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二模各区语文作文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8
上海各区二模语文作文
《上海各区二模语文作文那点事儿》
哎呀呀,说起上海各区二模语文作文,我可真是印象深刻啊!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我们区的二模考试。
当我拿到语文试卷,翻到作文那一面的时候,心里那叫一个紧张啊。
题目是让我们写关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我当时就傻眼了,这可咋写呀!
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脑袋里一片混乱。
我开始回忆我平时接触到的传统文化,什么京剧啊、书法啊、剪纸啊,可是感觉都不太好写。
就在我急得抓耳挠腮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过年时候的一件事。
过年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去逛庙会。
那庙会上可热闹了,到处都是人,有卖各种小吃的,有表演杂耍的,当然还有展示传统文化的。
我记得当时我们走到一个摊位前,那里有个老爷爷正在现场表演剪纸。
只见他拿着一把小剪刀,不一会儿就剪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真的太神奇了!周围的人都纷纷鼓掌喝彩。
我一下子就来了灵感,我可以写传统文化在庙会上的体现呀!于是我开始奋笔疾书,把看到老爷爷剪纸的那个场景详细地写了下来,还写了庙会上
其他传统文化的展示,比如糖画、捏面人等等。
我写着写着,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闹的庙会现场。
当我写完作文的时候,心里可舒畅了。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文的素材,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体会。
现在每次想到上海各区的二模语文作文,我都会想起那次在庙会上的经历,真的是很难忘呀!这就是我关于上海各区二模语文作文的故事啦,哈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作文典型题目范文:勇于承担责任,活出本真的自我(长宁区)(含解析)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长宁区二模:一个青年做一些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是其生命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勇于承担责任,活出本真的自我一个青年做一些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是其生命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吗?毋庸置疑,任何一个个体,只有当懂得承担责任,走出自我兴趣、爱好、热爱的”小天地“时,一个人才是真正的成熟,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
诚然,青年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兴趣、爱好、热爱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个体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教育经历、个性禀赋的不同,兴趣、爱好等也必然因人而异,因此也就有了所谓“不想做的”事情。
但是,“人是社会中的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
青年,如果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热爱去判断做与不做,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时代淘汰,一生碌碌无为。
著名教育家、物理学家钱伟长出身书香世家,对文史钟爱有加,考取清华大学的入学成绩文史双满分。
但是,九一八事变,钱伟长深感国家的振兴需要科技力量,因此,坚决要成为可以制造飞机大炮的人才。
因此,钱伟长要求转入物理系。
在钱伟长的坚持下,物理系主任给了他一年的试读试读机会系。
一年中,钱伟长每日辛勤苦读,只睡五个小时,为的是将来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钱伟长成功转入物理系,并远赴海外继续深造创造了让全球物理界瞩目的理论成果,成为当时的新中国急需的物理人才。
由此可见,在青年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要懂得时代、民族的需要,要懂得承担责任,而不是局限于自我兴趣、爱好、热爱的”小天地“。
反观当下,充斥在网络空间,甚嚣尘上的“佛系”、“躺平”,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时代的青年,要努力响应时代、民族的需要,承担起时代、民族赋予的责任,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
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作文典型题目:从艺术世界寻求心灵慰藉和美(虹口区)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虹口区二模:25.作文。
