隧道的设计和施工。
关键词:安全性,断层带,监控量测,二次衬砌中图分类号:U455.4文献标识码:A1 工程概况乌鞘岭隧道设计为两座平行的单线隧道,隧道长20050m ,是迄今为止国内最长的单线铁路隧道,隧道最大埋深1100m ,所经地层岩性复杂,岩质相对较软,分布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
特别在F4~F7断层主带及影响带,支护均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变形。
其中F4断层破碎带(Y DK 170+290~Y DK 170+740)位于乌鞘岭岭南地段,长450m ,Y DK 170+440~Y DK 170+640,长200m 为断层主带,断层主带两侧为影响带,本段埋深约440m 。
地层以三叠系碎裂砂岩为主,岩体挤压破碎,岩块间结合力差,围岩稳定性较差,覆土埋深约440m ,隧道开挖后,拱部及边墙掉块、坍塌,局部有渗水。
支护后隧道变形大,变形持续时间长。
在F4断层施工中,由于围岩破碎,洞室自稳能力极差,地应力高,发生过较为严重的变形,通过施工方法的比较和优化,采用超短三台阶法施工。
超前预支护采用<42小导管或自进式锚杆注浆支护,人工风镐配合挖掘机开挖,必要时辅以弱爆破。
挖掘机或弱爆破开挖下部断面,人工风镐整修开挖轮廓。
及时喷混凝土4cm ~6cm 封闭岩面,并进行喷锚网,型钢钢架系统支护作业。
隧道不良地质施工常见防治措施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多会碰见各种不利于隧道工程的不良地质环境,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在遇到富水断层破碎围岩、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以及黄土地质这三个不良地质段时候的各种防治措施。
一、不良特殊地址地段概述一、不良和特殊地质地段的概念:(一)不良地质地段不良地质地段是指滑坡、崩塌、岩堆、偏压地层、岩溶、高应力、高强度地层、松散地层、软土地段等不利于隧道工程的不良地质环境。
(二)特殊地质地段特殊地质地段是指膨胀岩地层、断层破碎带、软弱黄土地层、含水未固结围岩、溶洞、岩爆、流沙等地段以及瓦斯溢出地层等二、开挖和支护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危害:1、土石坍塌2、隧道支撑严重变形3、衬砌结构断裂三、不良和特殊地质地段隧道工程的一般规定:1、制定完整预案,做好技术、物资、机械储备2、制定地质预测、预报方案3、根据预报结果及时调整施工方案4、必须加强量测工作,并及时反馈量测结果四、不良地质地段隧道施工注意事项:1.选择施工方法注意事项:选择施工方法(包括开挖及支护)时,应以安全及工程质量为前提,综合考虑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断面形式、尺寸、埋置深度、施工机械装备、工期要求、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等因素而定。
同时应考虑围岩变化时施工方法的适应性及其变更的可能性,以免造成工程失误和增加投资。
施工以“先治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量测、稳步前进”为指导原则。
2.加强监控和量测工作3.使用喷锚技术注意事项:(1)爆破后如开挖工作面有坍塌可能时,应在清除危石后及时喷射混凝土护面。
(2)锚喷支护后仍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护能力时,应及早装设钢拱架支撑加强支护。
4.采用临时支护时注意事项:(1)支撑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开挖后的围岩压力。
(2)围岩出现底部压力,产生底膨现象或可能产生沉陷时应加设底梁(3)当围岩极为松软破碎时,应采用先护后挖,暴露面应用支撑封闭严密;(4)根据现场条件,可结合管棚或超前锚杆等支护,形成联合支撑(5)支护作业应迅速、及时,以充分发挥构件支撑的作用。
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技术及方案研究作者:张超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10年第05期摘要:乌鞘岭隧道是我国目前计划修建的国内最长的铁路单线隧道,本文从设计、地质条件、施工方案、支护等方面介绍了该隧道主要施工技术及经验。
关键词:隧道施工方案支护1 工程概况1.1 隧道简介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0m,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
该隧道右线出口段线路曲线半径为1200m,缓和曲线伸入隧道68.79m,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为40m。
本标段洞内纵坡除出口端350m为10.9‰的下坡,余均为11‰的下坡。
1.2 地形和地貌乌鞘岭隧道出口位于古浪县龙沟乡的砂沟台,地形较狭窄,施工场地和地形条件较差,路肩设计高程为2446m。
该地区整体属于祁连山东北部中高山区,隧道进口以南为庄浪河河谷区,出口以北为古浪河及其支流龙沟河河谷区,隧道经过乌鞘岭~毛毛山中高山区,根据山体相对高度及本标段工程情况,可进一步划分为乌鞘岭中高山区和乌鞘岭北坡低高山区二个次级地貌单元。
1.2.1 乌鞘岭中高山区:位于F4和F7断层之间,海拔高程3500m左右,毛毛山最高峰为4070m。
该区地势较高,相对高差较大,自然坡度35°~50°,地表广腐植土,阴坡小灌木发育。
1.2.2 乌鞘岭北坡低高山区:位于F7断层以北,地形起伏不大,自然坡度15°~30°,海拔高程2800m左右,相对高差200~400m。
地表多有土层覆盖,其间沟谷发育,主要支沟有大洪沟、窄洪沟、金家直沟、大沙沟、天井沟及直沟等。
1.3 隧道结构隧道采用曲墙带仰拱整体式模筑混凝土衬砌,模筑混凝土支护,其拱部背后进行回填压浆,模筑混凝土支护为隧道结构的组成部分。
