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九下短文两篇课堂笔记短文一:《时光之尘》字词:1. 时光:指时间的流逝,也指生命的过程。
2. 尘:指尘埃,也比喻微小的事物。
3. 沉淀:指溶液中的沉淀物,也比喻积淀下来的经验和知识。
课文内容解析:《时光之尘》是一篇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文章。
作者通过描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珍视和感慨。
文章中提到了“时光之尘”,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就像尘埃一样微小,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时间的珍惜。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了“沉淀”这个概念。
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经历很多事情,有些事情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和失落,但有些事情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这些经历和感受会积淀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宝贵财富。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短文二:《繁星》字词:1. 繁星:指天空中众多的星星。
2. 静谧:指安静、宁静的状态。
3. 诗意:指文学创作的灵感和美感。
课文内容解析:《繁星》是一篇关于星星的文章。
作者通过对繁星的描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慨。
文章中提到了“静谧”这个概念,意味着在繁星闪烁的夜晚,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氛围。
这种氛围让人们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在文章中,作者还提到了“诗意”这个概念。
他认为,繁星闪烁的夜晚是一种具有诗意的景象,能够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和美感。
这种美感让人们感到生命是美好的,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和生命本身。
《繁星》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慨,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和生命本身。
《短文》课文简析《短文两篇》课文简析下面是由小编收集的短文两篇的课文简析,希望能帮到广大的同学老师们!《陋室铭》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一般的铭辞因为目的在于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观点,不作论证;本文则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
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
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
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
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
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
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爱莲说》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
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13 短文两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两篇优秀文学作品,体会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内心情感的技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小石潭记的生动刻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作者的真挚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但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可能还存在着对文学技巧和作者情感把握不够深入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课文《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欣赏课文《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的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学难点:分析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内心情感的技巧,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欣赏和分析。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二、作者简介《谈读书》的作者为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不求甚解》的作者为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怡yí情:使心情愉快。
傅fù彩:涂上色彩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jié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jiáo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zhì碍ài:不通畅。
吹毛求疵cī:可以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狡黠xiá:狡猾,刁诈。
开卷有益:指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所收获。
二、主题概述《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诉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指出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激励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对青少年读书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此篇需背诵。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话,揭示了其中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正面主张。
三、技法品析《谈读书》1.说理透彻,方法多样。
作者综合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作用,让深奥的哲理显得通俗易懂。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分别是《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两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鱼我所欲也》作者通过对鱼儿的喜爱,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通过讲述一个道理,告诉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顺应民意,得到大家的支持。
这两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九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差异,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跨越文化差异,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内容及其寓意。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对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的寓意。
3.课堂讨论: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
5.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撰写一篇短文,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古代散文名篇。
课文主要讲述了要做到真正的不求甚解,就要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2.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4.能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能够培养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重要词语和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2.难点:课文中的某些复杂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观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
2.分析法: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
2.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例如,可以谈论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这一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短文两篇谈读书【原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字音】傅彩(fù)文采藻(zǎo)饰诘(jié)难味同嚼(jiáo)蜡吹毛求疵(cī)阐(chǎn)证【注释】1.怡情:使心情愉快。
2.傅彩:增添光彩。
3.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4。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叶母亲》和《散步》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领会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荷叶母亲》是一篇描写荷叶护佑小鱼的短文,通过荷叶母亲保护小鱼的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能够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和感悟。
《散步》是一篇描写一家人散步的短文,通过一家人的散步经历,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亲情和友善。
文章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课文的理解和领会能力也相对较强。
但同时,学生在这个阶段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悟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的和谐,培养亲情意识,关注家庭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感悟母爱和家庭的和谐,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以直观的方式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荷叶和散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并掌握主要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提问和解答。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二、作者简介
《谈读书》的作者为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不求甚解》的作者为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怡yí情:使心情愉快。
傅fù彩:涂上色彩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jié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jiáo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zhì碍ài:不通畅。
吹毛求疵cī:可以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狡黠xiá:狡猾,刁诈。
开卷有益:指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所收获。
二、主题概述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诉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指出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激励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对青少年读书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此篇需背诵。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话,揭示了其中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正面主张。
三、技法品析
《谈读书》
1.说理透彻,方法多样。
作者综合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作用,让深奥的哲理显得通俗易懂。
又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举了读书的三种偏向,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严密。
2.排比句式,富有文采。
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鱼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就运用了排比句式,是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有气势,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不求甚解》
1.破立结合,思路清晰。
作者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文章主要是为了论证“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个道理。
首先提出论题,指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的曲解;然后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最后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理解其精神实质。
2.巧用多种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来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能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四、思考探究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不求甚解”的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要了解大意。
3.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4.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了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见“思考探究”第3题。
第二题
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是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第三题
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这样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参考示例: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后来老师指导我们阅读这部名著,要求我们“不求甚解”,只了解大意。
我采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读完,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四题
略。
第五题
这些译文也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
水天同的译本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译本则文白夹杂。
相比之下,王佐良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