人们走进艺术世界,仅仅是为了满足耳目之娱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李老师下水作文:从艺术世界寻求心灵慰藉和美当下,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艺术,并走进艺术世界。
艺术对个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人们不禁要问,走进艺术世界,仅仅是为了满足耳目之娱吗?毋庸置疑,人们走进艺术世界,确实有利于愉悦身心。
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这些都源于愉悦身心的需要。
特别是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优美动听的音乐、斑斓变幻的色彩,可以使个体从现实的束缚中暂时“抽离”出来,获得身心的愉悦。
然而,浮躁的社会风气,急功近利的心态,人们将艺术变成追名逐利的工具,而忽视了艺术愉悦身心的基本功能。
在功利目的的驱使下,各种“选秀”“好声音”充斥各大媒体、平台,艺术成为了追名逐利的工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艺术本身,变得更加功利、精致。
艺术愉悦身心的基本功能被极大淡化,而身陷其中的个体也变得虚伪,不是为了表现本真的自我,而是为了成为更有利于迎合大众口味的“人设”。
不仅如此,这个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还极大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确实应多接触艺术,愉悦身心,但令人怵目惊心的是,很多青少年的艺术熏陶,已经被各种“考级”“评奖”绑架,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很难体会到艺术带来的快乐。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努力地回归艺术本身,摆脱功利目的地束缚,将目光放长远,让艺术真正起到愉悦身心地作用。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人们走进艺术世界,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体基本的感官刺激、本能需求,更是为了满足个体的心灵慰藉需求、对美的追求。
一味追求感官刺激、本能需求,便是将艺术庸俗化。
上海各区二模语文作文
《上海各区二模语文作文那些事儿》
哎呀呀,说到上海各区二模语文作文,我可真是有好多话想说呀!就拿我自己参加的那次二模考试来说吧。
当时,坐在考场里的我,手心那是直冒汗呀!当看到作文题目时,我的大脑就开始飞速运转起来。
记得那题目是让我们写关于城市变迁的,我就开始回想我在上海各区的那些经历啦。
我想到了黄浦区的那些老弄堂,以前我总在那里面穿梭,看着斑驳的墙壁,想象着曾经在这儿生活过的人们。
弄堂里时不时会有阿婆出来倒洗脚水,还会跟邻居们唠唠家常。
然后呢,又想到了浦东新区那些高大上的写字楼,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特别耀眼。
我还曾经在那附近的咖啡馆里写过作文呢,哈哈。
我就开始写呀写呀,把我看到的这些细节都写进去了,什么老弄堂里偶尔蹿出来的猫咪呀,写字楼下面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呀。
我写着写着,感觉自己都好像又重新走了一遍那些地方似的。
等我写完作文,长舒了一口气,心想:这次应该还不错吧!
现在想起来,上海各区二模语文作文真的是特别有意思的经历呀,让我能把自己对这个城市的观察和感受都用文字表达出来。
我相信呀,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作文题,我也不会害怕啦,因为我有这些真实的体验在呢!嘿嘿!。
【真题再现】获益大于代价,是衡量一件事值得做的标准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题目给出的是一个关于权衡利弊的问题:“获益大于代价,是衡量一件事值得做的标准吗?”这个问题要求我们思考在评估某件事是否值得做时,是否应该仅仅基于获益和代价的简单比较,还是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核心概念:“获益”和“代价”。
获益指的是做某件事所获得的好处或利益,而代价则是为此所付出的成本或损失。
题目中的“大于”则表明了一种量化的比较。
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这一标准的局限性。
单纯从经济角度或量化角度来看,获益大于代价可能是一个合理的标准。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的价值并非完全可以用金钱或数量来衡量,比如情感、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
因此,审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立意】支持观点:认为获益大于代价是一个合理的标准,尤其是在资源有限、需要高效利用的情况下。
反对观点:认为这一标准过于简化和片面,忽视了事情的多维价值和复杂性。
折中观点:认为这一标准在某些情况下适用,但也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立意与标题参考】立意一:坚持量化标准,理性决策标题:《获益与代价:理性决策的关键尺度》分论点一:量化标准有助于明确目标,指导决策论据:从高中历史学科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国家发展策略制定时采用量化标准的例子。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标准化政策,如度量衡的统一,这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这一决策明确了国家统一的目标,通过量化标准来实现。
