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三章 三国两晋面北朝 单元练习旧人教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期。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历史进程,体现了我国历史发展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基本趋势。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2.制度创新:隋唐时期。
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确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赋税制度经历了从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初的租庸调制再到唐中期以后的两税法的变化3.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加强;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1.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改进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发展2.经济重心: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3.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繁荣;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对外贸易活跃1.思想:儒学、道教与佛教得到发展,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2.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到唐朝达到又一高峰3.科技: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4.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拔高练习】1.有学者在评述西晋政治时说:“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
父子、兄弟甚至整个家族的成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
”由此可知,西晋( )A.士族政治具有较强封闭性B.阶层流动速度加快C.国家政权被曹魏高官控制D.官僚队伍来源广泛2.西晋鼓吹曲辞仿造汉短箫铙歌有所新变。
西晋官方制作的鼓吹曲辞按照宣、景、文、武的顺序梳理帝王功绩,与晋宣帝司马懿相关的五首曲辞分别描述其剿灭孟达、抵御诸葛亮、剿灭辽东公孙渊之战,赞其击退吴军对魏的攻伐后,又征吴之事,肇创帝基。
课时练3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狂刷小题·分层练[基础·达标练]1.相传诸葛亮曾在云南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才有了举世闻名的普洱茶。
为了纪念诸葛亮,这里的人们奉诸葛亮为茶祖。
类似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在西南地区还有很多。
这种传说反映了三国时期( )A.西南地区得到开发B.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西南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D.茶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2.[2023·衡阳市高三三模]西晋末八王之乱,庾衮率领同族及庶姓避于禹山(今河南邓州)。
他们通过协商,建立起领导机构,将其部众组织起来,并制定相关规则,以原有的县邑、乡里为基础,而庾衮则俨然如郡守。
这反映出当时( )A.民间力量弥补国家力量缺失B.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C.豪强地主势力趁机拥兵自重D.政府注重基层社会治理3.[2023·永州市高三三模]南北朝时期,门第之风盛极一时,择偶必先看门第出身,高门大姓结成一个封闭的婚姻圈,只在圈内通婚,不与庶族通婚,……与此同时,北朝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
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 )A.宗法制度发展完善得愈加系统严密B.九品中正制强调出身门第血缘纯正C.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渐成时代潮流D.门第观念不影响胡汉之间通婚关系4.[2023·四川省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唐初至中期,朝廷重臣多国子监、太学毕业,并以进士及第而入仕为荣。
唐后期,“国家之仕进者,必举于州县,然后升于礼部吏部”,再也没有“或太学高第,或诸州进士”的排序了。
这反映了( )A.官员文化素质降低B.人才选拔方式调整C.考试舞弊行为杜绝D.科考选才范围扩大5.[2023·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5月高三综合测试]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础上,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主要由皇帝亲自主持集体商议,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
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西晋初年,为了利用宗室拱卫皇权,分封了许多同姓王;设置辖区广大的都督区,由同姓王担任都督,掌握军队,镇守地方,称“宗王出镇”。
这些措施的影响是()A.阻碍郡县制的推行B.有利于民族的交融C.造成了剧烈的战乱D.维系了西晋的统治2.480年,孝文帝至廷尉、籍坊的两所监狱,引见诸囚。
同年闰七月,又亲自录囚,“轻者皆免之”。
496年,下诏说∶“法为治要,民命尤重。
在京之囚,悉命条奏,朕将亲案,以时议决。
”孝文帝的上述举措()A.旨在巩固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B.弘扬了中原先进的法治文明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D.利于缓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3.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匈奴与其他民族交融的情况如图所示。
上图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A.关键在于文化认同B.在复杂形势下的趋同性C.在过程中的互动性D.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方式4.汉初,王侯拥有较大的置吏权,士人通过举荐、上书、诸侯王征聘等方式起家于封国。
汉武帝以后,封国官吏的选任方式逐渐被朝廷的诏除、举孝廉、征拜代替,起家于封国的官吏只占封国官吏系统的小部分。
这一变化()A.维护了国家政治统一B.削弱了地方官员职权C.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D.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5.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自然山川的诗作。
从地域上看,神奇秀丽的江南、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奇峭险峻的巴蜀、壮美奇异的边地山水风光尽收其中。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这些诗作()A.丰富了古代诗歌的体裁B.体现出对藩镇割据无比痛恨C.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D.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的观念6.凤首壶(如图为唐代墓葬出土的唐三彩凤首壶)是唐代器物新出现的风格样式,一般认为是模仿萨珊波斯和粟特(中亚古国)的金银器胡瓶造型而改造成的。
① ③ ④ 第二分册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一、选择题(请把答案填写在下面的答题栏中,每题2分,共40分)1.西汉建立于A .公元前3世纪初期B .公元前2世纪初期C .公元前3世纪末期D .公元前2世纪末期2.历史学家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 .封邦建国制B .三公九卿制C .皇帝制D .郡国并行制3. 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有这么一段论述:“秦承周末,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
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
