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系列微课
- 格式:ppt
- 大小:874.50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五下数学总复习微课一、数的基本概念1.数:是用来指示数量多少的符号,可以用来表示量的多少,是科学研究时重要的一种概念。
2.定义:将需要表示数量的量用一个特殊符号来表示,这个符号就叫做数。
3.可以用来表示数量的有:符号、文字、汉字等。
二、数的概念1.数的集合:用来表示数的集合是广泛的,有:整数、有理数、实数等。
2.数的性质:数有许多不同的性质,主要有:大小关系、正负性质、有序性、可加性、乘法性等。
三、数的分类1.数字:数字是用来表示数量的一种形式,可以用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等符号来表示。
2.整数:是有上下限的数,可用来表示数值的大小,通常用正负号来表示它的符号性质。
3.有理数:也称为分数,用来表示一个数字由有限个小数或有穷小数点后的数字所组成的数,常用来表示比率、比例、百分比等。
4.实数:是一种抽象的数,可以表示为无理数或有理数。
它可以用于表示距离、气温、速度等量。
四、数的运算1.加法:加法是用来计算两个或多个数值之和的运算。
2.减法:减法是用来计算两个数之差的运算。
3.乘法:乘法是用来计算两个数值之积的运算。
4.除法:除法是用来计算两个数的商的运算。
五、数的特殊形式1.分数:分数是用来表示某一数值中的一部分的特殊数,可以用来表示比例。
2.平方:平方是在一个数的基础上将其变平方的特殊数。
3.立方:立方是在一个数的基础上将其变立方的特殊数。
4.根号:根号是指将一个数开方的特殊数,可以用来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六、数的性质1.大小关系:用于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用大于、小于、等于等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正负性质:正数表示大于0的数,而负数则表示小于0的数。
3.有序性:数的有序性指的是数的大小有一定的顺序,它可以用来比较数值的大小。
4.可加性:指的是数可以使用加法运算求和,这样可以很方便地求出数值的累加和总和。
5.乘法性:指的是数可以使用乘法运算求积,这样可以很方便地计算数值的乘积。
小学教师职称晋升(教师资格考试)微课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第1课时简单的找次品问题………………………………………………1课时第2课时稍复杂的找次品问题…………………………………………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简单的找次品问题教学内容数学广角——找次品(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及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指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策略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二、新课讲授1.自主探索。
(1)出示教材第111页例1: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2)独立思考。
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天平称。
(板书课题:找次品)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①一个一个地称重量(利用砝码),最轻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②利用推理: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
《分数与除法》微课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A、B、C、D四位同学买了3块饼,现在要平均分给4人,A 很快列出了算式:3÷4,每人分不到一块,这可把它们给难住了。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会吗?
二、思考分析形成猜想
经过四位同学的讨论,他们有了初步意见:结果得不到整数,可以用分数表示,分子分母不是3就是4, 4/3已经超过1块,不可能,所以应该是3/4。
当然,这只是猜测,到底对不对呢?他们准备用分一分加以验证,并形成了两种分饼方案:第一种是先
分第一块,完成后再分第二块,最后再分第三块;第二种是三块一起分。
三、操作感知验证猜想
我们先看第一种分法。
每人分得3个1/4块,究竟是多少块呢?我们将它们拼起来,不难发现3个1/4块就拼在一起是一块的3/4,也就是3/4块。
下面再看第二种分法。
每人分得3块饼的1/4,究竟是多少呢?像刚才那样,我们将它们拼起来,发现3块的1/4与1块的3/4同样多。
3/4块既可以表示为1块的3/4,也可以表示为3块的1/4。
四、归纳小结巩固提升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除法与分数间关系非常密切,3÷4的结果可以用3/4表示,你能够在表格中将除法与分数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吗?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下面的练习一定难不到你!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除法的除数不是为0,所以分数的分母也不可以为0.。
小学教师职称晋升(教师资格考试)微课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1.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重点难点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2课时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内容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4~105页例1及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重点难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数据。
2006年:426支;2007年:394支;2008年:468支;2009年:454支;2010年:489支;2011年:499支;2012年:519支。
这是老师收集的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支数的数据。
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还经常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这些数据,课件出示课本105页例1折线统计图。
(揭示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新课讲授(一)、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时精讲(预习必备)暑假就要来了,合理安排孩子的暑假生活,不仅让孩子在度过愉快假期的同时,也会让孩子有所收获。
特别是对新知识的预习,可以在开学时迅速跟上老师的节奏。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预习神器--课时讲解,以备同学们的假期预习。