分论点二:量化标准能减少主观臆断,提高决策科学性论据:高中语文中的《劝学》一文强调学习的积累和进步需要量化评估。
荀子通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等比喻,说明学习成果需要量化积累,这种量化思维有助于减少主观臆断,使学习决策更加科学。
分论点三:量化标准有助于评估决策效果,优化资源配置论据: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其改革措施中包括青苗法、市易法等,这些措施旨在通过量化手段调控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上海高考二模语文作文《上海高考二模语文作文之那些回忆篇一《那一场激烈的篮球赛》在我的记忆中,有这么一件事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
那是学校组织的一场篮球赛。
当时我就是个篮球迷,可自己球技不咋地,当个热情观众那是相当尽职。
比赛那天,操场上围满了人。
两支队伍的队员们穿着鲜艳的队服,眼睛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我站在人群里,虽然被挤来挤去,但忒兴奋。
随着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
那个个运动员都像小猎豹似的,满场飞奔。
特别是我们班的那个大高个,他带球突破的时候,那姿势帅极了。
他弯着腰,眼睛紧紧盯着前方,手上的球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在他的手指间灵活地跳动。
那防守的人一个劲儿地想拦他,可他几个晃身就过去了。
突然,他起跳投篮了。
只见那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
我眼睛都不敢眨,心里喊着“进啊进啊”。
那球在篮筐上转了几圈,然后“刷”地一声,掉进了篮筐。
人群就像炸开了锅一样,欢呼声、尖叫声响成一片。
我更是用力地欢呼着,嗓子都快喊哑了。
不过后来对方也开始凶猛反击了。
有个小个子球员特别灵活,他跑得飞快,在人群中穿来穿去。
他抢了球之后,一个远距离投篮。
嘿,居然也进了。
这一下可把比分拉得近了些。
这比赛就像坐过山车似的,一会儿这边领先,一会儿那边又追上了。
到最后,我们班的这场篮球赛还是赢了。
那一张张汗津津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我想这就是青春的活力吧,那种全力以赴、不放弃的劲儿。
我觉得这就像在上海这个大城市里,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着,哪怕会碰到困难,但是只要像篮球队员们那么努力,总会有收获的。
篇二《街头的画展》有次我在上海的街头闲逛,遇到了一场特别有趣的画展。
那是一条很有老上海风格的街道,两边是古旧的建筑,透着一股浓浓的韵味。
我就这么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前面有一大群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
我这人就爱凑热闹,赶紧扒拉着人群往里挤。
好不容易挤进去了,就看到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画。
那些画画得可真有意思。
有画老上海建筑的,那小弄堂、石库门画得细致极了。
2024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作文“找寻新的天地”“拥有新的眼光”导写及范文展示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的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本道材料作文题充分展现了上海高考作文一贯的思辨性特点。
在写作时,考生需紧扣材料中的关键短语“真正的发现”“找寻新的天地”“拥有新的眼光”之间的关系展开拟题、立意和论证。
具体而言,考生应遵循以下策略。
一、理清概念在整体理解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对“真正的发现”“找寻新的天地”“拥有新的眼光”等关键短语的内涵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精准、深入的解读与剖析。
“真正”,即真实的,名实完全相符的;“眼光”,即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对某领域趋势准确预测的能力,同时它也是对事物思考的视角、思维的方式、思想深度的体现;“天地”,指自然界和社会,范畴比较宽泛。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和界定“真正的发现”“找寻新的天地”“拥有新的眼光”这些概念的内涵。
理清概念是拟题与行文的基础与必要前提。
二、辩证思维经过上述分析可知,“天地”是相對的、有限的,而“眼光”对应的是人的思维,又因“思维”是无限的,因此“眼光”也是无限的。
可见,天地具有过去与当下的属性,眼光则有当下与未来的特征,取决于人的思维。
就是说,“新”的眼光不仅指感官上的知觉,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创新的能力。
新的眼光能激发人们自省自查自新,进而开辟出新天地。
反之,如果不能拥有“新的眼光”,思维就会囿于单一性,导致“真正”的发现成为空中楼阁。