”这表明西汉继承了秦朝的A .皇帝制度B .丞相制度C .郡县制度D .监察制度4. “(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满露积于外,致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史记·平淮书》。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A .推行郡国并行B .实施汉承秦制C .实行休养生息D .颁布推恩令5. 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
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A .设“中朝”B .颁布推恩令C .置刺史D .废除宰相6.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主要是为了A .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 .征收赋税和征发兵役、徭役C .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D .加强对地方百姓的控制和管理7. “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汉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能体现材料所述特点的是A .创设刺史制度B .颁布推恩令C .裁抑丞相权力D .推行内外朝制度8.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交锋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 .道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而新儒学博大精深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9.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交替1.(2006年上海)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操“克绍”的关键之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1994年上海卷)公元208年,左右东汉天下的军事集团主要是A袁、曹、刘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3.(2001年全国卷)曾连续有六个王朝建都的地方是今天的A西安 B洛阳 C北京 D南京4.(2000年全国、天津、江西卷)下列对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军队战斗力不强 B军事指挥不当 C攻打东晋不得人心 D游牧民族不习水战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1.(1999年全国、广东卷)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A鲜卑B南匈奴 C北匈奴 D羯2.(2000年上海卷)促使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3.(2002年上海卷)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4.(2001年全国卷)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A鲜卑 B匈奴 C羌 D氐5.(2005上海历史)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A.商鞅变法 B .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网络①迅速开发,发展相对缓慢②经济和经济占有重要地位③发展水平较低④各民族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城市遭到破坏, 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 。
北魏以后, 商品经济有所恢复。
,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高考试题集锦1.(2004年广东卷)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 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 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 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2.(2005江苏历史)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A . 全国经济重心南移B .寺院经济衰落C .城市中出现了柜坊D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2006年天津卷)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A .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B .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C .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D .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基础网络魏晋刘微:运用 理论提出计算 的正确方法。
中古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练习答案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必记知识点1.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征是南北经济趋向于平衡。
⽂化领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科学技术,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2.六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但各地发展不平衡,三吴最发达。
3.东晋诗⼈陶渊明的⽥园诗,内容清新⾃然、风格朴实恬淡。
4.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书转化为楷书。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
三国时期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东晋时期最著名的画家是顾恺之。
5.以曹操⽗⼦为代表的诗⼈,写出了不少内容充实、风格苍凉⽽⼜富有⽣⽓的诗赋,史称建安⽂学。
⼆、选择题1. 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 A )①江东②长江流域③岭南④闽江流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农业呈现的总体特征是( )A.恢复和发展 B.边疆的开发 C.农作物品种增多 D.迅速发展点拨:B、C两项分别是北⽅农业恢复和发展及南⽅农业开发的表现。
D项是对南⽅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吴国培育出⼋辈之蚕,缫丝质量很⾼ B.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C.南⽅盛产⽩瓷,北⽅创造出青瓷 D.纸产量⼤增,成为主要书写材料4.《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者所⾮,⽇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不录。
”对这段引⽂理解正确的是( C ) A.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B.总结了我国6世纪前南北⽅劳动⼈民的⽣产经验 C.含有重农抑商思想观念 D.反映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状况5. 南北朝时期⾄唐代,佛教盛⾏所造成的后果有( )①⿇痹了⼈民,⼀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盾的激化②佛教建筑——⽯窟艺术得到发展③统治者促使佛教思想取代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④浪费了⼤量的社会财富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点拨:佛教盛⾏⿇痹了⼈民,给⼈们以精神的慰藉。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人物是农民起义领袖的是A.刘邦B.黄巢C.李世民D.安禄山2.“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③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④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政治和经济等多种信息,下列两幅图片为汉唐时期我国的行政区划。
上述变化反映了A.地方行政区职能由监察变为行政B.经济文化重心已由北方转到南方C.行政区划设置依据由自然到人为D.南方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4.下表为唐朝前期设置的巡察地方的官职。
