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发言稿(一)

  • 格式:docx
  • 大小:57.73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近代发展的语境为改革开放新词语,将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并列的两种文明的理论及政策语汇。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发言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条件建设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实践活动为依托,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观念,加强农村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校内德育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我们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德育课程基础上,积极开发地方德育课程,把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地方文化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厅下发文件,召开现场会,明确提出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在农村中小学校建设劳动实践场所,通过组织农村学生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德育活动形式。坚持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原则,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全省利用中央和省级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7

所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26所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1415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在全省部署开展了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墨香书法、小小百家讲坛等系列主题活动,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掀起了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开展向当代小雷锋周美玲学习专题教育活动。全国道德模范周美玲同学奋不顾身勇救他人,我厅授予她当代小雷锋荣誉称号,并开展学习活动,在社会引起了良好反响。

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我厅进一步完善了以合格学校建设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将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纳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五年来,全省共投入资金151亿元,建成9120所合格学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5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安排我省薄改专项资金33

15亿元,市县配套40多亿元,实施校舍改造类项目的学校共4172所。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我省共投入财政资金2626万元,为3482个农村教学点配备卫星接收设备和教学显示终端。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三年来,国家和省财政资金共投入218亿元建设800余所农村公办幼儿园。通过一系列农村学校项目建设,我省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基本满足了农村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

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遴选、培育了62所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学校。改革德育教学方式。近几年来,各地依据各学科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德陶冶有机结合,积极开展了思想品德课、文化知识课、活动课程的德育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实施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等招生政策,农村大学生录取率持续提升,2014年一本高校录取农村户籍考生人数比上年增加105%。通过实施国培省培计划、民族地区师资专项培训等项目,近5年累计为全省农村贫困地区培训各类师资近50万人次。实施农村小学、幼儿园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累计培养近3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施特岗计划,为农村中小学招聘特岗教师3万余人。在全国率先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试点工作,引导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合理流动,泸溪县试点经验被教育部在全国推介。

强化儿童关爱,构筑农村教育和谐蓝天

强化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我厅指导、督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完善学生寄宿管理,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建立留守儿童学生登记备案制度,推行代管(理)家长制和结对帮扶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管理网络,以学校为依托普遍成立家长委员会,

建立家长学校,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启动农村留守儿童班主任省级集中培训,建立健全电话网络亲情平台,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切实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建立控辍保学预警机制。利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监控学生异动,指导各地完善农村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和书面报告制度。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相关文件,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全省共有46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父母务工地入学,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享受义务教育。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资助全覆盖。2014年共资助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688万人次,资助金额达到766亿元。大力实施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从每人3元提高至4元,2014年全省43个农村贫困县的150万名农村学生共享受96亿元膳食补助。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江西历史悠久,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仅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就有86个,中国传统文化村落有89个。2012年以来,我们以这些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文化村落为重点,分期分批开展农村村史馆建设工作,努力使之成为人文历史的宣传阵地、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民俗风情的展示场地,真正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加强统筹规划,把村史馆建起来。将村史馆建设,作为保护自然风貌、延续文化传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举措,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总体牵头,多次召开协调推进会,协调建设、文化等部门,对工作进行部署。加强村史馆建设理论研究,确定了20个具体专项课题,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进行攻关,推进文化名村各种信息的记录、收集和整理。制定村史馆建设规划,要求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祠堂、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建设村史馆,原则上不再新建,力求保留村落自然历史特色。为加大支持力度,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多方筹措资金,对每个村史馆建设项目各给予10万元资金支持,各设区市、相关县(区)两级共同出资5万元,确保村史馆建设顺利进行。

二、彰显人文情怀,让记忆中的乡愁暖起来。在村史馆建设中,各级宣传部、文明办和镇村组织,深入村庄实地,找村民、找干部,翻历史、找族谱,广泛征集历史文化典籍和各种资料,多方收集过去农村的生活用品、农具实物,汇集整理地方的风土民俗,保护古树、古院落、古祠院和非遗遗迹,最大可能地保留村容村貌、历史文化、风情民俗、自然生态等状况。创新村史馆展陈形式,以历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乡贤名人、特色成就等为重点,运用文字、图片、实物、文物、视频等多种形式,努力把原汁原味的乡