三、论证有力对文题材料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拟出恰当、醒目、简洁的标题,并确立鲜明的论点。
继而,通过运用贴切、典范的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结合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有理有据、逻辑严密的论述。
写作专题2023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测试语文试卷25. 有人认为,怀疑是认识世界本质的前提。
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2023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七、材料作文24.按要求作文。
人的控物能力和自控能力发展往往不够平衡,有人说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控能力比控物能力更重要。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1页25.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这个世界的逻辑不是谁有理就谁对,而是在事情的发生过程中,谁损失大就谁错。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5.写作。
甲:道路坎坷不平,人心也不平,这世上大概只有水是平的。
乙:水也不平。
你没看到,高处的水与低处的水根本就不在一个平面。
上面的对话引起了你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25.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当然可以说生活充满无限可能,但到头来,每个人也只是经历其中的一种。
对于这样的认识,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写作专题2023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测试语文试卷25. 有人认为,怀疑是认识世界本质的前提。
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25.【答案】信任与怀疑的辩证法作为一个生于中国,长于中国,最后也将死于中国的普通人,自然希望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也希望自己的思想与行动能够使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在此意义上,我愿意选择相信;然而,如苏格拉底所言,“没有经过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作为一个思想者,无论身处什么时代,我更愿意选择怀疑,在当下的中国尤其如此。
怀疑一切固然很累,但相信一切则很可怕。
上海高三二模语文作文《上海高三二模语文作文之“共享”》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呀,“共享”这事儿可太常见了。
就说共享单车吧,大街小巷到处都是。
有一次我出门着急,眼看着要迟到了。
这时候远远瞧见路边有一辆共享单车,嘿,那简直就是我的救星啊。
我一路小跑到那辆车前,扫码。
可是这个二维码不知道被哪个捣蛋鬼给划花了,我那心一下子就凉了半截。
没得办法,只能再找下一辆。
走了一段路,又看到一辆车。
这次我学聪明了,先检查车子有没有损坏。
瞧瞧这车子,车座被调得老低,估计是之前有个小朋友骑过。
我鼓捣了半天,把座子调到合适我的高度,然后又查看刹车,前刹松松垮垮的,这个可不能马虎。
我寻思着还得再找辆好的。
我继续寻觅,终于在一个拐角处发现了一辆完好无损的共享单车,心花怒放地骑上去就走。
路途中又发现了些趣事,有个人骑着共享单车,车筐里竟然还塞了一只小狗,那小狗一脸无辜又兴奋地探着头,好像在说“看,本汪也在兜风”。
这共享单车上承载了太多人的故事和需求了。
有人骑着它去上班,避免了挤地铁的狼狈;有人骑着它去约会,风吹起衣角还挺浪漫;还有像我这样在快要迟到的时候把它当宝藏的。
上海的街头因为有了这些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仿佛添了一道道流动的彩虹。
不过呢,也希望大家能多爱护这些共享资源,不然像我开始遇到的那两辆破车子,多影响其他人使用啊。
共享的东西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需要大家一起守护好。
《上海高三二模语文作文之“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要说上海啊,那真的是传统和现代交融得特别妙的地方。
比如说豫园那块儿,老上海的味道可浓了。
我去豫园玩那次啊,刚进园子,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映入眼帘。
那些飞檐翘角的亭子,雕梁画栋的长廊,看着就觉得特别有底蕴。
我沿着小道走,路边有小贩在叫卖糖人儿。
这糖人儿可不简单,做糖人儿的老师傅就像个魔术师。
当时我就停在旁边看,只见那老师傅从锅里舀出一勺热乎乎的糖稀,他舌尖轻轻一抵下嘴唇,仿佛在给手蓄力似的,然后手就开始灵活地摆动起来。
上海市各区2023-2024年高三语文一、二模试卷作文题汇集2024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作文题【1】宝山区:24.人的目光赋予事物以价值,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目光看待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崇明区:23.生活中,人们常常试图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3】虹口区:23.作文。