表中信息反映出当时A.中央政策缺乏延续性B.地方行政体系日趋完备C.地方政府权力逐渐削弱D.中央注重多渠道控制地方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下列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图所示①②对应的朝代是:A.蜀、西晋B.东汉、南朝C.东汉、西晋D.蜀、北朝6.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 A.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B.巩固了中央集权C.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D.维护了国家统一7.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此表反映了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9A.北方地区经济急剧衰退B.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C.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D.地方教育重视程度差异8.汉魏时期,皇帝对影响力较大的名土往往多次下诏征名,给予很高礼遇:而不少名士常以年老、疾病、隐居之志等理由婉拒,甚至有先应诏,行至半途再托辞折返不去的,对于这类行为,汉魏皇帝一般也不予追究。
汉魏皇帝与名士之间的这种互动反映了A.皇权的专横与开明并存B.名士追求老庄的个性自由C.征召难以选出优秀人才D.名士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9.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贫苦农民B.鲜卑贵族C.汉族地主D.封建国家10.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下令放弃本部族崇拜的天神不祀,改为圆丘祭天方泽祭地和以祖宗配天,把君临中原的北魏第一位皇帝拓跋郁律奉为太祖,位列太庙。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上)练习2.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开放的社会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2.社会生活状况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不断丰富,“胡饼”“馒头”等新事物逐渐进入汉人的生活圈。
这一变化表明了( )A.小麦种植推广到了南方B.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C.社会动荡导致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D.民族间的融合丰富了饮食文化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 )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北人南迁③社会安定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中原地区广为传唱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商鞅变法B.秦始皇统一六国C.淝水之战D.北魏孝文帝改革5.《廿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条”云:“宋、齐、梁、陈诸君,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于大臣。
”这说明士族被南朝统治者排斥的主要原因是( )A.对专制权力构成威胁B.相互攀比奢侈腐化C.才能低下不堪重用D.争权夺利势力衰弱6.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A.八王之乱B.七国之乱C.牧野之战D.国人暴动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们的共同理想是( )A.发展经济B.争权夺利C.打败孙权D.统一中国8.“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描绘的景象所反映的年代是( )A.东汉末期B.三国末期C.十六国时期D.北朝时期9.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的苻坚、北魏太武帝和孝文帝有多次南下之举,最终不过是耀武淮南,饮马长江而已。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单选题1.北魏孝文帝下令“革衣服之制”。
采用中原的传统服饰,详细规定了官吏的朝服和妇女服饰的具体样式;另外,还提倡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以及与汉族士族通婚等等。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改变本民族穿着习惯B.迎合汉族姓氏制度C.改变本民族的通婚方式D.推动其政权封建化2.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政权迁都路线图。
这次迁都旨在A.促进鲜卑族汉化B.防止皇族内部叛乱C.加快匈奴的封建化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3.史书记载,北魏初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孝文帝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有①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①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①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①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土为万物之元,宜改姓元氏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南朝人食用用麦制成的胡饼、烧饼十分流行,不仅有众多文士作《饼赋》《饼说》之类时文颂之,而且从皇家到百姓都以饼作为节令食品或祭祀食品。
此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有()A.北方人民的南迁B.铁犁牛耕技术传播C.丝绸之路的开通D.南方土地大量开垦5.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命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他说“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
据此可知,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加强北魏对中原的统治C.改变鲜卑族的社会习俗D.促进北方各民族的交融6.北魏均田令规定,地主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可另外获得土地。
奴婢受田同农民一样,耕牛每头受田三十亩。
这一规定旨在A.保障贵族地主的利益B.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C.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D.提升奴婢的社会地位7.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理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理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进展的主流特征是A.富强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C.中外沟通与经济进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下面空格中应填入()A.北魏B.北齐C.南齐D.元3.“曹孟德、赵子龙、诸葛孔明、周公瑾”等人物,应消灭在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封神演义》4.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历史进展的主流和必定趋势。
在两汉之后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A.北魏B.东晋C.西晋D.前秦5.历史上某些时期,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被称为“大变革”。
下列叙述中不能称为“大变革”的是A.春秋战国,分封变为郡县B.商周之际,属国变为封国C.三国时代,统一走向分裂D.清末民初,专制变为共和6.一位官员由于在父丧期间,让婢女侍侯他吃药,被人检举违反礼法,因而受到清议的批判,甚至使他的仕途受阻。