隧道在模筑支护与模筑衬砌之间设防水板,按“防水板+防水板”结构形式沿隧道全长全断面铺设。
全隧道洞内设双侧保温水沟,墙脚纵向设庐200mmPVC盲沟。
横向按5.0~10m间距设φ60mm软式透水管环向盲沟,与墙脚纵向盲沟相连。
工程建设新乌鞘岭隧道岭脊段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马殷军(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青海西宁810000)摘要:针对新乌鞘岭隧道岭脊段高地应力软岩变形问题,采用加强初支、铣挖法施工在软岩大变形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调整仰拱曲率、加大变形预留量、加强初期支护、超前预加固等设计支护措施,结合铣挖法开挖可有效减少对周边围岩的扰动,有效控制软岩塑性区的发展。
研究表明:相比钻爆法,采用铣挖法开挖易于控制超欠挖,并大幅度降低对围岩的扰动。
轮廓平均线性超挖由37 cm缩减至17 cm,超挖率由121%缩减至61%,喷射混凝土与岩面密贴性好,有利于提升围岩自承能力和初期支护的承载能力,可有效改善变形控制效果,提高软岩施工的进度及安全性,可作为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控制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新乌鞘岭;隧道;软岩大变形;铣挖法;变形控制;高地应力中图分类号:U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3X(2023)11-0001-07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3.09.18.0040 引言随着我国西部开发持续深入,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过程中,隧道工程面临的地质条件极端复杂,主要包括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高地应力岩爆、富水断层破碎带等复杂地质问题,隧道工程面临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和岩爆等重大技术挑战[1-8]。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机械法和钻爆法对软岩变形的影响,讨论机械法在挤压性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的适用性。
1 工程概况新乌鞘岭隧道全长17.125 km,位于既有兰武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东侧上方,是单洞双线隧道,最大埋深952 m。
新建隧道施工辅助坑道充分利用既有兰武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的5#、7#、8#、9#、10#斜井(长度合计9 280 m)。
其中的9#斜井工区为V级围岩Ⅲ级变形段,志留系作者简介:马殷军(1976—),男,高级工程师。
E-mail:********************千枚岩夹板岩,千枚岩为主,极薄层状,软硬不均,层间结合力差,受构造影响严重,岩体极破碎,岩质软,整体性差,呈块状,拱部稳定性差,易掉块,掌子面存在少量渗水现象,受施工扰动易发生失稳坍塌等风险(见图1)。
工作办法一.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4;2.兰新线兰武段乌鞘岭特长隧道设计文件;3.乌鞘岭指工程[2003]53号《关于印发〈乌鞘岭隧道平行导坑及辅助坑道施工地质测试与超前预报实施细则〉的通知;4、乌鞘岭指工程[2004]2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乌鞘岭隧道变形量测的通知》。
二.编制目的1.为隧道施工提供围岩、支护稳定性及衬砌可靠性的信息;2.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施作时间;3.为设计修改支护参数提供依据。
三.组织机构为做到围岩监控量测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指挥部成立以总工程师为组长的组织机构(见下图),同时要求各公司项目部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设专人负责,配备足够的技术人员,实行指挥部、项目部二级管理。
组长:周文海副组长:万连余组员:林海剑孙庆卫张守同刘川刘成君(各施工作业面的量测小组和负责人名单附后)四.职责分工(一)指挥部职责1.负责本标段围岩量测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及对外联络,督促各项目部认真完成该项工作;2.根据规范及现场实际,随时检查各部门对围岩量测执行情况。
3.及时收集和整理各处项目部所上报的围岩量测资料,并核查其真实性和可靠性;4.负责对围岩量测资料的上报工作(设计队月报);5.随时深入工地,检查各处对围岩量测点的埋设及规范操作情况。
(二)项目部职责1.设专测班,全面负责工点范围内的围岩监控量测工作;2.为专测班配备专用办公场所,配备必需的办公品及仪器;并在办公室张贴必要的图表(如量测布点图等);3.为专测班配备必需的施工规范、检验规程及相关技术资料;4.为专测班提供工程图纸、设计说明及有关技术文件;5. 负责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保存完整。
6. 项目部总工做好监控量测的监督工作,确保量测资料的原始性、准确性、及时性,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7. 掌握围岩发展动态,及时做线性回归分析,确定衬砌最佳时间;8. 测量人员应经培训持证上岗,并且不得随意更换;9. 各种量测记录标注明显,没有涂抹,计算成果和图表准确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