有人说,学会绕行是人生必备的技能,有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4】黄浦区:24.生活中面对事情的结果,人们往往以“我很努力了”来肯定自己;但这句话似乎还隐含着更多的意味。
对此,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5】金山区:26.一个人乐意行善,仅仅是因为善良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6】闵行区:25.在某景点,有人说:“我们出来观赏自然山水,就只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人所说话语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7】浦东新区:25.垂柳婆娑起舞,青松迎风而立,自然万物呈现出不同的美,这启发我们去思考生命的独特性与丰富性。
请就此表达你的看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 字。
【8】普陀区:25.在观点越来越多元的世界里,是否只有坚持自我,才能获得理想的人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9】青浦区:24.有人认为,之所以会产生杰出的创造,就是因为人们过度乐观。
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10】松江区:25.个人的成长会因为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失去天真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与思考。
2020高三二模各区优秀作文汇编(下)(杨浦、崇明、宝山、长宁、闵行、静安----11篇优秀作文)1. 杨浦:人类有一支已经灭绝的表亲,叫尼安德特人,他们和我们“智人”这一支有什么区别呢?比如尼安德特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抓兔子吃”,而智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找仙女。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1.追求自己的仙女(65分)①尼安德特人和我们“智人”的区别在于尼安德特人会说:“到林子里去抓兔子吃”,而智人会说:“到林子里去找仙女”。
(引材料)②可见,尼安德特人对生活的满足感更多源自对简单生活的需求,如食欲等;而智人则更偏向于精神、审美等高层次需求,而不局限于简单物质需求。
进一步说,智人更渴望去寻找未被发现、掌握的事物,而非简单易得的兔子。
(简析材料)③在我看来,我们理应抛开舒适圈,去寻求未知天地的仙女,并由此以真知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而非满足于唾手可得的物质享受兔子,以致最终落得和尼安德特人一样灭绝的下场。
(明确中心论点)④寻找未知,满足自我更高层次需求正是我们个体寻找自我的过程。
马斯洛将幸福区别于浅薄的享乐主义,他认为痛苦同样是寻得幸福的途径和方式。
纵使智人在寻找仙女的途中倍受磨砺,但在此过程中他们得以实现自我认知,寻求高标准的幸福。
而一味享乐的最后便如同那尼安德特人一样,等待的是灭绝。
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在寻求未知、满足自己高层次需求的过程,正是我们对荒谬单调的现实进行反抗,实现自我生命潜能的必经之途,如此便正如加缪所言在认清世界荒谬的本质后,我们才有可能为自己写一本真正的“幸福手册”。
(阐明寻找未知,满足自我更高层次需求是寻找自我的过程)⑤再说,正是由于对未知世界和高层次需求的不断追求,才有可能推动“智人”的人类社会实现进一步发展。
倘若一味满足于当下生活现状,不懂得主动探求新事物,便会像尼安德特人一样,走向灭绝的深渊。
2024上海高考语文二模作文
《2024 上海高考语文二模作文》
嘿,咱来说说这次二模考试哈。
我记得那次复习语文的时候,我就跟那知识点较上劲了。
晚上我坐在桌前,灯光照下来,看着那堆语文资料,就感觉它们像一群小怪兽,等着我去收服。
我翻开书,开始从第一个字看起。
那些文言文啊,一会儿这个字读这个音,一会儿那个词有那个意思,把我都快弄晕乎了。
我就拿着笔,一边划重点,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感觉自己就像个老学究。
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我就想,这古人咋这么多事儿呢,说话不能简单点嘛。
读着读着,我看到一篇特别难的古文,那简直就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
我瞪大眼睛,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啃,可还是云里雾里的。
我当时就想,这到底是说的啥呀,咋这么绕呢。
但咱不能放弃呀,我就一遍又一遍地读,脑袋都快大了一圈。
复习到半夜,我都困得不行了,眼皮直打架。
我强撑着,心想可不能就这么睡了呀,还得继续战斗呢。
总之,复习语文这事儿啊,还真不容易,就跟打仗似的。
但我知道,只有努力了,才能在二模的时候有所收获呀。
这就是我对二模语文的感受啦,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的呢。
2023上海市高三语文二模作文5篇2023上海市高三语文二模作文1没有波涛的海洋,绝不是真正的海洋;没有波折的生活,也绝不是真正的生活。