这位官员最可能处于何时?A.秦汉B.魏晋C.隋唐D.宋明7.观看下边示意图,A、B两处可填入的最合适内容是A.东周、开放与融合B.战国、分裂与融合C.东周、分裂与融合D.战国、开放与融合8.“改官制、禁胡服、说北语、改姓氏、定族姓”这一历史现象消灭于A.北魏孝文帝改革B.后周世宗改革C.辽朝南北面官的设置D.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9.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融合”的历史大事是A.文景之治B.对匈奴战斗C.唐蕃联姻D.孝文帝改革10.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的是()①改用汉姓①分科取士①迁都洛阳①改说汉语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11.沈约所著的《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
其中一段这样描述:“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这表明A.南方经济有了明显进展B.南方农夫生活日益富足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进展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12.道武帝(拓跋珪)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头就实行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
(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
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2.三国时期,扬州由东汉时的3个郡分为8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赣江流域原东汉豫章郡则被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
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统治疆域的进一步拓展B.江南市镇经济兴起C.经济发展影响行政区划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3.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
这说明南朝(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4.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建“四夷馆”接待各国归附之人;西魏宇文泰定都长安,建“六官”,仿儒家经籍书写公牍;北齐官修前朝历史《魏书》。
上述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 )A.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B.洛阳古都的地理优势明显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D.少数民族政权已完成封建化6.与长安不同,洛阳城内的皇城和宫城都不在郭城中轴线上。
宫城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而皇城则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洛水贯都”是洛阳城设计的点睛之笔,洛河承担了经济轴线的功能,成为洛阳城与隋唐大运河之间的纽带,使洛阳充分发挥了交通优势。
这说明隋唐时期洛阳的城市布局( )A.突出宫城中心、皇室至上的思想B.因地制宜,重视对地形地势的应用C.体现沿街为市、沿巷作居的特点D.强调“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理念7.隋末以来,民众自残手足的现象屡有发生,时人称为“福手福足”。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生产生活比较稳定C.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D.为后来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2.下图《民族交融示意图》反映了五世纪末的一次重大改革,推行这一改革的少数民族是()A.氐族B.鲜卑族C.匈奴族D.羌族3.《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
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
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4.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曾经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5.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6.东晋初年,祖逖率宗族子弟渡江北伐,收复黄河以南,使北方势力“不敢窥兵河南”;后因王敦之乱行将爆发,朝廷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祖逖军队也受其节制,以防御王敦。
祖逖的北伐事业也就此告终。
这说明了()A.北方势力未对东晋政权构成威胁B.东晋君主能够有效控制士族势力C.士族门阀成为东晋政权统治基础D.南北士族能较好地合作服务政权7.《资治通鉴》记载“魏主(指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其根本目的在于()A.密切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B.稳定鲜卑社会C.巩固北魏统治D.促进民族融合8.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中古地图有的以南为上,有的以东为上,并无一定之规。
古人在文献中描述方位时,常遵循“坐北朝南”原则,如长江(出三峡后的)两岸地区常被文人称为“江左”和“江右”。
三国时期,统治“江左”地区的政权是( )。
A.孙吴B.曹魏C.蜀汉D.成汉2.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A.三国鼎立B.西晋统一C.前秦统一北方D.隋朝建立3.东晋南朝时,南方的水稻产量有明显提高,三国时上等良田才能达到的亩产十石在此时已成为普遍的产量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C.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D.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4.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经验,使“民勤本业”的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B.南方经济区域差异分工明显C.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D.北民南迁推动生产技术传播5.北魏时的洛阳城规划了极富“国际”色彩的区域“四馆”、“四里”,对四方来奔的各族人士,一概加以安抚。
其中,南人置于金陵馆,赐宅“归正里”。
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彰显中原正统B.淡化南北矛盾C.推进汉化政策D.恢复朝贡贸易6.北朝墓志节选出处节选《魏故宁陵公主墓志铭》遥源远系,肇自轩皇(黄帝)《魏故镇远将军秘书郎中崔(混)君墓志攸哉世禄,胤自炎皇,典岳伯夷,唯师铭》以望《大齐魏(懿)翊军墓志铭》盖轩辕黄帝之苗裔墓志号称“地下族谱”,该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少数民族统治的合法性B.政权并立下的民族认同C.汉族文化受到大力推崇D.血脉联系推动国家统一7.他治国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三伐高丽,造舟车、制兵器、征粮草、召军士,劳民伤财,死伤无数;“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国力大损,天下骚动。
材料中的“他”是( )。
A.秦始皇B.隋文帝C.隋炀帝D.唐太宗8.唐朝在三省六部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
考点规范练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三国志》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资治通鉴》(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A.疫病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B.疫病流行导致军阀混战C.曹操借疫病推卸战败的责任D.赤壁之战导致疫病蔓延答案:A解析:结合两则史料可知疫病流行导致曹军作战失利,这说明疫病的爆发影响了赤壁之战的结果,故选A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但并非是疫病的流行导致的,排除B项;题干中的两则史料反映的是后世对赤壁之战的看法,无法据此推知曹操本人对作战失利的原因分析,排除C项;疫病蔓延导致曹军在赤壁之战中失利,排除D项。
2.晋室宗亲司马睿重建晋朝之时,曾邀请大贵族王导一起接受百官朝贺,因王导坚决推辞而作罢。