欢迎转发给更多的同学哦。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教材高清电子版(点击打开)第一单元《小数乘法》1.1《小数乘整数》1.2《小数乘小数-算理及算法》1.3《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不够》1.4《小数乘法的验算》1.5《积的近似数》1.6《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1.7《解决问题-估算》1.8《解决问题-分段计费》1.9《整理与提升》第二单元《位置》2.1《位置、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2.2《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第三单元《小数除法》3.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算理》3.2-3《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3.4《一个数除以小数-算理》3.5《一个数除以小数—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3.6《商的近似数》3.7《循环小数》3.8《用计算器探索规律》3.9《解决问题》第四单元《可能性》4.1《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4.2《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及可能性大小进行推测》第五单元《简易方程》5.1《用字母表示数(一)》5.2《用字母表示数(二)》5.3《用字母表示数(三)》5.4《用字母表示数(四)》5.5《方程的意义》5.6《等式的性质》5.7《解方程(1)》5.8《解方程(2)》5.9《解方程(3)》5.10《实际问题与方程(1)》5.11《实际问题与方程(2)》5.12《实际问题与方程(3)》5.13《实际问题与方程(4)》5.14《实际问题与方程(5)》5.15《整理与复习》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6.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6.2《三角形的面积》6.3《梯形的面积》6.4《组合图形的面积》6.5《不规则图形的面积》6.6《整理和复习》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7.1《植树问题(1)》7.2《植树问题(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微课教学设计(精选7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微课教学设计(精选7篇)1设计理念: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把握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79-81页《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探究、对比、交流,经历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学情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渗透转化、等积变形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
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这节课,让他们动手实践,在做中学,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过程,让孩子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三角板等。
学具准备:2块平行四边形彩色纸片、三角板、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1、游戏:小小魔术师。
教师出示不规则图形。
你能将这些图形分别变成我们学过的一个平面图形吗?(强调变形后的图形形状变了,面积不变。
)2、现在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小结:刚才同学们先将不平整的部分剪下,再平移补到缺口处,就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转化。
小学教师职称晋升(教师资格考试)微课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为2课时:第1课时观察物体(1)1课时第2课时观察物体(2)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观察物体(1)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重点难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
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
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二、新课讲授1.出示教材第2页例1(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质数和合数》微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泾川县王村镇墩台小学教者:张雅娟【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4页《质数和合数》【教材分析】教学本课时的知识是在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会自觉地把这些数分成三类:只有一个因数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
最后在分类的基础上,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并对“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加以说明。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质数和合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等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教法:采用列表观察法和比较发现法。
学法: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加深理解。
【教具学具】: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今天让我们带着探究的问题,一起去寻找生活中的质数和合数。
(课件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二、互动新授:1、探究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1)找出1—20各数的因数教师:请同学们找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课件出示1—20各数的因数。
教师提问: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1的因数只有1;有的数只有两个因数;有的数的因数不止两个。
教师:下面让我们根据因数的个数,给这些数分分类。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填空:(PPT课件)2.(PPT课件出示)(1)引导学生列式:224÷4(2)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时间=速度)(3)说一说:224÷4这道题是怎样计算的(教师板演)【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除法,唤醒学生对整数除法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的回忆,为新知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一)教学例11.出示例1,引导理解题意。
(PPT课件演示。
)(1)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坚持晨练可以锻炼身体,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 km。
)(2)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按计划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2.尝试列式,分析数量关系。
(1)要求“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或PPT课件演示:22.4÷4。
)(2)引导思考:为什么用“22.4÷4”(路程÷时间=速度)3.揭示新课,感受学习价值。
(1)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除法算式,和我们前面复习的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除数还是整数,但被除数是小数。
)(2)揭示课题:看来,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遇到需要用小数除法计算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新的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4.提出问题,自主思考算法。
(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会计算整数除法,那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