但是,山高高不过脚底,海宽宽不过航灯。
面对布满荆棘的人生,面对挫折与失败,我们应该毫不畏惧,知难而上,因为挫折也是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人生充满着矛盾:幸福与痛苦,安乐与忧患,成功与失败……我们不希望在人生的旅程中出现磨难,每个人都希望生活之路没有丛生的荆棘,没有坎坷,没有失败与挫折,但能永远拥有幸福,安乐,成功……可是,大家可曾想到:挫折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丰富人的才能,使人坚强起来,从而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大责任。
人的一生中,常常会遇到挫折,但挫折又往往使一些人崛起,被世人所景仰。
翻开历史的画册我们就会发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压制侮辱苦难常常会成为砥砺人生的坚石。
屈子被放逐而写《离骚》司马迁忍辱撰《史记》孙膑负重完成了《孙膑兵法》……所有这些,使人们不得不承认挫折对他们崛起的重大作用。
正是挫折使他们成为“人上人”。
亚圣孟子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起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面对挫折,更重要的是在挫折中磨炼自己。
这是因为: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有志者则是前进的动力。
正像贝弗里奇说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是肉体上的痛苦,则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接受痛苦,面对的就是事实;寻找超越的办法,面对的就是未来。
一个人对挫折的态度只有两种:一种是可以面对挫折,并将挫折因势利导引入到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轨道上去;另一种是不能面对挫折,而是逃避它,甚至发怒,抱怨,绝望。
有人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倘若我们深知这一点,就应该使自己有所准备,训练自己掌握一定的本领用以战胜将要面临的困难。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只有面对某种绝望的挑战,或者人类生存受到可怕的威胁时,文明才会升华。
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作文“温故”与“知新”审题立意及范文【试卷出处:2023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调研语文试卷】【材料类型及考查要点】这篇高考作文材料属于“哲理思辨型”,主要考察学生对于传统与创新、回顾与前瞻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思考能力,以及如何将这种思考转化为有深度的文字表达。
它旨在测试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为实际论点的能力。
【建议的审题立意方法】1.关键词分析法:首先明确“温故”和“知新”的核心含义,分析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形式。
2.辩证关系探究:探讨“温故”与“知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它们如何互相促进或制约。
3.现实案例关联: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温故知新”在学习、科技、文化、社会变革等方面的体现。
4.个人见解:在分析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如何平衡“温故”与“知新”的独到见解或建议。
【材料解读与立意过程】材料解读:“温故知新”这一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回顾旧知识可以获取新知,但实际上它蕴含了更深层的哲理,即在回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能不断发现新的理解、新的应用和创新的机会。
材料意图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生活乃至社会发展中,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推动未来的进步。
【审题过程】关键词分析法•关键词一:温故:指回顾、复习旧知识、重温历史、反思过去的经验教训,强调对传统的尊重与继承。
•关键词二:知新:指获得新知识、发现新方法、创造新事物、预见未来趋势,强调创新与进步。
辩证关系探究•对立统一:“温故”与“知新”在表面上看似是回顾与前瞻的对立,但实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没有“温故”的积累,就没有“知新”的基础;没有“知新”的探索,也无法检验和丰富“温故”的价值。
•相互促进:通过“温故”,可以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为“知新”提供方向;“知新”的过程又会遇到新问题,需要回溯历史,进一步“温故”找寻答案。
现实案例关联•教育领域:在学习数学时,通过“温故”掌握基础公式,然后通过“知新”解决新问题,发明新的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