这一现象()A.反映了司马睿的仁德之心B.体现了高门士族的显赫地位C.有利于君臣之间一体和谐D.增强了东晋收复中原的决心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高门士族为支柱而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军事上均依靠于王氏子弟,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据此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体现了高门士族的显赫地位,故选B项;司马睿邀请王导,是因为王导位高权重,而非仁德之心,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君臣之间一体和谐,故排除C项;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3.《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
其主要原因是()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C.政权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货币更换频繁,因此物物交换成为交易的主要手段。
第三章三国两晋面北朝单元练习1
一、选择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据此回答1~8题。
1.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扩大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答案:D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
①江东②长江流域③岭南④闽江流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3.六朝时期,北方流民最集中的地区是
A.荆州、扬州
B.两广地区
C.西南地区
D.闽江流域和岭南
答案:A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将石油应用于
①照明②治病③润滑④打仗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5.下图是发现于甘肃的农耕画像砖,据图中内容判断,该画像砖反映了下列哪一时期该地的农业生产方式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依据所学知识识别历史图片资料的能力。
图中所反映的耕作方式出现于汉代,曹魏时西北嘉峪关采用了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答案:C
6.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一度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南北经济发展,能够自给自足
C.刺史限制交易量,商人罢市
D.战乱频繁,城市遭破坏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能力。
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统治者一贯的政策,C项可以看作是该政策的体现;经济越发展,商业应该越活跃,B项明显与题意不符。
答案:D
7.下列各项发明创造,利用水力作为动力的是
A.地动仪、水排
B.水排、翻车
C.水排、水碓
D.翻车、水磨
答案:C
8.最早培育出“八辈之蚕”的是
A.曹魏
B.吴国
C.蜀汉
D.刘宋
答案:B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据此回答
9~15题。
9.南北朝时期,农学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是
A.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江南的开发
B.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
C.贾思勰善于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D.前代农业、畜牧业生产技术的积累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题干中的四项都是贾思勰编著《齐民要术》的基础,但《齐民要术》所记述内容的水平远远超过前代,再说也不仅仅是记述畜牧业方面的内容。
答案:A
10.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氾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答案:C
11.下列关于范缜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比较系统地批判了神学思想
B.人的精神和形体相互分离,人死精神不死
C.形体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锋利,二者相互结合
D.人的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人死精神亦不存在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
因为范缜是无神论思想的代表,由此可以判断A项正确,B、D两项的表述相互对立,相互矛盾,而C项又与D项的思想内容一致。
答案:B
12.下列哪篇作品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A.《七哀诗》
B.《悲愤诗》
C.《蒿里行》
D.《采桑度》
答案:D
13.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我国佛像画的始祖是
A.法显
B.陶弘景
C.曹不兴
D.顾恺之
答案:C
14.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基础是
①各族人民大融合②秦汉文化的影响③外来科技的影响④北方经济的恢复和江南的开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整体把握能力。
魏晋时期,尽管战乱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造成一定影响,但我国科技水平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这时期的科技成就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
答案:B
15.下列书法家,不属于魏晋时期的是
A.蔡邕
B.钟繇
C.王献之
D.卫铄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6.人口迁移流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
请指出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概况、原因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概况: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和黄河流域汉族向江南迁移。
原因及影响:少数民族的原居地生存环境较差,经济水平低,汉族地区较好的环境和较高的经济文化、生产方式吸引了少数民族的内迁;其内迁加速了自身农耕化和封建化,推动了自身的社会进步,也有利于北方的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黄河流域汉族南迁是因为当地战乱频繁,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南方则战乱较少,生产、生活环境相对安定。
汉族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也促进了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17.史学界一种观点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治黑暗,延缓经济发展。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种观点:这一时期在东汉末年分裂割据的基础上历经了三国鼎立、十六国与东晋的并立、南北朝的长期对峙,虽有西晋的短暂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主流;长期战乱和残酷剥削,使历史上持续发展的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同意第二种观点:该时期虽然分裂时间长,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三国鼎立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是历史的进步,北方也出现了几次局部统一,这些都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少数民族的内迁,促进了中原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缓解了中原地区因过度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同时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的改革,使民族融合再次出现高潮;这一时期,科技、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世界领先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